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五月美國最高法院反墮胎草案外流,不再保障「女性墮胎權」引起軒然大波, 1973年《羅訴韋德》判例,由聯邦憲法保障墮胎權,將回歸由各州政府及議員決定,保守派的「反墮胎法」將立刻申效,紐約各地的女權及人權團體站上街頭抗議,有人說是倒美國民權退了五十年,美國總統拜登則表示:「墮胎應是女性的基本權利,呼籲國會通過立法,將《羅德韋德案》法典化。」前一陣子剛好看了紀錄片《使女無懼;瑪格麗特愛特伍》,相信許多人對使女的故事這部影集並不陌生,該影集描述在基列共和國裡,男女階級分明,父權主宰了這個社會的一切,女性被嚴苛的控制著,「使女」沒有名字,她們存在的意義只是長著兩腿的子宮與職司及大主教交合,以便繁衍下一代,「使女」一詞取自創世紀30章拉結不能生育,要求丈夫雅各與自己的使女同床,以求得自己的子嗣,這部美國反烏托邦的戲劇影集,演出女性自由的稀有珍貴。
美國最高法院門前5月2日聚集了支持和反對墮胎的抗議人群,導火線則是一份被洩露到網上的高院法官意見草案
出自同名小說「使女的故事」小說家瑪格莉特出生於加拿大,1962年愛特伍進入哈佛大學就讀文學,而在當時哈佛圖書館有一項規定,部分圖書館只開放給男學生使用,當時只有個位數的女性就讀哈佛,而就算是如此高學歷的女性,未來畢業後的工作竟是“嫁人”,女性被認為是必須依靠男性才能生存, 而在20世紀60、70掀起的女權運動,開始要求“讓女性擁有自由、機會平等和控制自己的生活“,其中「按需墮胎」清楚的表達,婦女應有生殖自由和安全獲得合法墮胎的機會,不受到國家、醫療人員干預選擇其生殖狀況。女權主義激發了全世界社會結構前所未有的改變,帶來了經濟、政治和文化結果,至今2021年哈佛新生1962人,男女比例為47.4%和52.6%,這整整經過了80年,愛特伍見證了女性主義的歷程,進而寫出了這部小說,而愛特伍並不像外界所想像的不婚主義,她同時是一位母親、妻子與作家丈夫感情和睦,平常喜歡到處旅行,幽默風趣的她,還擁有詩人、評論家、社會運動提倡多重身份。
到這裡可能很多人心裡想,又是一篇女權主義文章,其實不然,從我出生到現在我認為女性已在職場、家庭扮演極其重要的角色,發展至今,女性已經成為其自主的生命個體,擁有經濟、情感、生活的自主選擇,女性與男性只是生理構造上的差異,而現今的社會結構發展,大都為雙薪家庭,我身邊也不少男性朋友,也會協助家事跟家庭的維護,每個人都有女性及男性的特質,來自於個人獨立人格的發展,也是生命主體成熟的象徵。前一陣子剛好一個朋友寫了一篇文章,標題上寫著女性,被私訊說是不尊重女性的行為,當天他問著我們在座女性朋友的觀感,我回應到如當我認為我是一獨立個體“女性”就只是一種標籤的表示,比方我是原住民,但不會因為寫上我是原住民而感到歧視及反感,另一位女性朋友則更直白地說到“我就是女的啊!不然要怎麼說?”女性的確就創作、思考、情感的確是有某一些獨特特徵,在座我們都同意這一點,但就因為撰寫者是男性,人不由自主產生認知框架,同樣也發生在此時此刻。當人們陷入到自我框架的限制中,就容易產生“女性應該是什麼“、”男性應該是什麼“,進而將自己陷入了這樣的身份認知中,哲學三問,第一件事就是”我是誰“,了解自己的個人特質,只有當自己對於自己有清楚的認知跟方向,也就明白自己要去那裡不隨波逐流,獨立個體我認為是人一生所必須追求的目標,自我完善的這條路是隨時隨地且一輩子的事,為此我們都該持續為之努力邁向獨立個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