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共的合作與分裂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raw-image

要客觀討論民國時期國民黨和共產黨的關係,是一個具有挑戰性的功夫,當中不但涉及太多「政治正確」的要求,也涉及眾多人物的恩怨情仇。以下嘗試逃避政治審判,從一個組織發展的需要,為國共的離離合合來一個簡潔的速寫。

五四運動激起愛國情緒的高漲,國民視軍閥為國家發展的障礙物。國共第一次合作,就是要剷除共同的敵人「軍閥」。國民黨經過再三反思,認定一支受黨指揮的軍隊才能取勝。正值中共建立初期,黨員人數有限,需要找尋合作伙伴,建立發展的平台。

兩黨在「互惠互利」下,國民黨於1924年1月在廣州召開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孫中山確立「聯俄聯共」政策,容許中共黨員以個人名義加入國民黨,當中有毛澤東和周恩來等。國民黨在蘇俄支持下,創辦黃埔軍校,成為日後北伐的主力。中共在合作過程中,培育領袖及吸納黨員,得到迅速發展。

國民黨既已擁有軍力,並且迅速取下長江以南,同時驚見共產黨的壯大,於是就是否維持合作出現分歧,1927年4月,蔣介石在南京宣佈對中共「清黨」,同年7月,汪精衛在武漢宣佈「分共」,於是「寧」與「漢」兩個國民政府復合,而國共關係正式決裂。

raw-image

兩次合作之間,國共兩黨進行軍事對峙,展開長達十年的內戰。中共先後發動南昌起義和秋收起義,失敗後於井岡山建立根據地。國民政府以中央政府的角色,對中共進行「圍剿」,中共其後突圍,展開「長征」,轉至陝北延安建立根據地。

正值內戰期間,日本吞併東北,並向華北軍事擴展,激起國民「停止內戰,一致抗日」的強烈訴求。國共第二次合作,抵抗共同敵人「日本」。1936年12月,張學良和楊虎城發動西安事變,以「兵諫」形式促使兩黨停止內戰。在國難當前下,透過合作,國民黨從輿論壓力下得到喘息,共產黨從軍事圍堵下得到喘息。

1937年日本發動「七七事變」,蔣介石確認「聯共抗日」政策,允許共產黨軍隊以國軍的名義參與抗日,所謂合作,簡化地說,是兩黨避免正面衝突,各自採取抗日的軍事行動。

抗日戰爭後期,國共的「互惠互利」價值減退,大家開始為「未來」籌謀,兩黨開始正面衝突,例如「新四軍事件」及「受降爭議」等,衝突一觸即發,國共關係再次決裂。

國共兩黨都以抗戰的「功臣」自居,並貶低甚或否定對方的貢獻。當時,中共的正規軍已超過一百二十萬,其急速的增長足以跟國民黨正面交鋒,國民黨意識到地位受威脅,也毫不退讓,國共再次內戰,被國民黨稱為「全面內戰」,被中共稱為「解放戰爭」,最終中共取得勝利,並於1949年10月在北京宣佈成立新政權。

raw-image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Wai Shing的沙龍
23會員
89內容數
從中國歷史科老師的崗位退下來,一直有總結多年工作的心願,於是構思了這個看起來有點怪的主題,「退一步… 學習中國歷史」。「退一步」,意思是從純功利的學習模式後退一步,讓自己的目光開闊一點,在滿足考試基本要求的同時,稍微觸摸多一點歷史學習的味道。
Wai Shing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4/08/29
明太祖朱元璋,從貧困戶至開國君主,擁有傳奇的一生。明太祖即位後,推動君主獨裁的統治模式,從正面角度,獨裁為長治久安建立基礎,從負面角度,獨裁帶來日後政治腐敗。所謂獨裁,重點不是任意妄為,而是君主的絕對權威。因此,獨裁的關鍵措施,不是暴虐表現,而是如何突顯君尊臣卑。 廢除宰相,讓君主不但是最終的裁決
Thumbnail
2024/08/29
明太祖朱元璋,從貧困戶至開國君主,擁有傳奇的一生。明太祖即位後,推動君主獨裁的統治模式,從正面角度,獨裁為長治久安建立基礎,從負面角度,獨裁帶來日後政治腐敗。所謂獨裁,重點不是任意妄為,而是君主的絕對權威。因此,獨裁的關鍵措施,不是暴虐表現,而是如何突顯君尊臣卑。 廢除宰相,讓君主不但是最終的裁決
Thumbnail
2024/08/16
明太祖朱元璋,擁有傳奇的一生。朱元璋在元末群雄並起的局面下,採納了「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穩健策略,先後統一南北,最終建立新皇朝。朱元璋驅逐了元順帝,迫使其退守漠北,結束了蒙古族近百年的統治,政權重歸漢族手中。朱元璋即位後,對中央集權的政治模式進行改革,推行君主獨裁,被視為進入極權時代的標記
Thumbnail
2024/08/16
明太祖朱元璋,擁有傳奇的一生。朱元璋在元末群雄並起的局面下,採納了「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穩健策略,先後統一南北,最終建立新皇朝。朱元璋驅逐了元順帝,迫使其退守漠北,結束了蒙古族近百年的統治,政權重歸漢族手中。朱元璋即位後,對中央集權的政治模式進行改革,推行君主獨裁,被視為進入極權時代的標記
Thumbnail
2024/08/07
元朝,由蒙古族於中原建立的統一政權。由於蒙古族人口有限,面對龐大的中原人口,於是推行民族政策來維護統治。也由於蒙古族以遊牧文化管治中原的農耕文化,於是推行民族政策來方便統治。 所謂民族政策,簡單而言,即以民族作為思考政策的單位,針對民族身份而推行具體措施。如香港的家庭傭工大多為菲律賓人,但這不是民
Thumbnail
2024/08/07
元朝,由蒙古族於中原建立的統一政權。由於蒙古族人口有限,面對龐大的中原人口,於是推行民族政策來維護統治。也由於蒙古族以遊牧文化管治中原的農耕文化,於是推行民族政策來方便統治。 所謂民族政策,簡單而言,即以民族作為思考政策的單位,針對民族身份而推行具體措施。如香港的家庭傭工大多為菲律賓人,但這不是民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第二次國共內戰發生於1945年至1950年間,是中國國民黨與中國共產黨為爭奪中國的統治權而爆發的內戰,內戰直接導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中華民國政府遷臺及兩岸分治的現狀。中國抗日戰爭結束前後,國共間的衝突一直持續。
Thumbnail
第二次國共內戰發生於1945年至1950年間,是中國國民黨與中國共產黨為爭奪中國的統治權而爆發的內戰,內戰直接導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中華民國政府遷臺及兩岸分治的現狀。中國抗日戰爭結束前後,國共間的衝突一直持續。
Thumbnail
最近這幾年 中共的「灰色作戰」還有「認知戰」 他們發展這些 利用心理認知出發的戰術跟宣傳手法 早在第一次國共合作的時候 就已經存在了 今天讓我們聊聊中共宣傳部門的發家史吧!
Thumbnail
最近這幾年 中共的「灰色作戰」還有「認知戰」 他們發展這些 利用心理認知出發的戰術跟宣傳手法 早在第一次國共合作的時候 就已經存在了 今天讓我們聊聊中共宣傳部門的發家史吧!
Thumbnail
就筆者個人來說,接受到的兩岸統一論,基於一種很遙遠的民主想像,必須建立在兩岸的制度趨同,都走在民主自由的道路上,才能夠成立。但不是每個家庭都會這樣說,筆者印象中,有些眷村叔伯就不是這樣講,他們對統一的講法,有的人偏向民族性,管他政府長怎樣,時機到了就可以統。還有人覺得,誰統誰都一樣,只要有統就好。
Thumbnail
就筆者個人來說,接受到的兩岸統一論,基於一種很遙遠的民主想像,必須建立在兩岸的制度趨同,都走在民主自由的道路上,才能夠成立。但不是每個家庭都會這樣說,筆者印象中,有些眷村叔伯就不是這樣講,他們對統一的講法,有的人偏向民族性,管他政府長怎樣,時機到了就可以統。還有人覺得,誰統誰都一樣,只要有統就好。
Thumbnail
要客觀討論民國時期國民黨和共產黨的關係,是一個具有挑戰性的功夫,當中不但涉及太多「政治正確」的要求,也涉及眾多人物的恩怨情仇。以下嘗試逃避政治審判,從一個組織發展的需要,為國共的離離合合來一個簡潔的速寫。
Thumbnail
要客觀討論民國時期國民黨和共產黨的關係,是一個具有挑戰性的功夫,當中不但涉及太多「政治正確」的要求,也涉及眾多人物的恩怨情仇。以下嘗試逃避政治審判,從一個組織發展的需要,為國共的離離合合來一個簡潔的速寫。
Thumbnail
北伐前的預備。國民黨撃退桂系與滇系的軍閥勢力,控制廣州,其後平定陳炯明的勢力,漸漸鞏固其在廣東的統治。1924年,國民黨的蘇俄的支持下,成立黃埔軍校,由蔣介石擔任校長,成為日後國民革命軍的骨幹。次年,孫中山參與南北和談,但病逝於北京,和談未達成果。國民政府正式成立,汪精衛擔任主席,北伐如箭在弦。
Thumbnail
北伐前的預備。國民黨撃退桂系與滇系的軍閥勢力,控制廣州,其後平定陳炯明的勢力,漸漸鞏固其在廣東的統治。1924年,國民黨的蘇俄的支持下,成立黃埔軍校,由蔣介石擔任校長,成為日後國民革命軍的骨幹。次年,孫中山參與南北和談,但病逝於北京,和談未達成果。國民政府正式成立,汪精衛擔任主席,北伐如箭在弦。
Thumbnail
 今天焦點─中國近代國共內戰~1946年 
Thumbnail
 今天焦點─中國近代國共內戰~1946年 
Thumbnail
今天焦點─中國近代國共內戰~1948年 
Thumbnail
今天焦點─中國近代國共內戰~1948年 
Thumbnail
共產黨在紅軍時代,就已經提出所謂「三大紀律、八項注意」的紀律規範。三大紀律是指「一切聽從行動指揮、不拿群眾一針一線、一切繳獲歸公」。八項注意則包含了「說話客氣、買賣公平、借東西要還、不打人罵人、不損壞莊稼、不調戲婦女、不虐待婦女。」他們把這些項目編成歌曲,讓士兵們反覆歌唱。     當時中國處在軍
Thumbnail
共產黨在紅軍時代,就已經提出所謂「三大紀律、八項注意」的紀律規範。三大紀律是指「一切聽從行動指揮、不拿群眾一針一線、一切繳獲歸公」。八項注意則包含了「說話客氣、買賣公平、借東西要還、不打人罵人、不損壞莊稼、不調戲婦女、不虐待婦女。」他們把這些項目編成歌曲,讓士兵們反覆歌唱。     當時中國處在軍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