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試題!日本對中國的利與弊 (1900-1945)

2022/07/18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位於神戶的孫文紀念館(左)和位於北九州的宮崎兄弟資料館(右)標記著日本與革命運動的關係
2020年,香港的文憑考試歷史科考卷,當中一道題目引發爭議。題目是要求學生評論「1900-45年間,日本為中國帶來的利多於弊」的觀點。題目附有兩段參考資料,其一是日本法政大學為晚清留學生提供速成課程,其二是革命後的臨時政府與日本財閥簽訂借款協議。
資料從正面入手,題目又先假設「利多於弊」,於是學藝不精的考生,誤以為要順應題目方向,努力鋪陳「利多於弊」的證據。此外,擬題者提供的資料都屬於題目時段的「初期」,或許原意是想提醒考生不要忽略抗戰前的史事,引導考生思考「利」從何來,然而這都高估了一位中學畢業生的能力,沒有沉思的空間就要即時回應題目的能力。
不過,事件引起爭議,其實不在於以上的設題缺失。何況題目的優劣往往是「事後孔明」,如果考生都在答題中展現優異的辯才,它就成為了「優質」題目,但如果大部分考生不懂變通,在答題中遺忘抗戰史事,只懂就資料敷衍幾句,就自然淪為「劣質」題目。
一些「有心人」看見了這樣的題目,簡直如獲至寶,把題目強行解說為「日本侵略中國領土,殺害中國百姓,是利多於弊」,於是立即變成違反道德的辯題。「有心人」然後對擬題的團隊口誅筆伐,對題目有糾曲歷史之嫌義憤填胸,對民族尊嚴受損呼天搶地。當中反映的社會現象,或許較題目最終被撤銷,其影響來得更深遠,更深刻。
不少民國顯赫人物都曾留學日本, 例如魯迅、蔡鍔、李大釗、蔣介石 (從左至右)
回首1900至1945年,日本對中國的影響,主調當然是「虎視眈眈」的野心,但其表現卻不是鐵板一塊。從晚清至民初一段時間,日本政府企圖在中國取得經濟利益,尚未到達軍事對峙的地步,「民間」的交往對中國更有正面影響。留學成為晚清的氣尚,他們大都以日本為首選之地,除了經濟負擔的考慮,當時國民視日本為學習對象,是成功圖強的榜樣,留學生人數更因廢除科舉而急升,民初不少政經領袖都曾留學日本。
此外,日本也成為中國政治角力的場地。革命派與立憲派都以日本為逃亡的目的地,他們在日本積極進行政治活動,受日本政府默許,如秋瑾加入革命組織,同盟會成立於東京,日本留學生積極參與起義,革命派製作刊物及宣傳品等,部分日本百姓甚至參與其中,例如宮崎滔天是孫中山的忠實支持者。
民國初年,日本當然對中國有領土的野心,但主要還是經濟上的擴張。晚清至民初,不少政治人物和組織都向日本借貸,以加強實力,當中包括革命派、中央政府及地方軍閥。此外,又以廿一條款為例,日本要求進一步確認在南滿的經濟特權,接收德國在山東的經濟特權,強行入股漢冶萍公司等。日本藉一戰侵佔山東,最終歸還,這當然是列強給予的壓力,也反映日本首要關心經濟侵略。經濟侵略也是「侵略」,但對中國現代工業的建設及城市建設還是有一定的正面影響。
日本佔領東北後, 展開美化侵略的宣傳
二十年代經濟大蕭條是一個轉捩點。日本軍國主義抬頭,對中國的軍事野心顯得明目張膽。1931年,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迅速佔領東北,其後扶植滿洲國及推動華北非軍事化等。次年又發動一二八事變,突撃上海,不久達成停戰協議。1937年,日本發動七七事變,藉口搜索失蹤士兵,砲轟宛平城,並全面侵略中國。
日本初期揚言三個月滅亡中國,實行「速戰速決」,其間的「南京大層殺」為民族帶來難以忘懷的烙印,以殘暴手段殺害三十萬百姓。其後轉變為「以華制華」策略,在南京扶植親日政權,以抗衡重慶國民政府。1941年,日本偷襲珍珠港,令戰事擴大為「太平洋戰爭」,中國成為盟軍成員,牽制大量日軍,直至日本於1945年無條件投降。戰爭對中國帶來沉重的代價,估計超過3500萬軍民傷亡,對經濟建設的打撃更難以評估。
南京大屠殺紀念館 (網絡圖片)
或說,抗日戰爭「遺留」了一些「正面」的東西給中國,但卻不能運用這些「正面」東西來美化日本侵略,這不但是不合人情,更是觀念的偏差。舉例而言,秦始皇建長城,好處是抵禦匈奴,壞處是勞役過甚,這都是圍繞「建築」長城的目的來討論,以不同角度理解相同的行為。但長城帶來龐大的旅遊收益,更是中國的標誌性建築,這都不能說成「建築」長城的好處,而是長城「遺留」下來,作為歷史文物對今日的好處。
日本侵略帶來中國的苦難,在國民心中至今難以磨滅,戰爭怎會帶有好處呢?因此,我們的思考不能跳步,是戰爭帶來了一些「客觀現象」,這些「客觀現象」不是日本侵略行為的有意施予,只是無意「遺留」下來,為中國戰後的發展帶來「利」。
這些「客觀現象」有三。其一,東北的工業基礙。日本建立的重工業只是為了方便侵略,美國在廣島投下原子彈後,蘇聯突然向日本宣戰,隨即出軍東北,日本被迫遺留工業建設,包括鋼鐵及機械等。其二,國家地位的提升。中國與盟軍並肩,成為中國戰區的統帥,取得與列強的平等外交地位,這是戰爭期間的「收獲」,不是戰後的「論功行償」。其三,有助中共的發展。毛澤東多次感謝日本對中國的侵略,這不能曲解為讚美日本的軍事行動,推論不能「跳步」,應理解為日本侵略製造了客觀環境,有利於中共的宣傳與軍隊的壯大,令戰後的中共有條件跟國民政府較量高下。
無論如何,戰爭不應該接受美麗的包裝,任何理直氣壯的特別軍事行動,帶來的都只是弊端,如果有利,就只是施襲者從中取利,昔日的日本侵華如是,今天眼前的國際景象也如是。但我們同時又需要一種自我警惕,為了個人的私心,曲解別人的說話,以顯示自己的正義,即使成功帶出所謂正確的價值教育,這種只求達到目標的手段,也不見得有多清高!
19會員
85內容數
從中國歷史科老師的崗位退下來,一直有總結多年工作的心願,於是構思了這個看起來有點怪的主題,「退一步… 學習中國歷史」。「退一步」,意思是從純功利的學習模式後退一步,讓自己的目光開闊一點,在滿足考試基本要求的同時,稍微觸摸多一點歷史學習的味道。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