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門山東稜出屏風〔上〕—尋向古關原,隨著太魯閣討伐戰的步伐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2 分鐘
2022/4/16-17

日治時代中期,佐久間左馬太帥軍討伐深居高山的內太魯閣族部落,石門山東稜這條大多數人應該都相當陌生的路線,便是征討的多條戰道之一。自石門山登山口啟登,重裝登上路程最短的百岳,從山頭繼續沿著往東延伸的稜脈一路下切塔次基里溪谷,探訪那鮮為人知的古關原。追尋著百餘年前太魯閣戰爭的軌跡,並在屏風山山徑轉向,最後爬上近700米的落差,自屏風新登山口「下山」。整趟行程累積下降1,300米、爬升700米,是一趟詭異的下降比爬升還要多上近一倍的行程。

沿途穿越人跡罕至的針葉樹林、踩過刺骨的高山溪流、行經戰時留下的遺跡、最終回到現代文明世界的懷抱,一趟考驗著行進技巧、體能、與判斷的路途,飽含歷史的浸潤,閃耀在午後松針林內的點點微光下。稜線上的森林悠揚柔美、深刻的溪谷曲折凌厲、層疊的地壘與岩壁寬廣雄偉,引領著本學期所有新生,16人的大隊伍在陽光燦爛下邁出步伐,循著日軍曾經的足跡向森林深處探去。


行程概述—

詳細時間軸與行程(純文字)記錄請看這邊

D1 石門山登山口→石門山→森林線→2866大岩壁→門神樹→溪谷前寬稜迫降C1

D2 迫降營地→門神樹→塔次基里溪→古關原→屏風岔→屏風登山口


D1 黑夜、風寒、鬼打牆

腳下的戰爭回憶

北二段撤退隔週,我們再度驅車來到合歡山區,可這次並非過客,而是難得地要從這個人潮如織的地方起登。拉開車門,高山沁涼的清新空氣竄入鼻腔,晨光明媚下仍帶著寒意的氣溫,正是個適合重裝行進的好天氣。周末的早晨,熱門的松雪樓一帶早已人聲鼎沸,站在這個稍遠離奇萊登山口的停車場,一群重裝打扮的學生們似乎有些引人注目。

背包靜靜地靠在腳邊,眾人圍成一圈,低頭跟著開隊嚮導默禱山神保佑,出發前例行的敬山、祈禱儀式早已熟稔,卻從未想過今晨虔敬的祈求,竟會在當天稍晚應驗。順著路旁的小徑緩緩爬升,由於山頂距離登山口僅有不到800公尺,且沿途都是平坦的高山草原,因此直到山頂都還能瞧見遠處的公路和松雪樓。吸納著海拔3000米以上的空氣,明明前一周已在北二段適應過幾日,再度回到高山仍覺得呼吸有些吃力,身體尚未習慣此處相對稀薄的氧氣與低壓。

踅至石門山頂,定睛一瞧竟也不到20分鐘就走了上來,果然「最易百岳」之稱並非謠傳。簡單拍了張三角點處的合照—後來竟差點成為此行16人唯一的一張合照,目光對齊指北針上的正東,我們沿著自山頂蜿蜒而下的羊腸小徑,正式踏上石門山東稜的旅途。

暖陽灑落在金色的草坡上,我們沿著稜線上蜿蜒的小徑冉冉而行(Photographed by Gino Chang)。

暖陽灑落在金色的草坡上,我們沿著稜線上蜿蜒的小徑冉冉而行(Photographed by Gino Chang)。

1914年5月,台灣仍在日本政府統治下,佐久間左馬太總督統帥的太魯閣討伐軍正式向太魯閣族(Truku)的傳統領域發進。早在討伐戰前2年,日軍便已展開相關的踏查、便道建設工程,籌備已久的殲滅戰爭就此全面展開。該次行動由軍警聯合發起,戰事主要分東、西兩側進攻,東線的攻勢由警方編組,分為立霧溪線、三棧溪線、與巴托蘭溪線共3線,西線的攻勢則以日軍組成,分成畢祿山線、塔次基里線、托博闊溪線、奇萊北峰線、以及奇萊南峰線共5線,形成一場總計8線進攻、動員超過2萬人的的龐大討伐戰爭,部分的討伐路徑日後也修築成為當今人們較為熟知的「合歡越嶺道路」。

然之所以動用如此驚人的武力,也要剿滅棲居深山的Truku,必須得再向前追溯至西元1896年的新城事件,也就是廣義的太魯閣戰爭起始點。當年日軍初次自花蓮港上岸,尚未對日本政府投誠的Truku領地和日人的活動範圍出現重疊,也引發了些許摩擦。直到一次日軍侵犯了一位來自部落的女性後,引起太魯閣族剔除祖靈文化污辱的獵首儀式,原先互看不順眼的局面轉眼升級成大規模的流血衝突。隨後,日軍接連發起了三棧、加灣兩次進攻事件,但都被族人逼退。

受挫的日軍決定採取軟硬兼施的政策對付Truku,便以發展樟腦業為誘因,與居住在立霧溪、天祥以外的外太魯閣部落建立良好關係,可如此的關係卻並未維持太久。1905年,日軍因薪資發放不公、以及製樟業過度侵犯族人領土等多重因素,迎來了威里等部落的獵首祭儀,戰爭自此全面展開。以海上的炮擊揭開序幕,日本政府開始大規模建設隔離部落活動領域的「隘勇線」,將Truku的活動範圍完全限制在山區。最終,於0\西元1914年,日本軍警的聯合大軍自東西夾擊,徹底擊潰頑強堅守領域的Truku,以懸殊的人數與武力差距,迫使太魯閣族歸順。而這段自1910年至1915年間的「五年理番計畫」期間,如今也被定義為狹義的太魯閣戰爭,成為大多數人知悉的戰役史詩。

腳下踩著的東稜土地,便是當年「塔次基里線」的討伐路線,一路從石門山沿著東北的稜線下切塔次基里溪谷後,續沿溪東行抵托博闊溪匯流點,最後抵達卡拉寶與托博闊溪線會合。我們將走上這條歷史重道的前半段,直至屏風山岔路後自屏風登山口離去,後半段往卡拉寶的部分,或許就待隔日再訪了。

東稜之門

三角點一旁的路徑相當明顯,一行人浩浩蕩蕩的走在陽光普照的高山草原上,可如此的愜意卻沒能維持多久—陡急的蜿蜒的小徑稍向南偏,隨後隱沒在叢生的箭竹海中。植被掩蓋的地面越來越傾斜,艱難的向前推進了一小段後終於察覺不妙,轉頭切上一旁的支稜高處,清楚明顯的路徑再現,隊伍回到正路上繼續前進。

鑽過比自己還高的箭竹,枝葉繁茂下隱藏著大大小小的落差,走起來有些礙事。穿出地被最茂密的區域,站在森林邊緣回頭望去,石門山的尖端已消失在視線之中,映著金光的乾爽草坡用最後的餘力照耀著正式踏上旅途的背影。

回望那最後的藍天和綠地,行程在開始不到1個小時,我們便將告別那動人的箭竹草原。

回望那最後的藍天和綠地,行程在開始不到1個小時,我們便將告別那動人的箭竹草原。

高聳的針葉林木遮蔽了藍天,健康生長的枝枒構築出協調的曲線,原始、自然的景致美得令人忍不住驚呼。遁入林蔭下的氣溫倍加涼爽,清晰泥土道路雖有些鬆軟,走起來卻很舒服。愜意的逡巡在山林的綠意間,前方的新生走得有些跌跌撞撞,卻也仍順利前行。幾乎是全然放空的走著,原以為不太明顯的路徑近來似乎被踩得頗為清楚,沿途也都有時密時疏的布條指引,走在優美的森林內、坡度對自己來說又毫無阻礙、甚至還因冷門的緣故而無人打擾,讓人打從心底的喜歡上這條路線。

翻過一段凹谷,繼續跟著稜線上稀疏的布條前進,隊伍卻不知不覺地朝著南方偏去。刺人的植被越來越多、地表的土石也開始鬆動,我們置身於林間的一片深綠斜坡上,前方看不出道路的痕跡。端詳著地圖好一會兒,推估方才是不小心沿著朝南的支稜下切了一小段路,然而此時的正路應繼續筆直地向東延伸才是。調頭改從一旁的斜坡硬切回東稜,我、Eating、和Yofu打頭陣,選擇了一片絆腳植被們較少的碎石坡開始之字形上切。

踩著自覺相當穩固的腳點,三人迅速的攀升,曲折的繞過令人退避三舍的咬人貓叢,很快便來到了靠近稜頂的位置。回頭看著下方的搖擺掙扎的新生,雖然以自己當今的能力來說,目前都仍相當輕鬆,可對於初嘗登山的他們來說,過然還是太過吃力了。

從平緩處看向下方掙扎的新生們,總覺得有些抱歉。

從平緩處看向下方掙扎的新生們,總覺得有些抱歉。

回到稜上,此處的稜線是較為狹窄的瘦稜,偶爾遇到不長眼的倒木橫越其中,還得低身下潛或縱身翻越。緊貼著稜線的邊緣行進,右側的山壁被挖空了一大片,細碎的砂石隨著踏步的震動窸窣落下。兩側的坡地再度趨於和緩,行進也再次變得輕鬆,方才的小插曲,全然不影響悠然自得的心情。腰繞的路徑沿著左側的山壁而過,我們比預期時間早了一些抵達2866小山頭,大伙決定在山頭後方的平緩處休息午餐。

「新生說從下切沒多久後就開始頭痛,現在狀況好像不太好。」

從頭到尾都走在最後一個的我,此時第一次從前方的嚮導口中,得知隊伍中那位喜愛拍照的學弟身體有些不適。坐在地上休息了好一會兒,只見仍輕鬆愉快的氣氛下,唯獨學弟低著頭,全然沒有動午餐一口。由於石門東稜的路線第一日全程都是下坡,暴露於高海拔的時間也較短,第一時間大家並不認為高山反應的影響會過於嚴重,也應該隨著時間推延與高度降低而逐漸改善,可此時明顯的頭痛與毫無食慾的症狀,才讓我們驚覺不妙。從醫藥箱裡給了學弟一顆丹木斯,可令人震驚的是,才吞下藥物不過10來分鐘,學弟已淅瀝嘩啦的吐了一大袋。從嘔吐的這一刻起,事件的嚴重性瞬間在腦內亮起刺眼的紅燈—他必須立刻下降高度。

恰巧前陣子剛從一路報導的網頁上,看到了使用登山杖將兩顆登山包疊在一起揹負的方法,此時二話不說,立刻叉起背包,由我、Eating、Yofu、和Carol輪流背下山。迅速起身,隊伍繼續順著稜線陡下,期望能儘早抵達海拔2000左右的營地。

歡快的氣氛逐漸減退,長長的人龍緩緩在林間起伏著,提著嘔吐袋,學弟艱辛的向前走著。路上我們止步休息了幾次,其中一次再度嘗試給予藥物後,依舊因胃部的緊縮而嘔了出來。放棄投藥的念頭,只得埋頭繼續前進,高度在一次次的踩踏中終於以所下降,少了肩上重擔的學弟越走越順,幾乎拆成前後兩群的大隊也慢慢匯聚。

人龍起伏在巨人背脊般的稜線上,忽高忽低、時快時慢。

人龍起伏在巨人背脊般的稜線上,忽高忽低、時快時慢。

迫降夜

不知不覺間,我們的行進速度已明顯落後於預定行程,又經過一小段暴露感不大的瘦稜,眾人闖進了一片林木環視的寬廣空地,視野末端兩顆直挺挺的高樹,與紀錄中描述的樣子如出一轍:歷經8個多小時、超過1,000公尺的陡下,傳聞中的門神樹終於到了。說來也是弔詭,門神樹這個在每份紀錄中反覆出現、幾乎被奉為圖中唯一確定地標的位置,其實不過就是兩顆再普通不過的樹幹,立在一片空地邊緣罷了,且如今的正路甚至還不是從中穿越。如此平凡無奇的地點,卻成為了接下來一連串意外中,最初的觸發點、以及後續事件中的重要節點。

此時高山症的學弟在增高的氣壓下,已經恢復到可以些微飲食、甚至與我們聊天、講講幹話的程度了,直懸著的心總算放了下來。眼看著自己與溪谷間越來越少的等高線,輕快地跟著前頭的腳步往稜線末端下切,路況卻似乎與預期的大不相同,如同阻撓著我們抓取那即將到手的舒適營地般百般刁難。

模糊的路徑到了僅剩約200米落差時消失無蹤,環顧四週仍是陡峭的寬廣坡面,當下的時間已逼近傍晚4點,急著想趕快切到溪底的幾人組成了探路小隊—由當時隊伍中狀況最好的我、Eating、Yofu、和Carol先行向前尋找路跡。斜坡下方不遠處是一片極為寬廣的平台,地表微微傾斜,但仍是一片相當舒坦的空地。往指北針上標示的方位尋去,那裡卻是整面極為陡峭的泥土斜坡,一階一階的平緩處之間有著相當的落差,卻是我們在這個方向找得到唯一「狀似」能夠下切的地方。

「我覺得我們是不是該先找地方迫降,明天再提前探路阿?」

回到隊伍中,開隊嚮導點出了那個我們最不想面對、卻也無從迴避的問題。

「畢竟現在也快4點半了,照這樣下去,有很高的機率需要在不確定的路徑上摸黑,感覺風險有點高。」

極為理性、合理的判斷,事後看來也是當下最為明智的決定。幾個班底聚在一起研擬了好一會兒,這才發現問題的癥結點:由於我和部分人在地圖上繪製的路線,是依據地圖產生器的航機描出來的,但另外一部份的人則是從其中一份紀錄中取得GPX檔,兩者在門神樹之後的走法並不一樣,目前所在的位置應該正是地圖產生器「舊路」航跡上的轉彎處。也難怪從門神樹開始的路況,就與紀錄上「明顯好走,且有清晰的布條指引」截然不同,可出於輕忽與對記錄的準備不足,導致多數人並未警覺,直到時間不夠、甚至路徑消失後才驚醒過來。此時的自己,永遠都想像不到這竟只是個開端,同樣的輕忽,將在接下來的4個小時內,險些讓我們付出相應的代價。

(待續...)


參考資料—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Gino-avatar-img
2024/01/23
那是一次難忘的登山經驗,仍舊感謝山林,感謝學長姊們的照顧,也在那之後,更審慎評估自己的身體狀況,並開始改變自己對山的態度,更多的是對生活的方式,對我來說不僅是一次登山,更是一次人生的啟發,謝謝學長用如此細膩的文字紀錄下那一天。
JOVA-avatar-img
發文者
2024/01/30
Gino ㄟ~竟然被發現了XD 那真的是一次很難忘的經驗(各方面來說都是),也謝謝你當時留下了這麼多美好的照片,那些片段到現在來看都還是非常驚艷。
avatar-img
11路公車│The 11th Bus
59會員
81內容數
2019年開始接觸登山活動的筆者,喜愛台灣的山林,也喜歡各式各樣的戶外活動。足跡從高山百岳到中級山遺跡探勘都涵蓋,參與的活動則從溯溪、攀岩、到攀樹都有所囊括,雖看似樣樣通但實則樣樣不精。此處紀錄筆者的戶外生活體驗,希望透過文字刻劃自己的回憶,傳達依靠己力追尋愛好的理念,並期許文章能自娛娛人。
2024/06/06
傾頹的駐在所、滿布生活遺痕的古道,我們站在林道上眺望無緣前往的雪山稜線,向下尋找那掩藏在雪見林道下方的兩處駐在所。由於大雨打亂了原先的行程,我們意外踏上了這段意外的小冒險,探訪兩處早已有所耳聞的遺跡。在大雨中,聽著走路的聲音,徒步這件事情,本身或許就帶著詩意。
Thumbnail
2024/06/06
傾頹的駐在所、滿布生活遺痕的古道,我們站在林道上眺望無緣前往的雪山稜線,向下尋找那掩藏在雪見林道下方的兩處駐在所。由於大雨打亂了原先的行程,我們意外踏上了這段意外的小冒險,探訪兩處早已有所耳聞的遺跡。在大雨中,聽著走路的聲音,徒步這件事情,本身或許就帶著詩意。
Thumbnail
2024/04/23
「小關難纏、雲水無水、卑南不死、藤枝必亡」,選擇了自海諾南山走到小關山便從神池下山的路線,作為山社最後的畢業攀登行程,雖沒能體會到無水的雲水與要死不活的卑南、藤枝,小關山的難纏倒還是狠狠體驗了一把。走在風雨交加的稜線上,大學時光的種種湧上心頭,這是屬於我們的畢業攀登,卻絕不是攀登生涯的畢業作。
Thumbnail
2024/04/23
「小關難纏、雲水無水、卑南不死、藤枝必亡」,選擇了自海諾南山走到小關山便從神池下山的路線,作為山社最後的畢業攀登行程,雖沒能體會到無水的雲水與要死不活的卑南、藤枝,小關山的難纏倒還是狠狠體驗了一把。走在風雨交加的稜線上,大學時光的種種湧上心頭,這是屬於我們的畢業攀登,卻絕不是攀登生涯的畢業作。
Thumbnail
2024/03/07
那天,我們在埔里轉運站遇見了那個不知所措的斯洛伐克健行者,我們共度了一段美好的徒步時光,那是這趟旅程最為難忘的饋贈。2023年春季,在意外的假期內,我們走上了計畫好一陣子的合歡越嶺古道,途徑小完美谷,前往那有著優柔稜線的畢祿山。
Thumbnail
2024/03/07
那天,我們在埔里轉運站遇見了那個不知所措的斯洛伐克健行者,我們共度了一段美好的徒步時光,那是這趟旅程最為難忘的饋贈。2023年春季,在意外的假期內,我們走上了計畫好一陣子的合歡越嶺古道,途徑小完美谷,前往那有著優柔稜線的畢祿山。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錐麓古道】 一看就懂的錐麓古道攻略! 錐麓古道高懸在錐麓斷崖,從古道上鳥瞰太魯閣峽谷,壯麗又震撼。然而,提到這條驚險的山徑由來,就不得不說到百年前的一場戰役。 美麗的斷崖背後乘載著日治時期原住民部落征戰的辛酸血淚史。走在斷崖上,除了讓人感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之外,也可以感受一段鮮為人知的歷史悲歌。
Thumbnail
【錐麓古道】 一看就懂的錐麓古道攻略! 錐麓古道高懸在錐麓斷崖,從古道上鳥瞰太魯閣峽谷,壯麗又震撼。然而,提到這條驚險的山徑由來,就不得不說到百年前的一場戰役。 美麗的斷崖背後乘載著日治時期原住民部落征戰的辛酸血淚史。走在斷崖上,除了讓人感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之外,也可以感受一段鮮為人知的歷史悲歌。
Thumbnail
石門東稜為太魯閣戰役日軍行軍補給的路線,而古關原是當初日軍紮營的地點。沿途可見疑似當時的路徑、日軍遺址。 為徹底壓制臺灣生蕃,以建立其統治威信,並有效控制太魯閣地區龐大的自然資源,故而主動展開有計畫的軍事討伐。此事件為五年理蕃計畫中最受重視,也是最後一場戰役。
Thumbnail
石門東稜為太魯閣戰役日軍行軍補給的路線,而古關原是當初日軍紮營的地點。沿途可見疑似當時的路徑、日軍遺址。 為徹底壓制臺灣生蕃,以建立其統治威信,並有效控制太魯閣地區龐大的自然資源,故而主動展開有計畫的軍事討伐。此事件為五年理蕃計畫中最受重視,也是最後一場戰役。
Thumbnail
今天是「金門單車四日遊」的第三天,天氣陰,上午主要行程是「登太武山」,一般登太武山的路線有四條,分別為前山、後山、蔡厝古道和斗門古道,大部分遊客均由坡度較緩的前山玉章路口登山,這次Bovis兄規劃從後山屏東文康中心起登,這條路雖然較陡,但風景雄偉壯麗,值得一探!
Thumbnail
今天是「金門單車四日遊」的第三天,天氣陰,上午主要行程是「登太武山」,一般登太武山的路線有四條,分別為前山、後山、蔡厝古道和斗門古道,大部分遊客均由坡度較緩的前山玉章路口登山,這次Bovis兄規劃從後山屏東文康中心起登,這條路雖然較陡,但風景雄偉壯麗,值得一探!
Thumbnail
玉山前峰,日治時期稱為新高前山,位於南投信義與嘉義阿里山交界,海拔高度3,239公尺,為玉山群峰入門百岳。玉山前峰不用抽籤,僅需申請入山證及入園證。單趟3.5公里,一般以輕裝為主,從2.7公里處陡上800公尺,通過石瀑即可登頂,一般步程約6小時,可說是最初級的百岳行程。
Thumbnail
玉山前峰,日治時期稱為新高前山,位於南投信義與嘉義阿里山交界,海拔高度3,239公尺,為玉山群峰入門百岳。玉山前峰不用抽籤,僅需申請入山證及入園證。單趟3.5公里,一般以輕裝為主,從2.7公里處陡上800公尺,通過石瀑即可登頂,一般步程約6小時,可說是最初級的百岳行程。
Thumbnail
很常聽到的奇萊南華到底是什麼,奇萊南華並非是百岳的名稱,是一條新手登山路線,含有奇萊華峰及南華山。奇萊南峰台灣百岳:41。
Thumbnail
很常聽到的奇萊南華到底是什麼,奇萊南華並非是百岳的名稱,是一條新手登山路線,含有奇萊華峰及南華山。奇萊南峰台灣百岳:41。
Thumbnail
平行於大鹿林道的高嶺古道,屬於北坑溪古道的一部分,作為泰雅族曾經的交通要道,日治時期則在日本政府的建設下成為理番道路。為了有效管控山區,古道上每5公里就設有一處駐在所,如今被人遺忘的古道已殘破不堪,做好探勘的準備,踏上處處崩塌的舊路,我們循向那先人的無數遺蹟而去。
Thumbnail
平行於大鹿林道的高嶺古道,屬於北坑溪古道的一部分,作為泰雅族曾經的交通要道,日治時期則在日本政府的建設下成為理番道路。為了有效管控山區,古道上每5公里就設有一處駐在所,如今被人遺忘的古道已殘破不堪,做好探勘的準備,踏上處處崩塌的舊路,我們循向那先人的無數遺蹟而去。
Thumbnail
石門山東稜,一條日治時期討伐太魯閣族的古老路線,自石門山登山口啟登,再沿著自石門山東側延伸的稜脈一路下切塔次基里溪谷,探訪那鮮為人知的古關原,腳步最終來到屏風山山徑,爬上近700米的落差後,自屏風新登山口「下山」。而今知道這條路線的人不多,來訪需具備基本的探勘能力,卻也因此增添了一分神秘。
Thumbnail
石門山東稜,一條日治時期討伐太魯閣族的古老路線,自石門山登山口啟登,再沿著自石門山東側延伸的稜脈一路下切塔次基里溪谷,探訪那鮮為人知的古關原,腳步最終來到屏風山山徑,爬上近700米的落差後,自屏風新登山口「下山」。而今知道這條路線的人不多,來訪需具備基本的探勘能力,卻也因此增添了一分神秘。
Thumbnail
2022/4/16-17,石門山東稜出屏風完整記錄;人數16人;男女比12:4;老新比6:10 這是一條相當冷門的路線,卻也是百餘年前日軍侵略太魯閣族的討伐路線,登頂石門山後沿著東側稜線直下塔次基里溪谷,經過古關原後由屏風山傳統路下山,是一條具有些許挑戰性,卻也因此相當靜謐、有趣的路線。
Thumbnail
2022/4/16-17,石門山東稜出屏風完整記錄;人數16人;男女比12:4;老新比6:10 這是一條相當冷門的路線,卻也是百餘年前日軍侵略太魯閣族的討伐路線,登頂石門山後沿著東側稜線直下塔次基里溪谷,經過古關原後由屏風山傳統路下山,是一條具有些許挑戰性,卻也因此相當靜謐、有趣的路線。
Thumbnail
(聽說有連續高密箭竹林的)#閂山東北稜 行程概述 D0:台北→台中C0。 D1:730林道11.7K→退回上稜處→連續密箭竹→茶岩山稜線→茶岩山→閂山茶岩山岔→閂山登山口→公園營地C1。 D2:C1→金明真路岔→單攻閂山→23.2K閂山登山口→17.5K耳無溪岔→11.7K柵欄。
Thumbnail
(聽說有連續高密箭竹林的)#閂山東北稜 行程概述 D0:台北→台中C0。 D1:730林道11.7K→退回上稜處→連續密箭竹→茶岩山稜線→茶岩山→閂山茶岩山岔→閂山登山口→公園營地C1。 D2:C1→金明真路岔→單攻閂山→23.2K閂山登山口→17.5K耳無溪岔→11.7K柵欄。
Thumbnail
第三及第四座百岳的行程
Thumbnail
第三及第四座百岳的行程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