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戰爭取得勝利的原因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raw-image

究竟是八年抗戰,還是十四年抗戰。當中有史學的討論。從九一八事變開始,日本有計劃地入侵中國,七七事變是戰事的延續,一脈相承,於是有十四年抗戰的說法。另一方面,九一八事變是局部戰爭,七七事變代表日本採取全面的軍事行動,國共也確定合作抗戰,於是有八年抗戰的說法。

不過,這不是單純的學術討論,更是政治表態。九一八事變後,國民政府採取安內攘外的政策,因此十四年抗戰,正好配合中共是抗戰的中流砥柱的說法。七七事變後,日本全面入侵,國共合力抗敵,因此八年抗戰,正好配合國民政府肩負指揮全國抗日的角色。

十四年抗戰或八年抗戰,或許是研讀心得,或許是政治論述,最終或許是個人的選擇。另一個關於抗日戰爭的議題,「為甚麼中國在抗戰中取得最終勝利」,是另一個有豐富討論空間的話題,如果沒有被政治立場綑綁,你會發現,每個因素都有其重要作用,但又仿似沒有某一個因素有足夠的說服力。

raw-image

原因一,國民團結。在國破家亡的威脅下,國民鬥志激昂,同仇敵愾。這種團結不限於老百姓,更重要是國共兩黨放下長期對峙,集中力量抗日。西安事變後,中共表達「共赴國難」,國民政府採取「聯共抗日」,反映了國民對抗日的上下一心。這種士氣不是空談,在兩國實力懸殊下,中國仍然多次痛撃日軍,粉碎其「三個月亡華」的誑語。

原因二,策略得宜。從國民政府的角度,採取持久戰的戰略,先以「空間換時間」,鞏固後方以便長期作戰,待機反攻,又在正面戰場對日軍進行消耗戰。從中共的角度,八路軍和新四軍在敵後進行遊撃戰,牽制日軍,令華北華南的日軍腹背受敵。日軍因戰事拖延,不但「速戰速決」,「以戰養戰」等策略未達預期效果,更漸呈資源不足。

原因三,地理因素。中國東部為平地,西部為山區,日軍的機械化軍備,在東部迅速取得絕對優勢,迅速佔據了大幅中國領土,但至西部戰事,易守難攻,日軍的機械化裝置未能佔據優勢,同時泥足深陷,大量日軍困於中國戰場,令美國在太平洋戰爭中未遇重大阻力。

原因四,盟軍支援。中國獨力苦戰多年,至日本偷襲美國珍珠港,太平洋戰爭爆發,國際形勢隨之改變。中國得到美國的物資與軍備支援,提升戰鬥力,中國逐漸扭轉劣勢。而且與英美結盟,蔣介石成為中國戰區統帥,提升志氣。當然,美國先後在日本的廣島和長崎投下原子彈,是結束戰事的關鍵。

raw-image

關於抗戰勝利的討論,其中一個討論空間,就是有沒有誇大美國的角色。美國先後投下兩個原子彈,日本宣佈無條件投降,國共兩軍也隨之處理受降問題,這是客觀史事。單靠苦撐,何時走到戰勝一刻,是一個難以準確回應的疑問。為了高舉民族尊嚴,而輕視甚至否定美國在結束戰爭的關鍵作用,實在狹隘。

如果勝利只是投下原子彈的結果,輕視中國本身的努力,甚至把中國國民描寫成只等待拯救的可憐人,又似乎走到另一種極端。正如前文所述,中國成功牽制日軍,日軍不但未能取勝,更傾盡全國資源,疲態漸露。抗戰後期,日軍陷於中國戰場,讓美國順利推進,這也確是中國的功勞。

抗戰勝利的探討是一個有趣的思考題,正因為沒有一個佔據絕對優勢的原因,在尊重史實的前題下,我們可以建構屬於我們的答案。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Wai Shing的沙龍
23會員
89內容數
從中國歷史科老師的崗位退下來,一直有總結多年工作的心願,於是構思了這個看起來有點怪的主題,「退一步… 學習中國歷史」。「退一步」,意思是從純功利的學習模式後退一步,讓自己的目光開闊一點,在滿足考試基本要求的同時,稍微觸摸多一點歷史學習的味道。
Wai Shing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4/08/29
明太祖朱元璋,從貧困戶至開國君主,擁有傳奇的一生。明太祖即位後,推動君主獨裁的統治模式,從正面角度,獨裁為長治久安建立基礎,從負面角度,獨裁帶來日後政治腐敗。所謂獨裁,重點不是任意妄為,而是君主的絕對權威。因此,獨裁的關鍵措施,不是暴虐表現,而是如何突顯君尊臣卑。 廢除宰相,讓君主不但是最終的裁決
Thumbnail
2024/08/29
明太祖朱元璋,從貧困戶至開國君主,擁有傳奇的一生。明太祖即位後,推動君主獨裁的統治模式,從正面角度,獨裁為長治久安建立基礎,從負面角度,獨裁帶來日後政治腐敗。所謂獨裁,重點不是任意妄為,而是君主的絕對權威。因此,獨裁的關鍵措施,不是暴虐表現,而是如何突顯君尊臣卑。 廢除宰相,讓君主不但是最終的裁決
Thumbnail
2024/08/16
明太祖朱元璋,擁有傳奇的一生。朱元璋在元末群雄並起的局面下,採納了「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穩健策略,先後統一南北,最終建立新皇朝。朱元璋驅逐了元順帝,迫使其退守漠北,結束了蒙古族近百年的統治,政權重歸漢族手中。朱元璋即位後,對中央集權的政治模式進行改革,推行君主獨裁,被視為進入極權時代的標記
Thumbnail
2024/08/16
明太祖朱元璋,擁有傳奇的一生。朱元璋在元末群雄並起的局面下,採納了「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穩健策略,先後統一南北,最終建立新皇朝。朱元璋驅逐了元順帝,迫使其退守漠北,結束了蒙古族近百年的統治,政權重歸漢族手中。朱元璋即位後,對中央集權的政治模式進行改革,推行君主獨裁,被視為進入極權時代的標記
Thumbnail
2024/08/07
元朝,由蒙古族於中原建立的統一政權。由於蒙古族人口有限,面對龐大的中原人口,於是推行民族政策來維護統治。也由於蒙古族以遊牧文化管治中原的農耕文化,於是推行民族政策來方便統治。 所謂民族政策,簡單而言,即以民族作為思考政策的單位,針對民族身份而推行具體措施。如香港的家庭傭工大多為菲律賓人,但這不是民
Thumbnail
2024/08/07
元朝,由蒙古族於中原建立的統一政權。由於蒙古族人口有限,面對龐大的中原人口,於是推行民族政策來維護統治。也由於蒙古族以遊牧文化管治中原的農耕文化,於是推行民族政策來方便統治。 所謂民族政策,簡單而言,即以民族作為思考政策的單位,針對民族身份而推行具體措施。如香港的家庭傭工大多為菲律賓人,但這不是民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日本人在戰敗後至今,被迫接連著學習基於美國立場的「太平洋戰爭史觀」,基於蘇聯立場的「帝國主義戰爭史觀」以及基於中共立場的「抗日戰爭史觀」 那場戰爭,如果聽從美國的,就是民主戰勝法西斯;聽從蘇聯的,就是美英帝國主義與日德帝國主義衝突;聽從中共的,就是日本帝國主義侵略中國遭遇慘痛挫敗。
Thumbnail
日本人在戰敗後至今,被迫接連著學習基於美國立場的「太平洋戰爭史觀」,基於蘇聯立場的「帝國主義戰爭史觀」以及基於中共立場的「抗日戰爭史觀」 那場戰爭,如果聽從美國的,就是民主戰勝法西斯;聽從蘇聯的,就是美英帝國主義與日德帝國主義衝突;聽從中共的,就是日本帝國主義侵略中國遭遇慘痛挫敗。
Thumbnail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至今,台海一共發生了四次的緊張局勢。第一次在韓戰之後,美蘇劍拔弩張,史達林全力支持中共,毛澤東對國民黨殘存在浙江沿海勢力的清剿;最終以美國對敗退來台灣的蔣政權於1954年簽署中美防禦協定,第七艦隊協防台海告終,阻止了共產勢力的向東南亞擴張。
Thumbnail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至今,台海一共發生了四次的緊張局勢。第一次在韓戰之後,美蘇劍拔弩張,史達林全力支持中共,毛澤東對國民黨殘存在浙江沿海勢力的清剿;最終以美國對敗退來台灣的蔣政權於1954年簽署中美防禦協定,第七艦隊協防台海告終,阻止了共產勢力的向東南亞擴張。
Thumbnail
2020年,香港的文憑考試歷史科考卷,當中一道題目引發爭議。題目是要求學生評論「1900-45年間,日本為中國帶來的利多於弊」的觀點。題目附有兩段參考資料,其一是日本法政大學為晚清留學生提供速成課程,其二是革命後的臨時政府與日本財閥簽訂借款協議。
Thumbnail
2020年,香港的文憑考試歷史科考卷,當中一道題目引發爭議。題目是要求學生評論「1900-45年間,日本為中國帶來的利多於弊」的觀點。題目附有兩段參考資料,其一是日本法政大學為晚清留學生提供速成課程,其二是革命後的臨時政府與日本財閥簽訂借款協議。
Thumbnail
究竟是八年抗戰,還是十四年抗戰。當中有史學的討論。從九一八事變開始,日本有計劃地入侵中國,七七事變是戰事的延續,一脈相承,於是有十四年抗戰的說法。另一方面,九一八事變是局部戰爭,七七事變代表日本採取全面的軍事行動,國共也確定合作抗戰,於是有八年抗戰的說法。
Thumbnail
究竟是八年抗戰,還是十四年抗戰。當中有史學的討論。從九一八事變開始,日本有計劃地入侵中國,七七事變是戰事的延續,一脈相承,於是有十四年抗戰的說法。另一方面,九一八事變是局部戰爭,七七事變代表日本採取全面的軍事行動,國共也確定合作抗戰,於是有八年抗戰的說法。
Thumbnail
甲午戰爭後,列強在華劃分勢力範圍,其中德國強迫滿清租借膠州灣,並取得山東的鐵路修建及礦產開採的特權,山東成為德國的勢力範圍。至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日本藉口對德國宣戰,出兵佔領山東,戰後拒絕撤兵,圖謀接管德國的權益,引起「山東問題」。
Thumbnail
甲午戰爭後,列強在華劃分勢力範圍,其中德國強迫滿清租借膠州灣,並取得山東的鐵路修建及礦產開採的特權,山東成為德國的勢力範圍。至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日本藉口對德國宣戰,出兵佔領山東,戰後拒絕撤兵,圖謀接管德國的權益,引起「山東問題」。
Thumbnail
〈韓戰及抗美援朝之中國相關影視作品之符碼〉 影視作品常有涵蓋現當代中國史上歷次重要的戰爭,重啟治癒重大精神創傷的隱喻痕跡,對於電影來說,修復完整的軍裝照是象徵層面上的意義實現,在想像界裡,照片指向照片中主人公的主客體終於複合並平合痊癒,而在更遙遠遼闊的實在界才是作者想要達成的社會矛盾呈現。
Thumbnail
〈韓戰及抗美援朝之中國相關影視作品之符碼〉 影視作品常有涵蓋現當代中國史上歷次重要的戰爭,重啟治癒重大精神創傷的隱喻痕跡,對於電影來說,修復完整的軍裝照是象徵層面上的意義實現,在想像界裡,照片指向照片中主人公的主客體終於複合並平合痊癒,而在更遙遠遼闊的實在界才是作者想要達成的社會矛盾呈現。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