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從人類發展史及設計史來看,早期市場多只以功能性商品為主,產品的繪製設計都以師傅一把手或以工程師為主導來完成,因此只看功能是否齊備運作,故物品裏外具備很多理性元素(例如直線,1/4圓線,橢圓形、多角形等可公式化元素),而人類發展至今,只要有愈多設計人員參與的案子,可以發現導入柔順曲線的元素愈多。 不是說現今當代生產出的產品都沒有了理性元素(例如B2B導向或給專業人士使用的工具如捍馬車)而是它如同光譜的兩端(理性與感性各佔一端)如同拔河在比重上拉扯。
<本文以車子局部細節為例,以下是敝人淺見做梳理,相信別人一定有更好的看法>。
我以同一家車子的後照鏡的背蓋為例;甲是該品牌很早期的設計,只用很簡單一個雙曲面背蓋,沒有任何多的元素;再看乙是近幾年的設計多了面的張力(這樣的造形語彙 (一定會在內部做充份的討論及檢視才會被固定下來)去形塑一條沒實用機能的棱線(如紅色指向線)。
想一下你我大家感受到這面的張力又如何?沒有它並不影響你使用後照鏡的功能。但相信我感性的設計好玩地方就是在這裏,而這也是我們跟工程師很不同的差異點。許多高級商品/車子就是用這些感性且沒實用功能的元素來長久堆疊出該品牌的價值感在消費者心中;結果認同此感性價值投射到品牌形象的消費者都很買單(不可能討好全人類),也忠實的反映在售價及市佔上。
(甲)B品牌早年之後照鏡理性元素-背蓋上的大雙弧面,取自:https://kknews.cc/car/ljbjgrg.html
(乙)B品牌近年之後照鏡感性元素(如紅線箭頭標示的棱曲線),取自:https://kknews.cc/car/ljbjgrg.html
再看一個負面細節的例子(丙照片)。是身為設計師至少在消費者有機會看到的眾多細節之一,應要小心處理(賈伯斯更連消費者看不到的地方的細節都要求);如丙照片中車頭與引擎蓋之間放大處的2部件接縫處用了一條黑色橡膠封條(防水防風及吸震等,這幾年一些車子都有部份的車頭與引擎蓋分件設計)。工業設計師對3D物件拆件時的間隙都要小心處理,要換位思考去推想消費者看到這間隙時感受會如何?
工程及組裝及不良率之間能做到的最小間縫是多少?只能用黑色橡膠封條來塞嗎?會對公司品牌造成何種影響?是加分或扣分呢?
簡單到複雜的產品在零件表(BOM表)裏可以簡單3、5件組好也可以如汽油車數萬件(如丙圖),每2個零件組在一起就必然有一個間隙。特別是外觀的間隙會直接被消費者感受到(認知到),因此設計師要主動要求/限定這些地方的公差多少才好!
設計師你若不要求,便會放由工程師接手要求在圖面上標註;但只有設計師會在意抽象感性的部份。連設計師都不在乎,沒有人會在乎的!
機構工程師要用"公差"(有分機能公差及外觀公差)來控制住全部的它,以使最終新產品被生產出來時能在某品質程度要求內,要經QC部門會抽樣或全檢檢核;QC抓嚴會反應在高不良率及成本,抓鬆反應在未來的客訴頻率。
因此若該新產品的各種問題(不只是設計製造等)未能在上市前解決,一旦開賣到市場上,那會是個災難的開始>_<lll,吾等曾看過QC主管不放行(怕未來客訴退貨),但業務部門想如期上市(合約罰款、業績目標及奬金)而吵架到總經理室要裁決。
無論有否品牌運作,我要說愈有品味(夢想)的公司愈知道感性元素的重要!即使是成本掛帥情況下,也會儘力保留住這原則。如果你有幸待到這樣的公司及跟到這樣的主管及先進共事時,你是幸運的~~
圖表取自:https://www.digitimes.com.tw/tech/showimg.asp?source=0000555446_2Y95O5IE3CDIPR79LCE1H&filename=555446-6-LCE1H.jpg&sourcetype=1
最後要說感性的設計在不同的設計者手上,其處理的功力也都不同,有使人會接受或不接受,愛或不愛。但無論如何在未上市時的內部檢視階段,總是要說個道理(不能說我喜歡、我覺得很好自我感覺良好的主觀理由)來說服設計總監(統管全部的設計重點的總負責人)給綠燈,像照片中的尾燈紅色與透明色為複合射出一體成型(請只看紅色U線區)今早又看到了,實在忍不住貼上來供大家思考一下如此畫的(如U形的走勢最終成為醒目紅勾)可能理由是什麼?到現在我是想不通啦~~
概括來看,(設計操作上)愈感性愈能高價,愈細緻愈能高級。
20200818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