釀影評|向未知、夢與故事致敬:《小行星城》

2023/06/30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兩年前,魏斯安德森(Wes Anderson)為觀眾帶來一部將報章雜誌化作影像的作品《法蘭西特派週報》(The French Dispatch,2021),再一次展現其創作的開拓性與無盡的創意。今年,他再帶著《小行星城》(Asteroid City,2023)重返大銀幕,對已經熟悉魏斯安德森作品的觀眾而言,這部電影依舊遵循其一貫的創作風格,其更臻繁複的結構設計與更荒謬的冷調幽默,雖令人感到前所未有的陌生,卻可從中窺見魏斯安德森尋求突破的偏執與野心。
《小行星城》 是一齣電視台裡的戲中戲。電影由黑白畫面的電視節目現場開始,一位主持人對著銀幕前的觀眾說明,我們所見的電視節目是一部關於舞台劇「小行星城」的幕後製作特輯,帶我們看見劇作家埋頭創作「小行星城」,角色與場景被一一介紹,好戲正準備上演。而後,電影裡的戲劇拉開帷幕,畫面從黑白轉為彩色,觀眾被引介進入「小行星城」中。全片便如此在劇作(彩色)與現實(黑白)兩層維度中不斷切換,反覆提醒觀眾電影的後設意圖,並強調「小行星城」的虛構性質。
相較於前作《法蘭西特派週報》為了致敬紙媒而創造出翻閱書報的影像質感,《小行星城》雖然也在電影的框架中置入其它形式的文本,但除了以劇本分幕分場的字卡區分段落之外,魏斯安德森並未於電影中嘗試模擬舞台劇的範式與調度。由此可見魏斯安德森無意讓本片成為一部致敬舞台劇的電影,而是更專注於串連由多重文本層層疊起的故事本身。
在劇作文本的維度,「小行星城」是一齣科幻題材的舞台劇,發生於 1950 年代的美國。小行星城是一座位於沙漠中央的小鎮,有著魏斯安德森標誌性的無機質、剝除生活感的美學景觀,像沙坑裡一座巨大的玩具樣品屋;而有如打翻糖果罐般的甜美繽紛色調,則令人聯想到斯洛伐克攝影師 Maria Svarbova 的作品,那樣過份地明亮且整齊、乾淨,沒有一絲半縷的皺摺或陰影,因而顯得不近人情。這一座小城一如魏斯安德森過往打造出的電影世界,表面上看似完美、精準得不偏不倚,然而這樣的空間卻往往迎來失衡的秩序。
故事裡,戰地記者奧吉、女星蜜吉等人因為兒女的發明獲獎,而聚集到小行星城參加天文科學營。不料外星人意外來訪,並帶走數千年前墜落於此的隕石。擁有廣袤地景的小行星城,瞬時成為被恐慌禁錮的囚牢。為何外星人要偷走隕石?又為何將隕石刻上文字後歸還?那些文字代表什麼意思?面對這些縈繞整座小行星城的神秘疑雲,眾人雖困惑,卻無法尋得解答。
對於主角奧吉而言,他的困惑不只是因為外在環境發生的一連串荒唐事件,更是源自於內在情感的混亂──妻子不久前病逝,他想表現得理智,又不知道該怎麼開口「像個大人」那樣向孩子說明噩耗。他總說是「找不到正確的時機」,實際上卻是因為自己還沒準備好承認愛人的離去。可與此同時,他又對蜜吉感到心動,卻不確定對方是否有和他一樣的情愫。多種情感交織於心,令奧吉手足無措,甚至做出讓觀眾、劇作家、導演及飾演奧吉的演員都無法明白的舉動,此舉亦成為全片最大的謎團:他用烤爐燙傷自己的手。
而奧吉的煩惱與懷疑,亦延伸到劇作文本的維度之外,成為貫穿兩重文本最主要的敘事骨幹。飾演奧吉的演員總苦惱於這個角色的行為動機,他越是想找到解答,就越是迷惘。不論戲裡戲外,演員與角色都試圖釐清自身糾結的感情,使兩者之間的界線逐漸模糊,虛構終於蔓延進現實的界域。就如「小行星城」的導演對演員說「你把奧吉變成你自己」,戲外的演員反過來成為奧吉飾演的角色,或者說,兩者變成同一個人。
苦苦得不到解答的演員/奧吉走出劇場,意外碰見了原先要飾演奧吉妻子、最後戲份卻全被刪除的女演員。於是他們對了劇中被刪減的台詞,語氣輕鬆得宛如日常──雖然是如此平凡的一幕,但這是電影最打動我的瞬間──虛構替換現實,跨出文本的套層與生死的鴻溝,奧吉與亡妻重逢。或許奧吉正是需要這一瞬間,讓他能梳理悲傷,好好告別。
但是,直到最後,我們仍不知道奧吉為何要燙傷自己。不只是奧吉的行動,包含外星人降臨地球、在劇作之外飾演蜜吉的女演員與導演的愛恨糾葛等所有情節的起因,我們都無從知曉。電影將所有謎題抹除,拒絕給予答案。
然而,這便是這部電影的目的:不為「解謎」,而是讓所有的謎語保持在「未知」的狀態(畢竟這些問題或許打從一開始便沒有答案)。
這也是《小行星城》為何是一則太空科幻故事的原因:沒有什麼能比宇宙、星星、外星人等遙不可及的天文符號更適合作為「未知」的象徵。若與這些天文符號相比,小行星城裡的隕石坑便成為了「已知」,回到眾人聚集於此的原因,是賞鑑孩子們的天才發明、展示人類智慧,即「知」的力量即「知」的力量──但是,在無窮的「未知」之前、當外星人降臨隕石坑時,人類的「知」終究太過渺小。
於是電影告訴我們,因「知」有極限,則「未知」是「無限」。未知之美即在於此,在抵達所有問題的最終解答之前,存在無數種想像。因此,我們必須接納未知。我們要相信有外星人、要相信人死後會登上星星,要相信我們正看著一部電視節目,以及電視節目裡的小行星城。正如電影裡,劇作家要一眾演員們睡去,並如吟唱催眠咒語般不斷重複說著「你要先沉睡才能醒來(You can't wake up if you don't fall asleep)」──我們要睡著才能進入夢中,夢裡什麼都可能發生,我們會無條件相信一切,夢因此能繼續。而這不恰好就是所有電影、戲劇、文學等文本的運作機制嗎?不論紀實或虛構,文本承載故事,我們必須主動走入其中,相信我們身處的語境,故事才能與我們共振,理念與精神才得以被詮釋。所以,《小行星城》不向舞台劇或電視致敬,它向未知、向夢、向故事致敬。
在「小行星城」的劇作尾聲,奧吉拿著蜜吉的地址,開車上路──探究未知的驅力成為動能,推動生活持續向前。同時,電影在此放棄建立首尾呼應的結構,不回到象徵現實的電視節目中收尾,而是直接結束在象徵夢的劇作裡。這是十足漂亮而浪漫的結局──夢還沒有醒,於是在夢盡之處,故事仍將發生。
全文劇照提供:環球影業、IMDb、Asteroid City - Official Trailer
責任編輯:黃于真
核稿編輯:張硯拓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4.6K會員
1.7K內容數
我們知道影癡如你,要的不只是「N分鐘看完一部電影」。《釀電影》有最精心慢釀的深度電影專題,一解你挑剔的味蕾。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