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的節日--621長頸鹿日:無聲的滅絕

2022/06/21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每次前往動物園,大家最關注的動物無非是熊貓、企鵝、獅子、馬來貘…。但身為陸地上最高的動物「長頸鹿」,因為總有更可愛、更值得關注的瀕危物種排在前面。雖然如此高大,卻正經歷「無聲的滅絕」(Silent Extinction)?​


6月21日--「世界長頸鹿日」的由來

6/21這天,是北半球的「夏至」南半球的「冬至」。即最長的白天與最長的晚上。而長頸鹿身為陸地上最高的哺乳類動物,以這天作為節日可以說是相得益彰--
在2014年,長頸鹿保育基金會(Giraffe Conservation Foundation)便以世界上最長的節日,訂立為「世界長頸鹿日」。並期盼在長頸鹿日的到來時,除了能喚起大眾關注長頸鹿,也同步瞭解其在野外遇見的種種挑戰。
最長的白天與最長的晚上--世界長頸鹿日。

現存最高大的陸生動物

長頸鹿在分類上屬於哺乳類動物中的「偶蹄目長頸鹿科」,科學家曾認為世界上只有一個品種的長頸鹿。

長頸鹿因脖頸特別長而得名,加上腿也很長,是現存最高的陸生動物。
牠的體型瘦而高,單單腿腳的長度便達1.8 公尺,體重則約在1-2公噸之間。最明顯的的特徵是身上布滿斑塊狀的花紋。此外,還有眼睛與耳朵大,及具有一對短角等的特徵。
長頸鹿身上的花紋由深色斑塊和淺色網紋所組成,具有隱蔽效果,能使自己的身體輪廓變得模糊,讓掠食者一時無法看清楚。 ( 攝影/李鍾旻 )

長頸鹿的生活型態

長頸鹿棲息在非洲的草原或森林邊緣,主要活動時間在清晨與黃昏。平時以10-20 隻的數量成群生活。但個體間距離可達1公里,因此族群顯得較為鬆散。但長頸鹿視力佳且體型龐大,就算相距甚遠仍能隨時觀察同伴與留意周遭是否有掠食者出沒。
長頸鹿的舌頭是紫黑色的,原因是為什麼呢? 有一種說法是因為長頸鹿每天要花費長達12個小時的時間採食樹葉,假若舌頭是如同一般的哺乳類動物是粉紅色的,長時間暴露在外面便容易曬傷。於是長頸鹿便演化出紫黑色、能抵抗紫外線照射的舌頭。 長頸鹿的舌頭長約45-50公分,能靈活的捲起樹葉,再送進嘴裡,是進食的好工具。 ( 攝影/李鍾旻 )
長頸鹿主要以樹木和灌木的葉子及嫩芽為主食,每天最多能吃下約33公斤的植物,但很少吃草。一天中有將近20個小時都在進食。 牠們平時步伐緩慢,但奔跑時時速可達50公里。除了人類、獅群以外,長頸鹿很少有天敵。遇到掠食者時,鐵鎚似的巨蹄就是有利的武器。
長頸鹿以有利的後腿踢飛圍捕中的公獅,而這一踢便極有可能造成受擊的獅子身上多處骨折。( 圖源/Twitter:Jambo Magazine )

四個物種的長頸鹿

過去長頸鹿被認為是單一物種,然而也有學者認為長頸鹿可細分為1-8個物種。後透過遺傳學研究,近代學者認為長頸鹿應分成4 個物種,分別是:網紋長頸鹿、馬賽長頸鹿、北方長頸鹿南方長頸鹿。 經研究,一些地理位置很近的長頸鹿群(如羅氏長頸鹿、網紋長頸鹿和馬賽長頸鹿)有生殖隔離的習性,很少雜交。
網紋長頸鹿
網紋長頸鹿(學名:Giraffa camelopardalis reticulata)分布於非洲東部的衣索比亞、索馬利亞、肯亞等國家。和羅氏長頸鹿同為目前為止動物園內最常見的長頸鹿。 ( 攝影/李鍾旻 )
馬賽長頸鹿
馬賽長頸鹿(學名:Giraffa camelopardalis tippelskirchii,英語:Masai giraffe)身高可達5.5公尺,毛色呈不規則鋸齒狀,一直延伸到蹄部。目前分布於坦尚尼亞和肯亞中南部地區。 ( 攝影/Greg Hume )
羅氏長頸鹿
羅氏長頸鹿(學名Giraffa camelopardalis rothschildi),又名巴林戈長頸鹿。身高可達6公尺,是最高的長頸鹿,其斑紋與馬賽長頸鹿相近,但色彩較淡,主要分布在肯亞和烏干達。 ( 攝影/Monster4711 )
西非長頸鹿
西非長頸鹿(學名:Giraffa camelopardalis peralta)的毛色偏淺,僅分布於西非的薩赫爾地區,截至2016年,野外個體只剩下220隻。 ( 攝影/Yann Fauché and Alma Mulalic )

默默消失的長頸鹿

時常出現於圖鑑上的長頸鹿,雖然也可以算動物園的明星動物之一。但與熊貓、企鵝、獅子、馬來貘等更可愛或更需要關注的瀕危動物比起來,長頸鹿族群的數量減少不太受到媒體關注,對於長頸鹿野生族群的研究資料也較為缺乏,因此有科學家形容長頸鹿正經歷「無聲的滅絕」(Silent Extinction)--
長頸鹿的身影常現於野生大地的攝影美景上頭,但事實上很少有群眾會過多關注到長頸鹿也正面臨的生存問題。 ( 圖源/Canva )
在1980年代,全球長頸鹿數量超過15萬隻,然而到2021 年,只剩下11萬餘隻。在2016年,更一度下跌到剩下97000多隻。
雖然長頸鹿族群在國際自然保護聯盟(英文:International Union for Conservation of Nature and Natural Resources,縮寫為 IUCN)的動物名單裡尚未被列為瀕危物種,但從短短數十年便減少30%的數量來看,長頸鹿們肯定經歷了一些麻煩--
「國際自然保護聯盟」自1963年起編製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 Red List),根據各物種及亞種的滅絕風險,把不同物種族群分成無危、近危、易危、瀕危、極危,以及野外滅絕和滅絕七個級別,代表不同物種族群數目受到的威脅。 IUCN將所有長頸鹿歸成易危(Vulnerable)級別,但也把數個他們認為是亞種的長頸鹿歸成瀕危或極危。而這個評級引起外界對長頸鹿保育的短暫關注,但因為媒體資訊的汰換與沉默過快,長頸鹿的族群危機並未受到一般民眾及新聞的注目,所以牠們也被形容為「安靜的滅絕(Silent Extinction)」。 ( 圖源/Canva )
大部分瀕危物種的數量下降都會有他們的主要原因,如犀牛與大象是因為犀牛角與象牙的盜獵,而馬來貘則是棲地破壞等等…。但長頸鹿的數量減少並不是單一原因,而是源自不同層面的威脅,主要分為五種--
(1) 棲地破壞:
這是世界上的許多物種都共同面臨的威脅,長頸鹿也不例外。廣袤的非洲草原,因應都市化的開發與資源採集,大量伐木、放牧、建設農地和市鎮,掠奪了長頸鹿原有的棲息環境。而許多長頸鹿的棲地也不在保護區範圍之內,這便使牠們的生活備感威脅。
(2) 棲地破碎化:
長頸鹿是大型哺乳動物,需要極大的生活與遷徙空間,但由於人類的開發,長頸鹿族群的棲地被一條條新建的道路與開發的市鎮房屋分割而變得支離破碎。也令牠們承受人為意外(如汽車碰撞、被鐵栅傷害)的機會大增。
一處處新建起來的聚落,將野生動物們的居住地劃分的支離破碎。人類與自然動物的生存空間之爭,一直是市鎮發展的兩難問題。 ( 圖源/Canva )
(3) 原住民捕獵:
許多原住民會補獵野生動物作為肉食來源,除了羚羊、牛羚之外,長頸鹿因為體型巨大,且不少棲地位於保護區之外,所以也是十分受歡迎的「野味」。據報導,在肯亞的一處野味市場,一年可能有多達 800公斤的長頸鹿肉賣出,而每頭長頸鹿的價值可高達600-800美元。
(4) 非法盜獵:
在禁止非法貿易的條規上面,雖然有明訂出口活體動物需要准許證,卻沒有規範動物身體各部位的交易。所以便有諸多盜獵者盯上了法條漏洞,據英國獨立報的報導,美國在2006-2015年間,進口至少40,000件從長頸鹿不同身體部份分割製成的物品,包括骨骼、皮膚,甚至是長頸鹿幼兒的標本。
美國德州一家動物標本店展示的長頸鹿狩獵戰利品。( 圖源/National Geographic國家地理 )
(5) 政治因素:
非洲部份地區因政權與戰亂頻仍,使長頸鹿與諸多野生動物的保育難以進行。各地方政府也因為經費短缺無法在生態保育上投入大量資源。故野生動物的保育很多時候都須仰賴非政府組織(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縮寫作NGO)或私人機構的幫助才得以進行。
非洲個政權的戰亂與更迭頻仍,地方人民多已自顧不暇,更遑論野生動物的保育工作。 ( 圖源/國立教育廣播中心 )

結語

觀看完了長頸鹿面對的諸多生存問題,也瞭解到要預防長頸鹿的滅絕,事實上是需要經過多項的政策、經濟、科研、保育計畫與教育等的配套措施。
雖然遠在非洲千里之外的我們較難以提供實質性的幫助,但卻可以將使物種迅速減少的因素與過度開發環境的省思對應到台灣在地的瀕危物種上面,如石虎、台灣黑熊…等,一同在防止野生棲地破壞維護物種多樣性上盡一份心力。使我們的下一代能繼續擁有我們的眼睛曾觀探過的世界物種宏闊之美的景色。
原文摘錄自《小達文西月刊》第198期
2022. 6月〈動物大日子〉篇
撰文者/ 李鍾旻
由暢談導讀編輯 補充整理
Facebook粉絲專頁 :暢談文化
「暢談國際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官網: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16會員
37內容數
藉由繪本裡生動的語句與圖畫,輔以細緻賞析,時事延伸,與大小讀者共遊於燦爛翩韆的故事殿堂--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