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過隧道】作者/安東尼・布朗
此為某次雯青聚會帶了2本繪本分享,其一為《穿過隧道》。儀靜與昀芳,分別記錄下分享摘要與回饋:
儀靜:
一個小女孩從需要被保護的小公主,到探索自己也能有男孩一樣的權利及特質的故事。《穿過隧道》打破了以往女性在故事中柔弱的形象,小女孩是「主動」的去探索,以及當女性主動想改變什麼的時候,會遇到的各種糾結、恐懼、外在壓力,安東尼•布朗用很多比喻都畫出來了,直到最後女孩那個自信的笑臉,給我的感覺就像是「我終於找到我自己了」的那種樣子,尤其當知道這是1989年出版時,那笑臉,是真的看了也會跟她一起微笑的笑臉。
這本繪本,在台南大專開始進行繪本工作坊時,就已經在書單中,算得上是這幾年工作坊中的元老級。因此,熟稔該文本的昀芳,記錄著各種想法碰撞的痕跡:
這本繪本的詮釋時常被定位在手足關係上,過去我[昀芳]也是如此定位它。然而在近幾年練習、訓練自己用女性的處境與女性視角閱讀之下,前一陣子重讀這本繪本時,看見了繪本中的性別議題:故事的高潮之處是由妹妹拯救哥哥,反轉了過往女性柔弱被拯救的角色定位。
.
雖然有這一層理解,卻也同時感受到些許矛盾,例如,為何妹妹似乎是被迫穿過隧道,去拯救無能的哥哥?妹妹為何必須做出違背意願的選擇?而如果哥哥勇於挑戰,如何理解為無能?很顯然的,我將女性放在一個受壓迫的位置,而這樣的位置似乎堅固且缺乏討論空間。
.
幸好在蛋媽的詮釋下,以女性成長故事去理解繪本,這個故事又有新的思考路線。
.
「隧道」在故事當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在蛋媽的詮釋中,進入隧道前的這一頭可視為一種「秩序」,一種我們習以為常的生活狀態,這種習慣導致我們無法察覺日常中的不合理之處(壓迫、生病......等)。而穿過隧道後的那一頭可以用「混亂」來形容,他是一種未知的狀態,可能讓人產生恐懼,也可能讓人想逃跑,也可能就此被卡在裡面,如同故事中的哥哥般。
.
至於「穿過隧道」這件事,加入了動作「穿過」。故事中妹妹的穿過隧道,用上一段的說法來看,是一種從秩序進入混亂的狀態。而這裡就需要回頭看看故事在隧道前對日常的描寫,才能對照出隧道前後的差異。妹妹的日常就像童話故事中的公主般文靜、膽小且柔弱,也是我們所說的陰柔氣質型人格。即便妹妹是家中最沒有地位(也沒有話語權)的人,可以從故事中窺見他身為妹妹的無奈,他卻對這樣的生活的習以為常,這便是所謂的秩序。
.
然而人的特質並不能全然陰柔或全然陽剛,須充分融合這兩項特質,才能更健全的與他人建立關係。因此妹妹穿過隧道並且擁抱哥哥的一連串行為,讓他從所謂的混亂中找到了屬於他陽剛的部分,而這樣的經歷使他成長。反過來說,哥哥是帶著陽剛的氣質進入隧道的,他在隧道另一頭石化,卡在裡面出不來。這也讓我連結到在混亂的狀態中,人沒辦法從中理出一條路,是會卡住的。哥哥其實並不是全然無能,只是作為不被鼓勵展現陰柔特質的男性而言,過多超負荷的挑戰與持續混亂的狀態,導致他卡住了而已。兄妹兩人作為互補,一個擁抱似乎讓彼此都得到成全。
.
故事的結尾兄妹回到家中,呈現一種「秩序>混亂>秩序」的循環。不過因為有了混亂,相信他們再回到秩序裡,日常將有許多細微的變化。這也解開了我對於「被迫穿過隧道」的矛盾感。我原先認為穿過是一種毫無選擇的、被迫的狀態,但後來想想妹妹還是有選擇權的,可若他選擇不穿過隧道,那他的日常將不會有所改變。
.
將隧道理解為我們日常生活中大大小小的挑戰,那穿過隧道就不是一種被迫做出的選擇,而是自己面對挑戰時的行動。
後記:時隔三個月,看見自己當時正準備投入到榮格的陰影學說的嘗試(從童話故事與神話故事的角度),這也是目前我有興趣的一個主題。後來,也有在
講道篇中加入了一點榮格的陰影概念。看著自己對某個有興趣的主題,然後像礦工般,邊挖掘,邊運送。運送到另一個可以拼湊出更整全概念與連結之處。這大概也是看到電影
異星入境(改編自姜峯楠的小說《你一生的預言》其中的一章。小說本人超級好看),處理語言、文字、溝通、概念時,給了我相當多的想像跟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