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鏡錄 ‧ 卷二十【寂而常照】

閱讀時間約 22 分鐘
良以事虛攬理,無不理之事。
理實應緣,無礙事之理。
所以寂而常照。照而常寂。故終日知見而無知見也。
永明延壽大師 (904~975) 唐末五代僧。淨土宗六祖,法眼宗三祖。曾召集慈恩、賢首、天台三宗僧人,輯錄印度、中國聖賢二百人之著書,廣蒐博覽,互相質疑,而成《宗鏡錄》一百卷,會融諸法同入心宗。

《宗鏡錄》卷二十
慧日永明寺 智覺禪師 延壽 集

夫正因佛性。眾生共有。經云。不由觀智所顯,則道常披露。云何異生,迷而不悟。
: 智論云。眾生心性。猶如利刀。唯用割泥。泥無所成。刀日就損。理體常妙。眾生自麁。能善用之。即合本妙。又譬如一器中水,淡味恒然。若著甘草則甜。下黃連則苦。眾生心水。亦復如是。起妄染則凡。冥真空則聖。其心之性,未嘗變異。
如華嚴經偈云。
譬如淨日月。皎鏡在虛空。
影現於眾水。不為水所雜。
菩薩淨法輪。當知亦如是。
現世間心水。不為世所雜。
如華嚴疏云。一切法有二一是所迷。謂緣起不實,故如幻。緣成,故無性。二是能迷。遍計無物,故如空。妄計,故無相。又以不覺,故不知有。以不信,故不承當。但起無明。空成倒想。如夜繩不動。疑之為蛇。闇室本空。怖之有鬼。故知本無迷悟。妄有昇沈。昔迷悟而似迷。今悟迷而非悟。但以內見自隔。客塵所遮。於體上分遠近之情。向性中立凡聖之量。

如勝思惟梵天所問經云

梵天問文殊師利。比丘云何親近於佛。
答言。梵天。若比丘於諸法中。不見有法,若近若遠。是則名為親近於佛。大集經云。不覺一法微相者。乃能了知如來出世。無出之出。即是佛出。是以若不見一法。常見諸佛。則千里同風。若見一法,不見諸佛。則對面胡越。
故知背心合境,頓起塵勞。背境合心,圓照法界。何者。心是所依。法是能依。能依從所依起。如水是所依。波是能依。離水無波。離心無法。
又心是能生。法是所生。如木能生火。木是能生。火是所生。離木無火。離心無法。
故知不即心為道者,如千人排門。無一得入。若了心頓入者,猶一人拔關。能通萬彙。得宗鏡之要者,其斯謂乎。是以妙性無虧。迷悟自得。一法不動。向背俄分。

如首楞嚴經云

佛言。富樓那。又汝問言。地水火風。本性圓融。周遍法界。疑水火性。不相陵滅。又徵虛空,及諸大地。俱遍法界,不合相容。
富樓那。譬如虛空體非群相。而不拒彼諸相發揮。所以者何。富樓那。彼太虛空。日照則明。雲屯則暗。風搖則動。霽澄則清。氣凝則濁。土積成霾。水澄成映。於意云何。如是殊方諸有為相。為因彼生。為復空有。若彼所生。
富樓那。且日照時,既是日明。十方世界同為日色。云何空中更見圓日。若是空明。空應自照。云何中宵雲霧之時。不生光曜。當知是明。非日非空。不異空日。觀相元妄,無可指陳。猶邀空華,結為空果。云何詰其相陵滅義。觀性元真,唯妙覺明。妙覺明心,先非水火。云何復問不相容者。真妙覺明。亦復如是。汝以空明。則有空現。地水火風各各發明。則各各現。若俱發明,則有俱現。云何俱現。
富樓那。如一水中,現於日影。兩人同觀水中之日。東西各行。則各有日隨二人去。一東一西,先無準的。不應難言,此日是一。云何各行。各曰既雙。云何現一。宛轉虛妄。無可憑據。
富樓那。汝以色空相傾相奪,於如來藏。而如來藏,隨為色空。周遍法界。是故於中,風動空澄。日明雲暗。眾生迷悶,背覺合塵。故發塵勞,有世間相。我以妙明不生不滅,合如來藏。而如來藏,唯妙覺明,圓照法界。
故知妙覺明心。湛然不動。因業發現。隨為色空,周遍法界。眾生背其本覺。妄執情塵。翻於平等一真覺中。認所現差別之境界。隨發明處強說是非。如於虛空體中,定其差別。實謂虛妄顛倒,無理可憑。凡挂聖智真詮。悉為破其顛倒。若知顛倒不實。自然無法可論。
如華嚴經云。以智入於一切佛法。為眾生說。令除顛倒。然知不離眾生有顛倒。不離顛倒有眾生。不於顛倒內有眾生。不於眾生內有顛倒。亦非顛倒是眾生。亦非眾生是顛倒。顛倒非內法。顛倒非外法。眾生非內法。眾生非外法。一切諸法。虛妄不實。速起速滅。無有堅固。如夢如影。如幻如化。誑惑愚夫。

如疏釋云。

經文有四對。前三對二互相望。後一對當體以辯。前三對中,前二不離。後一不即。即顯生之與倒。非即離也。眾生即能起顛倒之人。乃染分依他。顛倒即所起之妄。是遍計所執。
初對明不離者。謂依似執實,故離生無倒。依執似起,離倒無生。
第二對明不相在。重釋前義。言不離者,明因果相待緣成。非先有體。二物相在。因中無果,故倒內無生。若必有者,則應遍計是依他起。果中無因,故生內無倒。若要令有者,則應無有不倒眾生。
第三對明不即。不壞因果,能所遍計之二相故。由前三對,則知生倒非一非異。非即非離。
第四對當體以辯。倒心託境方生,故非內法。若是內者,無境應有境。由情計,故非外法。若是外者,智者於境。不應不染。既非內外。寧在中間。則當體自虛。將何對他以明即離。眾生亦爾。即蘊求無,故非內法。離蘊亦無,故非外法。既非內外。亦絕中間。本性自空。何能起倒。將何對他明非即離。既如是知,則自無倒。為物說此倒惑自除因。謂由不達緣成不堅。妄生遍計。故云誑惑愚夫。實則愚夫自誑。若獼猴執月。非月執獼猴。
又中觀論偈云。有倒不生倒。無倒不生倒。倒者不生倒。不倒亦不倒。若於顛倒時。亦不生顛倒。汝可自觀察。誰生於顛倒。已顛倒者,則更不生顛倒。已顛倒故。不顛倒者,亦不顛倒。無有顛倒故。顛倒時,亦無顛倒。有二過故。汝今除憍慢心。善自觀察。誰為顛倒者。
復次諸顛倒不生。云何有此義。無有顛倒故。何有顛倒者。顛倒種種因緣破故,墮在不生。彼貪著不生。謂不生是顛倒實相。是故偈說,云何名不生為顛倒。乃至無漏法,尚不名為不生相。何況顛倒是不生相。無顛倒何有顛倒者。因倒者有倒故。
: 云何一切顛倒,不成妄耶。
: 只為因情所執。遂成虛妄。以執本空。妄即非妄。如起信鈔云。所執本空,與真心不動,迭相成立。只為所執本空,所以真心不動,只由真心不動,故得所執本空。何異萬像本空。明鏡不動。何謂真妄迭相成立。以迷真起妄,妄因真立。悟妄即真,真從妄顯。
: 如何得離倒不自誑無過耶。
: 如大集經云。如第五大。如第七情。如十九界。無出無入。無生無滅。無有造作。無心意識。乃名無過。
: 若心性本淨,云何說客塵染。
: 心本清淨。迹亦清淨。體亦清淨。用亦清淨。以不離一心。別有清淨。以妄塵不能染。真法不能淨。何者。離心無異法,豈有染能染耶。亦離心無真法,豈有淨能淨耶。則刀不能自割。指不能自觸。

大莊嚴論偈云。

已說心性淨。而為客塵染。不離心真如。別有心性淨。不離心之真如。別有異心。謂依他相。說為自性清淨。此中應知說心真如,名之為心。即說此心,為自性清淨。此心即是阿摩羅識。
又一切眾生,未見性者。雖客塵所隱。五陰所埋。任經生死往來。其性不昧。或遇善友開發。終自顯明。以是出世間常住心寶。豈世間無常敗壞生滅之法,而能墮壞。如貧女室中金藏,雖未掘而匪移。若力士額上寶珠,任鬪沒而常在。猶雪山筩中藥味,暫流出而恒存。如大地底下金剛,縱穿斷而不壞。
是以大涅槃經云。迦葉菩薩白佛言,世尊。我從今日。始得正見。世尊。自是之前。我等悉名邪見之人。世尊。二十五有。有我不也。佛言,善男子。我者,即是如來藏義。一切眾生,悉有佛性,即是我義。如是我義。從本已來,常為無量煩惱所覆。是故眾生不能得見。
善男子。如貧女人,舍內多真金之藏。家人大小。無有知者。時有異人。善知方便。語貧女人。我今雇汝。汝可為我耘除草穢。女即答言。我不能也。汝若能示我子金藏。然後乃當速為汝作。是人復言。我知方便。能示汝子。女人答言。我家大小。尚自不知。況汝能知。是人復言。我今審能。女人答言。我亦欲見。并可示我。是人即於其家。掘出真金之藏。女人見已。心生歡喜。生奇特想。宗仰是人。
善男子。眾生佛性。亦復如是。一切眾生。不能得見。如彼寶藏。貧人不知。善男子。我今普示一切眾生。所有佛性。為諸煩惱之所覆蔽。如彼貧人,有真金藏。不能得見。如來今日。普示眾生諸覺寶藏,所謂佛性。而諸眾生,見是事已。心生歡喜。歸仰如來。善方便者,即是如來。貧女人者,即是一切無量眾生。真金藏者,即佛性也。
乃至譬如王家,有大力士。其人眉間,有金剛珠。與餘力士。角力相撲。而彼力士。以頭觝觸。其額上珠。尋沒膚中。都不自知。是珠所在。其處有瘡。即命良醫。欲自療治。時有明醫。善知方藥。即知是瘡。因珠入體。是珠入皮。即便停住。是時良醫。尋問力士。卿額上珠,為何所在。力士驚答。大師醫王。我額上珠,乃無去耶。是珠今者,為何所在。將非幻化。憂愁啼哭。是時良醫,慰喻力士。汝今不應生大愁苦。汝因鬪時,寶珠入體。今在皮裏,影現於外。汝曹鬪時。瞋恚毒盛。珠陷入體,故不自知。是時力士,不信醫言。若在皮裏,膿血不淨,何緣不出。若在筋裏,不應可見。汝今云何欺誑於我。時醫執鏡,以照其面。珠在鏡中,明了顯現。力士見已。心懷驚怪。生奇特想。
善男子。一切眾生。亦復如是。不能親近善知識故。雖有佛性,皆不能見。而為貪婬,瞋恚,愚癡,之所覆蔽。故墮地獄,畜生,餓鬼,阿脩羅,旃陀羅,剎利,婆羅門,毘舍首陀。生如是等種種家中。因心所起種種業緣。雖受人身。聾盲瘖瘂。拘躄癃跛。於二十五有,受諸果報。貪婬瞋恚愚癡覆心。不知佛性。如彼力士,寶珠在體。謂呼失去。眾生亦爾。不知親近善知識故。不識如來微密寶藏。修學無我。喻如非聖。雖說有我。亦復不知我之真性。我諸弟子。亦復如是。不知親近善知識故。修學無我。亦復不知無我之處。尚自不知無我真性。況復能知有我真性。
善男子。如來如是說諸眾生,皆有佛性。喻如良醫示彼力士,金剛寶珠。是諸眾生,為諸無量億煩惱等之所覆蔽,不識佛性。若盡煩惱,爾時乃得證知了了。如彼力士,於明鏡中,見其寶珠。善男子。如來祕藏,如是無量不可思議。
復次善男子。譬如雪山,有一味藥,名曰樂味。其味極甜。在深叢下。人無能見。有人聞香,即知其地當有是藥。過去往世,有轉輪王,於此雪山為此藥故,在在處處,造作木筩以接是藥。是藥熟時,從地流出,集木筩中。其味真正。王既沒已。其後是藥,或醋或鹹。或甜或苦。或辛或淡。如是一味。隨其流處有種種異。是藥真味。停留在山。猶如滿月。凡人薄福。雖以钁斸。加功困苦而不能得。復有聖王,出現於世。以福因緣,即得是藥真正之味。
善男子。如來祕藏,其味亦爾。為諸煩惱叢林所覆。無明眾生不能得見。一味藥者,喻如佛性。以煩惱故,出種種味。所謂地獄,畜生,餓鬼,天人男女,非男非女,剎利,婆羅門,毘舍首陀。佛性雄猛。難可沮壞。是故無有能殺害者。若有殺者,則斷佛性。如是佛性,終不可斷。性若可斷,無有是處。如我性者,即是如來祕密之藏。如是祕藏,一切無能同沮壞燒滅。雖不可壞。然不可見。若得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爾乃證知。以是因緣,無能殺者。
迦葉菩薩,復白佛言,世尊。若無殺者,應當無有不善之業。佛告迦葉。實殺生。何以故。善男子。眾生佛性。住五陰中。若壞五陰,名曰殺生。若有殺生,即墮惡趣。以業因緣,而有剎利,婆羅門等,毘舍首陀。及旃陀羅,若男若女,非男非女,二十五有差別之相,流轉生死。非聖之人。橫計於我,大小諸相。猶若稗子。或言如豆。乃至拇指。如是種種妄生憶想。妄想之相,無有真實。出世我相,名為佛性。如是計我,是名最善。
復次善男子。譬如有人,善知伏藏。即取利钁,斸地直下。磐石沙礫,直過無難。唯至金剛,不能穿徹。夫金剛者,所有刀斧不能沮壞。善男子。眾生佛性。亦復如是。一切論者,天魔波旬,及諸人天,所不能壞。五陰之相,即是起作。起作之相,喻若石沙,可穿可壞。佛性者,喻如金剛,不可沮壞。以是義故。壞五陰者,名為殺生。善男子。必定當知佛法,如是不可思議。
是知雖有佛性,久翳塵勞。須以止觀熏修,乃得明淨。如貧女得藏中之寶。猶力士見鏡裏之珠。方親悟自心,妙覺圓滿。
又如何行於止觀,得契真修。但了能觀之心。所觀之境。各各性離。即妄心自息。此名為止。常作此觀。不失其照。故名為觀。斯則即止即觀。即觀即止。無能所觀。是名止觀。如先德云。法性寂然名止。寂而常照名觀。非能所觀。有其二事。
所以華嚴經頌云。若有欲知佛境界。當淨其意如虛空。遠離妄想及諸取。令心所向皆無礙
疏釋云。一離妄取。如彼淨空無雲翳故。斯即真止。二觸境無滯。如彼淨空無障礙故。斯即真觀。此觀,不作意以照境。則所照無涯。此止,體性離而息妄。故諸趣皆寂。若斯則不拂不瑩,而自淨矣。無淨之淨,乃冥契法原。不修之修,則闇蹈佛境矣。故知唯一心真智。是我本身。湛然常存。現前明淨。自然以智慧嘴,啄破無明殼。飛出三界,自在無礙。此時方得見性了然。更有何法而堪比對。
如丹霞孤寂吟云。
不迷須有不迷心。看時淺淺用時深。
此箇真珠若採事。豈同樵客負黃金。
黃金烹鍊轉為新。此珠含光未示人。
了則毛端吞巨海。始知大地一微塵。
: 諸佛心,遍一切眾生心,能現凡心。眾生身,遍一切諸佛身。能作聖體。為復轉動互遍而成。為當一體。
: 若言轉動,即成造作。若言互遍,則有二心。是以常住一心,猶若虛空之體。凡聖二號,還同空裏之華。青黃起滅雖殊。匪越太虛之性。迷悟昇沈有異,未離真覺之原。又如一室千燈。光光涉入。一鏡萬像,影影交羅。非異非同。不來不去。達斯旨者,唯佛洞知。是以萬有即真,無轉變相。
華嚴經云。知心如幻,出生一切諸法境界。周遍無盡。不匱不息。
大集經云。住一心中,能知一切眾生諸心。觀眾生心,悉皆平等。如幻化相,本性清淨。觀諸眾生身業平等,皆如水月。見諸眾生悉在己身。己身亦在眾生身中。猶如影現。能令眾生悉作佛身。亦令己身作眾生身。一切無有能轉動者。
又經頌云。
諸佛一似大圓鏡。我身猶若摩尼珠。
諸佛法身入我體。我身常入諸佛軀。
雖然互入,而無所入,若有所入,即成二法。
: 若實心外無法,獨標宗者。無諸佛則無能化之人。無眾生則無所化之眾。全歸無寄,何以紹隆。
: 只謂了唯心故,成平等之佛。達唯識故,行同體之悲。若不直下頓悟斯宗。則自他二利俱失。何者。不入一心平等,違成佛之正宗。不了同體大悲,墮愛見之妄想。

如維摩經觀眾生品云

爾時文殊師利。問維摩詰言。
菩薩云何觀於眾生
維摩詰言。譬如幻師。見所幻人。菩薩觀眾生為若此。
如智者見水中月。如鏡中見其面像。如熱時焰。如呼聲響。如空中雲。如水聚沫。如水上泡。如芭蕉堅。如電久住。如第五大。如第六陰。如第七情。如十三入。如十九界。菩薩觀眾生為若此。
如無色界色。如焦穀芽。如須陀洹身見。如阿那含入胎。如阿羅漢三毒。如得忍菩薩貪恚毀禁。如佛煩惱習。如盲者見色。如入滅盡定出入息。如空中鳥跡。如石女兒。如化人煩惱。如夢所見已寤。如滅度者受身。如無煙之火。菩薩觀眾生為若此。
文殊師利言。若菩薩作是觀者。云何行慈。
維摩詰言。菩薩作是觀已。自念我當為眾生,說如斯法。是即真實慈也。
淨名私記釋云。今明觀眾生品大精。只依其中一句行則足。得一句攝心,常照行之,一切萬行足。只今汝自觀。觀汝身心,如此畢竟空。即是菩薩觀眾生。
菩薩名道。道能通。通汝色心本性。令離虛妄。即是菩薩。菩薩只在汝身中。觀汝身心,如第三手。為畢竟無身心。此中示人坐禪用心法大好。只觀身心,如此無可作。定亂,是非,一異,一切平等,即坐禪法。不同今時,計有心可得。言我心亂,欲除亂取定。大成顛倒。
須覺知魔事。又今時欲度眾生。應須曉夜,觀汝心中所起煩惱性。即是度眾生。只詺此觀煩惱智,名佛耳。釋迦已觀煩惱,已得作佛竟。說教留與今,凡夫依教修行。若言別有佛。別有許多世界眾生。佛次第度竟,然後成佛。若爾。釋迦已成佛竟。今那得猶見有眾生滿世間。當知不爾。夫言竟者盡也。已上觀眾生竟。
次觀如來者。
如阿閦佛品云。爾時世尊,問維摩詰。汝欲見如來。為以何等觀如來乎。維摩詰言。如自觀身實相。觀佛亦然。我觀如來。
前際不來。後際不去。今則不住。不觀色。不觀色如。不觀色性。不觀受想行識。不觀識如。不觀識性。
非四大起。同於虛空。六入無積。眼耳鼻舌身心已過。不在三界。三垢已離。順三脫門。
三明與無明等。不一相。不異相。不自相。不他相。非無相。非取相。不此岸。不彼岸。不中流而化眾生。
觀於寂滅,而不永滅。不此不彼。不以此不以彼。不可以智知。不可以識識。無晦無明。無名無相。無強無弱。非淨非穢。
不在方。不離方。非有為。非無為。無示無說。不施不慳。不戒不犯。不忍不恚。不進不怠。不定不亂。不智不愚。不誠不欺。不來不去。不出不入。
一切言語道斷。非福田。非不福田。非應供養。非不應供養。非取非捨。非相非無相。同真際。等法性。不可稱。不可量。過諸稱量。非大非小。非見非聞。非覺非知。
離眾結縛。等諸智。同眾生。於諸法無分別。一切無失。無觸無惱。無作無起。無生無滅。無畏無憂。無喜無厭。無著無已有。無當有。無今有。
不可以一切言說,分別顯示。世尊。如來身為若此。作如是觀。以斯觀者,名為正觀。若他觀者。名為邪觀。
天台淨名疏,釋不觀色。不觀色如。不觀色性者。
不觀色者,心如幻師。幻作種種色。若知幻師是誑。則不得所幻之色。今色從心幻師幻出。尚不得此心。何處見有此色。故不應觀色。
不觀如者,若見色與如異。是則泯色入如。今不見色如之別。故不觀如。
不觀性者,即不觀佛性。不觀色,是空俗。不觀如,是空真。不觀佛性,是空中道。以其計中道有佛性。而起順道愛生。是為頂墮。
故經云。我及涅槃。是二皆空。唯有空病。空病亦空。今不觀性,是無順道愛故。夫受世間差別果報。皆為一念心異,分別情生。取眾生相為凡。執諸佛境為聖。
如經所說,觀眾生如幻師見幻。觀如來則三際體空。二見於是雙消。情量為之俱泯。則可以成諸佛之喜。除菩薩之憂。信此一心。能入宗鏡。是以法華神力品偈云。能持是經者。令我及分身。滅度多寶佛。一切皆歡喜。古聖云。道俗之不夷。二際之不泯。菩薩之憂也。
大方等大集經云。佛法者,名一切法。一切法者,名為佛法。佛法性,即一切法性。如一切法性。即佛法性。佛法性,一切法性。無有差別。故知性無有異,隨見成差。其體常融,假名有別。所以經云。一切諸法。及諸佛法。但假名字。亦非是法。亦非非法。
不退轉法輪經云。佛及菩提。有聲無實。亦無方所。諸法亦然。
華嚴經頌云。知諸世間悉平等。莫非心語一切業。眾生幻化無有實。所有果報從茲起。又頌云。諸法寂滅非寂滅。遠離此二分別心。知諸分別是世見。入於正位分別盡。
法華經安樂行品云。復次菩薩摩訶薩,觀一切法空。如實相。不顛倒。不動不退不轉。如虛空無所有性。一切語言道斷。不生不出不起。無名無相。實無所有。無量無邊。無礙無障。但以因緣有,從顛倒生,故說。常樂觀如是法相。是名菩薩摩訶薩,第二親近處。

又如來壽量品云

諸善男子。如來所演經典。皆為度脫眾生。或說己身。或說他身。或示己身。或示他身。或示己事。或示他事。諸所言說,皆實不虛。所以者何。如來如實知見三界之相,無有生死。若退若出。亦無在世,及滅度者,非實非虛。非如非異。不如三界,見於三界。如斯之事。如來明見無有錯謬。以諸眾生有種種性。種種欲。種種行。種種憶想分別故。欲令生諸善根。以若干因緣。譬喻言詞。種種說法。所作佛事,未曾暫廢。故知若以正宗門。尚無在世之人。亦無滅度之者。何況有能化所化之異乎。若以佛事門。則教海宏深。智燈廣照。隨機善巧。寧容暫廢耶。
所以大智度論問云 : 若五陰空無佛。即是邪見。云何菩薩發心求作佛。
答曰 : 此中言無佛。破著佛想。不言取無佛相。若有佛尚不令取。何況取無佛邪見。又佛常寂滅,無戲論相。若人分別戲論,常寂滅事。是人亦墮邪見。離是有無二邊。處中道,即是諸法實相。諸法實相,即是佛。何以故。得是諸法實相,名為得佛。
大般若經云。諸菩薩眾。尚不得法。何況非法。尚不得道。何況非道。又云。於生死法,不起不墮。於諸聖道,不離不修。
釋云。於生死法不起者。自性常空故,不落離邊。不墮者。不隨流轉故,不落即邊。於諸聖道不離者。性常相應故,不落斷邊。不修者。天真具足故,不落常邊。
如清涼疏云。不著一多。能立一切者。不著於有,能安立故。即真俗鎔融。謂世俗幻有之相,相本自空。勝義真空之理,理常自有。有是空有非常有。斯有未曾不空。空是有空非斷空。此空何嘗不有。有空空有。體一名殊。名殊故真俗互乖。迢然不雜。體一故空有相順。冥然不二。一與不一。不即不離。鎔融無礙。菩薩智契其原,所以逈絕無寄。而善修安立。
又云。良以事虛攬理,無不理之事。理實應緣,無礙事之理。所以寂而常照。照而常寂。故終日知見而無知見也。
乃至菩薩悲智相成。出沒無礙。悲故常行世間。智故不染世法。融通有三
一,悲無不智故,則世無不離。是以常在世間。未曾不出。
二,智無不悲故,離無不世。是以恒超世表。無不遊世。
三,雙融故,動靜無二。唯是一念。所謂無念。無念等故,世與出世。無有障礙。

如華嚴經云。

菩薩摩訶薩,知善巧說法。示現涅槃。為度眾生所有方便。一切皆是心想建立。非是顛倒。亦非虛誑。何以故。菩薩了知一切諸法。三世平等。如如不動。實際無住。不見有一眾生已受化,今受化,當受化。亦自了知無所修行。無有少法。若生若滅而可得者。而依於一切法,令所願不空。是為第九如實住
又頌云。菩薩能於一念頃。觀等眾生無數佛。又復於一毛端中。盡攝諸法皆明見。以此真見故,成無緣慈。普令法界眾生,見聞獲益。
所以經云。譬如日月。不作往來照明之心。以諸眾生福德力故,自行往反。壞諸暗冥。若入此宗鏡中,則無一法可取。皆同性故。無一法可捨。絕異相故。
是以聖人常善救人,而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
夫云善者,莫非知宗。方為究竟之上善。若救人成同體之悲。若救物歸無相之理。則善外無法,何棄之乎。
《宗鏡錄》卷二十完

11會員
277內容數
釋迦牟尼佛出興於世,就是為了要說阿彌陀佛的本願。真能究竟幫助眾生的,只有淨土念佛法門,是乘佛願力之法。就是這一生能夠了脫生死,能夠出離三界六道輪迴。一心堅信阿彌陀佛,一心專念彌陀名號,行住坐臥,念念不捨,如此念佛,定能往生至西方極樂世界。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卷積神經網路(CNN)在影像辨識中的應用卷積神經網路(CNN)是一種專門用於影像相關應用的神經網路。本文介紹了CNN在影像辨識中的應用,包括圖片的組成、Receptive Field、Parameter Sharing、以及Pooling等技術。通過本文,讀者將瞭解CNN在影像辨識領域的優勢和運作原理。
Thumbnail
avatar
dab戴伯
2024-05-02
【警界「騙票案」實例再增一例】基隆地檢新聞稿〈基檢偵結警員以偽造筆錄聲請搜索票案 3 名警員涉犯偽造文書等罪提起公訴〉基隆地檢新聞稿文義明確地定調違法「騙取搜索票」,即「騙票行為」的一種態樣,基礎型態都是以偽造文書或公務登載不實為主,從而後續引發進一步的基本權侵害:違法剝奪他人人身自由(騙拘票型,例如2018年的新北斬手騙票案)、違法搜索而侵害隱私權等基本權(騙搜索票型,例如基檢的這件案子)。
Thumbnail
avatar
Hsin-Yin Wu / 辭職治百病-離職檢察官的思辨日誌
2024-04-02
圖論應用題: 樹的路徑總和III Path Sum III_Leetcode #437_精選75題題目敘述 題目會給定一棵二元樹的根結點, 要求我們計算滿足局部路徑節點和=targetSum的數目有多少? 註: 局部路徑節點和 =由節點a往下走到某個節點b,這個區間內的節點值總和 題目的原文敘述 測試範例 Example 1: Input: root = [10,5,-3,3
Thumbnail
avatar
小松鼠
2024-03-05
圖論應用題: 樹的路徑總和 Path Sum_Leetcode #112題目敘述 題目會給定一顆二元樹的根結點Root node,和指定的目標值targetSum。 問我們能不能從二元樹裡面找到一條從根結點到葉子結點的路徑,其路徑上的節點值總和恰好為targetSum? 可以的話,返回True。 無解的話,返回False。 題目的原文敘述 測試範例 E
Thumbnail
avatar
小松鼠
2024-01-29
MetalLB 簡單解說:如何增進您 K8S 叢集的網路負載平衡效能!今天跟大家分享在地端資料中心內建立Kubernetes叢集之後,如何針對網路進行更進一步的優化。除了CNI(容器網路接口)的設定,實務上我還會再另行建立Loadbalancer的機制。
Thumbnail
avatar
超健忘閒人
2023-12-07
偶包---我們在職場上的成就,跟長得俊帥美醜,高矮胖瘦,沒有太大的關係。不要拿別人的標準,背負偶包。那樣,你會很容易走錯路。
Thumbnail
avatar
職場法蘭克
2022-12-28
淨宗寺與咖啡店 象山淨宗寺2004年成立,%Arabica咖啡台灣首店8月11日開幕
Thumbnail
avatar
象山慶(淨慶,張火慶: 博士/教授)
2022-09-26
「淨土宗遠距助念」緣起 這個活動,邀請全體蓮友繼續參與,更歡迎您轉介給您的親友,每天依個人的步調與發心,或多或少(時間與數量)參與線上的念佛與迴向。
Thumbnail
avatar
象山慶(淨慶,張火慶: 博士/教授)
2022-07-10
念佛成佛二十則(動畫)(國語版) 新竹淨宗學會念佛成佛二十則(動畫)(國語版) 新竹淨宗學會 轉貼自:https://www.youtube.com/watch?v=GtcYLnNA3LI 📷
Thumbnail
avatar
陳敬桃
2022-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