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歡的東西好多,之一是傳媒
氾濫的喜歡觸角,這回觸到媒體這頭。熟識的人大概知道,考大學時我曾把傳播學院當成夢想之地。電視、電影、新聞一類都蠻喜歡。填完政大傳院之後,接著選校填文學院,以為文史是靠近傳播的,也就落於此,從此背負著旁人最愛問,我至今仍答不好的問題:「歷史系畢業要幹嘛?」
誤打誤撞進了出版業之後,開始接觸比較多紙本刊物,發現雜誌也是很有趣的載體,所以曾經花了錢、大老遠跑到內湖聽王聰威總編的雜誌編輯課,現在真心佩服那時勤勞的自己。
拿到《鏡週刊》的面試機會,莫非……
兩年前的待業那年,我投了《鏡週刊》的編輯職缺,很幸運得到面試機會。
千里迢迢到內湖(又是內湖!所有傳媒相關工作都在內湖!),辦公室在一棟很高、很新、很白的大樓。面試時,果然聊到雜誌編輯課的經驗,此刻感到當初花錢花時間是值得的,但說到底也是我心之所向。
我在履歷裡寫到房慧真的《
像我這樣的一個記者》,我很喜歡這本書,她寫的人物專訪實在有趣,即便原本不認識受訪者,也因為她文筆生動,讀完像多認識一號人物,並帶來知識拓展的滿足感;若是已知的受訪者,有時還能有反轉的感受:「啊原來他還有這一面啊」。面試官看著我的履歷,便也主動聊到這本書,得知我喜歡人物專訪云云。那時真是開心,覺得能聊上喜歡、相關,也許彼此都有興趣的領域。
房慧真待過《壹週刊》,而《鏡週刊》就是當初《壹週刊》收掉之後,大批記者一起被帶過來成立的新公司。帶領者是裴偉,這次新書會的作者。
進入這棟大樓時,電梯打開往左是《鏡週刊》的辦公區,往右走則是「鏡文學」。
鏡文學是另一個分支,做線上閱讀平台、出版、影視、podcast,董成瑜是總編輯。董成瑜也出現在房慧真的書裡,董是她在《壹週刊》人物組的師傅,她形容董改起稿子如魔,實事上卻有桂綸鎂的氣質影子。房在書裡、裴社長在新書會上都提到,董改稿的一大要點:不要用現成的成語。
我謹記在心(好緊張,趕快重複瀏覽今天這篇有沒有出現成語)。
新書會:精巧地以菜比喻人事物
上週末(9/4),信義誠品6F,對談人李桐豪和作者裴偉。
這回新書會,董成瑜當開場主持人。裴社長說,原本先是時報來問,看他有沒有興趣把臉書上的食譜出版成冊,沒想到城邦也來問,此時鏡文學才想說,看來這真的有賣頭,也不用做市場調查了,直接自己出。果不然,一、二冊都賣破萬。
先前看了裴偉的專訪,由《鏡週刊》的記者李桐豪寫的,也是好看。才知道裴社長這樣一個媒體人,嗜好是煮菜、園藝、聽戲,總覺得與刻板印象裡,我對媒體人的那種俐落、精明不同,挺有反轉魅力。
裴社長說,當時《壹週刊》結束,東森找他去當總經理,但他面對一票記者,幾乎是他一個一個面試來的,在同個體系下培養這麼久,希望能繼續一起走下去,於是便帶著成立了《鏡週刊》。
談起做菜,無論是事前的規劃,包括煮什麼、採買、根據食材特性提前烹煮,是一個長期的、需要細心對待的過程;談起園藝,卻有相反的概念,必須強行剪枝,讓植物感受到一種生存的窘迫,這股力量反而促使他在下一個花期綻放得更美。做媒體培養記者,好似做菜,也似園藝。
讀者提問,選一道菜代表你的人生體悟或狀態,還有,如果你兒子帶另一半回家,你會做哪道菜給他們吃?前者,裴社長選了蔥爆牛肉,此道關鍵在於醃製牛肉時,必須以手按摩抓鬆,人生亦是,凡事溫柔對待,才能成就美味;後者,預計準備炒米粉,此道重點在於最一開始的炒蛋,早年農家生活較苦,無肉可吃,蛋就是一個要多善加利用的食材,藉此傳達成家、持家的精神。
最後一個讀者提問,像裴社長這樣吃遍美食的人,不知道會不會吃超商食物?會的話,有推薦的嗎?李桐豪搶著答,「會!上次我看到他在買大亨堡。」裴社長回,「當然會,御飯糰和三明治有出新的口味,我都會買來吃。」這大概是我最靠近裴社長的一刻吧。
關於新書會,可參考以下《鏡週刊》的新聞稿,看看人家專業寫就是不一樣。
以讀者的身分,持續關注
面試苦手當然敗陣,臨場考的文稿下標,我下得跟屎一樣。
走出《鏡週刊》辦公區,看了鏡文學門外logo招牌一眼,想著這裡充滿厲害的人,為臺灣媒體、內容努力著,感到欣慰。
雖然我無緣和無能於此工作,但以讀者、觀察者的角度關注,追蹤他們的臉書、參加新書會,是相對簡單又幸福的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