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說在朝鮮半島的歷史上,也有一個三國時代,包括雄據朝鮮半島北方,甚至在全盛時期還占有今日中國東北地區的高句麗、與朝鮮半島西南方的百濟、東南方的新羅。三國互相爭伐,合縱連橫,搶奪統一朝鮮半島的大業,不過多數的時候都是南方較弱小的百濟與新羅聯手,以對抗較北方強大的高句麗。雙方曾長期爭奪漢江流域一帶,因為對百濟與新羅來說,高句麗在控制漢江流域後,大軍能隨時南下,對百濟與新羅的威脅極大,所以百濟與新羅非常希望能奪下漢江流域一帶的戰略要地。
朝鮮三國時代的疆域變動頻繁,其中有個叫「伽倻」的小國,後來被新羅併吞,因此沒有標示在圖上。高句麗在全盛時期,領土橫跨今日中國的東北地區、俄羅斯的部份領土、大半個朝鮮半島,是一個東北亞強權。
但對高句麗來說,控制漢江流域一帶的重要性,除了肥沃的耕地能提供大量的糧食外,還是天然的防禦緩衝區,可以阻止百濟與新羅揮軍北上。特別是高句麗的主要敵人在北方,與中國各朝代的衝突頻繁。最早甚至能追朔到東漢時期,接下來三國時期的曹魏、西晉、五胡十六國的北燕、南北朝時期的北魏與北周、隋朝與唐朝,都與高句麗爆發過大大小小的戰爭。而中國北方的遊牧民族不只威脅中國,也常常入侵過高句麗,更是隱患。如曾與高句麗聯手入侵中國遼東地區的突厥,本身也與高句麗爆發過戰爭。
所以對高句麗而言,東方、東北方的敵人強大而危險,或戰或合,都必需要全力與之周旋。相反的,南方的百濟與新羅,威脅性較小,甚至很多時候都是高句麗先發動攻擊,才引發戰事。但高句麗最後是亡於新羅,原因有二:遠因是高句麗在後期爆發嚴重內亂,宮中的政爭演變成兵戎相見,讓新羅與百濟有機可趁,奪下了漢江流域一帶,使高句麗痛失戰略要地。連曾在遼東戰場上奮勇擊退北周入侵的名將溫達,也在漢江一役中陣亡。。
丟失了大部份漢江流域地區的高句麗,元氣大傷,接下來又與隋朝進行了頻繁的戰事。雖然隋朝非常快就被唐朝所取代,但更為強大的唐朝,一樣沒有放鬆對高句麗的征伐。唐朝還採取了一個新策略,與新羅結盟,先聯手併吞了百濟,再採南北夾擊的方式來圍攻高句麗。高句麗最後亡國,國土由唐朝與新羅瓜分。新羅一開始先做為唐朝的屬國,但不久後成功驅逐唐朝的勢力,正式統一整個朝鮮半島,史書上稱這段時期為「統一新羅」。
新羅在最後能擊垮強大的北方強敵高句麗,關鍵在於「聯唐制高」。這樣的策略後來多次被朝鮮半島上的政權所使用,如聯絡宋朝來平衡契丹、女真、蒙古等東北方強權的壓力。當17世紀女真人再度崛起時,又與明朝結盟來對抗女真人的進逼。對朝鮮半島上的政權來說,中國很多時候是朝鮮半島的保護國,是用來抵禦威脅的重要槓桿,但有時也是威脅來源,兩種角色常常同時存在,尤其是朝鮮半島本身陷入分裂,或中國出現政權更替之時。這也讓朝鮮半島上的政權,常必需隨局勢變化,快速轉換策略,
若從這個角度來看今日中國、北韓與南韓的關係,或許會更為清晰明朗。中國目前的共產黨政府,是北韓金家政權的長期保護者。中國從韓戰以後,就以支持北韓來平衡美、日兩國的軍事壓力。這在那個壁壘分明的冷戰時代,非常明顯。南韓身為美國所扶植成立的政權,並沒有多少選擇,只能依賴美、日兩國的軍事支援,來對抗北韓的威脅。這樣的情勢一直維持到冷戰結束,由蘇聯一手建立的共產集團瓦解為止。
冷戰一結束的隔年,南韓立刻與中華民國斷交,其實就說明了這個反共體制的崩解。南韓與中國建立外交關係,利用中國做為槓桿,以牽制北韓的策略開始逐漸成形,新羅與唐朝結盟,以對付高句麗的故智,又被重新啟用,差別只在於中國當時與北韓的關係更為緊密。但這套戰略觀認為,通往平壤最近的道路,是通過北京,因為北韓的金家政權不管在經濟上、國防上都極為依賴中國,只要南韓可以拉攏中國,就可以影響北韓。
南韓這種「聯中制朝」的戰略,在某種程度上是對的。特別是在冷戰結束後接近三十年的歲月裡,美中兩國關係良好,美國一方面垂涎中國龐大的市場,另一方面認為可以透過交往,來慢慢改變中國的制度,引導中國走向民主化。而對南韓來說,與中國來往的經濟利益一樣誘人,同時透過北京來牽制北韓,在一開始時的確有不錯的成效。也讓南韓認為在美、日、韓同盟架構下,學習過去新羅的策略,不止行的通,還非常聰明的。
這樣的策略與觀點,在文在寅當上南韓總統時,達到了最高峰。南韓總統一任五年,不得連任。文在寅是在2017年5月就職,當時美國總統川普也才剛上任,與中國仍未撕破臉,全世界都還不知道接下來美中關係將會有巨變。文在寅不止接續這種透過北京來影響北韓的策略,還繼續加碼。一方面希望擴大與中國的經濟合作,並對北韓採取開放策略,不只先促成北韓與美國的和談,還緊接在川普之後與金正恩進行會晤,可說是這個策略的最具體展現。
但這個策略所出現的最大問題,在於讓中國有趁機操弄北韓與南韓,並從中獲取利益。最好的例子,就是已顯露出擴張野心的中國,利用北韓問題與經濟利益來逼迫南韓,要求文在演政府對美國部署薩德飛彈的問題,做出
三不承諾,成功離間美、日、韓同盟。但北韓的威脅並沒有因此減弱,反而食髓知味,不斷加速核武與洲際彈道飛彈的研發與試射。文在寅的策略不只完全失敗,更在很大的程度上,削弱了南韓的戰略地位與影響力。
南韓新總統尹錫悅上台後,立刻推翻文在寅的政策,轉向美、日兩國,採取許多動作來強化美、日、韓同盟關係。原因或許不是伊錫悅個人的好惡而已,而是南韓發現國際情勢已經改變,「聯中制朝」政策已不合時宜,不能再繼續下去。就這一點來看,南韓的反應還是很快的,這也是民主選舉、政黨輪替制度的最大優點,發現錯誤以後,可以把責任全推給前朝,立刻快速轉身,而不必像打算終身執政的獨裁者,必需貫徹錯誤的政策,絕不能有任何的妥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