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夏天,首次應邀辦了一場線上的繪本分享。其中兩本是史戴夫妻所創作的《麥基先生請假的那一天》與10年後的續集《麥基先生錯過巴士的那一天》。
以下內容為謝昀芳所筆記,我另外補上了一些準備分享時的筆記。考量論點清晰度,我就以「動物」與 「時間感」來分類我閱讀這兩本時的主軸。
【動物】
其實跟動物園的相關繪本也不少,像是元老安東尼・布朗的《動物園》、韓國作家蘇西・李的《動物園》、台灣作家陳芳怡的《馬戲團》,以及佩琪・芮士曼的《晚安・猩猩》(史戴夫妻有提過,《晚安・猩猩》是他們很喜歡的繪本,因此書中對於「動物權益」的部份,也有是在向芮士曼致意的意味。)……等。這些繪本都試圖打破我們對於動物園的想法,提醒我們反思動物園存在的意義是什麼。至於這本《麥基先生請假的那一天》當中,動物們步出動物園,搭公車到麥基先生家探望他,則打破了動物被關在動物園的既定印象,將動物們移出了動物園。
另外,繪者也非常細膩的在翻頁的過程中,帶給讀者空間和時間的移動感,例如,步出動物園-等待公車-動物們在公車裡前進-抵達麥基先生家。這種時空的轉換,更突顯出了動物的移動自由。
而在續集中,動物的角色有更多「移動」:動物們主動分擔了麥基先生打掃、管理動物園的工作,並且小鳥與老鼠協助將麥基先生忘記帶出門的餐盒,和飛走的帽子送到動物園給他。這次,動物們拯救了麥基先生,進一步展現出他們的主動性。
在繪本裡,動物也是特別的。特別指的是:動物在繪本裡不是配角,而是各自有自己的個性。動物似乎也不再是為了其它隱喻而存在(以動物喻人之類),而就是⋯⋯他們自己。比如:沉思的大象、昂首運動的烏龜、害羞的企鵝、過敏的犀牛、明明是夜行性動物卻怕黑的貓頭鷹。
人與動物在繪本中的關係是彼此互惠的(以動物喻人也無不可)。雖然在續集中,Amos落漆(睡過頭遲到),有點脫軌了(體力不支以致於無法完成工作)。但動物朋友們首先的感受是:擔心,並進一步肩負起了照護的行為。動物們對Amos的擔心,轉化為 「解決問題」的行動,不是停在那裡,不是停在擔心而已。
若觀察麥基先生的個性,便會發覺他在動物園中是一個照顧者的角色,因此當他生病時,他還需要接受自己也有需要被照顧的需求,因此促成了互惠的關係。若缺少了坦誠自己的軟弱與需求,將容易導致關係失衡,以至於人會去掌控或支配動物。其實換成人與人的相處也是。
【時間感】
在續集中,給「緩慢」有更多空間。可以發現,續集裡,烏龜佔了不少篇幅。他獨自晃出動物園,解救了拖行麥基先生遺落物品的小動物們,將他們帶回動物園裡交給麥基先生——從遇見失物招領,到把東西物歸原主,共有6個版面。甚至用 「拉頁 」,利用實體書的裝禎設計,把烏龜所需要的時間感,在頁面上呈現。其實故事相當巧妙的透過劇情的交錯,無論在時間或空間上,都呈現了烏龜的「緩慢」。
然而,在烏龜與麥基先生和其他動物們重逢的畫面中,沒有任何人或動物顯露出一絲著急,大家就這樣靜靜的等待著烏龜前進。烏龜雖然緩慢,但總有一天會達到他的目的地。
而這個目的地,是一個烏龜能夠保有他自己狀態的安身之處。在這樣的安頓身心之處,就如同大家願意協助麥基先生,烏龜願意協助小動物們,大家願意等待烏龜……這般善的循環一樣。當我們渴望被細膩對待的同時時,我們也會渴望能夠細膩的對待別人,互惠的關係因此往上提升了一個層次,更像是彼此共好,因而產生了大家都能夠安頓身心之處。
雖然Amos是個生活很規律的人,可以在第一集中就看到不斷出現的時鐘、錶,這些計算時間的機械,標誌了工業化和現代性。
工業化和現代性的時間,指的是:時間感不再是以大自然的循環為準則,而改以機械與工業生產的時間進行。這樣的時間,規定了何時該生產、該達到什麼樣的產能、完成什麼樣的目標。
也就是說,因為時間感有了劇烈的變化,影響了人如何看待人的態度或方式。在工業化的時間觀下,人比較接近工具:價值來自於你在SOP下,能有多少產能、你的生產力決定了你能不能有尊嚴的在社會上立足。有點像是一輛高速行進的火車,大部份人都搶著要上車,沒有餘力理會那些上不了車的人、也沒有餘力理會掉下車的人。
但是,人類的心理機制,從來不是、也不會進化到這種工業化的時間。史戴說,創作繪本關鍵在於有無 「感受 」湧現。「感受」這不會是工業時間在意的東西,但卻是一個人能否安頓好身心,非常關鍵的一環。
感受是什麼?是察覺自己內心的情緒、想法;感受是去觀看到他人內心的風景。那不是勁速、不是狂飆時間,而是需要慢。而「慢」,到底是不是我們現代生活,或我們的價值觀裡,給得起的東西?如果給不起「慢」,那麼,「快」是要去哪裡?目的是什麼?
也就是太強調「快速」的時間觀,左右了我們的價值觀。工業化的時間觀裡,人變成工具,只看重很物質導向、短線操作的成果。這樣的影響,事實上讓「人」這個物種,與世界/環境斷了關係。這個切斷的意思,是指人把環境同樣視為工具,或把其他人視為工具,因此價值的判準,會走到比較危險的地方:不能夠被換算為產值、物質層面的,就是沒有價值的。但人的生命,有些根本性的東西,是你不可能剝奪的,如果沒有了,就永遠有種無家可歸、孤獨感、缺了一角的感受。我很喜歡史戴的作品——特別是Erin的——因為她的作品裡永遠自帶細膩感,無論是她使用的媒材或營造出來的情結氛圍。
在此,我以法國新生代哲學家巴諦斯特.莫席左《生之奧義》小結:
「從某種角度來看,我們確實喪失了某種感受力:都市化大規模進行著,我們的日常生活沒有接觸繁多的生命形式,這些都剝奪了我們的追蹤能力--我指的是哲學意義豐繁的「追蹤」,好比對其他生命形式跡象的感受力、為之提供的資源多寡。」
莫席左說,曾在一次追蹤北非候鳥的行程中,他看見一隊老車愛好者途經山谷,在大自然中停駐自拍。然而,那些人只關注眼前的老車,對正在頭頂上進行的這場地中海最熱鬧、最國際化、最多彩多姿的動物「移民」行動,卻完全視而不見。
找回「感受力」是連結人與萬物的重要關鍵。而是一個關於感知、關於情感、關於連結與歸屬的危機。史戴的繪本,讓我想到這些關鍵詞,也許是為什麼會反覆回來看:繪本中所給出的連結感,是溫柔的、溫暖的,意欲喚醒讀者的感受力。感受力,某個程度,是讓萬物有其尊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