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觀點】蘇珊·桑塔格(Susan Sontag)觀看電影《惡水真相》(Minamata)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蘇珊·桑塔格(Susan Sontag)】

  作為紀實攝影師拿起底片相機在拍攝一張抗爭照片的同時,他像是蘇珊·桑塔格(Susan Sontag)《論攝影》(On Photography)提到的一把獵槍,在遠處靜靜觀看著獵物的樣子,就像是獵豹虎視眈眈的緊盯著目標,並不會有任何一絲的顧慮且殘酷無情,瞄準鏡頭,按下快門進行拍攝,獵捕那抗爭中的所有遭遇,剎那間被捕獲到的一切頓時暫停了一切保存在攝影師的相機中。在這一系列動作中,攝影師不用實際參與進他要拍攝的場景裡,是可以保持一定的安全距離,運用一把狙擊槍精準捕獲他所想要的事實,或是冒著風險穿梭到抗爭中,將相機變成一把散彈槍冷酷的穿透觀景窗中的軀體,因此這些動作都取走了那些被攝者的靈魂。
  另外蘇珊·桑塔格(Susan Sontag)認為,紀實的攝影師的無能為力,在拍攝現場必須絕情的拿著他手上的那台相機,即使拍攝的畫面心如刀割,也只能靜靜的在旁拍攝著,無法做出任何實質的阻止、抵抗等……幫助,畢竟攝出的也不是真正的子彈,槍也不是實體化的一種武器,只是一個譬喻。
「攝影會帶走被攝者的一部分靈魂,但同時也會帶走攝影師的,因為有時會畫面會心如刀割,所以必需要嚴謹的對待。」──《惡水真相》(Minamata)。

【間接的救贖】

  蘇珊·桑塔格(Susan Sontag)關於攝影理論的著作都是偏負面的看見,能夠看出他是多認真地看待攝影,雖然製造出讓人必須嚴謹看待這些事情的氛圍,但我還是希望一些正面的想法。
  我認為攝影對於那些拍攝現場,是間接的救贖,是瞬間的希望被保存起來,比起拍攝者不救,攝影者更像是將他手上的那台獵槍攝(shoot)出的子彈,洗成一張張的照片,將他們轉化成一盞聚光燈,聚焦的告訴看過紀實照片的觀者:「雖然當下的我無能為力,但我讓你們都知道這件事的存在。」這使這抗爭像聚光燈一樣,從這世界的某一個角落所發生的事被聚焦、被召喚(call),反而放大攝影的傳播力與視覺張力,召喚了這世界不起眼的某件事,釋放了攝影時帶走的那些靈魂,讓更多人看見聚焦之事的存在,協助那些在抗爭現場的人們被看見。
《惡水真相》(Minamata)電影海報

《惡水真相》(Minamata)

  《惡水真相》(Minamata)劇中我們跟著主角──尤金·史密斯(Eugene Smith)將這些抗爭的照片交給他的主管,打開牛皮紙袋,看見那些黑白照片,那瞬間的震撼,說了一句:「他拍到了!」,能夠從他們眼中看見那種震撼,前面只有聽見有一個地方發生的事,可能如果沒有那些照片,那麼這麼的一切都將不會被留名而在世上被遺忘,而後親眼的見證了那些從事件發生的當地與當時的瞬間中,拍攝後的保存、保護與時間的沖洗,凝結成的張張照片,那痛苦與悲傷的神情被濃縮在照片之中,在那不同時空背景下我們確實很難還原和模擬當時的樣貌,但是這些照片能夠為我們帶來真實事情的樣貌,與我們共同分擔他們心中的難言之隱。而最後這些照片經有雜誌廠商的大量印刷後,將這些照片販售到世界異地,引起社會的關注,使人們激起了拯救的心和正義的曙光,被世界衛生組織看見,間接拯救了更多的人。

【攝影的共感】

  另外回到《論攝影》(On Photography),當中提到「照片只是表面,無助於理解事情的本身」,攝影師只是將全景照的片段畫面,提取他想讓我們知道的,呈現給觀眾,因此沒辦法去理解一件事原先的樣貌。但我認為照片有一種吸引力,使人有共感(empath)、同情心,且會勾起你想去理解它的衝動。同時也會對畫面之外的內容感到好奇,所以「無助於理解」感覺太重了,照片他能夠讓我們理解,只不過影像框外的猜想,或許會有想像偏誤,因此照片比起無助於理解,更像是讓我們「想」去理解。
「拍照時要冷靜自持,別讓情感起伏左右你的專業判斷,才能拍出真相,替弱勢發聲伸張正義。」──《惡水真相》(Minamata)

【結語】

  在這人們可以隨手拍攝出媒體影像的現今,不禁感嘆起,當時世界各地期待著每期「生活雜誌(LIFE magazine) 」的時代,「攝影」在當時是多麽崇高的存在,只需單單一個版面,透過雜誌,傳遞到世界各地,得到迴響,比起現今的網路媒體還來得震撼。現今社會的媒體已經傳遞這些悲劇,使人對恐懼已經漸漸無感,數百則來自各地,重要或不重要的訊息,皆透網路傳遞至我們的眼中,像是針刺痛我們那樣,刺得越多,我們對痛越來越麻木。曾經有一絲絲的華特·班雅明(Walter Benjamin)說過的靈光(Aura),出現在歷史中那指標性的生活雜誌(LIFE magazine) 當中,想像著1970年代的人看到雜誌中,尤金·史密斯(Eugene Smith)拍攝水俁當地災情的那些影像,會多震撼三觀的難以理解。
  這世界有一個村落,正受到人為的環境災害,但因為現今的網路,導致數百計的訊息平庸化,亦或是靈光的消逝,也或許我們這世代,自出生,就有來自世界各地的悲劇,時常透過電視機映入我們眼簾,以至於對那些悲劇的憐憫心逐漸麻痺,就已經認定這社會已經能夠容忍有不人道的存在。
  對於現在的我怎麼去看待現今與歷史,我也還在摸索與感嘆,同時嚮往著過往雜誌攝影師的偉大,指標性雜誌所給予我們的清晰、明暸的真消息,同時嚮往現今的資訊傳播速度,但又感嘆著網際網路的迅速所導致的假消息散佈,目前還沒有找到屬於我的答案。

【📖書籍參考】
avatar-img
7會員
7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蔡逼八 的其他內容
使用相機作為日常紀錄的你,有想過為什麼不使用較為輕便的手機,作為拍攝器材嗎?思考完,或許就可以釋懷的放下相機,也放下頸椎發炎的風險,甚至可以省下不少的金錢,投向手機攝影的懷抱。
使用相機作為日常紀錄的你,有想過為什麼不使用較為輕便的手機,作為拍攝器材嗎?思考完,或許就可以釋懷的放下相機,也放下頸椎發炎的風險,甚至可以省下不少的金錢,投向手機攝影的懷抱。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攝影的行為無論在中文或是英文都是十分相似的,攝—射—shoot。子彈與影像都是暴力的,二者都能決定現實(reality),具有絕對的權力(power)。隨行於士兵旁的戰地記者(或是任何記者),按下的快門就如同槍枝的板機,後者決定了另一個他人生命存否的現實,前者則決定了世界景象的現實。
Thumbnail
在挑高的空間看畫,是敞徉式的自在好像在偌大的鳥籠裡飛翔。55件20世紀的佳作,資訊量爆炸多,感覺也流竄說它今天很自大🫠
Thumbnail
模特為被攝影師控制的對象,是為影像服務的人偶。 模特在一分鐘內,分別展現出了不耐、失神、微笑、陰鬱、狂喜、平靜。攝影家能決定要在哪一刻按下快門。
Thumbnail
我想拍攝模特卸下社會角色的一面。 被攝者說,他以為自己沒有包袱,但只要面對鏡頭依然不自在,即便對我和環境無太多戒備。 我們異口同聲說出濱口龍介<在鏡頭前表演>中提到的「無窮盡的未來凝視」 拍攝結束。 閒談間,他說被拍時,自己被鏡頭單方面的觀看,直到我說:「把鏡頭當成岩洞中那隻沉穩的青蛙。
Thumbnail
《記憶中的二月一號》和《緬甸日記》皆是年輕創作者的作品,在政變發生以後,當得來不易的自由硬生生地被剝奪,失落的年輕創作者,起身用自己的方式反抗──將攝影當作武器,拍攝的那刻就是在射擊。創作成為反對獨裁、追求自由的載體,也讓不同的聲音有機會被世界聽見,而被記錄下來的畫面,都將成為還原歷史的證據。
專業攝影師會什麼?從使用DSLR,後製,時間,地點,都可能讓自己的照片,在每年的上百上千萬中的照片中,讓自己脫穎而出。 那麼能夠變成錢的照片是哪些呢?華人中間最愛說的,什麼什麼東西,能夠吃嗎。就會發現,亞洲一帶對於藝術,就是個只能看的東西。我說“看”,不是“欣賞”哦。 怎麼“不完美”,成為驅動歷
Thumbnail
關於影像的紀錄與真實,正是如此利用感官與心,讓人們執拗地去相信親眼所見的事物。 對理直氣壯的文明而言,警方的不作為是無法想像的,而對就像寄人籬下的次等公民而言,人微言輕的宿命該拿什麼來控訴?最終也分不清究竟誰在威脅誰、恐嚇誰,首次與Georges正面對質的Majid拆穿了人類對於異己的恐懼
Thumbnail
最近開始接觸攝影,發現有好多學問。 我覺得最困難的就是人們說的-攝影眼。 隨著年紀越來越大,好像對於藝術或是欣賞有著不同以往的感觸。 攝影眼就像是隨時可以創作的一雙眼睛,透過外在世界的樣貌, 透過相機將其勾勒,在這限縮的小圖片中,呈現出迷人的樣子。 相當有趣,就像是利用現實世界的各個角落拼
攝影,是一門藝術,也是很多人想在這方面發光發熱的圈子,但也細分出很多方面,有些人愛拍人物,有些人拍風景,更有些人追火車、追飛機,還有一些人愛拍鳥,就分成了好多掛 只要出門,我不會去堅持一定要拍什麼,大自然想讓我看到什麼,我就拍什麼,頂多拍不到,會一直碎念XD 對我而言,到公園散步,最大的動力,就
Thumbnail
前陣子曾擔任自立晚報攝影記者的前輩謝三泰出版了「街頭劇場」攝影集,在報導者的Podcast上,謝三泰說,即便是街頭攝影,也希望要有主題,讓未來的人「理解我們這代在做什麼事」。我深深的認同這句話。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攝影的行為無論在中文或是英文都是十分相似的,攝—射—shoot。子彈與影像都是暴力的,二者都能決定現實(reality),具有絕對的權力(power)。隨行於士兵旁的戰地記者(或是任何記者),按下的快門就如同槍枝的板機,後者決定了另一個他人生命存否的現實,前者則決定了世界景象的現實。
Thumbnail
在挑高的空間看畫,是敞徉式的自在好像在偌大的鳥籠裡飛翔。55件20世紀的佳作,資訊量爆炸多,感覺也流竄說它今天很自大🫠
Thumbnail
模特為被攝影師控制的對象,是為影像服務的人偶。 模特在一分鐘內,分別展現出了不耐、失神、微笑、陰鬱、狂喜、平靜。攝影家能決定要在哪一刻按下快門。
Thumbnail
我想拍攝模特卸下社會角色的一面。 被攝者說,他以為自己沒有包袱,但只要面對鏡頭依然不自在,即便對我和環境無太多戒備。 我們異口同聲說出濱口龍介<在鏡頭前表演>中提到的「無窮盡的未來凝視」 拍攝結束。 閒談間,他說被拍時,自己被鏡頭單方面的觀看,直到我說:「把鏡頭當成岩洞中那隻沉穩的青蛙。
Thumbnail
《記憶中的二月一號》和《緬甸日記》皆是年輕創作者的作品,在政變發生以後,當得來不易的自由硬生生地被剝奪,失落的年輕創作者,起身用自己的方式反抗──將攝影當作武器,拍攝的那刻就是在射擊。創作成為反對獨裁、追求自由的載體,也讓不同的聲音有機會被世界聽見,而被記錄下來的畫面,都將成為還原歷史的證據。
專業攝影師會什麼?從使用DSLR,後製,時間,地點,都可能讓自己的照片,在每年的上百上千萬中的照片中,讓自己脫穎而出。 那麼能夠變成錢的照片是哪些呢?華人中間最愛說的,什麼什麼東西,能夠吃嗎。就會發現,亞洲一帶對於藝術,就是個只能看的東西。我說“看”,不是“欣賞”哦。 怎麼“不完美”,成為驅動歷
Thumbnail
關於影像的紀錄與真實,正是如此利用感官與心,讓人們執拗地去相信親眼所見的事物。 對理直氣壯的文明而言,警方的不作為是無法想像的,而對就像寄人籬下的次等公民而言,人微言輕的宿命該拿什麼來控訴?最終也分不清究竟誰在威脅誰、恐嚇誰,首次與Georges正面對質的Majid拆穿了人類對於異己的恐懼
Thumbnail
最近開始接觸攝影,發現有好多學問。 我覺得最困難的就是人們說的-攝影眼。 隨著年紀越來越大,好像對於藝術或是欣賞有著不同以往的感觸。 攝影眼就像是隨時可以創作的一雙眼睛,透過外在世界的樣貌, 透過相機將其勾勒,在這限縮的小圖片中,呈現出迷人的樣子。 相當有趣,就像是利用現實世界的各個角落拼
攝影,是一門藝術,也是很多人想在這方面發光發熱的圈子,但也細分出很多方面,有些人愛拍人物,有些人拍風景,更有些人追火車、追飛機,還有一些人愛拍鳥,就分成了好多掛 只要出門,我不會去堅持一定要拍什麼,大自然想讓我看到什麼,我就拍什麼,頂多拍不到,會一直碎念XD 對我而言,到公園散步,最大的動力,就
Thumbnail
前陣子曾擔任自立晚報攝影記者的前輩謝三泰出版了「街頭劇場」攝影集,在報導者的Podcast上,謝三泰說,即便是街頭攝影,也希望要有主題,讓未來的人「理解我們這代在做什麼事」。我深深的認同這句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