流光映射雜質而構成你:雲門舞集《霞》觀後雜感

2022/05/13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霞》(圖源取自網路)
「霞:太陽光斜照至地球時遇到懸浮在大氣層高處的細小塵粒產生散射而成的彩色光輝。當空中的塵埃、水汽等雜質愈多時,其色彩愈顯著。」
若要一句話總結我對《霞》的感想,那就是:果然舞作是需要親臨現場的。我是說,看預錄好的舞作影像當然也是可以的,我就透過影像認識許多舞蹈家並著迷於他們的創作。但是,在現場看舞的當下,偶爾會有受到爆擊的感覺。那像是火藥在我眼前爆開,將我釘在座位上無法動彈。那或許是巧合、或許是來自舞者與音樂與現場所有元素一致疊合時才能炸開來的能量。我無法確定那是什麼,但我確定那是可遇不可求的。就算同樣的舞者原地重跳同一支舞也不一定能夠重現那種感覺。我喜歡那種感覺,看過一次就令我念念不忘。
一位我滿喜歡的書寫者曾提出一個蠻令我贊同的觀點:要記寫一場舞蹈是困難的。這讓我想到我服兵役時與鄰兵的共同消遣:伸出手指,等待親人的小灰蝶停在我們指尖。觀賞牠如何精巧地收攏淺灰的翅片,輕緩爬行、屈伸口器,轉眼即逝。等待蝴蝶佇翼如等待一場舞的降臨——不是指實際上的前往劇場觀賞舞作,而是指舞作的靈感降臨在心頭——是需要運氣的。像一只脆弱美麗的玻璃瓶器,要慢慢轉動清透的瓶身,猜想如何才能找到適當的角度,使光線能恰好照進心間。我當然不是專業的舞評或鑑賞家,但看完《霞》後內心激動難以言喻,於是我所能做的仍只剩下書寫——我難以描述光的波動,但總想試著臨摹出其波形,思考它如何與我共振。
《霞》的開頭是如此冒然而令我震懾——燈光突然亮起,舞台深遠,投影布幕尚未降下,只有數條連接天花板與地面的線,讓舞台看起來像一整面鏡子貼成的牆。舞者們從鏡子深處衝向前,再驀地停下,用各種心緒神態看向觀眾。然而,舞者與觀眾之間的凝視是不對等的。作為也曾上台跳舞的人,我知道舞者在台上無法看見觀眾。觀眾反向地被凝視,隱隱有股張力把觀眾與舞者的地位拉至平等,好像接下來發生的事是關於在場的所有人,不論台上或台下。
而剩下一位舞者仍站在鏡後,孤零零地。鏡前的舞者們並不去接近他,直到他也衝出鏡面。這些舞者像扮演不同人,又像是同一人內心的多重分化;而那位孤立的舞者像從一個人體內最深處的缺口所發出的呼喊——《霞》是關於孤獨的人的故事。
鄭宗龍說:《霞》並非全然由編舞家創作,而是編舞家與舞者共築,我們看見的是舞者自己的故事。鄭宗龍將人喻為雲,而霞光便是人的氣質與情緒。《霞》因而是有機的、生意盎然的,亦是多彩而靈動的。於是開場過後便是接連成串的敘事景象,以各自獨立的姿態述說故事:
《霞》(圖源取自網路)
求道的苦行僧贖罪一般堅定走踏巍峨群山,山脈綿延起伏,像無盡處。戀人於關係中競逐,用騰翻與跳躍彼此遊戲,最終卻只能一個拖拽另一個,互相消耗。夜間一隻伸展雙翼的鳥,姿影幢幢,支撐翅羽的骨架隨呼吸張弛,飛鳥轉身,振翅不眠,錯看群星成淚點點。紅與藍的光色合流錯身,一半海水一半火焰。喘息、跺步。天邊一朵雲,抹出寧靜的臉。
每一篇章的舞者們如此述說關於自己的故事,調度柔剛兼具的身肢,以動作構築句式。他們舞地用力,身上穿著的各色衣裳卻有閒適之感。連薩克斯風演奏的巴哈,亦不時夾帶生活的碎音:庭院裡乾淨的風陣陣吹打窗戶,或麻將摩擦碰撞如雨輕輕嚙咬屋簷⋯⋯整把整把的瑣碎小事被這麼撒上舞台,鏗鏘作響。洞開身體繪出的繁複圖畫,看見生活日常。我們如何向他人講述自己,本是最日常又最困難的事了。
《霞》(圖源取自網路)
在接近尾聲的群舞時,一只懸吊著的音箱陡然落下,在半空中持續擺晃,而聲音便隨其懸擺而產生變化,盪著盪著便撞進心湖底。這件事也像極日常——意外總是以一副理所當然的樣子來臨得出其不意,然後日子就這麼就變了。我也想到《恍惚中聽見你愛我》結局的那台吊在樓外的音響,日子的變化將去向何方總是懸而未決的一件事。
《霞》(圖源取自網路)
這場舞的結局,是一片黑夜。夜的末處透出斑斕的光,雲霧渺渺,舞者逕自地舞,剪影有光為其縫線。這是個多令人動容的畫面。那樣堅定地舞,為自己為生活為生命、為舞而舞。在夜的盡頭,日色將出。晨曙穿透混濁朦朧的空氣,在細小的顆粒間漫射而閃耀粲然顏彩。看不見的懸浮雜質能構成獨特的光色,霞即如此。
我想起這場舞的開始,那位落在暗處,孤獨的舞者。我想對他說:所有人都是孤獨的,但你要珍惜。因為孤獨是一個人為探究自我本質所能踏上最遙遠無窮盡的旅程,會感到孤獨是因為你特別。你要珍惜你的特別,我們都要珍惜。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泰賀
泰賀
會的東西很少,喜歡書寫。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