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久沒看六百多頁那麼長的小說。
古典樂迷朋友說,她在四十八小時內就看完《蜜蜂與遠雷》,一「翻」不可收拾。當下,我心想:好,我也挑戰看看可以多快看完!
豈料剛開始看,我立刻放棄「競速」的念頭──朋友是盡情享受故事的讀者;我則是有「文字工職業病」的傢伙,看沒幾章,腦袋裡不只有人物和情節,還充滿各種分析:這本小說,為什麼這麼「神奇」?
《蜜蜂與遠雷》神奇得不可思議。
據我理解,它「至少」有以下兩點「不思議」:
作品(藝術品)即商品的本事
這部小說史無前例奪下「直木賞」和「本屋大賞」,在日本狂銷一百五十萬冊,臺灣則突破二十五刷(2018.5〜2021.11)──於文學和商業表現上,大獲成功。
高超的取材和敘事功力
音樂家的世界專業無比,是「門外漢」「仰之彌高」的殿堂,這部小說卻讓不熟悉古典樂的讀者也能領略,甚至樂在其中;作家「取材」和「推敲」的功力非同小可(書腰寫:作家構想十二年,取材十一年,執筆七年)。
一般讀者只須沉浸故事,但我作為編輯和創作者,知道寫出這樣一部作品,有多麼不容易。
我讀這本小說,總是翻了又停,不得不停下來思考:作家究竟怎麼辦到的?
我試著將思索的結果梳理如下:
虛實掌握恰到好處
這部小說既有寫實的音樂和藝文產業現實,也有大眾喜愛的「偶像劇」元素(如青梅竹馬、淡然情愫、迷人角色等「平易近人」的設定);不只模糊了虛構和寫實的邊界,也兼具藝術性和娛樂性,不但能包容更多品味不同的讀者,也有利於影視改編。
視角和人物精準設定
然後,為了取得上述的效果,作家在寫作手法上,肯定精心安排過。
作家述及音樂知識等比較「硬」的內容時,十分高明地藉由角色對話和內在省思呈現相關議題,不少段落堪稱極具專業又有魅力的「導聆」。
在角色視角的切換間,讀者得以從不同視角參與故事,既能採取「上帝般的全知視角」,也能隨時附身在任何一個角色身上;而「作家」從頭到尾「隱形」,毫無「作家觀點」「自說自話」或「格格不入」的問題。
然而,視角的切換很容易打亂故事節奏,人稱的變化也可能造成閱讀理解上的障礙,但《蜜蜂與遠雷》無此問題,作家的寫作技藝可見一斑。
至於不同角色表達出來的觀點,不僅鞭辟入裡,也各自代表現實中某類人「實際」的看法;作家並不急於下結論,讀者卻在不知不覺間,一步步深入原本只有專業人士的音樂殿堂。
細膩筆觸寫博大主題
作家對細節的描述毫不馬虎,工筆營造故事的真實感(國際鋼琴賽事是那麼浩大的活動,何況要寫得連「一般人」也看得懂!)。
其次,小說角色的刻畫十分立體,各自獨立,卻又彼此相交,互相影響,每個人都確實發揮自身的功能;四個主要角色也相當「討喜」,並各自代表不同類型的音樂家(因故退隱又重返舞臺的天才少女、背景完美帥氣逼人的鋼琴王子、純真率性的體制外鋼琴少年、溫柔務實懷有音樂夢的上班族父親)。
他們擁有不同的身世背景、個性理念,還有隨之而來的挑戰,不僅讓該名角色發展出來的觀點變得合理,也一次滿足不同職業性別年齡讀者的喜好。
作家再透過具體的人物和事件,還有詩意具象的比喻與象徵,訴說「音樂」這個宏觀而無形的主題,其中還包含:「藝術雅俗/體制內外」「音樂的民族性和普世性」「師徒情節」等深邃的內涵,讓純為娛樂的讀者和感到好奇的行家,都能享受其中。
再來,小說描繪的是一群年輕音樂家的逐夢過程,然而,任何背景的讀者都能與這個故事產生交集;一方面有陪伴角色成長的參與感,另一方面則是作家對人性有深刻入微的觀察。
透過主角和配角的演繹,得以映照出讀者對自身的詰問:關於生命中種種選擇,還有對「我在某個領域到底有沒有才華」的迷惘(如何定義「才華」和「成功」?該放棄,還是繼續堅持?……)。
「音樂」這麼「專門」的主題,因為故事本質觸及「普世」的人性和情感,這本小說才能讓讀者百讀不厭。
編輯和行銷策略如虎添翼
好作品加上正確的編輯和行銷策略,讓暢銷又長銷成為可能。
個人認為,小說封面雖如實傳遞故事療癒細膩的氛圍,但可能因其清新含蓄的面貌,無法在書海中脫穎而出。
這時,書腰發揮很關鍵的功能,上頭不但有電影劇照,行銷文案也寫得很「吸睛」,讓人一看就覺得「這本小說有點料」,進而產生翻閱的念頭(也成功邀請到不少名人推荐)。
再來,小說封底文案聚焦主題,精準說出這個故事的梗概和核心──「以鋼琴大賽為舞臺,寫盡人間才能與命運、深刻描繪音樂的青春群像小說!」(「音樂」在作家筆下,確實被「描繪」出來,文案寫得真貼切)。
前折口的作家簡介讓讀者對作家身分一目了然,進而將這部小說和創作動機連結起來;後折口的讀者迴響,則試圖透過「大眾」評價,讓原本「望頁數或主題生畏」的讀者願意給個機會。
版面安排上,小說在顧及易讀性的前提下,盡可能塞進最多內容;也適度加入註解輔助說明音樂知識,降低閱讀門檻。
最貼心的,莫過於隨書附贈的書籤上印有QR Code,只要掃描就能連結故事提到的樂曲,讓讀者邊看邊聽,使閱讀經驗不只有文字想像,還能實際「聆賞」。
我只讀過一遍,邊讀邊想,初步產生這些看法。
不過,我相信自己肯定還讀漏很多東西,期待重讀它的那一刻到來──《蜜蜂與遠雷》值得收藏,一讀再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