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剖析 |《我的解放日誌》為什麼引起“窮忙一族”的共鳴

2022/05/17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最近,又有一部口碑韓劇出現——《我的解放日誌》,又名《我的出走日記》。
導演金錫允,代表作有《住在清潭洞》《至上之法》;編劇樸惠英,代表作是百想藝術大賞電視類最佳劇本《我的大叔》,堪比強強合作,打造出一部金句不斷且又表現出一種說不清,道不明式的曖昧的生活劇集。
今天,就讓我們來分析一下這部劇集的優秀之作。

一、這生活啊,還真是普普通通

就如《俗女養成記》中 39 歲女生的普通日常生活一樣,《我的解放日誌》同樣將筆觸對準了那些日常生活中的平常人。
全劇聚焦於廉家三姐弟,他們三人的日常生活為故事的敘述脈絡,其中,小女兒是大公司的普通職員,二兒子是便利店的代理,大女兒則是數據公司的組長。看似長幼有序,卻內有深意。
在韓國這種以大公司職員而自鳴得意,甚至二十四小時不摘工牌炫耀的國度,小女兒即使是普通職員,也暗含無限的希望,而看似帶著頭銜的二兒子和大女兒卻實則低人一頭。故事中的三姐弟都在首爾上班,卻只能住在遠離首爾的郊區,等待他們的是漫長且擁擠的無聊通勤。
編劇甚至不用為他們的生活刻意製造出戲劇性來。
在大女兒身上,面臨的是婚姻與事業的掙紮。隨著年齡的增長,她更加焦慮。可愈加焦慮,偏又情郎難尋。
在二兒子身上,面臨的則是鳳凰男式的痛苦。因節省房租,所以住得偏遠,路途遙遠,他常常遲到,女友對他腹謗連連。
因為貧窮,他總是異常節省,以過期便當過活;兜裏沒錢,穿著總是老土且寒酸。
都這樣了,他卻總是將自尊心看得很重。想要貸款買車,卻被父親一口回絕。一個肉體上遠離了小鎮的青年,卻無法融入城市,他成為了首爾這所繁華都市的局外人。
在三女兒身上,你能看到一個初入職場的勤懇社畜。總是召之即來,卻沒能換來優秀的業績。她成為了大公司中的一顆卑微渺小的螺絲釘,成為不被人關註卻又處處被打壓的受氣包。
同時,從三姐弟的身上,我們能看到一整個韓國的青年社畜們的日常生活。看似致郁的背後,有著普通人努力生活的點滴。

二、生活流影視的主題

《我的解放日誌》是一部生活流式的影視,與西方的生活流影視有著相似的主題和創作動機。
1960 年以來,在新浪潮的影響下,西方電影(尤其是法國電影)在自然主義文學傾向的影響下,興起了一種所謂「攝錄現實」的影片,即「生活流電影」。
生活流電影強調生活本身,具體表現為偏愛真實,即興創作。因而也有著故事缺乏連貫性,臺詞表現力不足,情節瑣碎散亂等固有弊病。
顧長衛執導的《立春》就屬於劇情比較強的生活流電影之一。如果概括起來說,就是一部完全為生活而生的電影,一部只為傳達日常而存在的電影,它只關乎「情境」。
而「情境」,同樣是《我的解放日誌》的濃重創作標簽。
在一個情境中,沒有太多的戲劇沖突,也沒有太多情感上的大起大落,它更像普通人的生活本身,綿延著細水長流的平凡。
在《我的解放日誌》裏的偶然和意外因素是神秘男子具先生。隨著他闖入這一家生活,我們會發現:在都市的燈紅酒綠的映襯之下,恬靜的自然風光顯然更為打動人。
愛具體的人,不愛抽象的人;愛生活,遠非生活的意義。編劇試圖在一部看似帶有明顯致郁傾向的影視劇中展現生活的本色。我們的人生遠非每日失語的狀態,而是帶有茶泡飯的、滾燙的真實生活。
編劇到底是通過什麽方式,彰顯這種劇作的真實感呢?
著名編劇埃裏克·博克曾這樣總結道——
代入悲慘的遭遇。當人物承受著苦難卻沒有崩潰的時候,讀者所體驗的更多是一種想象中的感受。讀者想象著自己從來沒有體驗過的苦難,在其中隱約感覺自己的生命得到升華,靈魂的邊界得以拓寬。
所以,對於創作者來說,試著讓你的主人公承受苦難,讓主人公動搖、懷疑周遭的一切,幾近墮入深淵,但人物心裏仍然存在著一絲對希望的向往,並努力走出困境。
與想象中的完美關系、強大精神、靈魂升華相對應的,就是表達真實情感。通過語言、動作以及潛臺詞,讓主人公展示自己的真實情感。無論是在困境、逆境,還是順境中,只要人物表達的是真實的情感,其中就蘊含著巨大的力量。
情感可以隱忍地藏在滿不在乎背後,也可以大聲呼喊出來;可以躲在沈默中,也可以爆發出來像利刃一樣傷害對方;你的角色可以在大雨裏跳舞,也可以在陽光下走著走著突然就哭出來。
這個世界上有無數種細微的情感,也有無數種表達方式,在創作過程中要避免僵化和刻板。是否表達出真實情感的檢驗方法是:你能否在你寫下的文字中,感受到內心的觸動?
在絕大多數時候,人所體驗的情感都是單一或接近的。當聽到好消息時,人會喜悅;被侮辱時會感到憤怒、不快;被打擊時會感到消沈、難過、憤怒。但在某些特殊的時刻,人會同時感受到多種截然不同的情感——惋惜、痛苦、失望、希望、憤怒。
試試這些方法:讓人物在得到一件重要的東西的同時失去另一件重要的東西;讓人物的命運在短時間內發生巨大轉變,使其情緒從一極走向另一極;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主人公被對立人物所欺辱,但與此同時,對立人物也是可憐人,被別人或是環境所壓迫著。
註意,這樣的特殊情境通常也對人物十分重要,想想發生的事會為人物的生活、情感、命運帶來怎樣的影響,又推動人物采取什麽樣的行動?
總而言之,作為創作者,你可以通過一切技術手段來製造情感體驗。人物行動、人物特點、境遇、阻礙、折磨、好運、噩夢、景物描寫、詩一般的語言、人物自我表達。你甚至可以用標點符號或人物的沈默來塑造故事的真實感,乃至呈現生活原本的真實。

三、窮忙的哀歌,西西弗斯的絕唱

說到《我的解放日誌》的主題,好像並不容易概括。與其說它指向了某種預設的結果,不如說它的發展從一開始就處於曖昧不清當中。
主題到底有什麽用?或者說主題到底承擔著什麽樣的功能?
或許,主題的作用一般會是針對創作者所選擇的話題,給出獨特答案。抑或是承載創作者希望闡述的意義。除此之外,主題或許還承擔著為人物和故事世界設定運行規則的重任,主題決定了人物命運的起點和終點。
事實上,主題是非常重要的。大多數有野心的作品都會有多層次的主題,也就是多主題的交織。只不過很多創作者習慣將主題看作概括性的、聚焦於主人公身上的一句話或幾句話,所以很少考慮到主題鏈條的累進發展,更少追蹤到一個故事背後的多主題發展。
在《我的解放日誌》中,我們能夠看到主角三人代表著:即使揮汗拼命工作,卻仍然無法擺脫最低水準生活的一群人。他們是這個迅速發展卻又發展極不均衡的國家的窮忙族。
如何擺脫這種低水平的生活狀態,顯然是編劇所盡力而呈現的。是對於現狀心酸的描摹,抑或是某種掙脫?
顯然都有。
就如加繆的《西西弗神話》一般,荒誕人的生存就如同西西弗推石上山。雖然嘗試是痛苦,但總歸對待生活有了篤定的方向。
「希望我們都能過得幸福,像熾熱且陽光普照的日子,沒有一點傷痕。」而追求幸福本身,恰恰如西西弗一般勇敢推石上山。
這也就是為什麽對於《我的解放日誌》來說,故事的主題既可以是窮忙一族的哀歌,又可以是西西弗斯的絕唱。
當我們在仔細地閱讀編劇想要給我們泄露的創作動機的時候,我們會發現這個故事可能就像劇中的臺詞所說的那樣:每天上班,下班,農活,睜開眼就是一天的勞動?人生應該有點其他東西吧。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Storic故事研究所
Storic故事研究所
分享華文故事創作幹貨、文娛影視雜談,與創作益友共同探索文字的瑰麗世界。歡迎喜愛故事、熱愛創作的你,在這裏和我一起聊創作、享受創作!經營FB專頁:「Storic-創作·發現·分享好故事」。 來都來了,點個「追蹤」再走吧~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