囤積症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點開IG限時動態,發現朋友最近忙於搬家,每天都拍著家門外的走廊,更新進度。
第一天,走廊堆滿十數個大大小小的紙箱,和一袋袋的雜物。有趣的是,往後幾天的限動也是類似的畫面,我忍不住私信了他:「欸,你是不是發錯了?這不是昨天那張圖嗎?」
他回:「這是實時的,我家裡雜物真的超多,這只是冰山一角。」然後附上一張限時照片。
我一打開,愣了。
保守估計,過去幾天他應該丟了幾十個紙箱的雜物,可是那張限時照片裡的環境還是凌亂不堪。 IG在蒐集用戶資料方面,真的蠻狠。跟朋友剛聊完,IG就開始給我推薦「囤積症」的相關帖子。
到底甚麼是「囤積症」(Compulsive hoarding)呢?在2013年出版的《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The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第五版中,「囤積症」就被定義為精神科疾病。
患者有收集癖好,他們需要、大量收購或無法拋棄對別人看來價值不高或沒用的物件。
居住的環境因收集物的大量堆積,以致妨礙到這些空間原本的功能,例如甚至需要用到餐桌、椅子、床、樓梯或浴盆來擺放物件,臥室或浴室用作儲物室。
由於囤積行為而有顯著的壓力及干擾或妨害到正常生活的運作。
不願意或無法歸還借來的東西,當借送界線模糊時,有時候甚至會演變為偷竊行為或竊盜癖。
囤積症患者的居住環境滿佈雜物,患者或同住親友容易被收集物絆倒或是砸到而受傷;由於衛生情況欠佳,老鼠、蟑螂亂竄是很常見,雜物也容易成為蝨的溫床,被咬會引起皮膚敏感或誘發其他病症;更甚的是,雜亂的環境稍一不慎可能會釀成火災,對自己和他人的健康和安全構成威脅。
你可能會說,「那麼把用不著的雜物通通給丟掉不就好了嗎?」
是的,不過,這可是治標不治本的方法。要知道問題的根源是患者本身,而不是雜物。
囤積症患者囤積的不是物品,而是寄放於物品上的情感。患者知道物品是無用的,但是那件物品會勾起過去某段時期的經歷。或許他不想再回想,所以不敢再碰那件物品;或許他不想放下某段回憶,所以捨不得那件物品。凡此種種,都令患者認為捨棄物品是相當困難,因為要切割的不是物理層面,而是與人、事、物的中止及分離,而這個決定會激發情緒的波瀾但他不願面對或經歷。
如果你發現親友有儲物現象時,請聽我一句勸告,萬勿擅自丟棄其物品或批評對方的儲物習慣。
對於部分囤積症患者而言,雜物就是他的安全感來源。將心比己,如果有人硬將你的安全感來源拔走,你也會感到滿滿的無助感和不安感,對吧?
同理,沒有人喜歡被批評,性格比較倔強的患者可能會變得更叛逆、變本加厲。
從來我都認為,所謂的精神病只是一個學科歸類,問題的癥結還是源自心理。心病理應用心藥醫,而不是麻痹感知的處方藥物。所以,為避免引發衝突,令關係破裂,我們應該耐心誘導患者傾訴儲物背後的原因和意義,然後從現實層面跟他討論儲物造成的困擾,增加病識感,最後才討論如何取捨物品。
每個人的創傷和焦慮都希望被看見、被聆聽、被撫平,可惜有時候總是有口難言,或是缺乏自我覺察能力。作為他們身旁的親友,不妨培養多點耐心,我們或許能夠療癒對方的傷痛,加油!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雙子小姐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在廣東話裡,「飯腳」解作「陪吃飯的伴」。 我以為這些都是一個人吃飯的時候,才會出現的畫面。 殊不知,我錯了。
我的客人主要都是二十來歲的年齡層,工作經驗淺,薪水不高,在生活物價指數極高的香港,每天努力工作只是想要生存,想要過上好一點的生活,有點遙遠。想買房?更是天方夜譚。 「就算不買房,也不需要當月光族那麼極端吧?」我比當事人還要擔心。 「我也不想,可是我根本沒辦法存錢...」 「這話怎麼說?」
甚麼是年輕呢?年輕大概就是一瓶剛開蓋的汽水,掀起瓶蓋的瞬間,嘶嘶聲隨即溢出,還未送到嘴裡去已感受到那份活力。年少氣盛的,可能還會冒出氣泡,衝勁嘛。 淡而無味。 又到放榜的日子,回想起自己經歷過的放榜日,屈指一算,原來已是遙遠的某年仲夏,汽水都放涼至室溫多年。 「不好意思⋯」
在這個行業待久了,發現我大部分客人的性格,跟我總有幾分相似。 P長相甜美,但性格慢熱又內向,能夠交心的摯友不多,沒想到她竟然會主動約我喝下午茶。 看來事出必有因,職業病驅使下,我搜了她的社交平台,看看她的近況。 不搜還好,一搜便發現,她刪除了所有和她男友的合照,我大概猜到一二。 「60天年假?」
在廣東話裡,「飯腳」解作「陪吃飯的伴」。 我以為這些都是一個人吃飯的時候,才會出現的畫面。 殊不知,我錯了。
我的客人主要都是二十來歲的年齡層,工作經驗淺,薪水不高,在生活物價指數極高的香港,每天努力工作只是想要生存,想要過上好一點的生活,有點遙遠。想買房?更是天方夜譚。 「就算不買房,也不需要當月光族那麼極端吧?」我比當事人還要擔心。 「我也不想,可是我根本沒辦法存錢...」 「這話怎麼說?」
甚麼是年輕呢?年輕大概就是一瓶剛開蓋的汽水,掀起瓶蓋的瞬間,嘶嘶聲隨即溢出,還未送到嘴裡去已感受到那份活力。年少氣盛的,可能還會冒出氣泡,衝勁嘛。 淡而無味。 又到放榜的日子,回想起自己經歷過的放榜日,屈指一算,原來已是遙遠的某年仲夏,汽水都放涼至室溫多年。 「不好意思⋯」
在這個行業待久了,發現我大部分客人的性格,跟我總有幾分相似。 P長相甜美,但性格慢熱又內向,能夠交心的摯友不多,沒想到她竟然會主動約我喝下午茶。 看來事出必有因,職業病驅使下,我搜了她的社交平台,看看她的近況。 不搜還好,一搜便發現,她刪除了所有和她男友的合照,我大概猜到一二。 「60天年假?」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在創作的路上真的很多人問我說 到底要怎麼做出符合自己期待 但又可以表現得很有美感的作品?🥹 這個問題真的應該是每個創作者都一直在學習的課題吧!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一位50多歲的女性,雜物堆滿屋,30坪的住家客廳、房間,物品堆積如山,就像資源回收場,從地板一直堆到半牆高,行走時都要跨越層層障礙。家屬說道:「物品被堆到離天花板剩下不到二十公分,然後我們家所有的走道,都只剩下一條路可以走,她最喜歡留的就是紙盒和布丁杯,或者是各種空瓶子,我們家甚至有輪胎。」
Thumbnail
隨意堆積雜物的習慣常常難以改變,因為這背後往往伴隨著心理和生活上的深層原因。以下是幾個無法輕易改變的痛點,這些痛點讓許多人難以徹底擺脫隨意堆積的行為: 1. 情感依賴與物品的情感連結 許多人對物品有著深厚的情感依賴,特別是帶有回憶的物品。無論是舊照片、手工藝品,還是某些特別時刻的紀念品,他們總是
Thumbnail
接觸斷捨離這個議題,覺得我也可以試試看斷捨離,理由如下 生活太如意,小廢物隨手可得 1)對於小廢物沒有免疫力,所以擁有太多裝飾品,多到展示櫃已經呈現擁擠狀態,美其名是多采多姿,但在沒有興趣的人看來,實在是一些不知所云的物品,無法從中感受到個人特質或美感。 居家不大,已無空間 2)從與公婆同住
Thumbnail
​你是否也覺得家中物品越來越多,生活空間一點一滴被壓縮,甚至快要讓人喘不過氣?幾乎每個客人都有著同樣的煩惱:「雜物堆積、動線不順、不知道怎麼整理。」整理師這就告訴你:為你提供這份實用的捨棄物品清單,讓你輕鬆告別雜亂,打造清爽舒適的居家環境。趕快看看你的家中了幾樣,開啟你的家居整理之旅吧。
Thumbnail
我是一個囤積癖很重的人。 甚至連網購來的氣泡紙,都沒有丟,總認為這些東西總有一天會派上用場...... 斷捨離 最近正在嘗試整理自己的生活和環境,每天隨手抓出一些無用的垃圾,丟進垃圾桶。 輪到氣泡紙了!!! 氣泡紙 氣泡紙生氣勃勃,態度飽滿的看著我,我決定讓他們發揮最後的價值。
Thumbnail
你是否有這種感覺:家裡的陳年雜物已塞滿櫥櫃抽屜和儲藏室,早就想要斷捨離了,卻總是覺得任務龐大而害怕,沒有動力開始。 或者,以往的整理經驗都是不了了之,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所以對整理的態度變成能拖多久就是多久? 回憶我過去斷捨離的經驗,發現最大的阻礙就是「太無聊」。雖然剛開始總是滿腔熱血非常投入,
Thumbnail
囤積症(hoarding disorder),指稱一種過度購買、囤放及收集物品的強迫性行為......
Thumbnail
近年流行斷捨離,即是將多餘物品做相應處置以達舒適空間。然而,心理聲音和處理物品去處仍具挑戰。透過捐贈、二手賣場等方式可尋找物品有緣人。除斷捨離物品外,心理排毒亦應繼續努力。
Thumbnail
去年 10 月從高雄搬回台北後,首要之務就是重新整頓居住空間,特別是我那過去 20 幾年來厭惡的房間。 我丟了很多東西,屬於我的、不屬於我的。除了物品,我也下定決心丟掉陪我一路長大的鵝頭牌木書桌,以及父親生前使用的大辦公桌。然而下決策的是我,母親卻比我還糾結。在預告要丟那書桌後,她不只一次透露「好
Thumbnail
大概從11月份起,就開始每天斷捨離家裡的東西。 不知道是冥想起了作用,還是我內心起了什麼變化,忽然感覺物慾少了很多很多。 某一個週末我大概清出了五大袋(黑色大型裝屍體?的那種)不需要的衣服。 衣櫃空出了至少有一半的空間,清完的時候心理一陣清爽,看著還有很多空間的衣櫃,心裡想的不是要再買
Thumbnail
在創作的路上真的很多人問我說 到底要怎麼做出符合自己期待 但又可以表現得很有美感的作品?🥹 這個問題真的應該是每個創作者都一直在學習的課題吧!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一位50多歲的女性,雜物堆滿屋,30坪的住家客廳、房間,物品堆積如山,就像資源回收場,從地板一直堆到半牆高,行走時都要跨越層層障礙。家屬說道:「物品被堆到離天花板剩下不到二十公分,然後我們家所有的走道,都只剩下一條路可以走,她最喜歡留的就是紙盒和布丁杯,或者是各種空瓶子,我們家甚至有輪胎。」
Thumbnail
隨意堆積雜物的習慣常常難以改變,因為這背後往往伴隨著心理和生活上的深層原因。以下是幾個無法輕易改變的痛點,這些痛點讓許多人難以徹底擺脫隨意堆積的行為: 1. 情感依賴與物品的情感連結 許多人對物品有著深厚的情感依賴,特別是帶有回憶的物品。無論是舊照片、手工藝品,還是某些特別時刻的紀念品,他們總是
Thumbnail
接觸斷捨離這個議題,覺得我也可以試試看斷捨離,理由如下 生活太如意,小廢物隨手可得 1)對於小廢物沒有免疫力,所以擁有太多裝飾品,多到展示櫃已經呈現擁擠狀態,美其名是多采多姿,但在沒有興趣的人看來,實在是一些不知所云的物品,無法從中感受到個人特質或美感。 居家不大,已無空間 2)從與公婆同住
Thumbnail
​你是否也覺得家中物品越來越多,生活空間一點一滴被壓縮,甚至快要讓人喘不過氣?幾乎每個客人都有著同樣的煩惱:「雜物堆積、動線不順、不知道怎麼整理。」整理師這就告訴你:為你提供這份實用的捨棄物品清單,讓你輕鬆告別雜亂,打造清爽舒適的居家環境。趕快看看你的家中了幾樣,開啟你的家居整理之旅吧。
Thumbnail
我是一個囤積癖很重的人。 甚至連網購來的氣泡紙,都沒有丟,總認為這些東西總有一天會派上用場...... 斷捨離 最近正在嘗試整理自己的生活和環境,每天隨手抓出一些無用的垃圾,丟進垃圾桶。 輪到氣泡紙了!!! 氣泡紙 氣泡紙生氣勃勃,態度飽滿的看著我,我決定讓他們發揮最後的價值。
Thumbnail
你是否有這種感覺:家裡的陳年雜物已塞滿櫥櫃抽屜和儲藏室,早就想要斷捨離了,卻總是覺得任務龐大而害怕,沒有動力開始。 或者,以往的整理經驗都是不了了之,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所以對整理的態度變成能拖多久就是多久? 回憶我過去斷捨離的經驗,發現最大的阻礙就是「太無聊」。雖然剛開始總是滿腔熱血非常投入,
Thumbnail
囤積症(hoarding disorder),指稱一種過度購買、囤放及收集物品的強迫性行為......
Thumbnail
近年流行斷捨離,即是將多餘物品做相應處置以達舒適空間。然而,心理聲音和處理物品去處仍具挑戰。透過捐贈、二手賣場等方式可尋找物品有緣人。除斷捨離物品外,心理排毒亦應繼續努力。
Thumbnail
去年 10 月從高雄搬回台北後,首要之務就是重新整頓居住空間,特別是我那過去 20 幾年來厭惡的房間。 我丟了很多東西,屬於我的、不屬於我的。除了物品,我也下定決心丟掉陪我一路長大的鵝頭牌木書桌,以及父親生前使用的大辦公桌。然而下決策的是我,母親卻比我還糾結。在預告要丟那書桌後,她不只一次透露「好
Thumbnail
大概從11月份起,就開始每天斷捨離家裡的東西。 不知道是冥想起了作用,還是我內心起了什麼變化,忽然感覺物慾少了很多很多。 某一個週末我大概清出了五大袋(黑色大型裝屍體?的那種)不需要的衣服。 衣櫃空出了至少有一半的空間,清完的時候心理一陣清爽,看著還有很多空間的衣櫃,心裡想的不是要再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