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林寶訓》卷二 127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2015.7.10 良因法師 隨筆

佛眼遠和尚曰:
「蒞眾之容,必肅於閒暇之日;對賓之語,當嚴於私昵之時。
林下人發言用事,舉措施為,先須籌慮,然後行之,勿倉卒暴用。
或自不能予決,應須諮詢耆舊,博問先賢,以廣見聞。補其未能,燭其未曉。
豈可虛作氣勢,專逞貢高,自彰其醜。
苟一行失之於前,則百善不可得而掩於後矣。」
《與真牧書》

【演蓮法師譯文】
佛眼清遠禪師說:
「身為住持,臨眾的態度,要在閒暇的時候保持那種莊重肅穆的容儀,臨眾時才能從容自若。與賓客交談,要在平常單獨與人說話時就要嚴謹、言真語實,臨時才能應對自如。
作為出家人,發一言、行一事乃至平常舉動施為,一定要先深思熟慮,然後放心去做,不可以倉卒行事。
有些事情自己無法決斷,應該多向寺中長老、賢達請教諮詢,以增長見聞,取他之長,補己之短。
切忌虛張聲勢、頤指氣使、專逞貢高,免得自己在眾人面前出醜。
要知道做人往往在先前作錯了一件事,即使以後想做一百件好事去彌補,也無法掩蓋以前給別人留下的不良印象啊!」
良因贊曰:
「蒞眾之容,必肅於閒暇之日;對賓之語,當嚴於私昵之時」;
確實如是,一點作不得假!
只有平時勤修戒定慧,熄滅貪瞋癡,
面對大眾時那感動眾生的美好氣質,才能自然外露。
就如同弘一大師,慎護每一個念頭,觀照每一個細行。
人前如是,人後亦復如是。
方能以此德行照耀古今,
也才能真正引導眾生離苦得樂。
願以古德為師!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75會員
641內容數
內含照因老和尚略傳及甘露法語上、下兩冊 由四眾弟子們編輯整理,緬懷老人家往日行儀,俾令見聞者普潤法雨。祈願老和尚早日倒駕慈航,廣度群品。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鋼骨佛心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2015.7.9 良因法師 隨筆 佛鑒曰: 「佛眼弟子,唯高菴①勁挺,不近人情。為人無嗜好,做事無儻援。 清嚴恭謹。始終以名節自立,有古人之風。 近世衲子,罕有倫比。」 《與耿龍學書》 【注釋】 【演蓮法師譯文】 佛鑒慧勤禪師說: 良因贊曰: 「頹風」 的產生,絕非一朝一夕,必定是積久成弊。
2015.6.20 良因法師 隨筆 佛鑒曰: 「凡為一寺之主,所貴操履清淨。持大信以待四方衲子。 蓋有毫𩬊猥媟①之事,於己不去,遂被小人窺覷。 雖有道德如古人,則學者疑而不信矣。」 《山堂小參》 【注釋】 ①猥媟:指卑鄙無恥的行為。 【演蓮法師譯文】 佛鑒慧勤禪師說: 良因贊曰:
2015.6.13 良因法師 隨筆 佛鑒謂龍牙才和尚①曰: 「欲革前人之弊,不可亟去。須因事而革之,使小人不疑,則庶無怨恨。 予嘗言:『住持有三訣,見事,能行,果斷。』 三者缺一,則見事不明,終為小人忽慢,住持不振矣。」 《山堂小參》 【注釋】 【演蓮法師譯文】 佛鑒慧勤禪師對龍牙寺智才禪師說:
2015.6.6 良因法師 隨筆 佛鑒曰: 「為道不憂,則操心不遠。處身常逸,則用志不大。 古人歷艱難,嘗險阻,然後享終身之安。 蓋事難則志銳,刻苦則慮深,遂能轉禍為福,轉物為道。 多見學者,逐物而忘道,背明而投暗。 於是飾己之不能,而欺人以為智。強人之不逮,而侮人以為高。 《與秀紫芝書》
見白雲禪師謂:「以窮達得喪移其所守者,未可語道也」,心中不禁警聳。 未遇事時潔身自愛,或許一般修行人尚能如此; 但遇到考驗仍能持守節操者,則多數或許未能。 未經考驗前,不要妄說我也能; 唯有戰戰兢兢,守護自心, 並多閱讀古德開示、傳記,以培養道心, 遇事或許方能守住。
2013/5/26 良因法師格言法談 「不自重者取辱,不自畏者招禍。」 良因曰: 因為尊重自靈,所以能攝護自心,積極地斷惡修善。 反之,不知自重者,則身心粗躁, 又不知反省,只是怨天尤人,這樣必招屈辱! 所言畏者,是對因果、輿論戒慎恐懼的態度。
2015.7.9 良因法師 隨筆 佛鑒曰: 「佛眼弟子,唯高菴①勁挺,不近人情。為人無嗜好,做事無儻援。 清嚴恭謹。始終以名節自立,有古人之風。 近世衲子,罕有倫比。」 《與耿龍學書》 【注釋】 【演蓮法師譯文】 佛鑒慧勤禪師說: 良因贊曰: 「頹風」 的產生,絕非一朝一夕,必定是積久成弊。
2015.6.20 良因法師 隨筆 佛鑒曰: 「凡為一寺之主,所貴操履清淨。持大信以待四方衲子。 蓋有毫𩬊猥媟①之事,於己不去,遂被小人窺覷。 雖有道德如古人,則學者疑而不信矣。」 《山堂小參》 【注釋】 ①猥媟:指卑鄙無恥的行為。 【演蓮法師譯文】 佛鑒慧勤禪師說: 良因贊曰:
2015.6.13 良因法師 隨筆 佛鑒謂龍牙才和尚①曰: 「欲革前人之弊,不可亟去。須因事而革之,使小人不疑,則庶無怨恨。 予嘗言:『住持有三訣,見事,能行,果斷。』 三者缺一,則見事不明,終為小人忽慢,住持不振矣。」 《山堂小參》 【注釋】 【演蓮法師譯文】 佛鑒慧勤禪師對龍牙寺智才禪師說:
2015.6.6 良因法師 隨筆 佛鑒曰: 「為道不憂,則操心不遠。處身常逸,則用志不大。 古人歷艱難,嘗險阻,然後享終身之安。 蓋事難則志銳,刻苦則慮深,遂能轉禍為福,轉物為道。 多見學者,逐物而忘道,背明而投暗。 於是飾己之不能,而欺人以為智。強人之不逮,而侮人以為高。 《與秀紫芝書》
見白雲禪師謂:「以窮達得喪移其所守者,未可語道也」,心中不禁警聳。 未遇事時潔身自愛,或許一般修行人尚能如此; 但遇到考驗仍能持守節操者,則多數或許未能。 未經考驗前,不要妄說我也能; 唯有戰戰兢兢,守護自心, 並多閱讀古德開示、傳記,以培養道心, 遇事或許方能守住。
2013/5/26 良因法師格言法談 「不自重者取辱,不自畏者招禍。」 良因曰: 因為尊重自靈,所以能攝護自心,積極地斷惡修善。 反之,不知自重者,則身心粗躁, 又不知反省,只是怨天尤人,這樣必招屈辱! 所言畏者,是對因果、輿論戒慎恐懼的態度。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所以,有時候你越是急,它離你越遠,稍微適當地放鬆調整,它反倒可能離你更近。當然也不是說放鬆就一定能夠距離目標更近,你首先要瞭解自己,如果不瞭解你自己,你的放鬆可能就不是放鬆,而是放逸了。
我們在生活當中也會有種種焦慮不安——我希望得到什麼,我希望遠離什麼,一直不斷攀緣,最後搞得自己焦慮不安。這個時候我們要練習一下能夠寬心,提醒自己要放下。 所以,我們修行人瞭解自己很重要。我自己能夠做到幾分?我的優點在哪裡?我的缺點在哪裡?對自己的認識很重要。
所以蕅祖說,禪堂跟外面不能分做兩截,一定是相隨順的。所以平常的時候也是要注意專注跟放鬆。
你能夠修止觀的話,在平常的戒律、威儀的行持上,你就能夠很自在。而不是說,這個不能這麼做,因為有規定的,不可以這麼做,但事實上很勉強,不會的。這時候你是真正地心往內收攝,不去攀緣外境,所以持守戒律、威儀對你來說就是一種自然而然的事。而且你更能夠感受到,你持守戒律、威儀之後,對於你止觀的修行有很大的幫助
就像我師父講的,出家人前五年你要衝。其實不止前五年,以後也是一樣。要息諸緣務,好好用功。這要靠自己自覺,不要往外攀緣——「當急挫之」。那不往外攀緣的根本,就是要落實在修止觀。
所以我們修行人應該守住我們的正念正知。知道你現在在做什麼,比如說我們現在就是——我專心地說法,各位專心地聽法,我們不去思考未來的事情,也不去思考過去的事情,就安住在當下。
Thumbnail
念佛要法 。 只有一念真誠 。 勿間斷勿分別而已 。未來勿將迎 。 已過勿留滯 。 專顧現前一句 。字字分明 。病中自修六度 。以慈悲歡喜為布施 。 以嚴淨三業為持戒 。以隨緣順受為忍辱 。 以調伏習氣為精進 。以不忘正念為禪定 。 以方便覺察為智慧 。
Thumbnail
有同修的修行也來做義工,也去做善事,怎麼不見修行的瑞相?怎麼都好像沒有消業障?也沒有越來越清淨,也沒有歡喜心?而且顛顛倒倒?他有很多心裡不乾、不淨、不如法的地方。「若視師德得成就,若視師過毀成就。」有人來學佛修行專門挑上師的毛病,金剛乘根基不夠才會這樣!如果有照次第由顯入密,打好根基就不會。
Thumbnail
妳要多度一些人,自己要穩定地共修,聆聽上師開示,開始為自己水兒、冤親債主懺悔迴向。「因緣際會下得到《劉有生善人講病》,並勤修懺悔特別相應。每日在佛前懺悔半小時至一小時,會出現打嗝、排氣,每每懺悔後身心感覺輕鬆許多。」現在漸入佳境,妳自己都有感應。大家都想要功德力夠...
Thumbnail
蓮花生大士親自開示,嘴巴亂講或者發了誓言又不算數、沒有照做,福報就損失了。很多人發誓就像吃飯、喝水一樣家常便飯,每天都在亂講話,言而無信的人比比皆是。所以「自食其言的增上果,成熟於外相。」常常講話不算話增上果成熟了,會土地貧瘠、食物沒有營養、恆遭四大災難成熟於自身,福德淺薄。
所以,有時候你越是急,它離你越遠,稍微適當地放鬆調整,它反倒可能離你更近。當然也不是說放鬆就一定能夠距離目標更近,你首先要瞭解自己,如果不瞭解你自己,你的放鬆可能就不是放鬆,而是放逸了。
我們在生活當中也會有種種焦慮不安——我希望得到什麼,我希望遠離什麼,一直不斷攀緣,最後搞得自己焦慮不安。這個時候我們要練習一下能夠寬心,提醒自己要放下。 所以,我們修行人瞭解自己很重要。我自己能夠做到幾分?我的優點在哪裡?我的缺點在哪裡?對自己的認識很重要。
所以蕅祖說,禪堂跟外面不能分做兩截,一定是相隨順的。所以平常的時候也是要注意專注跟放鬆。
你能夠修止觀的話,在平常的戒律、威儀的行持上,你就能夠很自在。而不是說,這個不能這麼做,因為有規定的,不可以這麼做,但事實上很勉強,不會的。這時候你是真正地心往內收攝,不去攀緣外境,所以持守戒律、威儀對你來說就是一種自然而然的事。而且你更能夠感受到,你持守戒律、威儀之後,對於你止觀的修行有很大的幫助
就像我師父講的,出家人前五年你要衝。其實不止前五年,以後也是一樣。要息諸緣務,好好用功。這要靠自己自覺,不要往外攀緣——「當急挫之」。那不往外攀緣的根本,就是要落實在修止觀。
所以我們修行人應該守住我們的正念正知。知道你現在在做什麼,比如說我們現在就是——我專心地說法,各位專心地聽法,我們不去思考未來的事情,也不去思考過去的事情,就安住在當下。
Thumbnail
念佛要法 。 只有一念真誠 。 勿間斷勿分別而已 。未來勿將迎 。 已過勿留滯 。 專顧現前一句 。字字分明 。病中自修六度 。以慈悲歡喜為布施 。 以嚴淨三業為持戒 。以隨緣順受為忍辱 。 以調伏習氣為精進 。以不忘正念為禪定 。 以方便覺察為智慧 。
Thumbnail
有同修的修行也來做義工,也去做善事,怎麼不見修行的瑞相?怎麼都好像沒有消業障?也沒有越來越清淨,也沒有歡喜心?而且顛顛倒倒?他有很多心裡不乾、不淨、不如法的地方。「若視師德得成就,若視師過毀成就。」有人來學佛修行專門挑上師的毛病,金剛乘根基不夠才會這樣!如果有照次第由顯入密,打好根基就不會。
Thumbnail
妳要多度一些人,自己要穩定地共修,聆聽上師開示,開始為自己水兒、冤親債主懺悔迴向。「因緣際會下得到《劉有生善人講病》,並勤修懺悔特別相應。每日在佛前懺悔半小時至一小時,會出現打嗝、排氣,每每懺悔後身心感覺輕鬆許多。」現在漸入佳境,妳自己都有感應。大家都想要功德力夠...
Thumbnail
蓮花生大士親自開示,嘴巴亂講或者發了誓言又不算數、沒有照做,福報就損失了。很多人發誓就像吃飯、喝水一樣家常便飯,每天都在亂講話,言而無信的人比比皆是。所以「自食其言的增上果,成熟於外相。」常常講話不算話增上果成熟了,會土地貧瘠、食物沒有營養、恆遭四大災難成熟於自身,福德淺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