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讀《蜜蜂與遠雷》:獨樂樂不如眾樂樂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圖/網路

圖/網路


好久沒看六百多頁那麼長的小說。

古典樂迷朋友說,她在四十八小時內就看完《蜜蜂與遠雷》,一「翻」不可收拾。當下,我心想:好,我也挑戰看看可以多快看完!

豈料剛開始看,我立刻放棄「競速」的念頭──朋友是盡情享受故事的讀者;我則是有「文字工職業病」的傢伙,看沒幾章,腦袋裡不只有人物和情節,還充滿各種分析:這本小說,為什麼這麼「神奇」?

《蜜蜂與遠雷》神奇得不可思議。

據我理解,它「至少」有以下兩點「不思議」:


作品(藝術品)即商品的本事


這部小說史無前例奪下「直木賞」和「本屋大賞」,在日本狂銷一百五十萬冊,臺灣則突破二十五刷(2018.5〜2021.11)──於文學和商業表現上,大獲成功。


高超的取材和敘事功力


音樂家的世界專業無比,是「門外漢」「仰之彌高」的殿堂,這部小說卻讓不熟悉古典樂的讀者也能領略,甚至樂在其中;作家「取材」和「推敲」的功力非同小可(書腰寫:作家構想十二年,取材十一年,執筆七年)。

一般讀者只須沉浸故事,但我作為編輯和創作者,知道寫出這樣一部作品,有多麼不容易。

我讀這本小說,總是翻了又停,不得不停下來思考:作家究竟怎麼辦到的?


我試著將思索的結果梳理如下:

虛實掌握恰到好處


這部小說既有寫實的音樂和藝文產業現實,也有大眾喜愛的「偶像劇」元素(如青梅竹馬、淡然情愫、迷人角色等「平易近人」的設定);不只模糊了虛構和寫實的邊界,也兼具藝術性和娛樂性,不但能包容更多品味不同的讀者,也有利於影視改編。


視角和人物精準設定


然後,為了取得上述的效果,作家在寫作手法上,肯定精心安排過。

作家述及音樂知識等比較「硬」的內容時,十分高明地藉由角色對話和內在省思呈現相關議題,不少段落堪稱極具專業又有魅力的「導聆」。

在角色視角的切換間,讀者得以從不同視角參與故事,既能採取「上帝般的全知視角」,也能隨時附身在任何一個角色身上;而「作家」從頭到尾「隱形」,毫無「作家觀點」「自說自話」或「格格不入」的問題。

然而,視角的切換很容易打亂故事節奏,人稱的變化也可能造成閱讀理解上的障礙,但《蜜蜂與遠雷》無此問題,作家的寫作技藝可見一斑。

至於不同角色表達出來的觀點,不僅鞭辟入裡,也各自代表現實中某類人「實際」的看法;作家並不急於下結論,讀者卻在不知不覺間,一步步深入原本只有專業人士的音樂殿堂。


細膩筆觸寫博大主題


作家對細節的描述毫不馬虎,工筆營造故事的真實感(國際鋼琴賽事是那麼浩大的活動,何況要寫得連「一般人」也看得懂!)。

其次,小說角色的刻畫十分立體,各自獨立,卻又彼此相交,互相影響,每個人都確實發揮自身的功能;四個主要角色也相當「討喜」,並各自代表不同類型的音樂家(因故退隱又重返舞臺的天才少女、背景完美帥氣逼人的鋼琴王子、純真率性的體制外鋼琴少年、溫柔務實懷有音樂夢的上班族父親)。

他們擁有不同的身世背景、個性理念,還有隨之而來的挑戰,不僅讓該名角色發展出來的觀點變得合理,也一次滿足不同職業性別年齡讀者的喜好。

作家再透過具體的人物和事件,還有詩意具象的比喻與象徵,訴說「音樂」這個宏觀而無形的主題,其中還包含:「藝術雅俗/體制內外」「音樂的民族性和普世性」「師徒情節」等深邃的內涵,讓純為娛樂的讀者和感到好奇的行家,都能享受其中。

再來,小說描繪的是一群年輕音樂家的逐夢過程,然而,任何背景的讀者都能與這個故事產生交集;一方面有陪伴角色成長的參與感,另一方面則是作家對人性有深刻入微的觀察。

透過主角和配角的演繹,得以映照出讀者對自身的詰問:關於生命中種種選擇,還有對「我在某個領域到底有沒有才華」的迷惘(如何定義「才華」和「成功」?該放棄,還是繼續堅持?……)。

「音樂」這麼「專門」的主題,因為故事本質觸及「普世」的人性和情感,這本小說才能讓讀者百讀不厭。


編輯和行銷策略如虎添翼


好作品加上正確的編輯和行銷策略,讓暢銷又長銷成為可能。

個人認為,小說封面雖如實傳遞故事療癒細膩的氛圍,但可能因其清新含蓄的面貌,無法在書海中脫穎而出。

這時,書腰發揮很關鍵的功能,上頭不但有電影劇照,行銷文案也寫得很「吸睛」,讓人一看就覺得「這本小說有點料」,進而產生翻閱的念頭(也成功邀請到不少名人推荐)。

再來,小說封底文案聚焦主題,精準說出這個故事的梗概和核心──「以鋼琴大賽為舞臺,寫盡人間才能與命運、深刻描繪音樂的青春群像小說!」(「音樂」在作家筆下,確實被「描繪」出來,文案寫得真貼切)。

前折口的作家簡介讓讀者對作家身分一目了然,進而將這部小說和創作動機連結起來;後折口的讀者迴響,則試圖透過「大眾」評價,讓原本「望頁數或主題生畏」的讀者願意給個機會。

版面安排上,小說在顧及易讀性的前提下,盡可能塞進最多內容;也適度加入註解輔助說明音樂知識,降低閱讀門檻。

最貼心的,莫過於隨書附贈的書籤上印有QR Code,只要掃描就能連結故事提到的樂曲,讓讀者邊看邊聽,使閱讀經驗不只有文字想像,還能實際「聆賞」。


我只讀過一遍,邊讀邊想,初步產生這些看法。

不過,我相信自己肯定還讀漏很多東西,期待重讀它的那一刻到來──《蜜蜂與遠雷》值得收藏,一讀再讀。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鴿白妮的沙龍
45會員
103內容數
鴿白妮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4/03/20
《馬克的完美計畫》(The Honest Truth)無論從小說情節,或其精神意涵而言,都是一部「絕處逢生」的故事。馬克,一名年僅十二歲的少年,大半人生都在抵禦病魔,生命對他而言如此脆弱,人們彷彿生來就大步邁向死亡……
Thumbnail
2024/03/20
《馬克的完美計畫》(The Honest Truth)無論從小說情節,或其精神意涵而言,都是一部「絕處逢生」的故事。馬克,一名年僅十二歲的少年,大半人生都在抵禦病魔,生命對他而言如此脆弱,人們彷彿生來就大步邁向死亡……
Thumbnail
2024/03/20
兒童離家的冒險故事,不難聯想到童書著名的「情節公式」之一:「在家/離家/返家」(home/away/home)。不過,離家主題儘管普遍,隨著細節的不同,依然可見每部作品的特殊之處:小主人公來自哪裡?何故出走?目的地是何處?與誰同行?途經哪些困難,又如何克服?還有,作家怎麼著筆,又怎麼詮釋這趟歷程?
Thumbnail
2024/03/20
兒童離家的冒險故事,不難聯想到童書著名的「情節公式」之一:「在家/離家/返家」(home/away/home)。不過,離家主題儘管普遍,隨著細節的不同,依然可見每部作品的特殊之處:小主人公來自哪裡?何故出走?目的地是何處?與誰同行?途經哪些困難,又如何克服?還有,作家怎麼著筆,又怎麼詮釋這趟歷程?
Thumbnail
2024/03/19
這個故事與羅德.達爾收錄於成人短篇小說集《啊,美妙神秘的生命》一書中的〈世界冠軍〉基本上是同一個故事,只是一個面向小孩,一個取悅的是大人。而作家預設並期望的讀者,是文本呈現而經作者建構的讀者形象,稱為「隱含讀者」(implied reade)。那麼,同一個故事作為兒童版與成人版,它們有何異同呢?
Thumbnail
2024/03/19
這個故事與羅德.達爾收錄於成人短篇小說集《啊,美妙神秘的生命》一書中的〈世界冠軍〉基本上是同一個故事,只是一個面向小孩,一個取悅的是大人。而作家預設並期望的讀者,是文本呈現而經作者建構的讀者形象,稱為「隱含讀者」(implied reade)。那麼,同一個故事作為兒童版與成人版,它們有何異同呢?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不知從哪兒傳來蜜蜂的振翅聲…… 那是祝福世界的聲音, 也是拼命蒐集光輝的聲音。」 這是一部關於天才的故事,四位天賦異稟的鋼琴家,在一次國際音樂比賽中相遇 — — 他們相互共鳴、激盪出火花,也在彼此身上找到不再孤單的勇氣。 故事的主線雖是鋼琴比賽,卻同時藏著對人生選擇、孤獨與成長的細膩書寫。
Thumbnail
「不知從哪兒傳來蜜蜂的振翅聲…… 那是祝福世界的聲音, 也是拼命蒐集光輝的聲音。」 這是一部關於天才的故事,四位天賦異稟的鋼琴家,在一次國際音樂比賽中相遇 — — 他們相互共鳴、激盪出火花,也在彼此身上找到不再孤單的勇氣。 故事的主線雖是鋼琴比賽,卻同時藏著對人生選擇、孤獨與成長的細膩書寫。
Thumbnail
古典樂迷朋友說,她在四十八小時內就看完《蜜蜂與遠雷》,一「翻」不可收拾。當下,我心想:好,我也挑戰看看可以多快看完! 豈料剛開始看,我立刻放棄「競速」的念頭──朋友是盡情享受故事的讀者;我則是有「文字工職業病」的傢伙,看沒幾章,腦袋裡不只有人物和情節,還充滿各種分析:這本小說,為什麼這麼「神奇」?
Thumbnail
古典樂迷朋友說,她在四十八小時內就看完《蜜蜂與遠雷》,一「翻」不可收拾。當下,我心想:好,我也挑戰看看可以多快看完! 豈料剛開始看,我立刻放棄「競速」的念頭──朋友是盡情享受故事的讀者;我則是有「文字工職業病」的傢伙,看沒幾章,腦袋裡不只有人物和情節,還充滿各種分析:這本小說,為什麼這麼「神奇」?
Thumbnail
有一次和某作家聊天,她忽然像想起什麼似地推荐《蜜蜂與遠雷》,說:「這本小說描寫聲音的技巧很厲害。」
Thumbnail
有一次和某作家聊天,她忽然像想起什麼似地推荐《蜜蜂與遠雷》,說:「這本小說描寫聲音的技巧很厲害。」
Thumbnail
  這本書的有趣之處三言兩語難以說盡,值得親自一讀!   不管是誰都能單純享受這本小說的娛樂性,但對於創作者、探求自我的人、感覺自己在群體中格格不入的「異類」而言,這本書有著它獨特的魅力。   正經的試讀感言到此為止,接著我想說點不大正經的感想了。 真的很棒,各位,真的很棒。 博客來頁面連結
Thumbnail
  這本書的有趣之處三言兩語難以說盡,值得親自一讀!   不管是誰都能單純享受這本小說的娛樂性,但對於創作者、探求自我的人、感覺自己在群體中格格不入的「異類」而言,這本書有著它獨特的魅力。   正經的試讀感言到此為止,接著我想說點不大正經的感想了。 真的很棒,各位,真的很棒。 博客來頁面連結
Thumbnail
上個月底,我剛好在聯合報讀到對今年聯合報文學獎首獎的介紹,郭強生的《尋琴者》作為一部中篇,是今年的首獎。
Thumbnail
上個月底,我剛好在聯合報讀到對今年聯合報文學獎首獎的介紹,郭強生的《尋琴者》作為一部中篇,是今年的首獎。
Thumbnail
唐娜.塔特《金翅雀(上)》(馬可孛羅)|心得
Thumbnail
唐娜.塔特《金翅雀(上)》(馬可孛羅)|心得
Thumbnail
 闡述四個不同背景的人參加了國際級的鋼琴比賽,在比賽過程中,各自的內心成長和與其他參賽者的相遇,交織成一首綻放著美麗光輝的樂曲。 原本看到書想說天啊也太厚了吧,感覺要看很久,但作者的文風非常流暢節奏又明快,結果六百多頁原本以為要看一個月,結果大概三天就看完了,很久沒有看過這麼欲罷不能的小說,這本
Thumbnail
 闡述四個不同背景的人參加了國際級的鋼琴比賽,在比賽過程中,各自的內心成長和與其他參賽者的相遇,交織成一首綻放著美麗光輝的樂曲。 原本看到書想說天啊也太厚了吧,感覺要看很久,但作者的文風非常流暢節奏又明快,結果六百多頁原本以為要看一個月,結果大概三天就看完了,很久沒有看過這麼欲罷不能的小說,這本
Thumbnail
也真的頗喜歡《蜜蜂與遠雷》,於是作者這本續集式的短篇,就成了排程中的閱讀小書,在借來不到12小時就讀完,可見真的好看精彩。 接續上一本有點厚度、且有點錯縱的兩代音樂家的故事,這本小說就是把原先沒說明白的細節再添上一筆。但對於續集一直都有狗尾續貂感的各種經驗來說,閱讀前僅管覺得《蜜蜂與遠雷》應該已經是
Thumbnail
也真的頗喜歡《蜜蜂與遠雷》,於是作者這本續集式的短篇,就成了排程中的閱讀小書,在借來不到12小時就讀完,可見真的好看精彩。 接續上一本有點厚度、且有點錯縱的兩代音樂家的故事,這本小說就是把原先沒說明白的細節再添上一筆。但對於續集一直都有狗尾續貂感的各種經驗來說,閱讀前僅管覺得《蜜蜂與遠雷》應該已經是
Thumbnail
這本小說是一位朋友推薦的,故事雖然不差,但也沒想像中的「好看」。 主要理由是這本小說的敘述手法不像我平常理解的「故事」。明明可以寫得很有戲劇性的劇本,作者卻偏偏刻意弱化戲劇效果的感覺。不過這種另類的寫法卻讓人覺得更有真實感,就好像真有這麼一個人物在歷史中一般。
Thumbnail
這本小說是一位朋友推薦的,故事雖然不差,但也沒想像中的「好看」。 主要理由是這本小說的敘述手法不像我平常理解的「故事」。明明可以寫得很有戲劇性的劇本,作者卻偏偏刻意弱化戲劇效果的感覺。不過這種另類的寫法卻讓人覺得更有真實感,就好像真有這麼一個人物在歷史中一般。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