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星雲大師學管理】 我和大師的因緣三部曲(下)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向星雲大師學管理】 我和大師的因緣三部曲(下)

文/佛陀紀念館館長 如常法師

圖/佛光山佛陀紀念館

raw-image

【第二部曲──在「覺有情」中鍛造策展力】

二○○五年,是我與家師星雲大師有更深生命連結的關鍵年,因為我為師父策劃了名為「覺有情」的墨跡展。

那年四月,師父前往馬來西亞弘法,我與當時馬來西亞總住持慧顯法師合作,在國家畫廊推出「覺有情──星雲大師墨跡展」。開展之前師父毫不知情,我四處籌借書法作品,加上將墨跡轉化於陶瓷上、竹刻上,還製作了情境影片,以豐富的形式呈現師父書法的慈悲之美。

師父直到要從台灣啟程時,才知道有這個書法展,他大吃一驚卻已箭在弦上,基於體念弟子藝術弘法的初心,也就前往開幕剪綵了。所以師父開場第一句話就說:「對不起!我不是書法家,請不要看我的字,請看我的心。」

由於慧顯法師在當地結下的好因好緣,集聚了佛光人的集體努力,推助展覽超乎想像的轟動,媒體撲天蓋地對宗教領袖藝術涵養的報導,讓我覺得「覺有情」一定要前進西方。於是自二○○六年起,從美國西來大學、柏克萊加州大學,一路展到歐洲、澳洲,在各大博物館中,將師父的書法推出於世人面前。

二○○六年,也是前往中國大陸展出的起始年;二○一○年,師父開始以「一筆字」為名的書法展,應大陸文化部之邀,在北京中國美術館舉辦。直到二○一五年,「星雲大師一筆字書法大陸巡迴展」已跑遍各省。在這其間的二○一三年,我接任佛館館長之職,跟隨大師弘法的腳步,我與大陸各省級的博物館展開「交換展」,一系列精彩難得的展品來到台灣,一次又一次鍛造我策展的能力,以及立身於博物館界的資歷。

二○一六年,慶祝佛光山開山五十周年,由佛光山宗委會決議,佛光緣美術館總部策劃,協助全球二十七個國家的佛光山道場,在當地的美術館同步舉辦「二○一六星雲大師一筆字書法世界巡迴展」。那一年師父九十歲,我覺得師父的書法應該與一位知名藝術家一起展出,於是與國立歷史博物館合作,在佛館本館的一、二展廳,同時舉辦「與大師面對面──星雲大師書法展」及「與大師面對面── 張大千書畫展」,作為師父十二年來書法展的壓軸展出。

raw-image

【第三部曲──在佛館工地中磨礪心志】

二○○八年底,師父進入佛館工地親掌擘建大局。在這之前有一天,正在海外弘法的師父,突然打電話交代我:「你去佛館工作。」

我當時不知道去那裡要做什麼?師父只是說:「那裡到處一片凌亂,除了泥濘、淹水,什麼都沒有,你就去守在那裡,想想以後要怎麼做。」

偶爾師父會打電話回來交代事情,但當時我毫無建築的專業概念,每天在那裡走來走去,與蟑螂、老鼠、可怕的蛇為伍,就這樣空轉了一年。

二○○八年底師父進場了,並帶來了信徒趙大深、戴玉琴二位顧問前來協助。此後我就與顧問從各層面去探索、學習、應對工地裡的廠商、處理形形色色的狀況。工地歲月日復一日,裸露的鋼筋,漫天的灰塵,便當送來幾分鐘外盒就是一層灰。到處流竄的老鼠,咬壞了所有塑膠布、塑膠盒,我們吃飯時都要把腳抬高,因為鼠群隨時會穿梭而過。整整三年點滴在心,日子在刺激與複雜中度過,每當遇到大難題時,師父的處理智慧常讓我大開眼界、大感佩服。越是難處,就越是我學習的地方。

我知道,師父把我放在複雜的工地,是要以其中種種的艱難、辛苦磨勵我的心志。我感恩師父的睿智,此生,我唯有身口意奉獻人群,以作為對師父深心的供養。

📢5月新書推薦《向星雲大師學管理》,點擊查閱相關訊息 http://lnago.com/ADPQI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佛光山佛陀紀念館的沙龍
76會員
798內容數
勵志、激勵人心的正能量
2022/08/08
【永續之道 化現新未來】 文/佛陀紀念館館長 如常法師 圖/佛光山佛陀紀念館 大師曾經告訴我,佛館要永續經營必須具足三個條件:第一是服務,第二是文創,第三是滴水坊 蔬食餐廳。我想,不論是放眼今後五十年或更長遠的期程,這三大重點,都是架構佛館未來之路的黃金要則。
Thumbnail
2022/08/08
【永續之道 化現新未來】 文/佛陀紀念館館長 如常法師 圖/佛光山佛陀紀念館 大師曾經告訴我,佛館要永續經營必須具足三個條件:第一是服務,第二是文創,第三是滴水坊 蔬食餐廳。我想,不論是放眼今後五十年或更長遠的期程,這三大重點,都是架構佛館未來之路的黃金要則。
Thumbnail
2022/08/01
我常常在思考大師以花木搭配建築、景觀的深意。菩提樹襯托佛塔,因於二千年前的無相時期「見塔如見佛」,菩提樹是非常重要的佛教象徵。而本館門口的八宗祖師石雕用扁柏、龍柏作陪襯,則寓意著弘法利生的楷模,猶如佛門龍象能世世流布如松柏長青。
Thumbnail
2022/08/01
我常常在思考大師以花木搭配建築、景觀的深意。菩提樹襯托佛塔,因於二千年前的無相時期「見塔如見佛」,菩提樹是非常重要的佛教象徵。而本館門口的八宗祖師石雕用扁柏、龍柏作陪襯,則寓意著弘法利生的楷模,猶如佛門龍象能世世流布如松柏長青。
Thumbnail
2022/07/18
大師一直希望佛陀紀念館被環繞在森林中,一片蒼翠隨著時光愈加蓊鬱,從室內的文化博物館,延伸成戶外的植物園。這樣的雙重身分,是佛館未來非常鮮明的藍圖。
Thumbnail
2022/07/18
大師一直希望佛陀紀念館被環繞在森林中,一片蒼翠隨著時光愈加蓊鬱,從室內的文化博物館,延伸成戶外的植物園。這樣的雙重身分,是佛館未來非常鮮明的藍圖。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我於佛光山的因緣,源於2015年與同事前往拜會世界神明聯誼會秘書長,當時我們就坐在佛陀紀念館前的問道館內,暢聊宗教交流。 與佛陀的因緣則就更早了,小時候我時常跟著母親到妙雲蘭若(嘉義的一處佛寺學堂),她去念經,而我則喜歡窩在圖書館內,看橫山光輝老師的《三國志》漫畫。
Thumbnail
我於佛光山的因緣,源於2015年與同事前往拜會世界神明聯誼會秘書長,當時我們就坐在佛陀紀念館前的問道館內,暢聊宗教交流。 與佛陀的因緣則就更早了,小時候我時常跟著母親到妙雲蘭若(嘉義的一處佛寺學堂),她去念經,而我則喜歡窩在圖書館內,看橫山光輝老師的《三國志》漫畫。
Thumbnail
【永續之道 化現新未來】 文/佛陀紀念館館長 如常法師 圖/佛光山佛陀紀念館 大師曾經告訴我,佛館要永續經營必須具足三個條件:第一是服務,第二是文創,第三是滴水坊 蔬食餐廳。我想,不論是放眼今後五十年或更長遠的期程,這三大重點,都是架構佛館未來之路的黃金要則。
Thumbnail
【永續之道 化現新未來】 文/佛陀紀念館館長 如常法師 圖/佛光山佛陀紀念館 大師曾經告訴我,佛館要永續經營必須具足三個條件:第一是服務,第二是文創,第三是滴水坊 蔬食餐廳。我想,不論是放眼今後五十年或更長遠的期程,這三大重點,都是架構佛館未來之路的黃金要則。
Thumbnail
文/佛陀紀念館館長  如常法師 圖/佛光山佛陀紀念館 二○一一年佛陀紀念館館開幕,不到十天裡,就有來自全球三十多個國家的人們,隨著三○○個道場寺院法師的腳步,專程飛回台灣參訪佛館。這個全球步履絡繹回山的意義,是歷史性的顯像,是家師星雲大師四十餘年海內外弘法所累積的能量,在此刻完全展現。
Thumbnail
文/佛陀紀念館館長  如常法師 圖/佛光山佛陀紀念館 二○一一年佛陀紀念館館開幕,不到十天裡,就有來自全球三十多個國家的人們,隨著三○○個道場寺院法師的腳步,專程飛回台灣參訪佛館。這個全球步履絡繹回山的意義,是歷史性的顯像,是家師星雲大師四十餘年海內外弘法所累積的能量,在此刻完全展現。
Thumbnail
誰可以擔任佛陀紀念館的館長?在二○一一年開館前,許多弟子關心佛館未來的營運管理,曾就這個問題數次向師父請示。師父沒有具體回應人選,只淡然表示:「『無我』的人,可以!」
Thumbnail
誰可以擔任佛陀紀念館的館長?在二○一一年開館前,許多弟子關心佛館未來的營運管理,曾就這個問題數次向師父請示。師父沒有具體回應人選,只淡然表示:「『無我』的人,可以!」
Thumbnail
【向星雲大師學管理】 我和大師的因緣三部曲(下) 文/佛陀紀念館館長 如常法師 圖/佛光山佛陀紀念館 【第二部曲──在「覺有情」中鍛造策展力】 【第三部曲──在佛館工地中磨礪心志】
Thumbnail
【向星雲大師學管理】 我和大師的因緣三部曲(下) 文/佛陀紀念館館長 如常法師 圖/佛光山佛陀紀念館 【第二部曲──在「覺有情」中鍛造策展力】 【第三部曲──在佛館工地中磨礪心志】
Thumbnail
作者:如常法師 佛陀紀念館館長 圖:佛光山佛陀紀念館 當時開天闢地的首場,是在二○○五年。 回想最初動念,是二○○三年我接任佛光緣美術館館長時,強烈感受到很多藝術名家不願來館辦展,我必須突破這個困境。但我要用什麼把展覽帶動起來呢?靈光一閃,我想到佛光山有一位名人,他叫星雲大師。
Thumbnail
作者:如常法師 佛陀紀念館館長 圖:佛光山佛陀紀念館 當時開天闢地的首場,是在二○○五年。 回想最初動念,是二○○三年我接任佛光緣美術館館長時,強烈感受到很多藝術名家不願來館辦展,我必須突破這個困境。但我要用什麼把展覽帶動起來呢?靈光一閃,我想到佛光山有一位名人,他叫星雲大師。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