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拜集臆説|詩人難言的隱衷

更新於 2022/07/04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中國古典詩不乏「詠懷」、「感遇」之類的題材,巧妙傳述詩人難言的隱衷;就連「遊仙」、「詠史」之類的作品,也都是藉由神話、史傳迂迴傳述「獨特的人生經歷」與「難言又不能不言」的情境感受;甚至於連「無題詩」也並非無題,「飲酒詩」並不單單寫酒,而是傳述人生情境感受和獨特的體驗。
陶淵明在〈飲酒詩〉序文說道:「余閑居寡歡,兼比夜已長,偶有名酒,無夕不飲,顧影獨盡。忽焉復醉。既醉之後,輒題數句自娛,紙墨遂多,辭無詮次,聊命故人書之,以為歡笑爾。」昭明太子蕭統在〈陶淵明集序〉顯然看出玄機,說道:「有疑陶淵明詩篇篇有酒,吾觀其意不在酒,亦寄酒為跡焉。」其實,絕大多數涉及飲酒的詩無不如此。寫作的用意無他,都在排解詩人的寂寥、苦悶、困頓,並巧妙傳述他對人生獨到的洞察。
如果從這個視角來閱讀奧瑪.開儼(Omar Khayyam)《魯拜集》第12首,就可以很有感:
只要一卷詩,一壺酒,一塊麵包,
妳唱著歌同我在樹下逍遙,
雖然周遭是一片荒野––
啊!樂園也不比這荒野好!

 為什麼「樂園也不比這荒野好」?因為詩人身旁有傾聽的人!有她在身邊坐著,在原野中唱著,就算不能真正進入詩人的內心,總比「獨坐花間,與月對飲」的李白更能紓解寂寥。我們也許永遠無法了解李白為什麼會說出:「相看兩不厭,唯有敬亭山」(〈獨坐敬亭山〉),但我們知道他肯定經歷很多難言的處境,以致看破了一些人情世態。奧瑪.開儼(Omar Khayyam) 在《魯拜集》第13首也如此說:
有人為了現世的榮華,有人
巴巴期待著他生天堂的來臨:
啊!領取今宵,明朝不用你計較,
遙遠的鼓聲,虛無縹緲何足聞!

 世上的榮華,何其誘人;來世的福樂,卻只能巴望。既然現世的權勢、榮耀,與己無緣,來世天堂之福樂,又未必能達,詩人奧瑪.開儼(Omar Khayyam)表現出一種及時行樂的人生價值觀:那就認取今宵,休去計較虛無縹緲的「鼓聲」!
奧瑪.開儼(Omar Khayyam)的生平行實資料流傳甚少,究竟他在世的時候,有過怎樣的際遇已不得而知,但是我們讀他的詩,仍然可以看到他真實面對人生,誠懇說出他應對的態度。這比起某些心靈導師不斷地描畫虛無縹緲的、人生的化境,然而,他自己一點也達不到;相較之下,奧瑪.開儼可就誠懇得多了。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5.9K會員
    628內容數
    沙龍主持人多年前曾在UDN設置〔韓孟子的藝文空間〕開始數位平台寫作,至今退而不休,勤於筆耕,作品散見各平台。有基督信仰,思維正向誠摯,擁抱多元價值,對各知識領域都懷有敬意。樂於結交文友,携手同行;共同實現寫作理想。歡迎文友以合宜文字、開放心態暢談世事、分享生活思維與閲讀的蹤跡;更歡迎文友推薦加入,関注贊助,瀏覽追蹤。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韓孟子的藝文沙龍 的其他內容
    時光易逝,剎那剎那間流過你的指尖。當年孔子在川上,有「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論語.子罕》)的感慨;漢武帝行幸河東,渡過汾河時,原先非常歡樂的,一時之間竟產生:「少壯幾時兮奈老何」的感傷(見其《秋風辭》)。敏感而浪漫的詩人奧瑪.開儼(Omar Khayyam)也有如是的感嘆。
    生命中最大的幸福是與至高者(神)晤面,因為祂是至高者。對於進香客(朝聖者)而言,或多或少懷著這樣的期盼:朝聖的目的是為了與至高者晤面,藉以獲致更多的神啟、得到更大的庇佑。然而,當廟堂中都已準備妥當了,千里迢迢來到聖地的人,因著病酒,貽誤時機,不能及時進入廟堂參與聖典,豈非憾事一樁?
    醉翁之意不在酒,這是宋.歐陽修〈醉翁亭記〉的名言。後來也用「醉翁之意不在酒」比喻別有用心。其實你如看完全文,會發現歐陽修〈醉翁亭記〉還說:「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這,才是全文真正的重點。 同樣的,在研讀波斯詩人奧瑪.開儼的《魯拜集》(狂酒歌)也如此..
    生存競爭是普世存在的現象,不管你處在社會哪個階層,「優勝」總是令人羨慕,而「劣敗」總是令人非常之傷感、相當之遺憾。如果你是一個機關行號、或者組織機構的首長,你當然不希望被下屬比下去,若不幸身為主管的表現不如下屬,那種遺恨感,會更加強烈一等。
    「德不配位」,使我聯想到「彼得原理」。衆所皆知,管理學家勞倫斯. 彼得曾在1969年出版一本同名的書《彼得原理》。提到在組織或者企業等級制度當中,人們會因為某些特質或技能,被擢升到不能勝任的高階位置。最後這個人會變成障礙,影響到這個組織或企業的發展。
    數位時代大家普遍使用智慧型手機傳達訊息,一般來說已不太有人還使用手寫書信來傳情達意。我們仰賴各種即時通訊、視訊軟體或電子郵件,而且別無他法。然而並非每個人都嫻熟語言文字的使用,難免對投出的蘋果理解成彈珠,一旦措詞不當,反而毀壞了友誼。
    時光易逝,剎那剎那間流過你的指尖。當年孔子在川上,有「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論語.子罕》)的感慨;漢武帝行幸河東,渡過汾河時,原先非常歡樂的,一時之間竟產生:「少壯幾時兮奈老何」的感傷(見其《秋風辭》)。敏感而浪漫的詩人奧瑪.開儼(Omar Khayyam)也有如是的感嘆。
    生命中最大的幸福是與至高者(神)晤面,因為祂是至高者。對於進香客(朝聖者)而言,或多或少懷著這樣的期盼:朝聖的目的是為了與至高者晤面,藉以獲致更多的神啟、得到更大的庇佑。然而,當廟堂中都已準備妥當了,千里迢迢來到聖地的人,因著病酒,貽誤時機,不能及時進入廟堂參與聖典,豈非憾事一樁?
    醉翁之意不在酒,這是宋.歐陽修〈醉翁亭記〉的名言。後來也用「醉翁之意不在酒」比喻別有用心。其實你如看完全文,會發現歐陽修〈醉翁亭記〉還說:「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這,才是全文真正的重點。 同樣的,在研讀波斯詩人奧瑪.開儼的《魯拜集》(狂酒歌)也如此..
    生存競爭是普世存在的現象,不管你處在社會哪個階層,「優勝」總是令人羨慕,而「劣敗」總是令人非常之傷感、相當之遺憾。如果你是一個機關行號、或者組織機構的首長,你當然不希望被下屬比下去,若不幸身為主管的表現不如下屬,那種遺恨感,會更加強烈一等。
    「德不配位」,使我聯想到「彼得原理」。衆所皆知,管理學家勞倫斯. 彼得曾在1969年出版一本同名的書《彼得原理》。提到在組織或者企業等級制度當中,人們會因為某些特質或技能,被擢升到不能勝任的高階位置。最後這個人會變成障礙,影響到這個組織或企業的發展。
    數位時代大家普遍使用智慧型手機傳達訊息,一般來說已不太有人還使用手寫書信來傳情達意。我們仰賴各種即時通訊、視訊軟體或電子郵件,而且別無他法。然而並非每個人都嫻熟語言文字的使用,難免對投出的蘋果理解成彈珠,一旦措詞不當,反而毀壞了友誼。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合作聲明與警語: 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稿。 證券服務係由國泰世華銀行辦理共同行銷證券經紀開戶業務,定期定額(股)服務由國泰綜合證券提供。   剛出社會的時候,很常在各種 Podcast 或 YouTube 甚至是在朋友間聊天,都會聽到各種市場動態、理財話題,像是:聯準會降息或是近期哪些科
    Thumbnail
    近幾年很喜歡魯賓斯坦70多歲時錄的貝多芬熱情奏鳴曲,今天聽到他在1940年代彈同一首曲子,簡直完全不同人!完全不同的演奏!
    Thumbnail
    留意每個原子如何移動。
 留意此刻到達這裡的人都經歷了一場旅程。
 留意每個人都有自己想要的食物。
    Thumbnail
    29 歲,看似是一個該追求穩定工作與生活的年紀,魯蓓蓓卻在這時做了轉職的決定,放棄了光鮮亮麗的企業講師工作,投入了山的懷抱,成為一名登山嚮導。究竟是什麼原因,讓她勇敢做出轉職的決定,踏上未曾探索過的人生道路呢?
    Thumbnail
    陳秀喜曾自嘲,自己什麼都會,就是不會結婚。她身為笠詩社社長、一名女詩人,還是一名母親,一個大家族的長媳婦、銀行經理夫人。​她還是發現先生外遇的妻子。​​
    Thumbnail
    陳秀喜是誰?她是當上媽媽才發表詩的女詩人。​陳秀喜是日治時期出生的台灣人,最初學習的語言是日文,推測起來她學中文的契機,可能源於大女兒收到的一封情書,是女兒的老師寫的。​身為媽媽,怎麼能看不懂女兒收到怎樣的內容呢。​
    Thumbnail
    上篇提到我頗推薦尼彩的霧面書套,後來想試看看自己買小卷的回來手工自己包, 包著包著就產生興趣,好像網路上也沒有很多心得跟教學,剛好以前在印刷業也有做過手工精裝菜單,有過往經驗可以參考,就打了這篇文章分享。
    Thumbnail
    善於等待的人,都是收集時間的人。長達三百多頁、無對白的圖像小說《樹下長椅》,刻畫著同一張長椅下的時間變遷,一個人、二個人,週而復始、來來去去⋯⋯《樹下長椅》從時間手中每天截一張圖,按下播放鍵,故事開始。
    Thumbnail
    *合作聲明與警語: 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稿。 證券服務係由國泰世華銀行辦理共同行銷證券經紀開戶業務,定期定額(股)服務由國泰綜合證券提供。   剛出社會的時候,很常在各種 Podcast 或 YouTube 甚至是在朋友間聊天,都會聽到各種市場動態、理財話題,像是:聯準會降息或是近期哪些科
    Thumbnail
    近幾年很喜歡魯賓斯坦70多歲時錄的貝多芬熱情奏鳴曲,今天聽到他在1940年代彈同一首曲子,簡直完全不同人!完全不同的演奏!
    Thumbnail
    留意每個原子如何移動。
 留意此刻到達這裡的人都經歷了一場旅程。
 留意每個人都有自己想要的食物。
    Thumbnail
    29 歲,看似是一個該追求穩定工作與生活的年紀,魯蓓蓓卻在這時做了轉職的決定,放棄了光鮮亮麗的企業講師工作,投入了山的懷抱,成為一名登山嚮導。究竟是什麼原因,讓她勇敢做出轉職的決定,踏上未曾探索過的人生道路呢?
    Thumbnail
    陳秀喜曾自嘲,自己什麼都會,就是不會結婚。她身為笠詩社社長、一名女詩人,還是一名母親,一個大家族的長媳婦、銀行經理夫人。​她還是發現先生外遇的妻子。​​
    Thumbnail
    陳秀喜是誰?她是當上媽媽才發表詩的女詩人。​陳秀喜是日治時期出生的台灣人,最初學習的語言是日文,推測起來她學中文的契機,可能源於大女兒收到的一封情書,是女兒的老師寫的。​身為媽媽,怎麼能看不懂女兒收到怎樣的內容呢。​
    Thumbnail
    上篇提到我頗推薦尼彩的霧面書套,後來想試看看自己買小卷的回來手工自己包, 包著包著就產生興趣,好像網路上也沒有很多心得跟教學,剛好以前在印刷業也有做過手工精裝菜單,有過往經驗可以參考,就打了這篇文章分享。
    Thumbnail
    善於等待的人,都是收集時間的人。長達三百多頁、無對白的圖像小說《樹下長椅》,刻畫著同一張長椅下的時間變遷,一個人、二個人,週而復始、來來去去⋯⋯《樹下長椅》從時間手中每天截一張圖,按下播放鍵,故事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