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有個「女孩必看!聯誼心機懶人包」的影片在網路流傳,開宗明義就說,一起去的朋友要好好挑選。這在心理學上叫做「誘餌效應」(decoy effect)。外在條件比自己差的朋友可以成為「誘餌」,讓自己看來更吸引人。如果帶一位明顯比自己亮麗的朋友參加聯誼,那就是讓自己成為「誘餌」了。
今天要講的議題很不「政治正確」,不過,認知心理學的相關文章,有許多本來就很不「政治正確」了。這是有腦生物數億年來演化的結果,許多人心裡明白,只是說不出個道理。但在聯誼活動中有明確目標與目的性的人,有些就會懂得用點心思,增加自己的成功率。

「女孩必看聯誼心機懶人包」影片截圖
二〇一五年有個有趣的青蛙實驗,就證實了這個誘餌理論,在某些低等動物也是成立的。
這青蛙叫做Tungara蛙,在求偶季節,雄蛙就會努力地大聲發出長音的鳴叫聲,來吸引雌蛙的青睞。雌蛙也會優先撲向聲音大聲、中氣十足的雄蛙。
學者認為,這是因為,平常沒有交往機會、事先認識、好好打量彼此的蛙蛙們,雌蛙要在黯淡潮濕的天空底下決定誰是優質交配對象,聽聲音是最好也幾乎是唯一的選擇方式了。
然後也可能正好Tungara蛙真的是優秀的基因可以孕育出很會叫的雄蛙,於是那些靠聲音挑選對象的雌蛙就得到了比較好的精子,誕生優質的後代,漸漸的,大部分雌蛙的基因,都是靠聲音來選擇交配對象,然後不懂得靠叫聲吸引雌性的雄蛙,也就斷絕了後代。
為了吸引雌性、獲得交配機會,雄蛙必須付出沉重的代價。首先,雄蛙必須演化出肥厚的肚子以及可以數倍擴張的聲囊,才能發出渾厚綿延的叫聲,這些「配備」對平日生活幾乎沒有什麼幫助。
而這麼張揚的聲音,會讓雄蛙更容易被一些天敵,比如蝙蝠察覺、補食,在雌蛙撲上來之前就命喪黃泉。所以並不是所有雄蛙都是發出一樣的求偶叫聲。有些雄蛙的求偶聲是比較不受歡迎的,但還是存在,或許就是賭「男一號」如果被吃掉了,自己就有機會成為第二選擇。
於是有學者做了有趣的實驗,在房間裡擺兩台音箱,播放A雄蛙與B雄蛙的求偶聲。在自然環境裡,B雄蛙比較吸引雌蛙,研究裡的雌蛙大多數撲向B音箱。
但這時如果加入另一個C音箱,播放明顯嘈雜、不太吸引雌蛙的蛙叫聲呢?有趣的是,撲向A音箱的雌蛙變多了,甚至超過B音箱。
幾乎沒有雌蛙會選擇C音箱,但就這麼巧妙地,一個沒人愛的「誘餌」,改變了雌蛙的求偶選擇,也逆轉了蛙蛙的基因傳承。
為什麼會這樣?學者有許多猜測。畢竟,雌蛙能做決策的時間有限,對雌蛙來說,思考這些問題或許也很燒腦,當很差的C出現時,A相對看起來也是不錯的選則,「撲成功」的成功率可能較高(想像的競爭者較少、雌蛙也比較不費力),而且A的基因也是有些好處,比如不會因為叫太大聲被蝙蝠吃掉。
人類的求偶行為自然是比青蛙複雜許多。不過,在購買商品時,人類的確會因為很糟糕的第三選項出現,改變對消費商品的選擇。男女交往時是否也有強烈的誘餌效應呢?想要耍點小心機時,或許可以思考看看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