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鏡錄 ‧ 序文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舉一心為宗,照萬法如鏡。」
—永明延壽大師

永明延壽大師 (904~975) 唐末五代僧。淨土宗六祖,法眼宗三祖。臨安府餘杭 (浙江杭縣) 人,俗姓王。字仲玄。號抱一子。建隆二年 (961) 應吳越王錢俶之請,住慧日永明寺,接化大眾,賜號智覺禪師,故世稱永明大師。師倡禪淨雙修之道,指心為宗,四眾欽服,住永明十五年,日課一百八事,夜往別峰行道念佛,旁人時聞螺貝天樂之音。

永明延壽大師曾召集慈恩、賢首、天台三宗僧人,輯錄印度、中國聖賢二百人之著書,廣蒐博覽,互相質疑,而成《宗鏡錄》一百卷,會融諸法同入心宗。對當時各宗派間之宗旨分歧,持調和之態度。高麗王見此書,乃遣使敘弟子之禮,並派國僧三十六人前來學法,法眼之禪風遂盛行於海東。

raw-image

《宗鏡錄》慧日永明寺 智覺禪師 延壽 集

序文

伏以真源湛寂,覺海澄清,絕名相之端,無能所之迹。

最初不覺,忽起動心,成業識之由,為覺明之咎。因明起照,見分俄興,隨照立塵,相分安布,如鏡現像,頓起根身。

次則隨想而世界成差後則因智而憎愛不等

從此遺真失性,執相徇名。積滯著之情塵,結相續之識浪,鎖真覺於夢夜,沈迷三界之中。瞽智眼於昏衢,匍匐九居之內,遂乃縻業繫之苦,喪解脫之門,於無身中受身,向無趣中立趣。

約依處則分二十五有,論正報則具十二類生。皆從情想根由,遂致依正差別,向不遷境上,虛受輪迴,於無脫法中,自生繫縛。如春蠶作繭,似秋蛾赴燈,以二見妄想之絲,纏苦聚之業質,用無明貪愛之翼,撲生死之火輪,用谷響言音,論四生妍醜。

以妄想心鏡,現三有形儀。然後違順想風,動搖覺海,貪癡愛水,資潤苦芽。一向徇塵,罔知反本。發狂亂之知見,翳於自心,立幻化之色聲,認為他法。從此一微涉境,漸成戛漢之高峯;滴水興波,終起吞舟之巨浪。

邇後將欲反初復本,約根利鈍不同,於一真如界中,開三乘五性。或見空而證果,或了緣而入真,或三祇熏鍊,漸具行門。或一念圓修,頓成佛道。斯則剋證有異,一性非殊,因成凡聖之名,似分真俗之相。

若欲窮微洞本,究旨通宗,則根本性離,畢竟寂滅,絕昇沈之異,無縛脫之殊。既無在世之人,亦無滅度之者,二際平等,一道清虛,識智俱空,名體咸寂,逈無所有,唯一真心。達之名見道之人,昧之號生死之始。

復有邪根外種,小智權機,不了生死之病原,罔知人我之見本,唯欲厭喧斥動,破相析塵,雖云味靜冥空,不知埋真拒覺。如不辯眼中之赤眚,但滅燈上之重光,罔窮識內之幻身,空避日中之虛影。斯則勞形役思,喪力捐功。不異足水助冰,投薪益火。豈知重光在眚,虛影隨身,除病眼而重光自消,息幻質而虛影當滅。若能迴光就已,反境觀心,佛眼明而業影空,法身現而塵跡絕。以自覺之智刃,剖開纏內之心珠;用一念之慧鋒,斬斷塵中之見網。此窮心之旨。達識之詮。

言約義豐,文質理詣,揭疑關於正智之戶;薙妄草於真覺之原,愈入髓之沈痾,截盤根之固執,則物我遇智火之焰,融唯心之爐,名相臨慧日之光,釋一真之海,斯乃內證之法,豈在文詮,知解莫窮,見聞不及。

今為未見者,演無見之妙見;未聞者,入不聞之圓聞。未知者,說無知之真知;未解者,成無解之大解,所冀因指見月,得兔忘罤,抱一冥宗,捨詮檢理,了萬物由我,明妙覺在身。可謂搜抉玄根,磨礱理窟,剔禪宗之骨髓,標教網之紀綱。

餘惑微瑕,應手圓淨,玄宗妙旨,舉意全彰。能摧七慢之山,永塞六衰之路。塵勞外道,盡赴指呼;生死魔軍,全消影響。現自在力,闡大威光,示真實珠,利用無盡。傾祕密藏,周濟何窮?可謂香中爇其牛頭,寶中探其驪頷,華中採其靈瑞,照中耀其神光,食中啜其乳糜,水中飲其甘露,藥中服其九轉,主中遇其聖王。

故得法性山高,頓落群峯之峻;醍醐海闊,橫吞眾派之波。似夕魄之騰輝,奪小乘之星宿;如朝陽之孕彩,破外道之昏蒙。

猶貧法財之人,值大寶聚;若渴甘露之者,遇清涼池。為眾生所敬之天,作菩薩真慈之父。抱膏肓之疾,逢善見之藥王;迷險難之途,遇明達之良導。久居闇室,倏臨寶炬之光明,常處裸形,忽受天衣之妙服。不求而自得,無功而頓成。故知無量國中,難聞名字,塵沙劫內,罕遇傳持。

以如上之因緣,目為心鏡,現一道而清虛可鑒。辟群邪而毫髮不容,妙體無私,圓光匪外,無邊義海。咸歸顧盼之中,萬像形容,盡入照臨之內。斯乃曹谿一味之旨,諸祖同傳,鵠林不二之宗。群經共述,可謂萬善之淵府,眾哲之玄源。一字之寶王,群靈之元祖,遂使離心之境,文理俱虛,即識之塵。詮量有據,一心之海印,揩定圓宗。八識之智燈,照開邪闇,實謂含生靈府,萬法義宗,轉變無方,卷舒自在,應緣現迹,任物成名,諸佛體之號三菩提,菩薩修之稱六度行。

海慧變之為,龍女獻之為,天女散之為無著華,善友求之為如意寶,緣覺悟之為十二緣起,聲聞證之為四諦人空,外道取之為邪見河,異生執之作生死海。論體則妙符至理,約事則深契正緣。然雖標法界之總門,須辯一乘之別旨。種種性相之義,在大覺以圓通,重重即入之門,唯種智而妙達。

但以根羸靡鑒,學寡難周,不知性相二門,是自心之體用。若具用而失恒常之體,如無水有波;若得體而闕妙用之門,似無波有水;且未有無波之水,曾無不濕之波,以波徹水源,水窮波末。如性窮相表,相達性原。須知體用相成,性相互顯。今乃細明總別,廣辯異同。研一法之根元,搜諸緣之本末,則可稱宗鏡。以鑒幽微,無一法以逃形,斯千差而普會。

遂爾編羅廣義,撮略要文,鋪舒於百卷之中。卷攝在一心之內,能使難思教海,指掌而念念圓明。無盡真宗,目覩而心心契合。

若神珠在手,永息馳求。猶覺樹垂陰,全消影跡。獲真寶於春池之內,拾礫渾非;得本頭於古鏡之前,狂心頓歇。可以深挑見刺,永截疑根。不運一毫之功,全開寶藏。匪用剎那之力,頓獲玄珠。名為一乘大寂滅場,真阿蘭若正修行處,此是如來自到境界,諸佛本住法門。

是以普勸後賢,細垂玄覽,遂得智窮性海,學洞真源。此識此心,唯尊唯勝。此識者,十方諸佛之所證;此心者,一代時教之所詮。唯尊者,教理行果之所歸;唯勝者,信解證入之所趣。諸賢依之而解釋,論起千章;眾聖體之以弘宣,談成四辯。所以掇奇提異,研精洞微,獨舉宏綱,大張正網。撈摝五乘機地,昇騰第一義天。廣證此宗,利益無盡。

遂得正法久住。摧外道之邪林,能令廣濟含生;塞小乘之亂轍,則無邪不正,有偽皆空。由自利故,發智德之原;由利他故,立恩德之事。成智德故,則慈起無緣之化;成恩德故,則悲含同體之心。以同體故,則心起無心;以無緣,則化成大化。心起無心故,則何樂而不與;化成大化故,則何苦而不收。何樂而不與。則利鈍齊觀;何苦而不收。則怨親普救。

遂使三草二木,咸歸一地之榮;邪種焦芽,同霑一雨之潤。斯乃盡善盡美,無比無儔,可謂括盡因門,搜窮果海。故得創發菩提之士,初求般若之人,了知成佛之端由,頓圓無滯;明識歸家之道路,直進何疑。

或離此別修,隨他妄解,如搆角取乳,緣木求魚,徒歷三祇,終無一得。若依此旨,信受弘持,如快舸隨流,無諸阻滯;更遇便風之勢,復加櫓棹之功,則疾屆寶城,忽登覺岸,可謂資糧易辦,道果先成。

披迦葉上行之衣,坐釋迦法空之座,登彌勒毘盧之閣,入普賢法界之身。能令客作賤人,全領長者之家業;忽使沈空小果,頓受如來之記名。

未有一門匪通斯道;必無一法不契此宗。過去覺王,因茲成佛。未來大士,仗此證真。則何一法門而不開? 何一義理而不現? 無一色非三摩鉢地,無一聲非陀羅尼門,甞一味而盡變醍醐,聞一香而皆入法界。風柯月渚,並可傳心;烟島雲林,咸提妙旨。

步步踏金色之界,念念嗅薝蔔之香,掬滄海而已得百川,到須彌而皆同一色。煥兮開觀象之目,盡復自宗;寂爾導求珠之心,俱還本法。遂使邪山落仞,苦海收波;智楫以之安流,妙峯以之高出。

今詳祖佛大意,經論正宗,削去繁文,唯搜要旨。假申問答,廣引證明。

舉一心為宗,照萬法如鏡。編聯古製之深義,撮略寶藏之圓詮。同此顯揚,稱之曰錄。分為百卷,大約三章先立正宗以為歸趣;次申問答用去疑情;後引真詮成其圓信

以茲妙善,普施含靈,同報佛恩,其傳斯旨耳。

佛號梵唄: 專心念佛 求生淨土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一念相應一念佛
19會員
431內容數
釋迦牟尼佛出興於世,就是為了要說阿彌陀佛的本願。真能究竟幫助眾生的,只有淨土念佛法門,是乘佛願力之法。就是這一生能夠了脫生死,能夠出離三界六道輪迴。一心堅信阿彌陀佛,一心專念彌陀名號,行住坐臥,念念不捨,如此念佛,定能往生至西方極樂世界。
一念相應一念佛的其他內容
2024/11/20
又以修習之門,人多放逸。故後廣說欣厭,毀責貪瞋,讚歎勤苦調身調息入道次第。後人聞此,又迷本覺之用便一向執相滯教違宗。又學淺之人,或秖知離垢清淨,離障解脫故毀禪門即心是佛。或秖知自性清淨性淨解脫。故輕於教相,持律坐禪調伏等行。不知必須頓悟自悟清淨性淨解脫。漸修令得圓滿清淨究竟解脫。若身若心無所擁滯。
Thumbnail
2024/11/20
又以修習之門,人多放逸。故後廣說欣厭,毀責貪瞋,讚歎勤苦調身調息入道次第。後人聞此,又迷本覺之用便一向執相滯教違宗。又學淺之人,或秖知離垢清淨,離障解脫故毀禪門即心是佛。或秖知自性清淨性淨解脫。故輕於教相,持律坐禪調伏等行。不知必須頓悟自悟清淨性淨解脫。漸修令得圓滿清淨究竟解脫。若身若心無所擁滯。
Thumbnail
2024/11/18
信為道元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法。信能增長智功德。信能必到如來地。信令諸根淨明利。信力堅固無能壞。信能永滅煩惱本。信能專向佛功德。信為功德不壞種。信能生長菩提樹。信能增益最勝智。信能示現一切佛。
Thumbnail
2024/11/18
信為道元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法。信能增長智功德。信能必到如來地。信令諸根淨明利。信力堅固無能壞。信能永滅煩惱本。信能專向佛功德。信為功德不壞種。信能生長菩提樹。信能增益最勝智。信能示現一切佛。
Thumbnail
2024/11/16
華嚴經云。欲見十方一切佛。欲施無盡功德藏。欲滅眾生諸苦惱。宜應速發菩提心。又云。菩提心者猶如種子。能生一切諸佛法故。菩提心者猶如良田。能長眾生白淨法故。菩提心者猶如大地。能持一切諸世間故。菩提心者猶如淨水。能洗一切煩惱垢故。菩提心者猶如大風。普於世間無所閡故菩提心者猶如盛火。能燒一切諸見薪故。
Thumbnail
2024/11/16
華嚴經云。欲見十方一切佛。欲施無盡功德藏。欲滅眾生諸苦惱。宜應速發菩提心。又云。菩提心者猶如種子。能生一切諸佛法故。菩提心者猶如良田。能長眾生白淨法故。菩提心者猶如大地。能持一切諸世間故。菩提心者猶如淨水。能洗一切煩惱垢故。菩提心者猶如大風。普於世間無所閡故菩提心者猶如盛火。能燒一切諸見薪故。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孩子寫功課時瞇眼?小心近視!這款喜光全光譜TIONE⁺光健康智慧檯燈,獲眼科院長推薦,網路好評不斷!全光譜LED、180cm大照明範圍、5段亮度及色溫調整、350度萬向旋轉,讓孩子學習更舒適、保護眼睛!
Thumbnail
孩子寫功課時瞇眼?小心近視!這款喜光全光譜TIONE⁺光健康智慧檯燈,獲眼科院長推薦,網路好評不斷!全光譜LED、180cm大照明範圍、5段亮度及色溫調整、350度萬向旋轉,讓孩子學習更舒適、保護眼睛!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迷本無從來。悟亦無所去。何以故。以妄心為有,本無體故。如繩上蛇,本無從來。亦無所去。」—永明延壽大師 諸佛世尊。無所從來。去無所至。我觀三界是心。是心因身。我隨覺觀,欲多見多。欲少見少。諸佛如來即是我心。隨心見故。心即我身。身即是虛空。我因覺觀,見無量佛。我以覺心,見佛知佛。心不見心。心不知心。
Thumbnail
「迷本無從來。悟亦無所去。何以故。以妄心為有,本無體故。如繩上蛇,本無從來。亦無所去。」—永明延壽大師 諸佛世尊。無所從來。去無所至。我觀三界是心。是心因身。我隨覺觀,欲多見多。欲少見少。諸佛如來即是我心。隨心見故。心即我身。身即是虛空。我因覺觀,見無量佛。我以覺心,見佛知佛。心不見心。心不知心。
Thumbnail
「以一切法,念念無住故。念念生滅故。念念不可得故。念念無自性故。」—永明延壽大師 如瓔珞經云。妙覺方稱寂照。等覺照寂。又覺有三義。一覺察。如睡夢覺。亦如人覺賊。賊無能為。妄即賊也。二覺照。即照理事也。亦如蓮華開。照見自心一真法界。恒沙性德。如其勝義,覺諸法故。三妙覺。即上二覺。離覺所覺,故為妙耳。
Thumbnail
「以一切法,念念無住故。念念生滅故。念念不可得故。念念無自性故。」—永明延壽大師 如瓔珞經云。妙覺方稱寂照。等覺照寂。又覺有三義。一覺察。如睡夢覺。亦如人覺賊。賊無能為。妄即賊也。二覺照。即照理事也。亦如蓮華開。照見自心一真法界。恒沙性德。如其勝義,覺諸法故。三妙覺。即上二覺。離覺所覺,故為妙耳。
Thumbnail
「如鏡鑒像而無心。妙湛圓明。寂而常照。故云常在正念。亦名正知。」—永明延壽大師 雙照有空。不住內外。似谷答聲而絕慮。如鏡鑒像而無心。妙湛圓明。寂而常照。故云常在正念。亦名正知。非是有念有知。亦非無念無知。有無皆想,俱非正知。但無念而照,名曰正知。若唯無念,寂而失照。若但照體,照而失寂。
Thumbnail
「如鏡鑒像而無心。妙湛圓明。寂而常照。故云常在正念。亦名正知。」—永明延壽大師 雙照有空。不住內外。似谷答聲而絕慮。如鏡鑒像而無心。妙湛圓明。寂而常照。故云常在正念。亦名正知。非是有念有知。亦非無念無知。有無皆想,俱非正知。但無念而照,名曰正知。若唯無念,寂而失照。若但照體,照而失寂。
Thumbnail
「以心海元無有相。心雖含聲。聲亦無相。無相即於一切聲中而得解脫。故知無法不心。無心不法。」— 永明延壽大師 夫若談心佛,唯唱性宗者。則舉一攝諸。不論餘義。今何背己。述教迷宗。答 : 夫論至教,皆為未了之人。從上稟承。無不指示。如忠國師臨終之時。學人乞師一言。師云。教有明文,依而行之,即無累矣。
Thumbnail
「以心海元無有相。心雖含聲。聲亦無相。無相即於一切聲中而得解脫。故知無法不心。無心不法。」— 永明延壽大師 夫若談心佛,唯唱性宗者。則舉一攝諸。不論餘義。今何背己。述教迷宗。答 : 夫論至教,皆為未了之人。從上稟承。無不指示。如忠國師臨終之時。學人乞師一言。師云。教有明文,依而行之,即無累矣。
Thumbnail
「心境融通。自他交徹。不一不異。觸境冥宗。非有非空。隨緣合道。」— 永明延壽大師 若決定信入,正解無差。則舉一例諸。言思路絕。竊見今時學者。唯在意思。多著言說。但云心外無法,念念常隨境生。唯知口說於空,步步恒遊有內。只總舉心之名字。微細行相不知。若論無量法門。廣說窮劫不盡。
Thumbnail
「心境融通。自他交徹。不一不異。觸境冥宗。非有非空。隨緣合道。」— 永明延壽大師 若決定信入,正解無差。則舉一例諸。言思路絕。竊見今時學者。唯在意思。多著言說。但云心外無法,念念常隨境生。唯知口說於空,步步恒遊有內。只總舉心之名字。微細行相不知。若論無量法門。廣說窮劫不盡。
Thumbnail
「依無作三昧。觀真如一心。念念冥真。念念圓滿。」— 永明延壽大師 夫觀門略有二種。 一,依禪宗,及圓教上上根人。直觀心性。不立能所。不作想念。定散俱觀。內外咸等。即無觀之觀。靈知寂照。 二,依觀門。觀心似現前境。雖權立假相,悉從心變。如觀經中,立日觀水觀等十六觀門。上生經中,觀兜率天宮彌勒內院等。
Thumbnail
「依無作三昧。觀真如一心。念念冥真。念念圓滿。」— 永明延壽大師 夫觀門略有二種。 一,依禪宗,及圓教上上根人。直觀心性。不立能所。不作想念。定散俱觀。內外咸等。即無觀之觀。靈知寂照。 二,依觀門。觀心似現前境。雖權立假相,悉從心變。如觀經中,立日觀水觀等十六觀門。上生經中,觀兜率天宮彌勒內院等。
Thumbnail
「境無自性,從心而生。和合而起。故云心生即法生。因滅則緣滅矣。」— 永明延壽大師 夫道無可修。法無可問。纔悟大旨。萬事俱休。故云言語道斷。心行處滅。既云宗鏡。何乃廣引身戒心慧之文。法華經云。三藏學者尚不許親近。既違大乘之經教。何成後學之信門。答 : 經中所斥三藏學者,即是小乘戒定慧。戒則但持身口。
Thumbnail
「境無自性,從心而生。和合而起。故云心生即法生。因滅則緣滅矣。」— 永明延壽大師 夫道無可修。法無可問。纔悟大旨。萬事俱休。故云言語道斷。心行處滅。既云宗鏡。何乃廣引身戒心慧之文。法華經云。三藏學者尚不許親近。既違大乘之經教。何成後學之信門。答 : 經中所斥三藏學者,即是小乘戒定慧。戒則但持身口。
Thumbnail
「良以事虛攬理,無不理之事。理實應緣,無礙事之理。所以寂而常照。照而常寂。故終日知見而無知見也。」 永明延壽大師 (904~975) 唐末五代僧。淨土宗六祖,法眼宗三祖。曾召集慈恩、賢首、天台三宗僧人,輯錄印度、中國聖賢二百人之著書,廣蒐博覽,互相質疑,而成《宗鏡錄》一百卷,會融諸法同入心宗。
Thumbnail
「良以事虛攬理,無不理之事。理實應緣,無礙事之理。所以寂而常照。照而常寂。故終日知見而無知見也。」 永明延壽大師 (904~975) 唐末五代僧。淨土宗六祖,法眼宗三祖。曾召集慈恩、賢首、天台三宗僧人,輯錄印度、中國聖賢二百人之著書,廣蒐博覽,互相質疑,而成《宗鏡錄》一百卷,會融諸法同入心宗。
Thumbnail
「又見心常住,稱之曰覺。一成一切成,一覺一切覺。故云始成正覺。」 —《無字寶篋經》云 永明延壽大師 (904~975) 唐末五代僧。淨土宗六祖,法眼宗三祖。曾召集慈恩、賢首、天台三宗僧人,輯錄印度、中國聖賢二百人之著書,廣蒐博覽,互相質疑,而成《宗鏡錄》一百卷,會融諸法同入心宗。
Thumbnail
「又見心常住,稱之曰覺。一成一切成,一覺一切覺。故云始成正覺。」 —《無字寶篋經》云 永明延壽大師 (904~975) 唐末五代僧。淨土宗六祖,法眼宗三祖。曾召集慈恩、賢首、天台三宗僧人,輯錄印度、中國聖賢二百人之著書,廣蒐博覽,互相質疑,而成《宗鏡錄》一百卷,會融諸法同入心宗。
Thumbnail
「舉一心為宗,照萬法如鏡。」— 永明延壽大師 《宗鏡錄》慧日永明寺 智覺禪師 延壽 集 序文: 伏以真源湛寂,覺海澄清,絕名相之端,無能所之迹。最初不覺,忽起動心,成業識之由,為覺明之咎。因明起照,見分俄興,隨照立塵,相分安布,如鏡現像,頓起根身。
Thumbnail
「舉一心為宗,照萬法如鏡。」— 永明延壽大師 《宗鏡錄》慧日永明寺 智覺禪師 延壽 集 序文: 伏以真源湛寂,覺海澄清,絕名相之端,無能所之迹。最初不覺,忽起動心,成業識之由,為覺明之咎。因明起照,見分俄興,隨照立塵,相分安布,如鏡現像,頓起根身。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