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群網路時代,民主國家的政治人物,開始學著上網跟選民搏感情。依照「單純曝光效應」(mere exposure effect)理論,適度曝光、露臉、跟網友話家常、聊自己的興趣、表露心情,應該是會增加選民的好度。不過,要怎麼證明呢?
曝光應該會對選情有益,否則也不會有越來越多民意代表把時間、人力花在社群網站上,甚至聘請專屬小編。但,如何證明?人們投票,不會只依照政治人物的曝光度,風向、時潮也很重要。比如台灣二〇一八年底的「討厭民進黨」潮流,二〇二〇年初又轉向不喜歡國民黨。推特、臉書帶來的曝光,不太可能扭轉這麼大的動盪。

荷蘭的國會議員選舉制度,恰恰好可用來觀察社群網站的曝光效應。歐美國家玩「推特」(Twitter)的人很多,推特會依序排列每一則你追蹤的「推友」發出的訊息,不像臉書會用演算法篩選,所以推特也更適合拿來做曝光研究。這研究觀察了荷蘭國會議員候選人在二〇一〇年大選前後的所有「推文」,包括量的統計,以及內容分析。
荷蘭選制最特別的地方是:人民是先選黨再選人,確保每個黨都可以得到跟支持率相當的議員席次。這是對小黨有利制度,不像台灣、美國的選制有利兩大黨,所以荷蘭小黨林立。
以下議院選舉為例,在每個選區,每個政黨可以提名50位候選人,如果 該黨原本已經有15位議員,則可以提名80人。名單的第一人,通常是該黨有號召力的領袖。在名單的最後,常會放一些當選機會渺茫的當地知名人物如明星、作家、藝術家來拉抬選情。依照該黨得到的選票比例,從名單的第一名開始依序決定誰進入國會。
但荷蘭選舉有一個很特別的地方:人民決定投哪一個黨,還可以在那個黨的名單中選擇一個他特別喜歡的人,這叫做「偏好投票」(preference voting)。如果某位候選人得到大量的偏好投票,他的排名就有機會往前提升,擠掉原本保障名單的最後一位。
當你支持某個政黨時,這個政黨的候選人,通常政治意向跟你就不會有太大差異。會爭取「偏好投票」的人,通常是排序較後,怕被擠掉或想爭取進入當選名單。如果我們拿一群不同政黨的候選人統計曝光與得票的關係,干擾因素太多了,非主流或在弱勢選區的候選人,再怎麼努力曝光也未必換得到票。但如果是要在一群同黨候選人中選一位呢?不管投誰,都不會影響這政黨的總席次,也不用擔心自己的票會支持到跟自己想法差很多的人。這時,曝光度、熟悉感、好感度,可能就是影響「投給誰」的關鍵因素了。
研究者在經過複雜的統計後發現,候選人如果平日有經營推特帳號、在選舉期間有積極發推文,在「偏好投票」的得票數就會有「微小但顯著」的差異:通常無法影響大局,但很明顯就是會多了一些票。
如果候選人積極跟「推友」線上互動呢?在控制了「追蹤人數」等變項後,研究者發現,越多、越常與推友互動,得票數也會跟著增加。
可想而知的是,如果有用心經營,推特追蹤者越多,得票數也會越高。不過,發很多推文,並不會讓得票顯著增加。過多的曝光會疲乏,過了臨界點後的推文反而可能有反效果,這跟其他「單純曝光效應」的研究一致。
最後一個有趣發現是:候選人越是講述自己雞毛蒜皮的小事,如私生活(興趣、嗜好、旅遊、美食、家人等等)、心情故事、或每天細瑣的行程,反而會得到更多選票。已經支持這個政黨的推友,期待的並不是從各個候選人的推特看到黨的政策,還是希望瞭解候選人人性化的一面、期待候選人跟自己互動,好像大家是同一夥人。
如果拿這荷蘭研究來看台灣立委、議員的網路發言,當民代賣力地在臉書揭露自己時,他能從那裡得到最大好處?最大的利益,恐怕是在「黨內初選」時甩開同黨競爭者。在競爭激烈、或多人同時競爭時(如市議員初選),經營臉書帶來的「微小但顯著」的差異,就可能決定勝負。
我猜,也很有可能,在兩強對峙的選戰,候選人在網路暴露自己生活化、有親和力、像是鄰家大哥大姐的一面,對競爭中間選民也會有幫助。抹黑、強攻對手,中間選民或許會不高興。靠著適當的曝光下意識裡增加中間選民好感,有些選票就不知不覺地靠過來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