釀影評|向未知、夢與故事致敬:《小行星城》

更新於 2023/06/30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兩年前,魏斯安德森(Wes Anderson)為觀眾帶來一部將報章雜誌化作影像的作品《法蘭西特派週報》(The French Dispatch,2021),再一次展現其創作的開拓性與無盡的創意。今年,他再帶著《小行星城》(Asteroid City,2023)重返大銀幕,對已經熟悉魏斯安德森作品的觀眾而言,這部電影依舊遵循其一貫的創作風格,其更臻繁複的結構設計與更荒謬的冷調幽默,雖令人感到前所未有的陌生,卻可從中窺見魏斯安德森尋求突破的偏執與野心。
《小行星城》 是一齣電視台裡的戲中戲。電影由黑白畫面的電視節目現場開始,一位主持人對著銀幕前的觀眾說明,我們所見的電視節目是一部關於舞台劇「小行星城」的幕後製作特輯,帶我們看見劇作家埋頭創作「小行星城」,角色與場景被一一介紹,好戲正準備上演。而後,電影裡的戲劇拉開帷幕,畫面從黑白轉為彩色,觀眾被引介進入「小行星城」中。全片便如此在劇作(彩色)與現實(黑白)兩層維度中不斷切換,反覆提醒觀眾電影的後設意圖,並強調「小行星城」的虛構性質。
相較於前作《法蘭西特派週報》為了致敬紙媒而創造出翻閱書報的影像質感,《小行星城》雖然也在電影的框架中置入其它形式的文本,但除了以劇本分幕分場的字卡區分段落之外,魏斯安德森並未於電影中嘗試模擬舞台劇的範式與調度。由此可見魏斯安德森無意讓本片成為一部致敬舞台劇的電影,而是更專注於串連由多重文本層層疊起的故事本身。
在劇作文本的維度,「小行星城」是一齣科幻題材的舞台劇,發生於 1950 年代的美國。小行星城是一座位於沙漠中央的小鎮,有著魏斯安德森標誌性的無機質、剝除生活感的美學景觀,像沙坑裡一座巨大的玩具樣品屋;而有如打翻糖果罐般的甜美繽紛色調,則令人聯想到斯洛伐克攝影師 Maria Svarbova 的作品,那樣過份地明亮且整齊、乾淨,沒有一絲半縷的皺摺或陰影,因而顯得不近人情。這一座小城一如魏斯安德森過往打造出的電影世界,表面上看似完美、精準得不偏不倚,然而這樣的空間卻往往迎來失衡的秩序。
故事裡,戰地記者奧吉、女星蜜吉等人因為兒女的發明獲獎,而聚集到小行星城參加天文科學營。不料外星人意外來訪,並帶走數千年前墜落於此的隕石。擁有廣袤地景的小行星城,瞬時成為被恐慌禁錮的囚牢。為何外星人要偷走隕石?又為何將隕石刻上文字後歸還?那些文字代表什麼意思?面對這些縈繞整座小行星城的神秘疑雲,眾人雖困惑,卻無法尋得解答。
對於主角奧吉而言,他的困惑不只是因為外在環境發生的一連串荒唐事件,更是源自於內在情感的混亂──妻子不久前病逝,他想表現得理智,又不知道該怎麼開口「像個大人」那樣向孩子說明噩耗。他總說是「找不到正確的時機」,實際上卻是因為自己還沒準備好承認愛人的離去。可與此同時,他又對蜜吉感到心動,卻不確定對方是否有和他一樣的情愫。多種情感交織於心,令奧吉手足無措,甚至做出讓觀眾、劇作家、導演及飾演奧吉的演員都無法明白的舉動,此舉亦成為全片最大的謎團:他用烤爐燙傷自己的手。
而奧吉的煩惱與懷疑,亦延伸到劇作文本的維度之外,成為貫穿兩重文本最主要的敘事骨幹。飾演奧吉的演員總苦惱於這個角色的行為動機,他越是想找到解答,就越是迷惘。不論戲裡戲外,演員與角色都試圖釐清自身糾結的感情,使兩者之間的界線逐漸模糊,虛構終於蔓延進現實的界域。就如「小行星城」的導演對演員說「你把奧吉變成你自己」,戲外的演員反過來成為奧吉飾演的角色,或者說,兩者變成同一個人。
苦苦得不到解答的演員/奧吉走出劇場,意外碰見了原先要飾演奧吉妻子、最後戲份卻全被刪除的女演員。於是他們對了劇中被刪減的台詞,語氣輕鬆得宛如日常──雖然是如此平凡的一幕,但這是電影最打動我的瞬間──虛構替換現實,跨出文本的套層與生死的鴻溝,奧吉與亡妻重逢。或許奧吉正是需要這一瞬間,讓他能梳理悲傷,好好告別。
但是,直到最後,我們仍不知道奧吉為何要燙傷自己。不只是奧吉的行動,包含外星人降臨地球、在劇作之外飾演蜜吉的女演員與導演的愛恨糾葛等所有情節的起因,我們都無從知曉。電影將所有謎題抹除,拒絕給予答案。
然而,這便是這部電影的目的:不為「解謎」,而是讓所有的謎語保持在「未知」的狀態(畢竟這些問題或許打從一開始便沒有答案)。
這也是《小行星城》為何是一則太空科幻故事的原因:沒有什麼能比宇宙、星星、外星人等遙不可及的天文符號更適合作為「未知」的象徵。若與這些天文符號相比,小行星城裡的隕石坑便成為了「已知」,回到眾人聚集於此的原因,是賞鑑孩子們的天才發明、展示人類智慧,即「知」的力量即「知」的力量──但是,在無窮的「未知」之前、當外星人降臨隕石坑時,人類的「知」終究太過渺小。
於是電影告訴我們,因「知」有極限,則「未知」是「無限」。未知之美即在於此,在抵達所有問題的最終解答之前,存在無數種想像。因此,我們必須接納未知。我們要相信有外星人、要相信人死後會登上星星,要相信我們正看著一部電視節目,以及電視節目裡的小行星城。正如電影裡,劇作家要一眾演員們睡去,並如吟唱催眠咒語般不斷重複說著「你要先沉睡才能醒來(You can't wake up if you don't fall asleep)」──我們要睡著才能進入夢中,夢裡什麼都可能發生,我們會無條件相信一切,夢因此能繼續。而這不恰好就是所有電影、戲劇、文學等文本的運作機制嗎?不論紀實或虛構,文本承載故事,我們必須主動走入其中,相信我們身處的語境,故事才能與我們共振,理念與精神才得以被詮釋。所以,《小行星城》不向舞台劇或電視致敬,它向未知、向夢、向故事致敬。
在「小行星城」的劇作尾聲,奧吉拿著蜜吉的地址,開車上路──探究未知的驅力成為動能,推動生活持續向前。同時,電影在此放棄建立首尾呼應的結構,不回到象徵現實的電視節目中收尾,而是直接結束在象徵夢的劇作裡。這是十足漂亮而浪漫的結局──夢還沒有醒,於是在夢盡之處,故事仍將發生。
全文劇照提供:環球影業、IMDb、Asteroid City - Official Trailer
責任編輯:黃于真
核稿編輯:張硯拓
即將進入廣告,捲動後可繼續閱讀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我們知道影癡如你,要的不只是「N 分鐘看完一部電影」。《釀電影》有最精心慢釀的深度電影專題,一解你挑剔的味蕾。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自迪士尼改編安徒生童話的那刻起,《小美人魚》的故事就已一分爲二。兩個版本乍看相似,實際上卻完全不同。你可以說,迪士尼拿了劇情輪廓,但替換了故事的核心寓意,它顯然有一套自己想訴說的價值觀。以下透過比較安徒生童話與迪士尼版本《小美人魚》的差異,試著論證:迪士尼從一開始就無意「傳承」,僅著重在「改編」。
潘納希近年的兩部作品《三張面孔》(2018)、《這裡沒有熊》(2022)和他過去的多部作品一樣,將視角聚焦於伊朗女性的處境,試圖揭示強權、鬆動傳統,作品巧妙地將虛實揉捏,串接起每一部作品,同時也直指橫亙在他創作、生命裡的命題:沈默會殺死一頭羔羊。
面對挽救親人與「和所有蜘蛛人對立」的兩難,如那道拯救一人或拯救世界的千古電車難題,是過去《蜘蛛人》系列中的常見課題。但邁爾斯的選擇卻不是「顧全大局」,而是即使整個蜘蛛人宇宙可能崩塌,他仍執意要救那麼一個人,這遂成為《蜘蛛人》系列一次勇敢的顛覆與翻轉。
一切均為因緣俱足的生滅。靈魂之所以在「死亡、中有、復生」間不斷輪迴,無法進入涅槃之境,都是因為生有執念,貪嗔痴造就了無數的愛慾、恨意、想望,於是我們帶著這一世的靈魂碎片,再次投入來生學習,再續曾經的塵緣。
《別告訴她》(The Farewell)在議題層面上,是談東西文化的差異,但更深層的,是點出現代與傳統的矛盾。這並非是說西方就是現代,東方就是傳統,而是要討論:以孫女比莉的視角出發,她對家人所提出的「疑問」為什麼會成為一種禁忌?不是疑問的內容不可言說,而是單就「提問」這件事,就已經冒大不諱。
「爵士樂是燃燒現在的音樂,人只有盡情燃燒現在的時候才能感受到活著的意義。」大的薩克斯風如此,爵士樂如此,而《BLUE GIANT 藍色巨星》也是如此。由石塚真一的漫畫改編的電影創造出嶄新的魅力與熱血的故事,在視覺與聽覺的雙重衝擊下,為觀眾、原作粉絲、爵士樂迷再造與重現出每一場一生一次的演奏。
自迪士尼改編安徒生童話的那刻起,《小美人魚》的故事就已一分爲二。兩個版本乍看相似,實際上卻完全不同。你可以說,迪士尼拿了劇情輪廓,但替換了故事的核心寓意,它顯然有一套自己想訴說的價值觀。以下透過比較安徒生童話與迪士尼版本《小美人魚》的差異,試著論證:迪士尼從一開始就無意「傳承」,僅著重在「改編」。
潘納希近年的兩部作品《三張面孔》(2018)、《這裡沒有熊》(2022)和他過去的多部作品一樣,將視角聚焦於伊朗女性的處境,試圖揭示強權、鬆動傳統,作品巧妙地將虛實揉捏,串接起每一部作品,同時也直指橫亙在他創作、生命裡的命題:沈默會殺死一頭羔羊。
面對挽救親人與「和所有蜘蛛人對立」的兩難,如那道拯救一人或拯救世界的千古電車難題,是過去《蜘蛛人》系列中的常見課題。但邁爾斯的選擇卻不是「顧全大局」,而是即使整個蜘蛛人宇宙可能崩塌,他仍執意要救那麼一個人,這遂成為《蜘蛛人》系列一次勇敢的顛覆與翻轉。
一切均為因緣俱足的生滅。靈魂之所以在「死亡、中有、復生」間不斷輪迴,無法進入涅槃之境,都是因為生有執念,貪嗔痴造就了無數的愛慾、恨意、想望,於是我們帶著這一世的靈魂碎片,再次投入來生學習,再續曾經的塵緣。
《別告訴她》(The Farewell)在議題層面上,是談東西文化的差異,但更深層的,是點出現代與傳統的矛盾。這並非是說西方就是現代,東方就是傳統,而是要討論:以孫女比莉的視角出發,她對家人所提出的「疑問」為什麼會成為一種禁忌?不是疑問的內容不可言說,而是單就「提問」這件事,就已經冒大不諱。
「爵士樂是燃燒現在的音樂,人只有盡情燃燒現在的時候才能感受到活著的意義。」大的薩克斯風如此,爵士樂如此,而《BLUE GIANT 藍色巨星》也是如此。由石塚真一的漫畫改編的電影創造出嶄新的魅力與熱血的故事,在視覺與聽覺的雙重衝擊下,為觀眾、原作粉絲、爵士樂迷再造與重現出每一場一生一次的演奏。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徵的就是你 🫵 超ㄅㄧㄤˋ 獎品搭配超瞎趴的四大主題,等你踹共啦!還有機會獲得經典的「偉士牌樂高」喔!馬上來參加本次的活動吧!
Thumbnail
阿揪西放送的老朋友們應該知道,今年我剛結束了一段大齡留學生活。這段時間偶爾有網友私訊詢問學校申請、開銷和準備流程等問題,我也樂於分享各種細節。其中常提到的建議之一就是:開通一個便捷的網銀帳戶。
Thumbnail
單論劇本,《分手的決心》雖沒有如前作般張狂或野心十足,然劇情張力與情感密度未必較弱,在外放風格中內收的嘗試更讓人耳目一新。六年過去,朴贊郁大師功力依舊,依然懂得如何創造氛圍,寫著慾望的凝視,說著復仇的故事,這便造就朴贊郁作品如此令人癡迷,帶領觀眾往迷霧更深處奔去。
Thumbnail
恰如日劇《四重奏》所點明的:許多時候,我們的人生就像是一顆甜甜圈,在《媽的多重宇宙》中則是貝果,少了那一個洞,就不算是完整。為此,與其追求他人眼中的完美,倒不如潛入內心,學習跟頑強的執著達成和解──沒有意義也好,缺少足夠的成就也罷,只要心安理得,說服得了自己,幸福兩字隨人寫。
Thumbnail
身為觀眾,我們有時會低估如霍普金斯這般年長的老演員能產生多大的潛力與爆發力,他就是英國現代詩人狄蘭.托馬斯筆下那位「不要溫和地走進那良夜」的人──片中的安東尼已經無法分辨現實,但安東尼.霍普金斯卻在這般高齡之時,傾注琢磨了一輩子的才華,清醒而精準掌握演出的每一道力,以及每一次幽微迅速的情緒轉換。
Thumbnail
永恆是什麼?是那充滿孔洞的石頭,風蝕峽谷間的跳躍與遙望,遍地普通、握在手中卻成為信物,牽起萍水相逢,投擲入悼念史汪奇的篝火。是夕陽剪影下仰望模型恐龍,山林間頹然傾倒的參天巨樹,是見證生老病死,帝國興起又衰落,而海天無垠,萬物生生不息。
Thumbnail
看這樣的電影很痛苦,但這才是寫實。一向懂得拍戲該如何從善如流、可以做到觀眾導向的柯貞年導演,當然知道影迷要的是什麼,觀眾需要眾矢之的、需要有個明確一點的怪罪對象。那導演就畫箭靶給大家,而且箭靶不只一個,她畫了十個以上。而你,是否全都射中了呢?
Thumbnail
實時敘事的妙處是,在無法切斷的時間感受中,因為鏡位連貫,觀者接收到一種承諾:鏡頭並不會在下一秒被切斷,時間是連續的,意味著角色身處的危險就是觀者的危險,他們無法從電影技巧的黏貼中突然跳脫出這環境,我們也無法停止觀看他們面臨的風險。當他們選擇冒險,觀眾可以感受到真正的勇氣──儘管那勇氣有時是魯莽的
Thumbnail
隨著瑪麗安娜的身影在艾洛伊茲心中逐漸清晰,甚至越發固著,兩人注視對方的神情不再是非自願的,也非工作需要,甚至可說是藉由這個名義,明目張膽地對視起來。野宴上的火來得突然,就這樣竄上艾洛伊茲的裙擺,而她依舊直直地望著心上人之所在,在那個保守的年代,這樣的感情只能是灼身惡火。
Thumbnail
《真寵》以宮中的愛情故事,呈現關係中的政治互動,暗示權力是一場又一場的兒戲,也是一幕又一幕的假動作,而國家的治理是建立在恩怨情仇與詭計權謀之上,從來不是理想主義的愛國愛鄉,更別提恩澤廣被的親民愛民。假若女王與寵信間的真愛論調,隱藏的是自肥的算計,兩黨宣稱的愛國真理,應當也都是自私自利的政治權術⋯⋯
Thumbnail
<p>《相愛相親》是張艾嘉自 1981 年以來所執導的第 14 部電影,可以同時自編自導自演,把三件事一起做好的女性影人,放眼世界影壇,除了芭芭拉.史翠珊之外,恐怕也只有張艾嘉能做到這種境界。</p>
Thumbnail
徵的就是你 🫵 超ㄅㄧㄤˋ 獎品搭配超瞎趴的四大主題,等你踹共啦!還有機會獲得經典的「偉士牌樂高」喔!馬上來參加本次的活動吧!
Thumbnail
阿揪西放送的老朋友們應該知道,今年我剛結束了一段大齡留學生活。這段時間偶爾有網友私訊詢問學校申請、開銷和準備流程等問題,我也樂於分享各種細節。其中常提到的建議之一就是:開通一個便捷的網銀帳戶。
Thumbnail
單論劇本,《分手的決心》雖沒有如前作般張狂或野心十足,然劇情張力與情感密度未必較弱,在外放風格中內收的嘗試更讓人耳目一新。六年過去,朴贊郁大師功力依舊,依然懂得如何創造氛圍,寫著慾望的凝視,說著復仇的故事,這便造就朴贊郁作品如此令人癡迷,帶領觀眾往迷霧更深處奔去。
Thumbnail
恰如日劇《四重奏》所點明的:許多時候,我們的人生就像是一顆甜甜圈,在《媽的多重宇宙》中則是貝果,少了那一個洞,就不算是完整。為此,與其追求他人眼中的完美,倒不如潛入內心,學習跟頑強的執著達成和解──沒有意義也好,缺少足夠的成就也罷,只要心安理得,說服得了自己,幸福兩字隨人寫。
Thumbnail
身為觀眾,我們有時會低估如霍普金斯這般年長的老演員能產生多大的潛力與爆發力,他就是英國現代詩人狄蘭.托馬斯筆下那位「不要溫和地走進那良夜」的人──片中的安東尼已經無法分辨現實,但安東尼.霍普金斯卻在這般高齡之時,傾注琢磨了一輩子的才華,清醒而精準掌握演出的每一道力,以及每一次幽微迅速的情緒轉換。
Thumbnail
永恆是什麼?是那充滿孔洞的石頭,風蝕峽谷間的跳躍與遙望,遍地普通、握在手中卻成為信物,牽起萍水相逢,投擲入悼念史汪奇的篝火。是夕陽剪影下仰望模型恐龍,山林間頹然傾倒的參天巨樹,是見證生老病死,帝國興起又衰落,而海天無垠,萬物生生不息。
Thumbnail
看這樣的電影很痛苦,但這才是寫實。一向懂得拍戲該如何從善如流、可以做到觀眾導向的柯貞年導演,當然知道影迷要的是什麼,觀眾需要眾矢之的、需要有個明確一點的怪罪對象。那導演就畫箭靶給大家,而且箭靶不只一個,她畫了十個以上。而你,是否全都射中了呢?
Thumbnail
實時敘事的妙處是,在無法切斷的時間感受中,因為鏡位連貫,觀者接收到一種承諾:鏡頭並不會在下一秒被切斷,時間是連續的,意味著角色身處的危險就是觀者的危險,他們無法從電影技巧的黏貼中突然跳脫出這環境,我們也無法停止觀看他們面臨的風險。當他們選擇冒險,觀眾可以感受到真正的勇氣──儘管那勇氣有時是魯莽的
Thumbnail
隨著瑪麗安娜的身影在艾洛伊茲心中逐漸清晰,甚至越發固著,兩人注視對方的神情不再是非自願的,也非工作需要,甚至可說是藉由這個名義,明目張膽地對視起來。野宴上的火來得突然,就這樣竄上艾洛伊茲的裙擺,而她依舊直直地望著心上人之所在,在那個保守的年代,這樣的感情只能是灼身惡火。
Thumbnail
《真寵》以宮中的愛情故事,呈現關係中的政治互動,暗示權力是一場又一場的兒戲,也是一幕又一幕的假動作,而國家的治理是建立在恩怨情仇與詭計權謀之上,從來不是理想主義的愛國愛鄉,更別提恩澤廣被的親民愛民。假若女王與寵信間的真愛論調,隱藏的是自肥的算計,兩黨宣稱的愛國真理,應當也都是自私自利的政治權術⋯⋯
Thumbnail
<p>《相愛相親》是張艾嘉自 1981 年以來所執導的第 14 部電影,可以同時自編自導自演,把三件事一起做好的女性影人,放眼世界影壇,除了芭芭拉.史翠珊之外,恐怕也只有張艾嘉能做到這種境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