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歷過第四週的丙級模擬考試,第五週會開始學習各國的點心,其中最大的好處是,穀研所使用的配方皆為當地食譜,不太做調整,用意是讓學員真切地體驗當地口味,不然就跟外賣的沒什麼不同了。但不保證好吃啦~通常是太甜、太乾、太不習慣。(笑)
Day 21. 中式點心 : 廣式月餅、台式月餅、蛋黃酥與綠豆椪
我覺得今天的課有一點硬,偏理論類型,主要會介紹中式的傳統點心,以麵團性質分類,可分為水調麵、發麵與酥糕麵,水調麵根據水溫的不同、發麵依照膨脹方式、酥糕麵依加入不同的材料組合(油、水、蛋、膨大劑等)再繼續細分下去。
依照熟製的方式也可分為 : 烘焙製品、油炸製品、蒸煮製品及熟粉製品。這個分類項目蠻簡單易懂,舉例也都是日常生活會出現的,像是桃酥、方塊酥、芙蓉蛋糕、開口笑、綠豆糕等等,其中蠻可愛的一件事是隨著現代人的口味改變,有些中式甜點已經很少見或被取代,而班上有些人很懷念,但有些人根本沒聽過,直接揭開整個班級所有同學的年齡代溝。
今日練習品項 : 廣式月餅、台式月餅、蛋黃酥與綠豆椪
綠豆椪的外皮使用「暗酥」方式製作,暗酥意指收口朝內的作法。其中油皮油酥不使用手粉,防止造成夾生粉進而影響層次的分明程度。
蛋黃酥的外皮與綠豆椪一樣採用暗酥做法,蛋黃酥出爐時要確定接近底部的側腰輕掐時呈酥脆。
台式月餅與廣式月餅基本上很相似,差別在於餡料。練習製作時,學習包餡的方法是一大重點,因為皮幾乎是餡料的四分之一,容易造成皮裂內餡外漏。(入爐前可噴水去除多餘的粉,而不影響形狀,如果用手或刷具超容易抹掉花紋的)
Day 22. 日式點心 : 銅鑼燒、關東饅頭、麻糬與紅豆羊羹
上午的課程是〈和菓子概論〉,說到日本的甜點就不得不提到和菓子,會隨著季節更迭換上時令色彩,且可依水分含量區分為生菓子、半生菓子與干菓子(水分含量多寡除了影響口感外,還會影響保存期);其中餡料的製作也有詳細的規定範圍,直接見證日本的民族精神啊!
日本糖品也是今日學習重點,像是常見的上白糖、三溫糖、三盆糖等,皆有不同的性質,譬如 : 上白糖質感較台灣綿白糖細緻且顆粒大小一致,以手碰觸時會感到較為濕潤,運用在甜點上有保濕回軟的效果;而三溫糖為淺黃褐色,帶有微焦風味,添加時需一併納入考慮是否影響成品風味。
除了和菓子外,日本還有許多代表性點心,如 : 麻糬、銅鑼燒、羊羹等等。今天下午進工廠後就開做啦。
麻糬(Mochi) : 麻糬使用的是糯米粉,唯一一個直鏈澱粉含量為零的地下澱粉,糊化後顏色較透明(類似煮熟的年糕狀態),在包餡料時要趁熱,不然Q性容易跑出來。
銅鑼燒(Dorayaki) : 在家就可以做的一道甜點,非常簡單易上手,唯一要注意的是因材料添加蜂蜜(具保濕效果),待回潮後約一天,口感會更佳。
關東饅頭(Kanto Manju) : 在製作此麵團時會偏黏,但關東饅頭強調製作時使用的手粉需為低粉(一般手粉使用高粉,因高粉白質含量高,不易沾黏),理由很簡單,日本精神就是使用高粉當手粉時,對成品所產生的一咪咪筋性都無法容忍!
羊羹 (Red Bean YOKAN) : 煮羊羹不難,但要學會計算扣重。
算式為: (銅鍋/或其他鍋子-麥芽糖)*83%(扣掉水蒸發)=剩餘重量;鍋重+鍋鏟重+剩餘重量=最後總重
Day 23. 義式點心 : 義式奶酪、提拉米蘇、義式脆餅與(台式)鳳梨酥
義大利的點心因受氣候與地理位置得關係,與南歐及北非的甜點極為相近,喜歡使用乳製品及蜜餞果乾,也因文化與經濟發展的較早,成為較早發展甜點的國家之一。現今甜點十分多樣,其中有許多都是由義大利傳統甜點衍生而來。
廣為人知的義大利甜點包含 : 提拉米蘇、奶酪、杏仁巧克力蛋糕、老奶奶蛋糕、義大利杏仁餅(法式馬卡龍前身)等等。而食材原料的Mascarpone(馬斯卡彭)與Ricotta也都源自義大利呢 !
義式奶酪(Panna Cotta) : 使用義大利配方,動鮮與牛奶比為5:1(市售考量成本,動鮮與牛奶比多為1:5),此配方奶香味較濃厚,需搭配酸甜口感的果醬平衡。
提拉米蘇(Tiramisu) : 這次使用的配方及作法改採法式提拉米蘇,兩者差別在於脫模後是否能維持完整形狀,義式提拉米蘇屬於家常甜點多裝於容器中,法式提拉米蘇因外圍有鳩康地蛋糕支撐,故脫模後可維持造型。
內餡為濃郁慕斯,搭配外圍蛋糕,做工複雜層次明顯,我願意為所有朋友做! (超值!)
義大利脆餅(Biscotti) : 顧名思義這款脆餅需經過兩次烘烤,會添加大量核果(不須事先烘烤)、巧克力或果乾,是義大利的早期軍糧。
巧克力可斟酌使用,遇熱會融的口感佳但切面較髒,耐烘烤的巧克力則相反。
鳳梨酥(Pineapple Cake) : (鳳梨酥為台式甜點,但因時間考量改為今日製作。)要烤出好看的鳳梨酥,重點有:八角明顯、上色好看,所以在製作過程中要注意打發的程度,以及記得烤時要上蓋且掉頭烤。
Day 24. 奧地利點心 : 沙哈蛋糕、貝魯維迪與林芝餅乾
奧地利因受大陸性氣候影響,境內生長的作物缺乏鮮艷顏色,加上沉穩的民族性,所以奧地利的甜點多半給人低調的印象。
造型上以長型和圓形(Torte)為代表,圓形蛋糕只有一種蛋糕體,利用餡料推疊,讓各種材料比例均衡。而奧地利甜點的另一個特色就是會添加大量的杏仁膏。
沙哈蛋糕(Sacher Torte) : 沙哈蛋糕的蛋糕體為重奶油變化型,中間夾餡為杏桃果醬,傳統奧地利沙哈蛋糕外層通常披覆巧克力糖漿,台灣多披覆巧克力甘納許,兩者功能皆為隔絕水活性、增加保存期。
巧克力糖漿的製作非常像調溫巧可力,都需要改變原有的結晶形式,但兩者的原理不同。(會在後面第八週的內容做更詳細介紹)
貝魯維迪蛋糕(Belvedere Schnitten) : 以維也納宮殿命名,是奶油麵糊的一種,質地柔軟,且帶有濃郁的巧克力風味與酒香,切片會呈現山的造型。
外層有杏仁片的酥脆,搭上濃郁的巧克力,中間夾餡為覆盆子果醬增加風味層次
林芝餅乾(Linzer Auge) : 是款香料風味濃郁的餅乾,烤過後會有淡淡的肉桂、丁香及肉豆蔻香氣,台灣餅乾鮮少有香料味,但這款值得嘗試。
Day 25. 德式點心 : 黑森林蛋糕、核桃塔與薑餅屋
提到德國第一個想到的就是黑森林蛋糕,那時在德國讀書時,第一個吃的甜點剛好就是黑森林蛋糕,但跟台灣的黑森林蛋糕比起來差超級多,我以為吃進去的是國家民族性而不是蛋糕,蛋糕非常扎實(刮口)又乾,酒味超濃,突然覺得堅毅剛強就是這樣的滋味吧! (笑)
但其實是因為德國有規定黑森林蛋糕必須添加一定的櫻桃酒、固定比例以上的可可粉、內餡使用鮮奶油,且外層需用巧克力碎片點綴,滿足上述所有條件才能被稱作「黑森林蛋糕」。(跟德國學制一樣界線採超死,真的是很可愛的執著)
當然德國還有許多代表性的甜點,如 : 年輪蛋糕(Baumkuchen)、千層蛋糕(Schichttorte)、蜂蜜杏仁蛋糕(Bienenstich)、法蘭克福皇冠蛋糕(Frankfurter Kranz)、薑餅(Lebkuchen)、起司蛋糕(Kaessekuchen)等等。
今天沒上課直接進工廠開始實作,品項有黑森林蛋糕、核桃塔跟薑餅屋。
黑森林蛋糕(Schwarzwaelder Kirschtorte) : 蛋糕製作簡單,主要是練習蛋糕抹面裝飾。(建議錄縮時,會超有成就感的)
核桃塔(Engadiner Nusstorte) : 主要練習煮焦糖。將銅鍋燒至鍋底變紅後分兩次加入細砂,待一半糖液出現焦糖顏色後,沖入煮到鍋邊小沸的溶液(動鮮、蜂蜜、鹽與奶油),期間不停攪拌直到溫度達115~120度時(口感軟一點溫度就低一些),加入堅果及酒漬葡萄乾,放室溫靜置放量即完成內餡部分。
(圖片不雅) 因為煮出來的焦糖過稀軟,需進烤箱烘乾調整稠度,反而學到一課
薑餅屋(Gingerbread) : 組裝快樂的成分大於實用性的蛋糕~
總結 :
在吃不同國家甜點時,吃進去更多的是他們的民族性、文化、氣候與人文背景,我覺得這是件很有趣的事,如果沒有深入了解這些,很容易成為一個輕易下判斷的人,就會覺得這個太甜、那個太乾、不好吃之類的,但在這週的課程後,開始學習以更宏觀的眼界去品嘗甜點是最大的收穫。(肚子胖一圈也是另一種收穫 X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