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談|對文字動心的時刻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我對於人的好奇心一直是存在的,但在大多數的時刻,那源於「對他的文字」先產生好奇,才開始想要理解「這是一個怎樣的人?」在我的生活情境中除了能閱讀出書、寫專欄的人的文字之外,就是在寫作平台上的寫作者,若是讀到讓我感動的文字,便會想認識那個人:「他是在如何的環境下成長,才能造就出如此文字?」
但通常被吸引的並非文字本身,而是寫作者的視野所見。
想想我的情緒一開始出現在那些已經離世許久的人身上,在我十五歲到十七歲那段期間試著讀《社會契約論》時——必須承認,以我現在的位置回想,那時不一定有讀懂——但我為著一個「人」能提出如此「概念」進而影響到現代社會的民主運作,感到很不可思議(指的是那時的想法是這麼的簡化)⋯⋯青少年時的我就對十八世紀的法裔瑞士人盧梭(Jean-Jacques Rousseau)有極大的興趣,想像自己若有可能跟他對話,會是怎樣的情境?
那對我而言是一種很浪漫的遐想。
因此要學習法文和社會學,原始的想法是「可以」和他對話,即使現實中做不到,但我想要有這技能。
開始於對他的好奇與想像而讀了更多與盧梭有關的書,有時甚至覺得我應該是認識他了——我知道他會在巴黎傷兵醫院散步,感覺到法蘭西精神,那時他有著愛國情操,其實應該是一種對於法蘭西文化的崇拜,之後他又覺得別人對他不友善是因為流言蜚語——那些細微的情緒改變,讓我讀到了他的內心,甚至有點窺視者的不好意思。
後來我也在不同時期愛上了其他作者。

真實的文字

讀語言時有學到,西方人寫的日記是為了自己,既然是寫給自己讀的就更為誠懇與真實,像是盧梭的隨筆,直接說著自己很憂慮,傷兵醫院的老兵們也不理他了,這種文字若是想著給「別人讀」,大概不敢說這麼幼稚的話,一個大男人因別人冷淡而受到打擊是很沒面子的吧?
我會為了真實的文字而感動,而且一直相信多數人是能感受到文字中的真偽,就像我們能輕易的分辨出電話行銷的口吻。
出於真的,是自己的中心思想,幾乎不會動搖的理念與信仰;出於真的,讀者會感受到文字中的口氣,彷彿那個人正在對你說話,他有自己的習慣;出於真的,不一定寫出深奧的文字,也沒有難字或罕見字,創作者不一定使用高級的修飾手法,而讀者依然認可那是「好文筆」,可能會說他有自己的風格,他的思想是好的。
昨天突然想到「女孩」一詞有著特殊的意義是因為(依然緩慢)閱讀《那不勒斯故事》時被兩個女孩的互動所感動,想要寫一篇女孩間的感情,但又覺得「女孩」似乎有了一種意義,一時不知道如何敘述兩位青少女

自省文字的能力

我本來想說的只是我在社群媒體上寫的一段話。
看《我的天才女友》影集和讀《那不勒斯故事》小說時我都注意到一段敘述,女主即將滿十五歲的暑假,第一次有機會到外地度假,這對於拿波里舊城區的人而言是很難得的經驗,她在海邊度假卻寫了很多封信給好友,一直沒收到回信,直到八月底,十五歲生日那天終於收到了。

讀信的同時,感到很羞愧,只有小學畢業的「天才女友」的文字很真誠、有自己的口吻、還能清楚分析,也不說浮誇和幼稚的事(與她自己相比)⋯⋯這些都還好,而當主角說忽然鄙視起高中語文老師,竟然給了自己不配的九分,我真覺得難怪她最終成為著名的語言學家。

這類的「自省」在義大利文學中還算常見,但一個十多歲的孩子能理性並有評估對方的能力,還是很令人驚豔。
主角的慚愧來自於對方使用樸實的語言就能理性分析起許多事件的核心。好友在信件告訴她,自己沒有回信是因為生活中有許多不愉快,而主角正在度假,她不應該把這些事情告訴她,不過是真心主角開心。
此時,主角不僅因為自己在信中分享了幼稚的事情和虛偽的愉悅感到羞愧, 一方面也是因為對方的生命中正在經歷著更複雜且「黑暗」的事件,那是一個十五歲的女孩很難去面對的。在收到信之後,她打算提早結束自己的假期,回去幫忙好友。

文字能表達的有時多餘本質

主角是因為好友寫給她的信而被打動,決定要回她們居住的城區與好友一起面對。但這本書的敘事角度也是主角本身,她以回顧的口吻誠實表示,當時她是希望自己的決定能讓其他人「認為」她是一個好人。
我覺得不論是在故事中的反應或是作者自己的角度都是很誠實暴露出這些小心思,或許是事過境遷,畢竟她寫作時已不在是一個十五歲的少女,她能夠以後來的視角來面對青少年時期的一切。
而我認為《那不勒斯故事》很值得閱讀也是其中的情感非常真實,每個角色都是有血有肉的出現在讀者面前。他們想表達自己立場時會說著標準義大利語,但要與鄉親們套近乎時又說著方言;教育水準較高的人知道說義大利語所帶來的權威與強勢,那是他們的特權與光環,對方或許無法好好的回應而顯得卑微。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202會員
231內容數
反意識形態的寫作者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Chin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若不是讀了《Very Important People(當女孩成為貨幣)》我不知道原來在奢華夜場生活中有一群人是無關於性交易的「女孩」。她們擁有趨近於名模的外型(經常就是名模) 是一種高級的存在,她們的出現把各個Club裝飾的更有價值——對場所的擁有者而言等於是高級家具。
那是塞納河的下游,也不在巴黎了。
大概是前陣子都有達到36度、37度的高溫,這幾天我出門時已不覺得熱了。32度也不用撐傘、防曬,直接就在正午時走出家門要去店裡工作,開店後有許多無法預期的事,我們幾乎很難猜測某一天的生意會如何。這是一種隨時都很難放心的工作,也不完全是你努力做好一件事,就會有好的結論,只能知道不努力就不會有好結論。
記得小時候曾讀過一本法國小說,但現在甚至想不起來作者是誰,也不知道是不是有名的著作,只記得那是一本自傳小說。講的是母女間微妙的感情,作者的媽媽總有意無意的讓她自我感覺不良,那不是一部很有故事性的小說,只是在敘述母女間的感情,有種緊張的氛圍,最後媽媽自殺身亡⋯⋯
如果你的靈魂與記憶存在,但人生經歷被迫洗去,有了重生的機會,你會怎麼做? 這是一個發生在意大利的故事。 從賭城回來的帕斯卡爾在回家的火車上,一邊翻閱家鄉的報紙,一邊整理著這趟旅程的心情;突然,報上的一則新聞震懾住他,因為那正是他本人的死亡消息。
讀或不讀經典都是個人的選擇,也都有各自的支持者
若不是讀了《Very Important People(當女孩成為貨幣)》我不知道原來在奢華夜場生活中有一群人是無關於性交易的「女孩」。她們擁有趨近於名模的外型(經常就是名模) 是一種高級的存在,她們的出現把各個Club裝飾的更有價值——對場所的擁有者而言等於是高級家具。
那是塞納河的下游,也不在巴黎了。
大概是前陣子都有達到36度、37度的高溫,這幾天我出門時已不覺得熱了。32度也不用撐傘、防曬,直接就在正午時走出家門要去店裡工作,開店後有許多無法預期的事,我們幾乎很難猜測某一天的生意會如何。這是一種隨時都很難放心的工作,也不完全是你努力做好一件事,就會有好的結論,只能知道不努力就不會有好結論。
記得小時候曾讀過一本法國小說,但現在甚至想不起來作者是誰,也不知道是不是有名的著作,只記得那是一本自傳小說。講的是母女間微妙的感情,作者的媽媽總有意無意的讓她自我感覺不良,那不是一部很有故事性的小說,只是在敘述母女間的感情,有種緊張的氛圍,最後媽媽自殺身亡⋯⋯
如果你的靈魂與記憶存在,但人生經歷被迫洗去,有了重生的機會,你會怎麼做? 這是一個發生在意大利的故事。 從賭城回來的帕斯卡爾在回家的火車上,一邊翻閱家鄉的報紙,一邊整理著這趟旅程的心情;突然,報上的一則新聞震懾住他,因為那正是他本人的死亡消息。
讀或不讀經典都是個人的選擇,也都有各自的支持者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餘生將盡,還是動筆寫點甚麼吧。 小時候,對語文的興趣不高,更遑論寫作。課堂上學了記敍文、抒情文、議論文,作文時卻常感到頭昏眼花,一個字也難以下筆。思緒凌亂起來,旁人寫了一整頁的字,我還在望穿秋水,拼着命似的把字從腦海中擠出來。 後來,學習實用文,日子好過了一點,至少寫作有點根據,不用憑空想像。
Thumbnail
一句話就這麼溢出心智的序列,那是一無意識的、關於愛的滿溢。正是因為那是場永遠都在腦海裡的洋流中竄動的情感,所以對於身體外部的公眾領域只能是一種情感能否生存的未知試探。 此次是一次意外的、招致不穩定的未明事件,在短暫而無法確知自己的冒險意圖之前,行動需要被迫使展開,如果說,可以趕在聲音到達前就有機會攔
Thumbnail
我從來沒有想過小說可以這麼寫。 把內心渴盼的、質疑的、崇敬的、熱愛的、想念的⋯⋯通通以虛實交錯的方式融入小說情節裡,像是在看盧導的臉書記錄生活,也似是在看一位熱愛台灣這塊土地的男子梳理人生這趟奇幻的旅程。 盧導在書中寫道:「我愛的人都離開我,連我幻想出來的,也要離開我。這一點也不
Thumbnail
在十封跟後輩往來的短信中,詩人里爾克不藏私的暢聊了創作理念,這些優美又富有哲思的內容,被集結至《給青年詩人的信》一書中。里爾克捕捉了藝術創作的精髓,雖是寫給年輕詩人,其中概念卻不限應用於詩。當時不過 28 歲的他,能有此番沉穩見解,著實驚人。
年輕時,認識不少才女,分別在音樂、詞賦、繪畫上各有所長,基本點是中文造詣都很好。然後各自出國了,分別是美、加、法國、奧地利,還有去到了義大利的! 其中有位,墨竹、山水都畫的很好的,去法國學藝術。也嫁了一位法國人,她的先生專業是亞洲宗教綱類,中、日、韓語都還順𣈱。十年前回台灣,約我去她家聊天,我跟
Thumbnail
在數位時代,人人都是作者,都可以自由對外發表意見。這使得很多人覺得:「寫作」並不困難啊,然而,在文字寫作方面「自覺有成就感」的人,畢竟不多。偶爾見到文友在各寫作平台牛刀小試,卻很快就消退熱情,為什麼不再堅持下去?這使我想到,寫作人其實具備的「精神特質」,可能與一般人所瞭解的並不相同。
首先 我承認 我是因為書名而想翻開閱讀的😄😄😄 但書中的內容不能說是勵志類型 比較像是心情分享 就是一個不愛說話的人 寫了好幾封信給你 而信中的敘述有時候是這人的朋友發生的 有時候是她自己遇到的 很真實 也令人共鳴
Thumbnail
容我開門見山說一句,我對於這本書說不上喜歡,不過這書對我有特別意義。 仍記得我於多年前隨手翻閱,讀到盧梭描述自己遭遇眾叛親離的心情,坦率的揭露內心那股強烈的憤恨和孤獨感。雖然我當時對盧梭的著作、主張和經歷毫無認識(現時也不見得有多熟悉💁🏻‍♀️),不過當時陷入情緒谷底的我對於這一段非常感觸
Thumbnail
俗話說得好:“人因夢想偉大°” 記得十五歲的我,現代詩的創作累積三本筆記本,就自許一個言情小說家的夢想,看到了許多國文課本的作家,不管是散文名家梁實秋,還是力與美的詩人余光中,還是浪漫詩人徐志摩,言情小說家瓊瑤,我覺得寫作是好快樂的一件事,好像揮舞著魔法棒,我就喜歡上寫作,尤其寫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餘生將盡,還是動筆寫點甚麼吧。 小時候,對語文的興趣不高,更遑論寫作。課堂上學了記敍文、抒情文、議論文,作文時卻常感到頭昏眼花,一個字也難以下筆。思緒凌亂起來,旁人寫了一整頁的字,我還在望穿秋水,拼着命似的把字從腦海中擠出來。 後來,學習實用文,日子好過了一點,至少寫作有點根據,不用憑空想像。
Thumbnail
一句話就這麼溢出心智的序列,那是一無意識的、關於愛的滿溢。正是因為那是場永遠都在腦海裡的洋流中竄動的情感,所以對於身體外部的公眾領域只能是一種情感能否生存的未知試探。 此次是一次意外的、招致不穩定的未明事件,在短暫而無法確知自己的冒險意圖之前,行動需要被迫使展開,如果說,可以趕在聲音到達前就有機會攔
Thumbnail
我從來沒有想過小說可以這麼寫。 把內心渴盼的、質疑的、崇敬的、熱愛的、想念的⋯⋯通通以虛實交錯的方式融入小說情節裡,像是在看盧導的臉書記錄生活,也似是在看一位熱愛台灣這塊土地的男子梳理人生這趟奇幻的旅程。 盧導在書中寫道:「我愛的人都離開我,連我幻想出來的,也要離開我。這一點也不
Thumbnail
在十封跟後輩往來的短信中,詩人里爾克不藏私的暢聊了創作理念,這些優美又富有哲思的內容,被集結至《給青年詩人的信》一書中。里爾克捕捉了藝術創作的精髓,雖是寫給年輕詩人,其中概念卻不限應用於詩。當時不過 28 歲的他,能有此番沉穩見解,著實驚人。
年輕時,認識不少才女,分別在音樂、詞賦、繪畫上各有所長,基本點是中文造詣都很好。然後各自出國了,分別是美、加、法國、奧地利,還有去到了義大利的! 其中有位,墨竹、山水都畫的很好的,去法國學藝術。也嫁了一位法國人,她的先生專業是亞洲宗教綱類,中、日、韓語都還順𣈱。十年前回台灣,約我去她家聊天,我跟
Thumbnail
在數位時代,人人都是作者,都可以自由對外發表意見。這使得很多人覺得:「寫作」並不困難啊,然而,在文字寫作方面「自覺有成就感」的人,畢竟不多。偶爾見到文友在各寫作平台牛刀小試,卻很快就消退熱情,為什麼不再堅持下去?這使我想到,寫作人其實具備的「精神特質」,可能與一般人所瞭解的並不相同。
首先 我承認 我是因為書名而想翻開閱讀的😄😄😄 但書中的內容不能說是勵志類型 比較像是心情分享 就是一個不愛說話的人 寫了好幾封信給你 而信中的敘述有時候是這人的朋友發生的 有時候是她自己遇到的 很真實 也令人共鳴
Thumbnail
容我開門見山說一句,我對於這本書說不上喜歡,不過這書對我有特別意義。 仍記得我於多年前隨手翻閱,讀到盧梭描述自己遭遇眾叛親離的心情,坦率的揭露內心那股強烈的憤恨和孤獨感。雖然我當時對盧梭的著作、主張和經歷毫無認識(現時也不見得有多熟悉💁🏻‍♀️),不過當時陷入情緒谷底的我對於這一段非常感觸
Thumbnail
俗話說得好:“人因夢想偉大°” 記得十五歲的我,現代詩的創作累積三本筆記本,就自許一個言情小說家的夢想,看到了許多國文課本的作家,不管是散文名家梁實秋,還是力與美的詩人余光中,還是浪漫詩人徐志摩,言情小說家瓊瑤,我覺得寫作是好快樂的一件事,好像揮舞著魔法棒,我就喜歡上寫作,尤其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