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之世-水經注,酈道元】

2022/07/02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國的政治,文化,經濟,軍事,都受到了全面性的衝擊,產生劇烈的變化。這段時間留下的著作文獻、文物,對於後來的人們認識古代中國,都是非常有幫助的。
研究歷史的,喜歡《三國志》、《世說新語》。
研究文學的,喜歡《文心雕龍》、《昭明文選》。
研究信仰的,喜歡《抱朴子》、《神仙傳》。
但不管是哪一門學問,絕對不能錯過的,就是《水經注》。
注到超越本文,大概也是魏晉南北朝人士的一種嗜好了吧。
以我的學識,很難清楚的告訴你《水經注》是一本什麼樣的作品。
基本上就是中國地區的水系,透過酈道元這個人搜集文獻,加上自己的觀察理解所完成的文獻。
以地理為基礎,添加了時代性,文學性,以及各類傳說,集大成的《水經注》,對於我們理解北魏以前的中國大地,有著非常大的幫助。
北魏。
在北魏的史書《魏書》當中,酈道元是一個「酷吏」。
酈道元,字善長,范陽人士。
東漢時,這裡叫作涿郡,也就是劉備,盧植等人的故鄉。范陽劉放,後來在曹魏擔任一等一的大官。盧植的兒子更因此在范陽建立了影響北朝數百年的大世族。
東漢是很注重「人不親土親」概念的。
酈道元的曾祖父酈紹,是五胡十六國末年,後燕的濮陽太守。北魏南下滅燕時,酈紹大開城門投降,得了封賞。兒子酈嵩,後來也封天水太守。
雖然偏遠,也是個二千石呢。
酈道元的父親酈範,在北魏三代目拓跋燾的時候,就在太子拓跋晃的東宮辦事。但拓跋燾死時遭逢政變,經過一陣混亂,四代目拓跋濬上位,找回前朝功臣加官晉爵,酈範因而得封子爵。
六代北魏孝文帝上任後,酈範又參與南征,兵指山東無鹽。
時南朝劉宋為明帝劉彧,快滅亡了,大家都認為可以輕易取下城池。酈範就建議主將:「如果我們大軍壓境,百姓們感到害怕,一定會協助軍隊固守。我們應該要假裝撤退,施以偷襲才對。」
主將慕容白曜接受了這個提議,先退軍,後夜襲,果然輕取無鹽城。
慕容白曜本打算大開殺戒,以顯威勢,酈範又勸說:「齊人自古以來硬脾氣,我們一上來就殺人,只會讓他們更強烈反抗,應該要以德服人。」
有道理,照辦。
在酈範的進策下,魏軍更勸降鄰城,兵不血刃。
慕容白曜非常高興,對三軍宣布,今天只要有酈範在,我軍必勝!
然而,緊接著攻下第三座城後,慕容白曜表示不能採取酈範的計畫了。
酈範說,那個沈文秀投降,必然有詐。與其為了救援他而出動偏軍,不如固守此地。
白曜不明白:「你不是說要以德服人?現在幫助沈文秀不是剛好嗎?既能得城,又能立威信。」
酈範道:「沈文秀如果要保護自己的領地,主城定然不保。所以他請求我們協助,自己城內必定還有大軍。萬一我們派出的部隊,被沈文秀跟宋軍夾擊,那就是賠了夫人又折兵。就算我們幫沈文秀擊退了宋軍,到時也是他漁翁得利,怎樣都不合算的。」
這場戰爭,就是劉宋末期的「三州之亂」。
一開始,只有徐州刺史薛安都降魏,青州刺史沈文秀與冀州刺史崔道固都還在猶豫。
所以酈範才會認為,沈文秀實求自保,並非真心合作。後來也確如酈範所料,沈文秀引誘了魏軍前往,大加屠殺,轉求宋明帝原諒支援。
至此,慕容白曜索性跟朝廷建議,命酈範為青州刺史,安撫民心,對抗沈文秀。
幾年後,鎮將檢舉酈範與南朝勾結,兩人一併被召回京城。
北魏孝文帝親審此案,確認為誣告,處罰了鎮將,並嘉許酈範希望他繼續為國效力。但酈範沒有再回到青州了,病死於京師。
由於酈範是孝文帝蓋章的忠臣良吏,他的五個兒子都頗得重用。
長子酈道元,本於尚書台任職,御史中尉李彪認為他很懂法律,就把他拉到御史台。酈道元好讀書,有大志,一板一眼執行的法律,很對李彪的脾性。
後來,北魏孝文帝南征,經常不在朝廷,由李彪與李沖、元澄代理執政。
李彪是個法棍,得「法」不饒人,自然多有得罪權貴。最終李沖決定趕他下台。而檢舉李彪的頭號證人,就是他的大弟子酈道元。
這人品就可見一般了。
酈道元雖然有四個弟弟,但他跟他們的感情也都不好。
檢舉李彪,那可是打進權力核心,酈道元的官職因而突飛猛進,遷輔國將軍、東荊州刺史。
然而,法律系(誤)的酈道元在治理地方時,也是一般的得「法」不饒人。荊州的世族就很不爽,聯名上書希望把酈道元換掉,讓上谷寇氏取代。
那個,酈姓是西漢開國功臣,在山東比較有影響力。
上谷寇氏則是東漢開國功臣,在荊州的影響力就比較大。
北魏朝廷認為荊州屬邊疆,不宜節外生枝,就同意了這個提案。
不過就說了,是荊州世族看他不爽。新刺史寇治一上任,就派兵逮捕酈道元,免官押解回京,貶為平民。
脫離了帝王傳記,你才看得出來,南北朝地方世族的力量有多麼大。
而北魏七代目皇帝元恪,也不敢再復起酈道元。
還有一個原因是,酈道元此時朝中沒有靠山。李沖鬥完李彪就死了,而當年的另一個執政元澄,也被外戚高氏壓倒。
基本上,酈道元的各種著作,大概就是在這個平民時期所寫就的。
按《魏書》的說法,其實《水經》就是他自己寫了做注的。
隨著元恪過世,北魏胡太后從後宮崛起,打倒外戚高氏,元澄也重回尚書令之位。
酈道元,也得到了再次登板的機會。
一回來,就當上了首都主管河南尹。
這樣的重用,跟酈道元的驚世之作《水經注》可能非常有關。
元恪之世,北魏天災頻傳,尤以各地大水為最。而酈道元卻抱著「我懂大江大河」的作品回來任官。光是個河南尹,還算大才小用了。
沒錯,不久胡太后就下令對北魏北方邊疆諸鎮進行重新編制,命酈道元為黃門侍郎特使,持節前往。
當時叛亂已經開始了,朝廷收到當地親王報告,是這麼說的。
過去因為邊防重要,六鎮都是北魏的大族子弟以自己的部曲駐守,實為無法之地。
但隴西出身的李沖當權之後,原本地位在六鎮之下的西涼人,也有了相同的特權,大家就開始彼此角力了。
留在邊鎮,一輩子最高不過就當軍主,跟入京當大官根本不能相提並論。有些人不能入京,乾脆逃離邊鎮去胡人的地方,這就是崩壞的開始。
另方面,由於國家遷都洛陽,加強南征,對北鎮的重視降低。
派來當鎮將的,都是凡俗之輩。
應召來服役的,皆是奸險之徒。
這些人蛇鼠一窩,讓鎮民的生活越來越是艱苦。
最後國家又招安柔然,但那傢伙卻把邊鎮當成提款機。
過去李崇大人就說過,應該要免除邊鎮這種便宜行事的體制,改為州牧這樣有完整體系與治權的單位。
我們這次巡視之下,只怕這是最好的方法了。
李崇這個時候也是在協同平亂的,原本酈道元就是應該要去跟他會合。但還沒出發,六鎮就全炸鍋了。
酈道元沒有前往六鎮,改為配合河間王元琛,接手討伐中山反賊鮮于脩禮。
這是他們第二次合作。
不太妙的是,酈道元的任務是鄴城「行臺」。可以看成「行動尚書臺」的縮寫,也就是北魏為了應對各地變化,加強各地區的行政效率所設。
酈道元當過尚書郎,又做過御史,行臺沒什麼不妙的吧?
不妙的是,鄴城行臺並非新設,本為北魏鮮卑大族長孫稚所掌。而長孫稚跟元琛過去聯合作戰,就曾有嫌隙,當時的行臺也是酈道元,雙方如何能安心合作?
真是有政爭的地方,就有酈道元。
此戰魏軍大舉潰敗,酈道元的寵信也跟著內縮,重新擔當起御史中尉。
酈道元為人其實算剛直,不是他喜歡參與政爭,很會選邊站,而是過去剛好正直的一方較常勝出。
他也曾經發表過:「尚書臺官員不應由中尉定罪,宜交還御史」的言論。
但隨著朝政敗壞,他的日子就困難了。
西元527年,才當一年御史中尉的酈道元,又去舉發了親王元悅跟他的親信。
元悅就跟胡太后說,酈道元這麼厲害,不如派他去查查雍州刺史蕭寶夤有無異狀,我聽大家說蕭寶夤想要造反呢。
原本,可能只是一個想要把酈道元趕出朝廷的說詞。畢竟蕭寶夤官拜三公,歷仕三朝,更是六鎮亂起後的西方平定主力,怎麼會是反賊呢?
很不幸的是,蕭寶夤真的有意造反。
蕭寶夤私下派出親信,在途中截殺了酈道元,並且告知朝廷,御史為賊所害,關中需要戒嚴。
緊接著,蕭寶夤派兵攻打監督他的親王與將軍,在關中建國。
酈道元不是一個聖人,《水經注》也不是一本聖經。
後代考起來錯誤是也不少的。
事實上,《水經注》裡的大多數地方,酈道元應該都是沒去過的。
然而,在有限的人生中,借助前人的智慧,卻能夠帶我們去到無窮無盡的世界。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224會員
804內容數
一個業餘歷史讀者。讀各種史書並且寫下心得。 大目標是遍讀二十四史,不過最近正在被其他古書內容吸引。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