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透過攝影目睹遠處之戰爭,究竟是為了感同身受,還是為了滿足邪淫趣味?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書名:《旁觀他人之痛苦》 作者:蘇珊.桑塔格 ( Susan Sontag) 出版社:麥田出版/城邦文化 出版時間:2022.07.30
◎文:蘇珊.桑塔格 ( Susan Sontag)
作為他國災劫的旁觀者,是一種典型的現代經驗,這經驗是由近一個半世紀以來一種名叫「記者」的特殊專業遊客奉獻給我們的。戰爭如今已成為我們客廳中的聲色奇觀。有關別處事件的資訊,即所謂「新聞」,重點都在衝突與暴力──「有血流,領先售」(If it bleeds, it leads)是小報及二十四小時新聞提要節目的指導方針。對那些逐一闖入眼簾的淒楚,人們的反應可能是怨憫、憤怒、認可,或覺得過癮。
早於十九世紀末,如何對川流不息的戰爭疾苦的資訊做出反應,已成為討論課題。一八九九年,國際紅十字會的第一任會長古斯塔夫.莫尼耶(Gustave Moynier)曾寫道:
如今我們可以知悉世界各地每天發生了哪些事件……新聞記者逐日把戰場中的痛楚擺放於讀者眼前,讓他們的呼叫呻吟縈迴於讀者耳中……
莫尼耶想的是戰爭中各方的無數死傷,而紅十字會成立的目的正是要不分國界種族地舒緩這痛苦。克里米亞戰爭(Crimean War, 1854-56)之後出現的新式武器,如機關槍及後膛步槍等,令軍隊的殺傷力達到前所未達的凶狠程度。然而,儘管慘酷的戰況對只能在報刊上看到的讀者來說確實變得前所未有地逼真,但在一八九九年,聲言「可以知悉世界各地每天發生了哪些事件」,顯然是誇大之辭。即使到今時今日,我們可以即時耳聞目擊遠方的災痛,這說法依然過於誇大。新聞術語中的「世界」──「你給我們二十二分鐘,我們給你全世界」這句話在紐約的某電台裡每小時重複好幾次──與真實的世界並不一樣,於地理上及題材上都是一塊非常狹小的地區,只是傳媒認為值得知道,並以簡短、強化的語氣報導出來的領域而已。
世人對某些戰爭慘況的知覺其實是建構出來的,而建構的工具主要是攝影機記錄的照片。它於黑暗中亮起,經由許多人分享,然後從眼前消失。與文字紀錄相反──文章是以其思想、典故和辭藻的複雜去吸引小眾或大眾──照片只有一種語言,而且是說給所有人聽。
在那些最早有攝影紀錄的重要戰爭中──克里米亞戰爭、美國內戰,以及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的其他所有戰爭──戰鬥行為本身皆發生於攝影機的鏡頭之外。一九一四至一九一八年間發表的戰爭圖片,幾乎都由佚名攝影師拍得,這些照片──即使其中展示了某種恐怖和慘禍正在肆虐──多半是以史詩或全景(panoramic)模式拍攝,且通常是展露「劫餘」(aftermath)的戰況:戰壕劇鬥之後屍橫遍野的陰森大地;一次大戰過後法國農村滿目瘡痍的慘狀。要到數年之後,由於專業器材的急躍進步──萊卡(Leica)般的輕便相機,拍畢三十六次才需要更換的三十五釐米底片──才導致我們今天熟悉的攝影機可以在戰地到處查勘的情況。即使在激戰之中,也能拍照了,只要軍事審查員允許,攝影師可以貼近受害的平民或力竭襤褸的兵士獵照。西班牙內戰(1936-39)是現代所理解的第一場被目擊(「採訪」〔covered〕)的戰爭:一組專業攝影師於交戰前線及受轟炸的市鎮內採訪,其作品迅即刊布於西班牙及海外的報章雜誌。美國入侵越南是第一場由電視攝影機逐日見證的戰爭,它在家庭生活與死亡和毀滅之間,建立了一種面對面的、既近猶遠的新關係。從此之後,現場直播的戰爭及屠殺就成為家中小螢幕上不盡長江滾滾來的經常性娛樂節目。要在不斷面對五花八門資訊的觀眾意識中,製造對某一特定衝突的一點宏觀,就必須每天把衝突的片段一而再再而三地不斷播放。今日那些未曾身歷戰爭之人對戰爭的理解,主要都是來自於這些影像的衝擊。
西班牙內戰(1936-39)是現代所理解的第一場被目擊(「採訪」〔covered〕)的戰爭:一組專業攝影師於交戰前線及受轟炸的市鎮內採訪,其作品迅即刊布於西班牙及海外的報章雜誌(圖源:維基共享)
通過攝影,某事件──對那些身在他方、將之視為「新聞」追蹤的人來說──變得真實。然而實地身經的大災難,卻往往詭異地像是一種再現(representation)。世界貿易中心在二○○一年九月十一日遭到攻擊之後,許多在災場附近親眼目睹甚或死裡逃生之人,都形容那經驗「不真實」、「超現實」、「像一部電影」。(歷經四十年的好萊塢大型災難片的洗禮之後,「感覺像一部電影」似乎已取代了「感覺像一場夢!」,成為災劫倖存者用來形容一時之間難以消化的經歷的慣用語。)
連續不斷的影像(電視、電影、串流視訊〔streaming videos〕)圍囿著我們,但要喚起我們的記憶,攝影卻更具切膚之效。回憶是定格(freeze-frames)式的,其基本單位是單一個別的影像。在這資訊氾濫的年代,照片提供我們一種領略某事的快速方法,一種記憶某事的壓縮形式。照片像一句引言、警句或成語,容易琅琅上口。我們每人的腦海中都儲存了千百張的照片影像,隨時可於瞬息間召回。舉西班牙內戰時期最著名的照片為例,羅伯.卡帕(Robert Capa)的鏡頭「攝下」(shot) 的一刻,也是照片中的共和派軍官中槍倒地的一刻。大概所有聽說過這場戰爭的人,都可以從腦海中召出那幀微粒粗糙的黑白照,照中人身穿白衣,衣袖捲到臂彎,即將傾頹於斜坡之上,他的右手擺向身後,緊握的步槍快要鬆脫;他即將倒地,身死,塌疊在自己的身影之上。
這是個震撼人心的影像,而這正是我要點出的。新聞業徵召影像入伍,正是希望能逮住人們的注意,令他們驚愕、意外。正如一九四九年創辦的《巴黎競賽》(Paris Match) 的廣告口號:「文字的重壓,照片的震嚇」(The weight of words, the shock of photos)。對所謂戲劇性(dramatic)──他們常如此形容──影像的追獵,推動著攝影這行,在這個日益視震嚇為有價、為刺激消費之主要指標的文化裡,影像的狩獵已成常態。「美需使人驚厥痙攣,否則就不是美。」安德列.布勒東(André Breton) 如此宣稱。他稱這美學理想為「超現實的」,然而在這個遭功利觀急遽改裝的現世文化內,要求影像刺激一點、喧鬧一點、醒目一點,似乎更像是聰明的生意頭腦,甚或是根本的務實經營手法。除此之外,還有什麼辦法能讓人注意到你的產品,或你的藝術?尤其是在這個人們正面對不竭變化的影像,以及少數不斷重複之影像的時代,還有別的辦法能突圍而出嗎?震驚的影像與陳腐的影像是一體的兩面。六十五年之前,所有的照片都有某種程度的新奇性。(這是吳爾芙當年絕對意想不到的──她的相片曾登上一九三七年《時代雜誌》的封面──有朝一日,她的臉容竟會大量複印於T恤、咖啡杯、書包、冰箱吸鐵和滑鼠板上。)在一九三六∼三七年那個冬天,暴行的照片還相當罕異:吳爾芙於《三畿尼》書中所提及的照片中的戰地風雷,幾乎帶有一點祕聞的意味。如今我們的情況完全不同了。我們那以攝影機為中介的戰爭知識庫裡,已無可避免地充斥著那些極為熟悉、深受讚歎的關於災痛與劫難的影像。
蘇珊・桑塔格作品集:《論攝影》《旁觀他人之痛苦》
●本文摘自 麥田出版 /城邦文化 出版《旁觀他人之痛苦》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41會員
67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麥田出版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全球跨度的深入探索,世界史最有力的全新詮釋 爭奪食糧烹調成強者盛宴,控制飢餓是征服人民的關鍵 國家權力的槓桿,如何撐起一座全球貿易的穀物糧倉?
作家三島由紀夫面對的是二次大戰的戰後創傷。 二次大戰之後去到德國的人,都注意到一個特殊的情況──德國人如此沉默,甚至連眾多人口聚居的大都市,街道上都是安安靜靜的,安靜到詭異地步,好像那一個個人影都不是真的,是沒有重量飄過去的幽靈。
日本一直都存在著巨大的社會控制能量,沒有人能自外於這個網絡。三島由紀夫在日本的社會環境中,長期有著身分不明的曖昧潛在悲劇性質。他從小是一個不像男生的男生,無論在身體或心靈上都相對脆弱,別說要在體育活動中得到成就,往往甚至根本無法參與。這種性質清楚地記錄在他自傳性的小說《假面的告白》裡。
小說中寫得很明白,這對男女是在各自都走到人生最不堪的落魄谷底時相遇的。兩人在一起的動機,從來都不是愛情,毋寧比較接近是互相取暖。女人對男人說:「床頭金盡你就不露面了,不需要如此,作為女人,我也可以養你。」男人山窮水盡到這種地步。但女人這邊也沒有好到哪裡。
世上最美好之事,莫過於理解一切。—柏拉圖 若說只有西方傳統具備廣博的好奇心與求知欲,那就太莫名所以了。事實上,中國古代典籍《中庸》便曾表達「廣博學習」的意含,而且不只如此,除了「博學」之外還有「博物」;至於博學之人則被稱作「博士」。這些概念於西元前五到二世紀便在中國出現了。
透過了解「文明」概念在16至18世紀的各個時期,如何形塑每一個英格蘭人不同的言行舉止,歷史學家基思.湯瑪斯的作品,讓你重新了解「英格蘭人的驕傲」從何而來,不同階級/地區的人切劃我群與他群的分歧微妙之處,以及反思「文明」的意義以及這個概念當今發展的價值。
全球跨度的深入探索,世界史最有力的全新詮釋 爭奪食糧烹調成強者盛宴,控制飢餓是征服人民的關鍵 國家權力的槓桿,如何撐起一座全球貿易的穀物糧倉?
作家三島由紀夫面對的是二次大戰的戰後創傷。 二次大戰之後去到德國的人,都注意到一個特殊的情況──德國人如此沉默,甚至連眾多人口聚居的大都市,街道上都是安安靜靜的,安靜到詭異地步,好像那一個個人影都不是真的,是沒有重量飄過去的幽靈。
日本一直都存在著巨大的社會控制能量,沒有人能自外於這個網絡。三島由紀夫在日本的社會環境中,長期有著身分不明的曖昧潛在悲劇性質。他從小是一個不像男生的男生,無論在身體或心靈上都相對脆弱,別說要在體育活動中得到成就,往往甚至根本無法參與。這種性質清楚地記錄在他自傳性的小說《假面的告白》裡。
小說中寫得很明白,這對男女是在各自都走到人生最不堪的落魄谷底時相遇的。兩人在一起的動機,從來都不是愛情,毋寧比較接近是互相取暖。女人對男人說:「床頭金盡你就不露面了,不需要如此,作為女人,我也可以養你。」男人山窮水盡到這種地步。但女人這邊也沒有好到哪裡。
世上最美好之事,莫過於理解一切。—柏拉圖 若說只有西方傳統具備廣博的好奇心與求知欲,那就太莫名所以了。事實上,中國古代典籍《中庸》便曾表達「廣博學習」的意含,而且不只如此,除了「博學」之外還有「博物」;至於博學之人則被稱作「博士」。這些概念於西元前五到二世紀便在中國出現了。
透過了解「文明」概念在16至18世紀的各個時期,如何形塑每一個英格蘭人不同的言行舉止,歷史學家基思.湯瑪斯的作品,讓你重新了解「英格蘭人的驕傲」從何而來,不同階級/地區的人切劃我群與他群的分歧微妙之處,以及反思「文明」的意義以及這個概念當今發展的價值。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明理的人都知道,遮眼閉目或用「和平」換字包裝,緩和不了戰爭的殘酷真相;逃避而不願直視,也無法否定戰爭與我們的過去同在,也是我們現在的一部分,而且還會緊隨著我們,共同走向未來。人就是這類暴力衝突中唯一的主角,沒有配角,討論戰爭,就是討論人。 戰爭:暴力、衝突與動盪如何形塑人類與社會...
Thumbnail
戰爭是世界各地持續發生的題材,需要記者親身去記錄與呈現。《帝國浩劫:美國內戰》以戰地記者視角,呈現戰爭如何從各個面向改變國家的樣貌,以及記者在戰地如何面對內心掙扎。觀眾透過電影可以更深入瞭解戰爭對人們造成的影響,以及媒體在報導戰爭時所扮演的角色。
お願い…お願い…もう戦争はやめてください。毎日毎晩戦争が来るのが怖くて、明日も生きられるのかな? ... さよならも言わずに家族のもとを去り、毎日をドキドキしながら過ごし、毎日このことを心配し、そして毎晩静かに祈り、このいわゆる「人間の世界」を見てくださいとお願いしました。 ...なぜ... .なぜ
Thumbnail
《帝國浩劫:美國內戰》以記者的中立視角、採用平實的風格敘事,確實規避掉如《現代啟示錄》那樣意在反戰卻浪漫化戰爭的問題,並且有力地提醒大家,一旦進入戰爭狀態,就沒有文明討論意見的空間了,只剩下求生存與殺敵。至於明瞭這點的人們在真實世界裡有沒有辦法阻止戰爭發生?就是個令人傷感的問題了。
Thumbnail
我很推薦大家去看的原因,就是在孤獨中總有個能意外理解、並成為你好夥伴的人,當在戰場上你只能被量化成效判斷有沒有用時,仍有那麼一個人是純粹的擔心你、為你想發揮的喜好展現熱情而大力鼓掌,一起對著彼此說聲「我要活著,你也要活著」的人,也為自己開始有了找尋「為什麼」的動力。
Thumbnail
到底是戰爭抹殺了人性,還是毫無感情的殘殺即是人的劣根性?原本對勝利還抱有一絲希望的他,在戰爭的摧殘下漸漸逼出人性卑劣的黑暗面。
Thumbnail
看見新聞又開始報導軍事演習,總讓我不自覺認為,如果我們要的世界和平是這樣,那麼為何每一年都要軍演?國防預算年年增加,就是為了「可能」的世界衝突作準備?說來真的很好笑,又如此矛盾。現在野火燒不停,我們除了要維護自然景觀,還要防止可能的戰爭,為什麼?說來說去都是因為國家之間的角力不斷,台灣與中國的
Thumbnail
最近這幾天重溫了一下這本《戰爭沒有女人的臉》,由白俄羅斯記者斯維拉娜·亞歷塞維奇所記錄下的,關於蘇俄女兵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所經歷的記憶。
Thumbnail
这是我们与过去的人们不同的地方,他们如果自己不是受害者、肇事者或目击者的话,就只能听到些流言、或黑或白的传说,而今天,战争像连续剧一样在我们眼前上演。
Thumbnail
對「戰爭」及「戰士/戰犯」這些大的概念,做了非常多元化、個體化的理解。這也是大逃殺系列及反烏托邦作品讓人沈迷的點。面對空降或世襲的遊戲規則,基於生命經驗乃至於使命、身體能力與生存之道,採取不同的生存方式。此外,更展現了幾種超越自己生命,也想守護的東西,以及基於這樣的價值認同,所採取的生存(戰鬥)模式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明理的人都知道,遮眼閉目或用「和平」換字包裝,緩和不了戰爭的殘酷真相;逃避而不願直視,也無法否定戰爭與我們的過去同在,也是我們現在的一部分,而且還會緊隨著我們,共同走向未來。人就是這類暴力衝突中唯一的主角,沒有配角,討論戰爭,就是討論人。 戰爭:暴力、衝突與動盪如何形塑人類與社會...
Thumbnail
戰爭是世界各地持續發生的題材,需要記者親身去記錄與呈現。《帝國浩劫:美國內戰》以戰地記者視角,呈現戰爭如何從各個面向改變國家的樣貌,以及記者在戰地如何面對內心掙扎。觀眾透過電影可以更深入瞭解戰爭對人們造成的影響,以及媒體在報導戰爭時所扮演的角色。
お願い…お願い…もう戦争はやめてください。毎日毎晩戦争が来るのが怖くて、明日も生きられるのかな? ... さよならも言わずに家族のもとを去り、毎日をドキドキしながら過ごし、毎日このことを心配し、そして毎晩静かに祈り、このいわゆる「人間の世界」を見てくださいとお願いしました。 ...なぜ... .なぜ
Thumbnail
《帝國浩劫:美國內戰》以記者的中立視角、採用平實的風格敘事,確實規避掉如《現代啟示錄》那樣意在反戰卻浪漫化戰爭的問題,並且有力地提醒大家,一旦進入戰爭狀態,就沒有文明討論意見的空間了,只剩下求生存與殺敵。至於明瞭這點的人們在真實世界裡有沒有辦法阻止戰爭發生?就是個令人傷感的問題了。
Thumbnail
我很推薦大家去看的原因,就是在孤獨中總有個能意外理解、並成為你好夥伴的人,當在戰場上你只能被量化成效判斷有沒有用時,仍有那麼一個人是純粹的擔心你、為你想發揮的喜好展現熱情而大力鼓掌,一起對著彼此說聲「我要活著,你也要活著」的人,也為自己開始有了找尋「為什麼」的動力。
Thumbnail
到底是戰爭抹殺了人性,還是毫無感情的殘殺即是人的劣根性?原本對勝利還抱有一絲希望的他,在戰爭的摧殘下漸漸逼出人性卑劣的黑暗面。
Thumbnail
看見新聞又開始報導軍事演習,總讓我不自覺認為,如果我們要的世界和平是這樣,那麼為何每一年都要軍演?國防預算年年增加,就是為了「可能」的世界衝突作準備?說來真的很好笑,又如此矛盾。現在野火燒不停,我們除了要維護自然景觀,還要防止可能的戰爭,為什麼?說來說去都是因為國家之間的角力不斷,台灣與中國的
Thumbnail
最近這幾天重溫了一下這本《戰爭沒有女人的臉》,由白俄羅斯記者斯維拉娜·亞歷塞維奇所記錄下的,關於蘇俄女兵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所經歷的記憶。
Thumbnail
这是我们与过去的人们不同的地方,他们如果自己不是受害者、肇事者或目击者的话,就只能听到些流言、或黑或白的传说,而今天,战争像连续剧一样在我们眼前上演。
Thumbnail
對「戰爭」及「戰士/戰犯」這些大的概念,做了非常多元化、個體化的理解。這也是大逃殺系列及反烏托邦作品讓人沈迷的點。面對空降或世襲的遊戲規則,基於生命經驗乃至於使命、身體能力與生存之道,採取不同的生存方式。此外,更展現了幾種超越自己生命,也想守護的東西,以及基於這樣的價值認同,所採取的生存(戰鬥)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