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vatar-img

土食材土食生活

13公開內容

土食材」、「土食生活」,簡單的說,即是一個地方,因其特有的自然環境、地理、氣候與動植物物種,以及因當地居民/族群特有的文史傳統:人與自然的關係,以及人與人(社區內部與社區之間)的關係,所生產出來、賴以為生的日常食材與烹飪出來的食物。而這也涉及到在地糧食的生產/加工,流通與餐飲內容與習俗。

全部內容
免費與付費
最新發佈優先
HEDOU TINY這個英文譯音其實是普通話拼音鶴藪,tiny就是小的意思;兩字合拼,即是鶴藪小白菜。如果你有機會走進香港的濕街市買餸菜,你會見到菜販在一種小白菜的標示寫上:“學斗白”三個字。一見到這三個字,我心裏就會不高興。作為香港人、菜販,連鶴藪白菜都不認識,寫成學斗白了?
Thumbnail
從小到大,夏天都種節瓜。節瓜又稱毛瓜,嫩瓜皮色清翠,帶有不規則白花斑,表面長滿剛毛,頗剌手。早春落種籽。在室外,需要保溫。清明節前後,乍暖還寒。四月初,瓜苗可以移種,等著它們抽蔓,摘側芽。然後挖開田壢施入大量固體肥料,回泥;再在土表鋪上厚厚的一層稻草,既護土又防雜草。
有些前輩說,六十年代吃香港出產的白米,吃過元朗絲苗,後來,還是吃泰國米、日本的珍珠米,因為口感比香港傳統米討好。現在香港主要是吃泰國香米及東南亞的泰國香米,而日本米、台灣米也都是頗受歡迎的。是不是說,政治上不利香港米生存?連不談政治、講飲食,它都必然是輸家呢?
Thumbnail
起初,需要協助父母的農耕日常,冬日跟著種番茄。十歲小孩,不會問這個是甚麼品種的番茄?種籽那裏得到的?總之,番茄是紅色的,圓圓扁扁,果蒂是一顆綠色的星星。整個下午採摘番茄,手指肚會沾上一層深綠色的污垢,應該是接觸新鮮番茄,把它表面薄薄的分泌物累積起來。
Thumbnail
在香港,一年四季都可以買到白蘿蔔,有的產於中國大陸,有的來自日本。之前韓流襲港,街頭更多韓食專門店,韓國白蘿蔔也成為廚房食材。但無論飲食網紅如何追棒日本大根和韓國白蘿蔔,香港人似乎都在乎農曆年尾本地種植的白蘿蔔,農民稱之為遲水蔔。
Thumbnail
劉軍說道:「我只在春天的時候烤酒,但在春天的時候不砍柴。」春天剛烤好的酒還很刺鼻辣口。要放半年以上,待經過夏天,運用夏天陽氣的提升,揮發刺喉的乙醛,也轉化酒中的酸和醇生成酯;讓酒可以在短時間內更濃郁香醇。春天不砍柴,是因為春天是森林萬物發芽的時機,樹會將樹幹裡頭的能量轉到葉子和芽點上。
Thumbnail
這個鼠年我們卻是熱切談雞。有除夕夜,剁雞的人體實驗,還有初二姊姊回娘家的烤雞餐,加上2019年辦了不少土雞相關活動;赫然發現一年之間,不知不覺進行了一場有趣的土雞對話和生活演練。原來認識一項農產,熟悉一種食材,到做出一道料理,這過程需要時間蘊釀,才會有料理的手感和食物真滋味。
Thumbnail
小時候,我非常喜歡過年。家家戶戶在年前就張羅各種應節食物,那是一種有味道的節慶氣氛。我是在新村長大的小孩,還記得鄰居娥婆在年前就會採集很多的香蕉葉,她洗乾淨蕉葉後會在自家門前掛起曬乾。娥婆也會向附近鄰居收集鐵罐(一般是牛奶罐)。不久後,我們就看到她在屋子旁架起高高的火爐,就知道她準備要做年糕了。娥婆
Thumbnail
第一次鴉片戰爭的影響及一些政治波動影響下,發展出香港的食物生產,農地、農業、鄉村的發展;這跟其他東南亞地區是很不同的狀態。梳理這些狀態變化,可以看到我們由吃的東西所發展出來的食物文化,就有它本身很特別的特性在裡面。我覺得應該從這個方向介紹一下,然後大家可從當中找到關於我們怎麼去看待土食材的一些方向。
Thumbnail
“土食材”這個概念在法國出現是在20世紀初,距今已經有一百多年的歷史,而且法國一直在做這方面的實踐。一方面是法國作為世界上最早推動原產地命名制度的國家,其經驗對其他國家影響很大。另外一方面,食品安全危機和環保危機是全球的危機,不管是在哪裡,都是需要面對的問題。
Thumbn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