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自學二羅家倫

2022/06/14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2-2-自學二羅家倫


一、生 平
1.書香之家,母親啟蒙
羅家倫的父親很有學問,能詩能文能畫,是勤政愛民的知縣,曾自掏腰包,購買麻種五萬斤給轄下的農民種植以增加收入。據說直到二十年後,仍有老農寄贈麻布,表達感念的心意。他的母親雖生在「女子無才便是德」的舊社會中,卻讀了不少書。羅家倫兩歲開始,母親就教他識字、背詩,父親也教他讀詩。不僅如此,父親每天還會親自選錄兩、三則有趣且具有教育意義的典故,讓羅家倫跪坐在榻凳上聽。因此羅家倫在文、史方面的功力、造詣,主要得力於母親的啟蒙和父親的教導。
羅家倫四歲進入私塾就讀,但他對這段私塾教育的回憶並不美好,他曾說五歲時念「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不但是讀死書,更是讀天書。而十三歲讀《周禮》、《儀禮》、《爾雅》,也是一種摧殘。這段經驗促使他日後主張文學革命,提倡打破古典文字的枷鎖,以現代人的話來傳達現代人的思想與感情。
2.愛國青年,志向不凡
羅家倫十八歲時進復旦公學(今復旦大學)就讀,他不僅學業優異,還擔任《復旦雜誌》編輯,開始發表他的理念,鼓舞同輩青少年要以二十世紀國家主人翁自許,切莫暮氣沉沉,氣息奄奄;也對年輕學生的婚姻加以撻伐,認為在學生時代就結婚,足以使人志氣委靡。談的雖是個人的婚姻問題,但已觸及個人與社會、國家的關係。
民國六年,羅家倫二十一歲,考進北京大學主修外國文學,當時北大的校長是蔡元培。在講究學術自由的風氣中,羅家倫既受良師的啟發薰陶,也不乏益友切磋琢磨,如胡適、蔣夢麟、傅斯年等都是羅家倫念念不忘的良師益友。北大期間他非常活躍,與同學傅斯年、顧頡剛等人為提倡文學革命而創辦《新潮》月刊,還參加愛國遊行,將高昂的民族意識付諸實際的革命行動。羅家倫曾說:「只有死亡沒有凋零。」他和「五四運動」一起載入歷史,一生可謂精采非凡。
【按】五四運動是發生於民國八年的學生愛國運動。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戰勝國在巴黎召開和平會議,會中竟同意讓日本繼承戰敗的德國在山東的權利。消息傳回國內,北京十幾個學校的數千名學生,於五月四日聚集在天安門廣場,發起示威遊行,主張「外爭主權,內除國賊(對抗列強侵權,懲除媚日官員)」。遊行隊伍沿路散發許多傳單,其中最重要的〈北京全體學界通告〉(後易名為〈五四運動宣言〉)即由羅家倫起草,文中寫道:「……今與全國同胞立下兩個信條:一、中國的土地,可以征服,而不可以斷送。二、中國的人民,可以殺戮,而不可以低頭。國亡了,同胞起來呀!」此一運動不久即擴大到全國各界,後轉為要求檢討傳統舊習的新文化運動,對中國政治、社會、文化、思想影響甚鉅。
P193-2
3.留學七年,識見卓越
民國九年,羅家倫從北大畢業,赴美就讀普林斯頓大學,攻讀歷史和哲學,民國十年再轉入哥倫比亞大學。後來因為傅斯年等人正在英國求學,所以民國十一年又轉赴英國 倫敦大學。民國十二年到德國入柏林大學,民國十四年再轉赴法國 巴黎大學,仍主修歷史與哲學。總計羅家倫留學七年,在史學、文學、哲學、教育、人類等各學術領域的涵養,使他具有一般人難以企及的胸襟和眼光,對他後來回國擔任公職及主持高等教育大有助益。
二、趣聞軼事
1.不被埋沒的人才
據說羅家倫是北大破格錄取的學生。當年胡適批閱羅家倫的作文試卷,激賞之餘,給了滿分。不過這位學生的數學成績卻得個大鴨蛋,其他科目也表現平平。但是招生委員會和主持會議的蔡元培校長,都對破格錄取無異議,羅家倫就這麼進了北大。
2.師生嗆聲
辜鴻銘是羅家倫就讀北大時的老師。五四運動爆發後,辜鴻銘在日本人辦的報紙上寫文章,大罵北大學生是暴徒、野蠻人。羅家倫當時正積極參與運動,看了這番言論很不是滋味,就把報紙帶到課堂上質問老師,說老師有本著作叫《春秋大義》,也譯作《中國人的精神》,既然講《春秋》大義,就該知道《春秋》的主張是「內中國而外夷 狄」的,那麼老師在日本人的報紙上罵中國學生,是何道理?
辜鴻銘氣得臉色發青,愣了幾分鐘後,他站起來敲著講桌說:「當年我連袁世凱都不怕,我還怕你?」
3.大鼻子校長
據說羅家倫長得其貌不揚,五短身材。抗戰時期,他任中央大學校長,將學校自南京西遷至重慶後,重慶便流行著一首打油詩,內容主要是針對他的鼻子:
人言鼻子大,唯君大得凶。沙坪打噴嚏,柏溪雨濛濛。(中央大學校本部在沙坪壩,分校在柏溪。)
4.才子佳人
民國十六年,羅家倫三十一歲,和上海 張鈞丞先生之女張維楨小姐結婚,由蔡元培先生證婚。
據說羅家倫就讀北大時,苦追北大校花,卻因其貌不揚被拒絕,後來羅家倫展開情書攻勢,對方被他的才華感動,開了三個條件:一、要留學取得洋博士學位。二、學成後回國擔任大學校長。三、夫妻不可公開並行,要保持相當距離。
有人認為這可能是被加以渲染的韻事,或是戲謔羅家倫有才無貌的特色而已。其實這個流傳甚廣的故事是虛構的,因為張維楨並不是北大的學生,當時她就讀於上海女子學校,兩人在上海一次學生集會中一見鍾情。不久羅家倫留洋深造,學成歸國後卻換張維楨出國留學。愛情長跑九年期間,聚少離多的兩人一直藉著書信往返聯絡感情,因此,百封情書是真的,但「北大校花」卻是假的。
P193-3
5.君子絕交,不出惡言
民國三十八年,印度宣布承認中共政權,當時擔任印度大使的羅家倫,基於「君子交絕,不出惡聲」的風度,發表聲明:「在兩年八個月以前,我帶了我政府和人民熱烈的希望到印度來,催促象徵印度獨立的及早實現。就這方面來說,我的使命是達到了。我很高興,印度現在是自由的、獨立的。」
民國三十九年,羅家倫離開印度前夕,先和甘地的子孫到甘地的火葬場上行禮後,才回臺北,這個舉動也印證了他主張的君子風度。
6.解聘外籍教授
一位荷蘭籍教授在教學生彈鋼琴時,對女學生有失禮的舉動,羅家倫查明屬實後,馬上通知該名教授:「立即停職,聽候處理。」校內有些怕事的教師說外籍教授簽有合約,學校單方面解聘恐會引起國際干涉,多數教師則支持羅家倫,認為無論按哪一國的法律,那名外籍教授的行為都不適當。於是羅家倫寫信給荷蘭公使,並通知教授合約作廢、限期離校,荷蘭方面自知理虧,沒有異議。這場風波之後,外籍教授們再也不敢氣焰囂張的耍威風了。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安咕醬
安咕醬
謝謝朋友一起的樂活、慢活。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