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言別錄》078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2013/11/3良因法師格言法談

「任難任之事,要有力而無氣。處難處之人,要有知而無言。」

良因曰:
養兵千日,用在一朝。
因為平時的用功,所以面對逆境時,自是願力與智力之顯現。
若無平常的功夫,結果就只是浮躁而無力。
面對難處之人,除了智慧覺察之外,更需要慈悲包容,以德服人。
所以修行人骨宜剛、氣宜柔,世間人則反是!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75會員
641內容數
內含照因老和尚略傳及甘露法語上、下兩冊 由四眾弟子們編輯整理,緬懷老人家往日行儀,俾令見聞者普潤法雨。祈願老和尚早日倒駕慈航,廣度群品。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鋼骨佛心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2013/11/2良因法師格言法談 「以仁義存心,以忍讓接物。」 林退齋臨終,子孫環跪請訓。 曰:『無他言,爾等只要學吃虧。』 良因曰: 仁者,二人也,也就是以慈悲待人; 義者,合宜,亦即該盡的本分和義務。 以仁心為懷,方能待人以義。 因此所謂的吃虧忍讓,並非一味癡呆,
2013/11/1良因法師格言法談 張夢復云:「受得小氣,則不至於受大氣。 吃得小虧,則不至於吃大虧。 凡事最不可想佔便宜。便宜者,天下人之所共爭也。 我一人據之,則怨萃於我矣。我失便宜,則眾怨消矣。 故終身失便宜,乃終身得便宜也。 此余數十年閱歷有得之言,其遵守之,毋忽。 良因曰:
2013/10/27良因法師格言法談 「人之謗我也,與其能辯,不如能容。 人之侮我也,與其能防,不如能化。」 良因曰: 《了凡四訓》中說:「聞謗不怒,雖讒焰熏天,如舉火焚空,終將自息; 聞謗而怒,雖巧心力辯,如春蠶作繭,自取纏綿。」 因此如虛空之心,方能止謗、化解對立。 苦樂由己,智者自取。
2013/10/26良因法師格言法談 「何以息謗?曰:無辯。 何以止怨?曰:不爭。」 良因曰: 弘一大師曾舉個譬喻,如果一張白紙沾了墨水,越擦則污點越擴散。 同理,面對毀謗或鬥爭,極力地辯解、爭執, 往往只會增加對方的煩惱心,而帶來更多的怨恨與毀謗。 修行人但是注意自己的業就好,
2013/10/25良因法師格言法談 「窮天下之辯者,不在辯而在訥。伏天下之勇者,不在勇而在怯。」 良因曰: 孔子說:「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 所謂訥,是指渾厚誠實的性格,穩定而無所畏懼。 怯是指人能常存戒慎之心,便能以柔克強,以逸待勞。 如高山之穩而不畏颶風,如水之柔而能穿石。
2013/10/20良因法師格言法談 「公生明,誠生明,從容生明。」 良因曰: 明,智慧也。 世俗人向書本、文字、甚至謀略中求, 可是得到的往往只是世智辯聰,甚至是機偽之心。 如陽光本來燦爛,只是被烏雲所蔽; 當透過語言文字的引導,煩惱調伏後, 自性本具的智慧自然開顯。 定慧均修,即生智慧!
2013/11/2良因法師格言法談 「以仁義存心,以忍讓接物。」 林退齋臨終,子孫環跪請訓。 曰:『無他言,爾等只要學吃虧。』 良因曰: 仁者,二人也,也就是以慈悲待人; 義者,合宜,亦即該盡的本分和義務。 以仁心為懷,方能待人以義。 因此所謂的吃虧忍讓,並非一味癡呆,
2013/11/1良因法師格言法談 張夢復云:「受得小氣,則不至於受大氣。 吃得小虧,則不至於吃大虧。 凡事最不可想佔便宜。便宜者,天下人之所共爭也。 我一人據之,則怨萃於我矣。我失便宜,則眾怨消矣。 故終身失便宜,乃終身得便宜也。 此余數十年閱歷有得之言,其遵守之,毋忽。 良因曰:
2013/10/27良因法師格言法談 「人之謗我也,與其能辯,不如能容。 人之侮我也,與其能防,不如能化。」 良因曰: 《了凡四訓》中說:「聞謗不怒,雖讒焰熏天,如舉火焚空,終將自息; 聞謗而怒,雖巧心力辯,如春蠶作繭,自取纏綿。」 因此如虛空之心,方能止謗、化解對立。 苦樂由己,智者自取。
2013/10/26良因法師格言法談 「何以息謗?曰:無辯。 何以止怨?曰:不爭。」 良因曰: 弘一大師曾舉個譬喻,如果一張白紙沾了墨水,越擦則污點越擴散。 同理,面對毀謗或鬥爭,極力地辯解、爭執, 往往只會增加對方的煩惱心,而帶來更多的怨恨與毀謗。 修行人但是注意自己的業就好,
2013/10/25良因法師格言法談 「窮天下之辯者,不在辯而在訥。伏天下之勇者,不在勇而在怯。」 良因曰: 孔子說:「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 所謂訥,是指渾厚誠實的性格,穩定而無所畏懼。 怯是指人能常存戒慎之心,便能以柔克強,以逸待勞。 如高山之穩而不畏颶風,如水之柔而能穿石。
2013/10/20良因法師格言法談 「公生明,誠生明,從容生明。」 良因曰: 明,智慧也。 世俗人向書本、文字、甚至謀略中求, 可是得到的往往只是世智辯聰,甚至是機偽之心。 如陽光本來燦爛,只是被烏雲所蔽; 當透過語言文字的引導,煩惱調伏後, 自性本具的智慧自然開顯。 定慧均修,即生智慧!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我們想一想,前面講的凡夫心,不斷地作繭自縛,自己障礙自己,自己傷害自己,那種苦是沒有意義的,是苦上加苦。 反過來我們修行止觀,剛開始會有點累,但是慢慢修行到一個階段,有了突破之後,那就不再是累,而是法喜。你會很期待每一次功課的到來,靜下來拜佛、經行,然後靜坐。它決定是有真實功德、真實義趣的。
世間的眾生因為都有生老病死,有的眾生是心也苦,身也苦,又加上他不知道修行,不瞭解無常,不知死賊時常在旁伺察。因此,菩薩或知道修行的人,就不要再加苦給眾生,所以不應該瞋彼,應當修忍辱。
Thumbnail
這篇文章主要闡述了當前面對危機時,採取精進的禪修和正念修習以加強心靈的清明、慈悲和勇氣的重要性。同時也介紹了敘事陪伴的修練方式,藉此來觀照問題之外的視野,找到支持改變的生命力。
Thumbnail
「菩薩勇健相,謂菩薩為度眾生,於諸難行之事,悉皆行之,不生退卻。」這個世間有些事情是很難做,現代話:「很難搞定。」有的聽到這個事就很痛苦:「完了!做不成了。這事不要找我,行不行?拜託又是找我......」菩薩不能這樣。為了度眾生,饒益有情「諸難行之事,悉皆行之。」
Thumbnail
學佛無論在家、出家都有安住 「慈忍」。「心」,安住在「慈心」,慈心就是利他心;安住在「忍辱」,常常修慈和忍辱而且可以安住,不是現在還好,緣境一來就不一樣。所以,有的人常常感慨修行很難修,脾氣很差、煩惱很重,沒有辦法保持輕安多久時間,一定現顛倒、發怒、起很多的妄想,發作的時候利他心就歸零
Thumbnail
有同修的修行也來做義工,也去做善事,怎麼不見修行的瑞相?怎麼都好像沒有消業障?也沒有越來越清淨,也沒有歡喜心?而且顛顛倒倒?他有很多心裡不乾、不淨、不如法的地方。「若視師德得成就,若視師過毀成就。」有人來學佛修行專門挑上師的毛病,金剛乘根基不夠才會這樣!如果有照次第由顯入密,打好根基就不會。
Thumbnail
前兩章說明了人遵循道的概念、以及效法天地之道來行事,則能行不言之處、處無為之事,是世間美善的一部分。但要特別注意在前進時,是否能保持道心則是最為重要的,尤其是負面人性的出現。緊接在第三章,便說明了負面人性出現的幾種狀況,而人應該將自己放在什麼狀態,才能避免這些情境,讓自己保持好道心。
Thumbnail
讀《十善業道經》就可以知道,口業要好好修,將來有無礙的辯才。不要說是佛法,辯才好,講一個童話故事,人家都感動得半天。講佛法人家愛聽,聽了以後怎麼樣?銘記不忘;銘記不忘如何?依教奉行;依教奉行怎麼樣?得證佛果、解脫自在。不是講了就算了,講了以後要有這些相續。
Thumbnail
每天很認真出門做好事,以為修善修福,福報天天進帳,但是有可能是事倍工半的效果,多做多失。 如果沒有正法教導,就算天天出門做好事,也是用習氣在做事,在人群中用我們的習氣對應人事,脾氣大的用個性在磨礪別人,貢高我慢的用驕心在壓制別人,貪瞋癡心重的用我執在控制別人。這樣做好事,其實是造業,讓別人不舒
所以當我們遇到業力現前,懺悔業障,甘心忍受,一心念佛──道晟法師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我們想一想,前面講的凡夫心,不斷地作繭自縛,自己障礙自己,自己傷害自己,那種苦是沒有意義的,是苦上加苦。 反過來我們修行止觀,剛開始會有點累,但是慢慢修行到一個階段,有了突破之後,那就不再是累,而是法喜。你會很期待每一次功課的到來,靜下來拜佛、經行,然後靜坐。它決定是有真實功德、真實義趣的。
世間的眾生因為都有生老病死,有的眾生是心也苦,身也苦,又加上他不知道修行,不瞭解無常,不知死賊時常在旁伺察。因此,菩薩或知道修行的人,就不要再加苦給眾生,所以不應該瞋彼,應當修忍辱。
Thumbnail
這篇文章主要闡述了當前面對危機時,採取精進的禪修和正念修習以加強心靈的清明、慈悲和勇氣的重要性。同時也介紹了敘事陪伴的修練方式,藉此來觀照問題之外的視野,找到支持改變的生命力。
Thumbnail
「菩薩勇健相,謂菩薩為度眾生,於諸難行之事,悉皆行之,不生退卻。」這個世間有些事情是很難做,現代話:「很難搞定。」有的聽到這個事就很痛苦:「完了!做不成了。這事不要找我,行不行?拜託又是找我......」菩薩不能這樣。為了度眾生,饒益有情「諸難行之事,悉皆行之。」
Thumbnail
學佛無論在家、出家都有安住 「慈忍」。「心」,安住在「慈心」,慈心就是利他心;安住在「忍辱」,常常修慈和忍辱而且可以安住,不是現在還好,緣境一來就不一樣。所以,有的人常常感慨修行很難修,脾氣很差、煩惱很重,沒有辦法保持輕安多久時間,一定現顛倒、發怒、起很多的妄想,發作的時候利他心就歸零
Thumbnail
有同修的修行也來做義工,也去做善事,怎麼不見修行的瑞相?怎麼都好像沒有消業障?也沒有越來越清淨,也沒有歡喜心?而且顛顛倒倒?他有很多心裡不乾、不淨、不如法的地方。「若視師德得成就,若視師過毀成就。」有人來學佛修行專門挑上師的毛病,金剛乘根基不夠才會這樣!如果有照次第由顯入密,打好根基就不會。
Thumbnail
前兩章說明了人遵循道的概念、以及效法天地之道來行事,則能行不言之處、處無為之事,是世間美善的一部分。但要特別注意在前進時,是否能保持道心則是最為重要的,尤其是負面人性的出現。緊接在第三章,便說明了負面人性出現的幾種狀況,而人應該將自己放在什麼狀態,才能避免這些情境,讓自己保持好道心。
Thumbnail
讀《十善業道經》就可以知道,口業要好好修,將來有無礙的辯才。不要說是佛法,辯才好,講一個童話故事,人家都感動得半天。講佛法人家愛聽,聽了以後怎麼樣?銘記不忘;銘記不忘如何?依教奉行;依教奉行怎麼樣?得證佛果、解脫自在。不是講了就算了,講了以後要有這些相續。
Thumbnail
每天很認真出門做好事,以為修善修福,福報天天進帳,但是有可能是事倍工半的效果,多做多失。 如果沒有正法教導,就算天天出門做好事,也是用習氣在做事,在人群中用我們的習氣對應人事,脾氣大的用個性在磨礪別人,貢高我慢的用驕心在壓制別人,貪瞋癡心重的用我執在控制別人。這樣做好事,其實是造業,讓別人不舒
所以當我們遇到業力現前,懺悔業障,甘心忍受,一心念佛──道晟法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