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野這個名稱的由來―荒野考古系列之四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我在「荒野六周年特刊――我們正在寫歷史」這本120頁的紀念專集中曾簡單提到,當初在取荒野的名稱時曾經做一份問卷給籌備的伙伴,列出「荒地、野地、綠野、荒野」四個選項,結果三十多份回收的問卷中,野地的票數最多,但是在我要到內政部遞出籌備社團法人申請書的前一天,和徐老師用電話再次討論,我們兩人都覺得用更抽象一點的「荒野」似乎比較適合。
其實當初在取名的時候,我雖然覺得取一個順口好稱呼而且不會有諧音的字句很重要,但是一方面也覺得莎士比亞說得也對――玫瑰就算不叫玫瑰,她還是一樣芬芳。後來我才知道,名字很重要,而且荒野這個名字真的是太好了。
當初讓大家票選的這四個選項一開始只有徐老師提出的野地與荒地這兩個建議,因為當時他在大地地理雜誌與聯合報發表了兩篇文章――荒地有情跟野地復活,而且徐老師比較屬意荒地保護協會,這可以從1994年8月出版的民生健士會通訊裡的幾篇文章可以看出來。而且決定期間就在1994年7月下旬。
因為1994年7月的民生健士會通訊錄裡我剪貼了一篇聯合報的報導,這是由同樣是健士會伙伴的聯合報記者廖和敏所寫,她在這篇報導裡寫著「……民生健士會創始人李偉文正在構思一個『認養荒地基金會』……」
這篇報導在1994年6月27日刊登,所以可見得直到7月初,民生健士會7月號印行時,都還沒有決定最後名稱。
有趣的是,八月份的刊物寫的是「荒地保護協會」,為什麼在九月的民生健士會通訊錄就改寫成「荒野保護協會」呢?這短短的一個月發生了什麼事?
因為原本徐老師屬意的「荒地」我總覺得太具象,又太容易引起別人的誤會與必需費口舌解釋,我就請徐老師再提供幾個供大家選擇,這時就多了野地保護協會這個選項。
我還記得與伙伴的討論是在北投,健士會的單日小旅行後,伙伴們找個地方坐下討論,除了徐老師提供的荒地、野地之外,請大家再發想一些,以方便我們製作問卷調查。現在已經忘記綠野跟荒野這兩個選項是誰提出的,不過是直到確立名稱跟內政部申請之後,經陳楊文解釋我們才知道原來美國有一個荒野保護協會,而且楊文還跟我討論很久,我們的荒野,英文翻譯究竟是要用wilderness還是wildness,因為這兩個字雖然都翻譯作荒野,但是兩者意涵不同。陳楊文當時在WWF底下的野生物貿易調查委員會工作,是荒野早期志工幹部中唯一的國際保育專家。
所以荒野保護協會的名稱,從「認養荒地協會」到「荒地保護協會」到「野地保護協會」,到最後的「荒野保護協會」,這兩個月之內有這麼多轉折。
其實我一直很喜歡荒野兩個字,一方面是學生時代,最喜歡看的美國西部片「荒野大鏢客」,給人一種孤獨的蒼茫的英雄感,而且我們可以自稱是「荒野遊俠」,多帥啊!
同時荒野在生態上的定義也剛好符合我們的宗旨,在中文的文義上,荒野又具象又抽象,更厲害的是,荒野包山包海。野地或荒地感覺上就是實質的土地,好像溪流、濕地、海洋都很難名正言順的包括進來。
我記得荒野成立第六、七年前後,荒野進行很多次的核心幹部會議,檢討荒野的優勢、劣勢,機會與威脅,同時在盤點自己的資源後,能夠擬定出荒野的願景。
當時陳俊霖(穿山甲、又名村長)就曾經說,荒野取名荒野,就是我們最大的優勢。
現在回想起來,還真的沒錯吔,記下這段過程也是感恩之意,因為體會到,雖然過程有點曲折,但在上蒼的眷顧下,有個美好的結果。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1.5K會員
2.1K內容數
隨著歲月遞變,我自己還是有些主題想比較有系統地寫,另一方面也知道自己需要外力督促,不然恐怕會沉溺在書本裡,懶得動筆。剛好vocus找我進來寫作,或許對我而言,這是個好機會,可以更有效率地把幾個主題整理出來。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李偉文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今天看到有伙伴在line群組上詢問,荒野的標誌是誰設計的,為什麼挑台灣萍蓬草? 群組中幾個老伙伴試著回憶與討論,但似乎都沒有人能確定,看到大家的對話,我才想起來,似乎我沒有就會花的設計寫過文章,難怪連最資深的伙伴也不清楚。
除了軍公教之外,還有一個行業,在世界各國也都同樣被管制的,那就是醫生的數量,管制的方法是由限制醫學院相關科系招生人數來管制。 幾年前,台灣就曾因「波蘭醫生」而引起社會議論,如今立法院又將大開後門無視台灣長期以來的管制,難怪會引起台灣眾多年輕醫師的憂心和抗議。 以下及圖片是收到的訊息...
「你們如何處理志工或幹部之間的不同意見?」這是願景基金會的董事,在聽了荒野志工幹部說明會務運作情況後的提問。 荒野的常理會儘量採取共識決而不是一般慣用的多數決(以投票表決,多數票為決議),有二個主要考量。 組織會分裂主要原因有二,一是分配不均,二是路線不同。
或許這次與願景基金會對談的伙伴是以常務理事為主的志工,所以談了很多以志工為主軸發展的荒野群組。尤其荒野除了創立時第一批的理監事從零開始發展,從第二屆理事至今第十屆,每任的理事絕大部分都是當時志工群組的召集人,尤其常務理事,也都是由正在帶兵打仗的志工頭頭擔任。
願景基金會的董事與工作人員拜訪荒野前,曾預先擬了一些問題,詢問荒野如何圈粉?(支持荒野的目標對象是誰?)以及如何養粉?也就是如何維繫長期的支持者?包括用什麼主題打動人心?透過那些活動或方法傳遞維繫打動人心的主題?平常如何與支持者聯繫?支持者如何回饋參與?他們有何the home value?
上文提到不近人情的要志工出錢又出力,高舉極端理想性的無私奉獻,背後著眼的是希望荒野保護協會是個擁有公信力有影響力的百年組織。 世界的運作是一場無限賽局(請看另外專文敘述),因此我希望台灣能擁有守護環境為宗旨的百年組織,讓一代又一代的志工所努力累積出的社會正面影響力,可以持續留給後代子孫。
今天看到有伙伴在line群組上詢問,荒野的標誌是誰設計的,為什麼挑台灣萍蓬草? 群組中幾個老伙伴試著回憶與討論,但似乎都沒有人能確定,看到大家的對話,我才想起來,似乎我沒有就會花的設計寫過文章,難怪連最資深的伙伴也不清楚。
除了軍公教之外,還有一個行業,在世界各國也都同樣被管制的,那就是醫生的數量,管制的方法是由限制醫學院相關科系招生人數來管制。 幾年前,台灣就曾因「波蘭醫生」而引起社會議論,如今立法院又將大開後門無視台灣長期以來的管制,難怪會引起台灣眾多年輕醫師的憂心和抗議。 以下及圖片是收到的訊息...
「你們如何處理志工或幹部之間的不同意見?」這是願景基金會的董事,在聽了荒野志工幹部說明會務運作情況後的提問。 荒野的常理會儘量採取共識決而不是一般慣用的多數決(以投票表決,多數票為決議),有二個主要考量。 組織會分裂主要原因有二,一是分配不均,二是路線不同。
或許這次與願景基金會對談的伙伴是以常務理事為主的志工,所以談了很多以志工為主軸發展的荒野群組。尤其荒野除了創立時第一批的理監事從零開始發展,從第二屆理事至今第十屆,每任的理事絕大部分都是當時志工群組的召集人,尤其常務理事,也都是由正在帶兵打仗的志工頭頭擔任。
願景基金會的董事與工作人員拜訪荒野前,曾預先擬了一些問題,詢問荒野如何圈粉?(支持荒野的目標對象是誰?)以及如何養粉?也就是如何維繫長期的支持者?包括用什麼主題打動人心?透過那些活動或方法傳遞維繫打動人心的主題?平常如何與支持者聯繫?支持者如何回饋參與?他們有何the home value?
上文提到不近人情的要志工出錢又出力,高舉極端理想性的無私奉獻,背後著眼的是希望荒野保護協會是個擁有公信力有影響力的百年組織。 世界的運作是一場無限賽局(請看另外專文敘述),因此我希望台灣能擁有守護環境為宗旨的百年組織,讓一代又一代的志工所努力累積出的社會正面影響力,可以持續留給後代子孫。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在創作的路上真的很多人問我說 到底要怎麼做出符合自己期待 但又可以表現得很有美感的作品?🥹 這個問題真的應該是每個創作者都一直在學習的課題吧!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在科幻電影虛構的外星球上,原始住民們只要將尾巴末端與動物鬃毛、植物維管束組織相連,纏繞在一起的生命線就會得知彼此的意識,共同連至大地母親的意識之中,無須訴諸言語。在名為地球的這座美麗行星上,人類或許是唯一與地球失去連結的生命物種。
Thumbnail
巒安堂-台灣早期伐木林業場的信仰中心。位在人倫林道37km處的人倫工作站,曾為巒大山的林業中心,是當時林務局所設的最高伐木工作站,同時也有著當時唯一的牡丹種植園,隨著紅檜、扁柏等珍貴木材砍伐殆盡而於民國72年沒落。 從巒安堂上西巒大山,徜徉在濃厚的人文氛圍之中,感受時間暫停的早年林業遺跡。
Thumbnail
「山那麼多,為什麼台灣人對山林如此陌生?」 其實不止志祺的標題,這個問題一直以來困惑著許多愛山的人們。 台灣走入世界舞台剛好滿四百年,而多山之島的台灣,島民對山的陌生,起點各異,卻完整訴說了一段段開拓與衝突的歷史。直到千禧年後,台灣才真正迎來自由的全民之山。
Thumbnail
豪華露營,這幾年在台灣越來越盛行,不需要太繁瑣的準備裝備、用餐,只需要從容的感受大自然芬多精的洗禮,遠離塵囂。「野漾莊園」打造的豪華露營,透過回歸初心、心靈沈靜的過程,自我探索、療癒,盡情享受在森林中的美好,看著星星與營火,充飽電,豐富露營回憶,而這也是野漾莊園創辦人徐志偉先生創業以來不變的初衷。
Thumbnail
2024/04/13 第二天,這次的活動由荒野保護協會帶領,荒野協會成立近三十年,一直致力於環境教育與自然棲地的保護,在台北可以在多個景點發現有他們的人文生態導覽,是個非常用心在自然的協會。 今天的學員有不少是我們人生的前輩,最年長甚至82歲了呢,活動前先讓大家了解自己心中的目標,再逐漸達成。
台灣的北、中、南橫公路上,從很早就有許多秘境。為什麼沒有公開化?因為本身就有一定的風險存在,除了林務局、台電、登山客外,許多人根本不知道怎麼去。這次中橫的砂卡噹,因為地震而發生了悲劇,而它本來也是秘境。 當初能到秘境的人,基本上都有野外求生的訓練。而且那時光要走到秘境的入口,就要一兩個小時的山路,
Thumbnail
走在推廣永續心生活的路上,心之谷連結了許多美好的夥伴關係。其中特別想要與大家介紹的是台灣目前會員人數最多的環保團體~荒野保護協會。身為心之谷創辦人,也是荒野保護協會的一員,很開心有機會將我的熱情與荒野的使命緊密結合。從第一次以「珍珠」的自然名稱呼自己開始,一段關於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旅程便悄悄展開。
Thumbnail
本文由好好玩授權提供,原文出處在此 「惠蓀實驗林場」也就是惠蓀國家森林遊樂區。本篇帶大家一起來認識惠蓀林場的歷史及特色,惠蓀實驗林場到底在那裡?林場特色是什麼、林場園區裡又有哪些景點、步道呢?一起看下去吧 簡介 「惠蓀實驗林場」位於南投縣仁愛鄉靠近國姓鄉交界,即使這麼介紹應該很多人還是一頭霧水吧!其
Thumbnail
惠蓀林場面積廣達7,477公頃,孕育了多樣性的生態系,動植物等自然資源豐富。 我喜歡他的大草原與高聳的黑森林,有些角度還能看到遠處朦朧的山景。 覺得是個不錯的景點,各種年齡層都有適合的玩法。
Thumbnail
在創作的路上真的很多人問我說 到底要怎麼做出符合自己期待 但又可以表現得很有美感的作品?🥹 這個問題真的應該是每個創作者都一直在學習的課題吧!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在科幻電影虛構的外星球上,原始住民們只要將尾巴末端與動物鬃毛、植物維管束組織相連,纏繞在一起的生命線就會得知彼此的意識,共同連至大地母親的意識之中,無須訴諸言語。在名為地球的這座美麗行星上,人類或許是唯一與地球失去連結的生命物種。
Thumbnail
巒安堂-台灣早期伐木林業場的信仰中心。位在人倫林道37km處的人倫工作站,曾為巒大山的林業中心,是當時林務局所設的最高伐木工作站,同時也有著當時唯一的牡丹種植園,隨著紅檜、扁柏等珍貴木材砍伐殆盡而於民國72年沒落。 從巒安堂上西巒大山,徜徉在濃厚的人文氛圍之中,感受時間暫停的早年林業遺跡。
Thumbnail
「山那麼多,為什麼台灣人對山林如此陌生?」 其實不止志祺的標題,這個問題一直以來困惑著許多愛山的人們。 台灣走入世界舞台剛好滿四百年,而多山之島的台灣,島民對山的陌生,起點各異,卻完整訴說了一段段開拓與衝突的歷史。直到千禧年後,台灣才真正迎來自由的全民之山。
Thumbnail
豪華露營,這幾年在台灣越來越盛行,不需要太繁瑣的準備裝備、用餐,只需要從容的感受大自然芬多精的洗禮,遠離塵囂。「野漾莊園」打造的豪華露營,透過回歸初心、心靈沈靜的過程,自我探索、療癒,盡情享受在森林中的美好,看著星星與營火,充飽電,豐富露營回憶,而這也是野漾莊園創辦人徐志偉先生創業以來不變的初衷。
Thumbnail
2024/04/13 第二天,這次的活動由荒野保護協會帶領,荒野協會成立近三十年,一直致力於環境教育與自然棲地的保護,在台北可以在多個景點發現有他們的人文生態導覽,是個非常用心在自然的協會。 今天的學員有不少是我們人生的前輩,最年長甚至82歲了呢,活動前先讓大家了解自己心中的目標,再逐漸達成。
台灣的北、中、南橫公路上,從很早就有許多秘境。為什麼沒有公開化?因為本身就有一定的風險存在,除了林務局、台電、登山客外,許多人根本不知道怎麼去。這次中橫的砂卡噹,因為地震而發生了悲劇,而它本來也是秘境。 當初能到秘境的人,基本上都有野外求生的訓練。而且那時光要走到秘境的入口,就要一兩個小時的山路,
Thumbnail
走在推廣永續心生活的路上,心之谷連結了許多美好的夥伴關係。其中特別想要與大家介紹的是台灣目前會員人數最多的環保團體~荒野保護協會。身為心之谷創辦人,也是荒野保護協會的一員,很開心有機會將我的熱情與荒野的使命緊密結合。從第一次以「珍珠」的自然名稱呼自己開始,一段關於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旅程便悄悄展開。
Thumbnail
本文由好好玩授權提供,原文出處在此 「惠蓀實驗林場」也就是惠蓀國家森林遊樂區。本篇帶大家一起來認識惠蓀林場的歷史及特色,惠蓀實驗林場到底在那裡?林場特色是什麼、林場園區裡又有哪些景點、步道呢?一起看下去吧 簡介 「惠蓀實驗林場」位於南投縣仁愛鄉靠近國姓鄉交界,即使這麼介紹應該很多人還是一頭霧水吧!其
Thumbnail
惠蓀林場面積廣達7,477公頃,孕育了多樣性的生態系,動植物等自然資源豐富。 我喜歡他的大草原與高聳的黑森林,有些角度還能看到遠處朦朧的山景。 覺得是個不錯的景點,各種年齡層都有適合的玩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