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公那個年代的人,講話結巴怎麼辦?《口吃矯正法》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台灣最早一本談口吃的書
作者:何西哲
出版社:何西哲
出版日期:1957
語言:繁體中文
連結:三民書局
你有口吃困擾嗎?有沒有想過阿公那個年代的人(大約六十五年前)是怎麼跟口吃相處的?那時沒有網路,無法輕易地搜尋國內外口吃資料;沒有podcast,不知道全世界到處都有人口吃,而且說著不同語言;沒有通訊軟體,連要跟其他口吃者見面,都要千里迢迢的搭車,跨縣市旅行。
今天介紹的這本《口吃矯正法》,是民國46年出版,相信現在在閱讀這篇文章的你,應該還沒出生。帶你一窺六十年前的台灣,人們怎麼看待口吃。

關於何老師

本書作者是何西哲老師,生於1924年,用現代的角度來看,稱呼為「斜槓青年」一點都不為過。何老師同時經營飯店在大學教書,還出版過多本書。已經這麼忙了,還閒不下來,工作之餘,更成立「口吃矯正班」,一人擔任總召、編輯、公關等職,一運行就超過四十年。
該說是小彩蛋嗎?何老師大方在書上公開自己的住址、電話,連出生年都有,不知道是不是因為想要讓有口吃困擾的人隨時都能找到他。
即使曾深受口吃困擾,但沒有被打敗,反而努力地蒐集各種資料、克服挑戰。經營事業成功之餘,更四處參加研討會、舉辦聚會,致力於將自己戰勝口吃的經驗談分享給大家,這種「不能只有我知道」、不厭其煩、熱情分享的精神,放在現代,也完全有當網紅的才能。
何老師要是晚個六十年出生,說不定是個百萬訂閱Youtuber呢!

這本書在說什麼?

本書架構從「口吃的概念」開始,介紹與口吃相關的生理和心理層面,不只介紹發音時的器官運作方式,也探討口吃所造成的情緒。「矯正口吃的概念」、「口吃矯正法」由姿勢與呼吸著手,並搭配發音練習表等,鼓勵讀者由基本發音、單句練習開始,一路進步到演講、對話的挑戰。

口吃的成因

作者認為口吃不是單純發音的問題、也不是單純心理的問題、更不是發音器官的缺陷,而是口吃者對於講話失去了信心、容易緊張。有趣的是,在關於「口吃答問題」中,作者認為口吃的發生原因與「成長在破碎的家庭」或者「人格發展偏差」有關,因此部分口吃者需要心理治療。我想這個論述放在現在,訪問語言治療師們,應該會得到很不同的答案。

藉由呼吸練習,讓橫膈膜、發音肌肉與臉部肌肉放鬆

書中以四個字總結了治療目的,就是要讓說話「還其自然」,能自然地說話。詳細介紹了如何呼吸發音,目標是不讓橫膈膜發音肌肉臉部肌肉痙攣
這樣的治療方法聽起來很樸實、不新奇,書中卻從心理、生理、發音、呼吸等方面解釋、分析以後,讓口吃者可以對口吃有正確且全面的認識,練習時就更有依據。

建立新的說話習慣

學習了新的方法後,必須要起身行動!心理學上,永久性行為模式改變分成四階段,分別是「傳遞認知」、「建立行為」、「改變習慣」與「轉變態度」,因此,除了熟讀《口吃矯正法》,也要起而行,每天持續不斷地做發音練習。目標是減少口吃次數、恢復對說話的信心。

口吃者的六項心理建設

在附錄中,有位口吃學員分享從國外吸取到的六句金句,我認為放到六十年後的今天,也同樣有價值:
  • 每一個人都有說話口吃的時候,口吃者也不是每次說話都口吃(Anybody stutters sometimes. Nobody stutters all of the time)
  • 我將練習輕鬆地說話(I will work for easy speech)
  • 我絕不隱瞞口吃(I will never try to hide my stutter)
  • 我將告訴人們我有口吃(I will tell people that I stutter)
  • 我說話時要看著聽眾的臉(I will look at people when I talk to them)
  • 當有人笑我口吃,我就跟著他們一起笑(If somebody laughs or teases me, I will just laugh with him)

加入樂言社:多開口、多交流、多分享

何老師出書之餘不忘業配宣傳自己成立的口吃者社團:樂言社。樂言社有三個主要活動:
  • 舉辦公開演講、辯論、討論會等,讓社員多開口。
  • 與國外語言障礙矯正團體交流各種矯正方法。
  • 並發行口吃相關報刊,分享相關研究,也歡迎社員投稿矯正的心路歷程。
三十年過去了,現在世界上的交流方式已經從報刊進化成電子報,再也不需要社員樂捐才能夠印刷、發行。公開演講會也不一定要辦在實體,電腦連結一打開,隨時隨地都可以參加。入會也不需要回函,社群網站點兩下就可以將全世界的人串聯在一起。
目前在台灣,也有《臺灣人口吃協會》,時常在IG、Facebook以及LINE社團和大家分享口吃訊息,歡迎加入。

後記

我從來沒有見過何老師,所有資訊都是從網路上取得。幾年前曾經寫過email、撥過電話給他,不過都沒有緣分聯繫上。幸好,台北市立圖書館有他的著作,讓我還可以透過書本認識他。在Youtube上也找到了一支何老師的訪問影片,讓我們一睹他的丰采。
這是一本很古樸、可愛的書,除了印刷體很古早味,還附「樂言社會員單」以及虛線,讓讀者可以填寫好後,直接剪開,郵寄報名入社。
不知道現在加入還來不來的及呢?
給對於口吃想要探索更多的你,我整理了一份《2022精選十本口吃書單》,是幾年下來曾經閱讀過的相關書單,讓你不用花時間找就可以直接開始閱讀喔!趕快下載吧!
--------------------------------------------------------------------
📌想收到獨家相關文章?時事評論、學習資源、生活發現:訂閱電子報
📌最新訊息在粉專: 中途筆記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5會員
53內容數
幫助內向的你找到熱愛工作,走出逆境、享受生活 海外生活 | 外商職場 | 閱讀筆記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學生提出疑問:在文章中時常提到,除了用嘴呼吸之外。口腔肌肉的訓練匱乏也是致使各種顎骨生長問題的元兇之一,那我們該如何補足現代飲食所缺失的嘴部肌肉訓練?文中有說到張嘴呼吸會使人產生長臉症候群,並且壓縮到口腔空間,可作者卻沒有說明這個症候群產生的過程。
Thumbnail
有人覺得作者的文字很有趣,但同時也有讀者認為裡面參雜了太多個人意見和評價,甚至帶有一點「賣老」的感覺。但不可否認的是「懷舊黑心食品」這個書名,確實有點偏頗;其中包含的絕不只是那些過去曾發生過的食安事件,甚至更多的其實是關於台灣人「吃」的一些冷門知識。
Thumbnail
雞湯安慰藥喝多了,暫時止痛,卻抑制成長未來。心理學家認為,要放下空洞口號,認清現實,對未來抱有希望,這才是真正帶來改變的思維。文章提到了史托克戴爾悖論以及自傲者的認知偏誤,並鼓勵人們以一起找方法的態度去回應對方。同時,作者分享了值得研究的生活藝術並推薦韓國人際溝通專家吳秀香的著作
Thumbnail
前陣子我在餐廳聽到對面桌的人說:「我最近在唸心理諮商的書,之後想考心理師,老了可以一起開一間諮商所、發大財。」 有時候當新認識的朋友發現我是心理師時,就會滿懷期待的問:「你覺得我適不適合當心理師?其實我以前想過大學要唸心理學的!」 而相信同行們一定有過類似的經驗,即個案們往往在諮商一段日子以後便
Thumbnail
身為熱愛學習新語言的我,因為口吃這件事情也苦惱不久。記得剛去日本念語言學校的時候,因為口吃時常發表前很緊張,怕「口吃」這個缺陷被大家發現。而越緊張越想表現好的結果可想而知,就是會讓口吃的程度越來越嚴重。加上以前咬字有點口齒不清伴隨著大舌頭,因為我念的語言學校班級是升學班身邊的同學大多是中國人,那時候
Thumbnail
最近從書店挖到了一本關於如何溝通的書,是曾寶儀的《50堂最療癒人心的說話練習:在溝通中肯定自己,觸動他人》 關於溝通的書最早接觸的是《蔡康永的說話之道》,因為總覺得自己只要一講話就會冷場,還常常脫口說出一些會讓對方心裡不痛快的話語,因此小時候媽媽才買了這本書給我要我好好學學怎麼說話。 時隔許久,
Thumbnail
這篇文章分享作者的心靈成長書單,包含阿德勒心理學派、薩提爾冰山理論、高敏感HSP等書籍,並提及這些書籍對於個人成長、育兒觀念上的影響。作者提及讀後的個人體悟,並鼓勵讀者去閱讀並思考。
Thumbnail
即使一開始有語言障礙,但只要有決心和努力,都有可能成為出色的演講家。
阿信去了古代旅遊,買了一些竹簡和肚兜送給他的朋友 眾人開心地拋起中游仔阿薯和阿片,中游仔很厲害,很多人喜歡他們。 小峰大伯爺大明今年已經65歲了,他的身型適中,目光炯炯有神,性格比較沉穩踏實,他是一間跨國大商業集團的總裁,經
Thumbnail
作為兒童語言治療師,通過餵食治療專業技能來幫助孩子克服挑食問題。這篇文章介紹了作者如何開展了《餵食治療》的旅程,以及面臨的挑戰和解決方法,以及作者看到的家長面臨的問題。文章涉及的關鍵詞有:餵食治療、偏挑食、挑食、發展遲緩、口腔動作。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學生提出疑問:在文章中時常提到,除了用嘴呼吸之外。口腔肌肉的訓練匱乏也是致使各種顎骨生長問題的元兇之一,那我們該如何補足現代飲食所缺失的嘴部肌肉訓練?文中有說到張嘴呼吸會使人產生長臉症候群,並且壓縮到口腔空間,可作者卻沒有說明這個症候群產生的過程。
Thumbnail
有人覺得作者的文字很有趣,但同時也有讀者認為裡面參雜了太多個人意見和評價,甚至帶有一點「賣老」的感覺。但不可否認的是「懷舊黑心食品」這個書名,確實有點偏頗;其中包含的絕不只是那些過去曾發生過的食安事件,甚至更多的其實是關於台灣人「吃」的一些冷門知識。
Thumbnail
雞湯安慰藥喝多了,暫時止痛,卻抑制成長未來。心理學家認為,要放下空洞口號,認清現實,對未來抱有希望,這才是真正帶來改變的思維。文章提到了史托克戴爾悖論以及自傲者的認知偏誤,並鼓勵人們以一起找方法的態度去回應對方。同時,作者分享了值得研究的生活藝術並推薦韓國人際溝通專家吳秀香的著作
Thumbnail
前陣子我在餐廳聽到對面桌的人說:「我最近在唸心理諮商的書,之後想考心理師,老了可以一起開一間諮商所、發大財。」 有時候當新認識的朋友發現我是心理師時,就會滿懷期待的問:「你覺得我適不適合當心理師?其實我以前想過大學要唸心理學的!」 而相信同行們一定有過類似的經驗,即個案們往往在諮商一段日子以後便
Thumbnail
身為熱愛學習新語言的我,因為口吃這件事情也苦惱不久。記得剛去日本念語言學校的時候,因為口吃時常發表前很緊張,怕「口吃」這個缺陷被大家發現。而越緊張越想表現好的結果可想而知,就是會讓口吃的程度越來越嚴重。加上以前咬字有點口齒不清伴隨著大舌頭,因為我念的語言學校班級是升學班身邊的同學大多是中國人,那時候
Thumbnail
最近從書店挖到了一本關於如何溝通的書,是曾寶儀的《50堂最療癒人心的說話練習:在溝通中肯定自己,觸動他人》 關於溝通的書最早接觸的是《蔡康永的說話之道》,因為總覺得自己只要一講話就會冷場,還常常脫口說出一些會讓對方心裡不痛快的話語,因此小時候媽媽才買了這本書給我要我好好學學怎麼說話。 時隔許久,
Thumbnail
這篇文章分享作者的心靈成長書單,包含阿德勒心理學派、薩提爾冰山理論、高敏感HSP等書籍,並提及這些書籍對於個人成長、育兒觀念上的影響。作者提及讀後的個人體悟,並鼓勵讀者去閱讀並思考。
Thumbnail
即使一開始有語言障礙,但只要有決心和努力,都有可能成為出色的演講家。
阿信去了古代旅遊,買了一些竹簡和肚兜送給他的朋友 眾人開心地拋起中游仔阿薯和阿片,中游仔很厲害,很多人喜歡他們。 小峰大伯爺大明今年已經65歲了,他的身型適中,目光炯炯有神,性格比較沉穩踏實,他是一間跨國大商業集團的總裁,經
Thumbnail
作為兒童語言治療師,通過餵食治療專業技能來幫助孩子克服挑食問題。這篇文章介紹了作者如何開展了《餵食治療》的旅程,以及面臨的挑戰和解決方法,以及作者看到的家長面臨的問題。文章涉及的關鍵詞有:餵食治療、偏挑食、挑食、發展遲緩、口腔動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