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費限定
方格精選

輕輕鬆鬆被洗腦(五):立委、議員在臉書談私事,對選情有幫助

更新 發佈閱讀 2 分鐘

社群網路時代,民主國家的政治人物,開始學著上網跟選民搏感情。依照「單純曝光效應」(mere exposure effect)理論,適度曝光、露臉、跟網友話家常、聊自己的興趣、表露心情,應該是會增加選民的好度。不過,要怎麼證明呢?

曝光應該會對選情有益,否則也不會有越來越多民意代表把時間、人力花在社群網站上,甚至聘請專屬小編。但,如何證明?人們投票,不會只依照政治人物的曝光度,風向、時潮也很重要。比如台灣二〇一八年底的「討厭民進黨」潮流,二〇二〇年初又轉向不喜歡國民黨。推特、臉書帶來的曝光,不太可能扭轉這麼大的動盪。

raw-image

荷蘭的國會議員選舉制度,恰恰好可用來觀察社群網站的曝光效應。歐美國家玩「推特」(Twitter)的人很多,推特會依序排列每一則你追蹤的「推友」發出的訊息,不像臉書會用演算法篩選,所以推特也更適合拿來做曝光研究。這研究觀察了荷蘭國會議員候選人在二〇一〇年大選前後的所有「推文」,包括量的統計,以及內容分析。

荷蘭選制最特別的地方是:人民是先選黨再選人,確保每個黨都可以得到跟支持率相當的議員席次。這是對小黨有利制度,不像台灣、美國的選制有利兩大黨,所以荷蘭小黨林立。

以下議院選舉為例,在每個選區,每個政黨可以提名50位候選人,如果 該黨原本已經有15位議員,則可以提名80人。名單的第一人,通常是該黨有號召力的領袖。在名單的最後,常會放一些當選機會渺茫的當地知名人物如明星、作家、藝術家來拉抬選情。依照該黨得到的選票比例,從名單的第一名開始依序決定誰進入國會。

但荷蘭選舉有一個很特別的地方:人民決定投哪一個黨,還可以在那個黨的名單中選擇一個他特別喜歡的人,這叫做「偏好投票」(preference voting)。如果某位候選人得到大量的偏好投票,他的排名就有機會往前提升,擠掉原本保障名單的最後一位。

當你支持某個政黨時,這個政黨的候選人,通常政治意向跟你就不會有太大差異。會爭取「偏好投票」的人,通常是排序較後,怕被擠掉或想爭取進入當選名單。如果我們拿一群不同政黨的候選人統計曝光與得票的關係,干擾因素太多了,非主流或在弱勢選區的候選人,再怎麼努力曝光也未必換得到票。但如果是要在一群同黨候選人中選一位呢?不管投誰,都不會影響這政黨的總席次,也不用擔心自己的票會支持到跟自己想法差很多的人。這時,曝光度、熟悉感、好感度,可能就是影響「投給誰」的關鍵因素了。

研究者在經過複雜的統計後發現,候選人如果平日有經營推特帳號、在選舉期間有積極發推文,在「偏好投票」的得票數就會有「微小但顯著」的差異:通常無法影響大局,但很明顯就是會多了一些票。

如果候選人積極跟「推友」線上互動呢?在控制了「追蹤人數」等變項後,研究者發現,越多、越常與推友互動,得票數也會跟著增加。

可想而知的是,如果有用心經營,推特追蹤者越多,得票數也會越高。不過,發很多推文,並不會讓得票顯著增加。過多的曝光會疲乏,過了臨界點後的推文反而可能有反效果,這跟其他「單純曝光效應」的研究一致。

最後一個有趣發現是:候選人越是講述自己雞毛蒜皮的小事,如私生活(興趣、嗜好、旅遊、美食、家人等等)、心情故事、或每天細瑣的行程,反而會得到更多選票。已經支持這個政黨的推友,期待的並不是從各個候選人的推特看到黨的政策,還是希望瞭解候選人人性化的一面、期待候選人跟自己互動,好像大家是同一夥人。

如果拿這荷蘭研究來看台灣立委、議員的網路發言,當民代賣力地在臉書揭露自己時,他能從那裡得到最大好處?最大的利益,恐怕是在「黨內初選」時甩開同黨競爭者。在競爭激烈、或多人同時競爭時(如市議員初選),經營臉書帶來的「微小但顯著」的差異,就可能決定勝負。

我猜,也很有可能,在兩強對峙的選戰,候選人在網路暴露自己生活化、有親和力、像是鄰家大哥大姐的一面,對競爭中間選民也會有幫助。抹黑、強攻對手,中間選民或許會不高興。靠著適當的曝光下意識裡增加中間選民好感,有些選票就不知不覺地靠過來了。

以行動支持創作者!付費即可解鎖
本篇內容共 1640 字、1 則留言,僅發佈於陳豐偉編譯社你目前無法檢視以下內容,可能因為尚未登入,或沒有該房間的查看權限。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陳豐偉的沙龍
1.6K會員
609內容數
【陳豐偉編譯社】的內容會幫助你瞭解自己、瞭解你的伴侶、家人、親友、同事,讓你更能分析為什麼某些人就是會有這樣的行為模式。無論是人際關係、職場用人或危機處理,以及給予你的親友好的建議,從這裡得到的知識,或許有一天會派上用場。
陳豐偉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4/26
你的部門、公司、參加的團體裡的領導者,是否有高度自戀的人呢?對這樣的人,或許你一開始會有些喜歡或佩服,但最後可能會有點討厭或想要避開。企業領導者與政治人物,又有多少是高度自戀的人?
Thumbnail
2025/04/26
你的部門、公司、參加的團體裡的領導者,是否有高度自戀的人呢?對這樣的人,或許你一開始會有些喜歡或佩服,但最後可能會有點討厭或想要避開。企業領導者與政治人物,又有多少是高度自戀的人?
Thumbnail
2025/04/24
正規的答案,當然是「不可以」。不過,當專業的薪資越來越難負擔「中產生活」,也就不斷會有人挑戰專業倫理。然後現在有一種聲音出現,認為護理人員並不是「有公眾形象、常對社會大眾發言」的人,如果匿名拍攝OnlyFans,沒有理由接受公眾檢視。
Thumbnail
2025/04/24
正規的答案,當然是「不可以」。不過,當專業的薪資越來越難負擔「中產生活」,也就不斷會有人挑戰專業倫理。然後現在有一種聲音出現,認為護理人員並不是「有公眾形象、常對社會大眾發言」的人,如果匿名拍攝OnlyFans,沒有理由接受公眾檢視。
Thumbnail
2025/04/19
「韓國長期以來在性別觀念與性別平等指數上的表現堪稱慘不忍睹」---一位在美國任教的韓裔女性學者這麼說。原本我在搜尋歐美「非自願單身」(incel)議題,找到這篇文章後,決定先把重點放在「韓國男人」。
Thumbnail
2025/04/19
「韓國長期以來在性別觀念與性別平等指數上的表現堪稱慘不忍睹」---一位在美國任教的韓裔女性學者這麼說。原本我在搜尋歐美「非自願單身」(incel)議題,找到這篇文章後,決定先把重點放在「韓國男人」。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荷蘭眾議院選舉將於11月22日登場!有趣的是報紙版面上除了議題、政策,還有對於「中間選民」立場流動的追蹤。據調研機構的數據,有八成左右的選民屬於中間選民,荷蘭媒體因此也對中間選民進行追蹤報導。究竟荷蘭模式可以給台灣選舉哪些參考價值?
Thumbnail
荷蘭眾議院選舉將於11月22日登場!有趣的是報紙版面上除了議題、政策,還有對於「中間選民」立場流動的追蹤。據調研機構的數據,有八成左右的選民屬於中間選民,荷蘭媒體因此也對中間選民進行追蹤報導。究竟荷蘭模式可以給台灣選舉哪些參考價值?
Thumbnail
所以到底是政客膚淺,還是他們「選擇」展現膚淺,因為人們漠不關心、盲目又愛看熱鬧。我們選擇的,真的是那些對我們未來有幫助的政見嗎?
Thumbnail
所以到底是政客膚淺,還是他們「選擇」展現膚淺,因為人們漠不關心、盲目又愛看熱鬧。我們選擇的,真的是那些對我們未來有幫助的政見嗎?
Thumbnail
臉書、推特等社群網站,讓許多民主國家的選民更加極端化尖銳批評、嘲諷對方的言詞,在網路上可以得到許多分享,營造出「極端化才是主流民意」的錯覺。但實際情形可能不是這樣,只不過是因為追求中性的、不希望太偏頗的言論,往往就乾巴巴的引不起網民的興趣,不喜歡看也不太分享,有寫跟沒寫差不多,沒有多少人注意到。
Thumbnail
臉書、推特等社群網站,讓許多民主國家的選民更加極端化尖銳批評、嘲諷對方的言詞,在網路上可以得到許多分享,營造出「極端化才是主流民意」的錯覺。但實際情形可能不是這樣,只不過是因為追求中性的、不希望太偏頗的言論,往往就乾巴巴的引不起網民的興趣,不喜歡看也不太分享,有寫跟沒寫差不多,沒有多少人注意到。
Thumbnail
民調是「漸漸上升」或「漸漸下滑」,對選民的投票意向的影響可能大於單純的排名。來自丹麥的研究。
Thumbnail
民調是「漸漸上升」或「漸漸下滑」,對選民的投票意向的影響可能大於單純的排名。來自丹麥的研究。
Thumbnail
公投是一種選擇,人民的選擇,這是的投票是針對個人的想法,做出一定的決定,無關於誰執政或是誰要你投同意不同意。
Thumbnail
公投是一種選擇,人民的選擇,這是的投票是針對個人的想法,做出一定的決定,無關於誰執政或是誰要你投同意不同意。
Thumbnail
在這些研究裡,受測者被安排看的是意識形態平均分配、標題經過設定的文章,然後用監視設備以及網路行為記錄軟體來觀察受測者的閱讀行為。但如果一個人大部分資訊來自網路、然後網路資訊多數來自同溫層呢?那他的選擇性閱讀恐怕是更嚴重了。這都會加重不同政黨支持者的歧見與歧視。
Thumbnail
在這些研究裡,受測者被安排看的是意識形態平均分配、標題經過設定的文章,然後用監視設備以及網路行為記錄軟體來觀察受測者的閱讀行為。但如果一個人大部分資訊來自網路、然後網路資訊多數來自同溫層呢?那他的選擇性閱讀恐怕是更嚴重了。這都會加重不同政黨支持者的歧見與歧視。
Thumbnail
候選人越是講述自己雞毛蒜皮的小事,如私生活(興趣、嗜好、旅遊、美食、家人等等)、心情故事、或每天細瑣的行程,反而會得到更多選票。已經支持這個政黨的推友,期待的並不是從各個候選人的推特看到黨的政策,還是希望瞭解候選人人性化的一面、期待候選人跟自己互動,好像大家是同一夥人。
Thumbnail
候選人越是講述自己雞毛蒜皮的小事,如私生活(興趣、嗜好、旅遊、美食、家人等等)、心情故事、或每天細瑣的行程,反而會得到更多選票。已經支持這個政黨的推友,期待的並不是從各個候選人的推特看到黨的政策,還是希望瞭解候選人人性化的一面、期待候選人跟自己互動,好像大家是同一夥人。
Thumbnail
當你在臉書宣傳投票時,多數看到的人,就是跟你意向非常相似的人,你宣傳叫他投票,他宣傳叫你投票。最終雖然大家都投票,但票數沒有增加,因為你們本來就會去投票。當然不是完全沒有效果,只是很低。
Thumbnail
當你在臉書宣傳投票時,多數看到的人,就是跟你意向非常相似的人,你宣傳叫他投票,他宣傳叫你投票。最終雖然大家都投票,但票數沒有增加,因為你們本來就會去投票。當然不是完全沒有效果,只是很低。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