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零組供應鏈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上游

在台灣,汽車產業以汽零組為主,而台灣廠商又以汽車售後服務產品為大宗。以地區而言,汽零組業主要分布於桃竹苗中彰及台南等地。
汽車零組件分為「出場原車零件」及「售後維修零件」。「出場原車零件」又可分作原廠委託製造(OEM)和原廠委託設計製造(ODM),OEM毛利約落於10%,台廠也以OEM為主,近年亦有朝向ODM方向發展,兩者主要差異在於零件知識產權的有無 ; 「售後維修零件」分作原廠零件(OES)以及非原廠零件(AM),主要差別在於有無掛原廠品牌,其價格跟通路也不盡相同,AM生產類別主要在碰撞件,如板金件、車燈、塑膠件、冷卻件,台廠又以AM為主。
圖片來源,股感
*AM零件亦須通過認證才能夠在其他國家銷售,例如美國有CAPA及MQVP負責對AM零組件進行認證(CAPA認證較為美國保險公司所接受)。台廠AM零件毛利率約落於40%,主因產品直接交由維修廠交給消費者,較少層層通路上的影響,故毛利較高。
*過去歐美市場以原廠零件為主,中國與台灣的售後維修則以AM零件為主 ; 又AM市場通路有零銷通路商以及汽車保險公司付費兩種管道,主因是近年來北美興起推出較便宜的AM零件保單,讓保戶在汽車面臨更換零件時選擇AM廠所出產的零件。

中游

中游為中心組裝工廠,包括車體焊接、塗裝及部分零組件預組裝,最後進行整車的裝配。
整車廠(即汽車品牌廠)將零組件外包給一階供應商(Tier1),一階供應商再將細部零件轉包給二階(Tier2)、三階供應商(Tier3),形成多層分工結構。中心廠整合上游零組件廠商及各階供應商,以即時提供下游銷售端所需之整車、零件及技術服務,使下游銷售業者得以減少自備庫存之相關成本。
另外,據工研院統計,汽車電子產品在導航、多媒體與車用影像居多。在台灣汽車電子產值,駕駛資訊系統占比約53.95%(涵蓋GPS及ADAS等) ; 電動與傳動系統占比24% ; 車身系統約10% ; 安全系統約7%。

下游

為車輛銷售與售後服務,國內車廠大多有技術母廠。舉例來說裕日車配合NISSON,在台灣由裕隆代工生產 ; 和泰汽車配合豐田 ; 中華汽車配合三菱 ; 三陽汽車配合韓國現代。
*納智捷汽車、中華汽車、裕隆日產汽車皆為裕隆集團旗下廠牌。而裕隆汽車則主要代工裕隆集團旗下或是代理品牌。
圖片來源,MoneyDJ
圖片來源,MoneyDJ

圖片來源,財經M平方
另外,以「美國汽車存貨銷售比」對比「台灣汽零組指數」。可以看到,在「美國汽車存貨銷售比」回落到低點時,車商會回補庫存,將有助於拉抬台灣汽零組族群。

參考資料: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台灣在整輛汽車製造方面,雖然缺乏競爭力,沒有能打進國際市場的製造商;但是在汽車零組件方面,卻是有許多優秀的公司,不只在售後零件市場(AM)占有一席之地,有多家業者更是打進了原廠市場(OM)。2023年全球汽車銷售數量約8,400萬輛,其中,中國市場銷售了2600萬輛,成為全球最大的單一市場。而全球汽
Thumbnail
中國電動車行業的持續發展受到了人們的廣泛討論,從對中國車的支持到反感,都有充分的論述。然而,需要釐清中國車企的品質問題,並對能代表中國車的車企進行更深入的討論。
Thumbnail
本文解析《決勝矽紀元》觀點,探討了黃欽勇討論中國電動車產業的發展,以及半導體產業在中美競爭下的地位。同時,也提到了臺灣半導體產業的特色,以及全球供應鏈的重組和去全球化現象,討論了半導體產業的未來發展趨勢。文章內容涉及中國、韓國、日本等國家的半導體產業佈局和發展戰略。
Thumbnail
4月國產車逆轉擺脫連兩個月衰退陰霾,是好消息。讓人眼睛一亮的是,Top20中市佔率擴張Top5,有3家MG、納智捷、Nissan同屬於裕隆汽車集團。(文/張維) 衰退期來臨?!2024年4月,台灣轎車銷量持續第3個月衰退。 據了解,2024年4月轎車總銷量3萬810輛,同期衰退4
Thumbnail
台股產業多為外銷導向,更有許多世界級的隱形冠軍,汽車零組件就是其一;而其外銷主要出口國為美國,佔整體產業高達56.4%;另外,台灣更是全球汽車售後維修市場—AM零組件重要的出口國,尤其是碰撞件。
Thumbnail
「台灣4月新車銷量出爐:整體市場呈現疲軟態勢」 台灣汽車市場在農曆新年紅利結束、距離競賽月尚有一段時間的影響下,於4月份呈現疲軟的銷售表現。根據最新數據顯示,總市場銷量為37,038台,較去年同期減少3.1%,月減更達10.3%。這一趨勢表明,消費者購買力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約。 儘管整體市
Thumbnail
早期台灣為了發展國產汽車,以高關稅方式來保護相關產業。但經過了50年,國產品牌並沒有起色,收到補助的都是外國品牌在台灣的組裝車,打著國產的名義跟政府拿補助,價格更是直接比原產地貴上2~3倍車價,相當昂貴。
公司產品介紹 東陽為全球第一大汽車AM (Aftermarket) 零件廠,也就是常聽到的副廠件,產品包含引擎蓋、儀錶板、保險桿以及水箱護罩等車用零件,這塊佔公司營收比重約 72% (2023),而公司也有 OEM 系列產品,也就是替各大車廠代工原廠件,這塊佔營收比重約 28% (2023)。依
Thumbnail
前言 在日產國際分工體系下,裕隆日產汽車仍積極創造符合華人品味的優勢車種,將市場從台灣推向亞洲,面對許多國際大廠的強勢競爭,裕隆日產汽車在設計、 研發、行銷、服務等方面,皆以提供『創新產品與服務』為要務,將提高顧客滿意度作為裕隆日產汽車的終極目標,矢志成為汽車產業「產品創新」與「服務創新」 的標竿
Thumbnail
非特斯拉陣營市占快速成長 我們現在在台灣街頭看到的電動車真的是越來越多了,除了路上很多的Tesla Model 3/Y,其實傳統車廠在2023年的銷售量相比過去也是成長很多,對於一般消費者而言,電動車的選擇是越來越多,有競爭才有越來越進步的車子,也才會有越來越便宜的價格出現。BMW 是傳統車廠占比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台灣在整輛汽車製造方面,雖然缺乏競爭力,沒有能打進國際市場的製造商;但是在汽車零組件方面,卻是有許多優秀的公司,不只在售後零件市場(AM)占有一席之地,有多家業者更是打進了原廠市場(OM)。2023年全球汽車銷售數量約8,400萬輛,其中,中國市場銷售了2600萬輛,成為全球最大的單一市場。而全球汽
Thumbnail
中國電動車行業的持續發展受到了人們的廣泛討論,從對中國車的支持到反感,都有充分的論述。然而,需要釐清中國車企的品質問題,並對能代表中國車的車企進行更深入的討論。
Thumbnail
本文解析《決勝矽紀元》觀點,探討了黃欽勇討論中國電動車產業的發展,以及半導體產業在中美競爭下的地位。同時,也提到了臺灣半導體產業的特色,以及全球供應鏈的重組和去全球化現象,討論了半導體產業的未來發展趨勢。文章內容涉及中國、韓國、日本等國家的半導體產業佈局和發展戰略。
Thumbnail
4月國產車逆轉擺脫連兩個月衰退陰霾,是好消息。讓人眼睛一亮的是,Top20中市佔率擴張Top5,有3家MG、納智捷、Nissan同屬於裕隆汽車集團。(文/張維) 衰退期來臨?!2024年4月,台灣轎車銷量持續第3個月衰退。 據了解,2024年4月轎車總銷量3萬810輛,同期衰退4
Thumbnail
台股產業多為外銷導向,更有許多世界級的隱形冠軍,汽車零組件就是其一;而其外銷主要出口國為美國,佔整體產業高達56.4%;另外,台灣更是全球汽車售後維修市場—AM零組件重要的出口國,尤其是碰撞件。
Thumbnail
「台灣4月新車銷量出爐:整體市場呈現疲軟態勢」 台灣汽車市場在農曆新年紅利結束、距離競賽月尚有一段時間的影響下,於4月份呈現疲軟的銷售表現。根據最新數據顯示,總市場銷量為37,038台,較去年同期減少3.1%,月減更達10.3%。這一趨勢表明,消費者購買力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約。 儘管整體市
Thumbnail
早期台灣為了發展國產汽車,以高關稅方式來保護相關產業。但經過了50年,國產品牌並沒有起色,收到補助的都是外國品牌在台灣的組裝車,打著國產的名義跟政府拿補助,價格更是直接比原產地貴上2~3倍車價,相當昂貴。
公司產品介紹 東陽為全球第一大汽車AM (Aftermarket) 零件廠,也就是常聽到的副廠件,產品包含引擎蓋、儀錶板、保險桿以及水箱護罩等車用零件,這塊佔公司營收比重約 72% (2023),而公司也有 OEM 系列產品,也就是替各大車廠代工原廠件,這塊佔營收比重約 28% (2023)。依
Thumbnail
前言 在日產國際分工體系下,裕隆日產汽車仍積極創造符合華人品味的優勢車種,將市場從台灣推向亞洲,面對許多國際大廠的強勢競爭,裕隆日產汽車在設計、 研發、行銷、服務等方面,皆以提供『創新產品與服務』為要務,將提高顧客滿意度作為裕隆日產汽車的終極目標,矢志成為汽車產業「產品創新」與「服務創新」 的標竿
Thumbnail
非特斯拉陣營市占快速成長 我們現在在台灣街頭看到的電動車真的是越來越多了,除了路上很多的Tesla Model 3/Y,其實傳統車廠在2023年的銷售量相比過去也是成長很多,對於一般消費者而言,電動車的選擇是越來越多,有競爭才有越來越進步的車子,也才會有越來越便宜的價格出現。BMW 是傳統車廠占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