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泉證道之問題釐清(二)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③上文提到致良知教,別無他法;然則,王門有兩種教法嗎?
絕大多數的學者認為王門原是有二種教法,一是陽明的四句教(龍溪改稱為四有教,緒山是不同意的),而另一就是龍溪的四無論。
說王門有二種教法的,那怎能讓人信服?
一者、根據【陽明年譜】和【傳習錄】,陽明夫子生前並無講過有兩種教法。
二者、龍溪所講的四無之心、意、知、物,皆一體而化,那是個化境。化境之四無,已無對治。既無對治,那就無漸修的工夫;無漸修的工夫,就談不上教法。那麼,講「教法」,又從何說起呢?
無錯,陽明是講過「我這裡接人,原有此二種」這句話,但那是指學生中,可分利根與中下根兩種根器,而不是說有兩種教法。說有兩種教法者,只是【王龍溪語錄•天泉證道紀】的記載而已。記載當中,經考證該段「夫子曰吾教法原有此兩種」,實是假託陽明夫子所言。如是,站在學術良心上,【天泉證道紀】該大段,偽託陽明所言之「上根與中下根」和「四有與四無」,全屬偽書,龍溪所言者,只是替自己解釋何以有「四有教」和「四無教」的兩種教法,這實在對陽明夫子不敬,對王門的致良知四句教義不敬!
至於所謂兩種教法,依龍溪的說法,一是「四有教」,另一是「四無教」,那只是龍溪及其弟子的說法,錢緒山是不同意的,因為這已經歧出陽明夫子的四句教的原義。
【天泉證道紀】強調四無與四有,直把陽明夫子的四句教,改稱為四有教,這不但不尊重師門,亦不尊重【陽明年譜】之紀實。
陽明只是說:「汝中(王龍溪)須用德洪工夫,德洪(錢緒山)須透汝中本體。二君相取為益,吾學更無遺矣。」【陽明年譜】這個記載,那只是陽明對德洪側重工夫,汝中側重本體,彼此要互相平衡,相資為用。陽明卻沒有說四有和四無,互相取用呀!
許多學者謂龍溪之四無,亦得陽明夫子首肯;其實,陽明當時只是接受四無之說,但陽明隨即強調:「汝中見得此意(四無之化境),只好默默自修,不可執以接人。」【陽明年譜】
於此,過去這幾十年,許多學者努力地替龍溪辯解,說四有是指心、意、知、物的「有相」,甚至據【天泉證道紀】所言,四無是傳心祕藏等等,實屬不必要。把問題懸案,簡單化一點,這才能還陽明先生一個公道。這是筆者後學的愚見。
當然,如果單單就【天泉證道紀】龍溪所言之四無,作獨立研究,看看四無推衍出儒學之頓教境界,則另當別論,因為這與陽明的四句教無關。
故此,究竟王龍溪是不是叛逆師門?關於這個議題,還是值得探討的。
(寫於2022年8月25日)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63會員
    817內容數
    現代人該怎樣看待儒學呢? 能替孔子說句公道話嗎? 怎樣做一個《論語》的明白人呢?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當今研究王門「天泉證道」的學者甚眾,其論文可謂排山倒海,目不暇給。「天泉證道」,這可能是王學的一個懸案吧。 ①根據【王龍溪語錄•天泉證道紀】的記載: 「先生(龍溪)謂:夫子(陽明)立教隨時,謂之權法,未可執定。」 究竟問題出在哪裡?明天續講。謝謝! (寫於2022年8月21日)
    首先要交代的,「四有教」乃是王龍溪及其弟子的叫法,陽明夫子生前並不知情的。四有之所以為有,其關鍵在於有所對治,亦即心、意、知、物必須步步對治,其對治的目標固是至善之境。 (寫於2022年8月30日)
    良知心體的本身是無善無惡的,是超越於經驗層的,這點,陽明與龍溪都是一致的。 【原文】 ④天命之性粹然至善,神感神應,其機自不容已,無善可名,惡固本無,善亦不可得而有也。是謂無善無惡。 底下,分別就二者對良知的體受的不同處,探討龍溪是否背離陽明夫子之立教宗旨,又或二者是否有會通之處。謝謝!
    上文提到王龍溪說,若悟得心是無善無惡之心,意即是無善無惡之意,知即是無善無惡之知,物亦是無善無惡之物。 這只是他的論點,以下析述龍溪的理據(這理據,王陽明生前並沒有看過的)。 【原文】 ③無心之心則藏密,無意之意則應圓,無知之知則體寂,無物之物則用神。 以上所講的,就是龍溪的四無論。
    前文所介紹龍溪之言,只是個觀點,故稱之為「四無之說」;如今根據【王龍溪語錄】所載,把龍溪的四無義理,作詳細析述,故稱之為「四無論」。 那麼,問題就來了。當今許多研究王陽明的四句教與王龍溪四無論的學者,都說王陽明終於都肯定龍溪的「四無論」。其實,王陽明一直都沒機會看到「四無論」,那又何來肯定不肯定?
    王汝中(龍溪)所持的觀點: 「若說心體無善無惡,意亦是無善無惡的意,知亦是無善無惡的知,物亦是無善無惡的物矣。若說意有善惡,畢竟心體有善惡在。」 龍溪的四無說,單憑上述所引者,其實並無詳細的分析,而只是一個觀點而已。
    當今研究王門「天泉證道」的學者甚眾,其論文可謂排山倒海,目不暇給。「天泉證道」,這可能是王學的一個懸案吧。 ①根據【王龍溪語錄•天泉證道紀】的記載: 「先生(龍溪)謂:夫子(陽明)立教隨時,謂之權法,未可執定。」 究竟問題出在哪裡?明天續講。謝謝! (寫於2022年8月21日)
    首先要交代的,「四有教」乃是王龍溪及其弟子的叫法,陽明夫子生前並不知情的。四有之所以為有,其關鍵在於有所對治,亦即心、意、知、物必須步步對治,其對治的目標固是至善之境。 (寫於2022年8月30日)
    良知心體的本身是無善無惡的,是超越於經驗層的,這點,陽明與龍溪都是一致的。 【原文】 ④天命之性粹然至善,神感神應,其機自不容已,無善可名,惡固本無,善亦不可得而有也。是謂無善無惡。 底下,分別就二者對良知的體受的不同處,探討龍溪是否背離陽明夫子之立教宗旨,又或二者是否有會通之處。謝謝!
    上文提到王龍溪說,若悟得心是無善無惡之心,意即是無善無惡之意,知即是無善無惡之知,物亦是無善無惡之物。 這只是他的論點,以下析述龍溪的理據(這理據,王陽明生前並沒有看過的)。 【原文】 ③無心之心則藏密,無意之意則應圓,無知之知則體寂,無物之物則用神。 以上所講的,就是龍溪的四無論。
    前文所介紹龍溪之言,只是個觀點,故稱之為「四無之說」;如今根據【王龍溪語錄】所載,把龍溪的四無義理,作詳細析述,故稱之為「四無論」。 那麼,問題就來了。當今許多研究王陽明的四句教與王龍溪四無論的學者,都說王陽明終於都肯定龍溪的「四無論」。其實,王陽明一直都沒機會看到「四無論」,那又何來肯定不肯定?
    王汝中(龍溪)所持的觀點: 「若說心體無善無惡,意亦是無善無惡的意,知亦是無善無惡的知,物亦是無善無惡的物矣。若說意有善惡,畢竟心體有善惡在。」 龍溪的四無說,單憑上述所引者,其實並無詳細的分析,而只是一個觀點而已。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元精。元氣。元神。 元精即生魂居下盤及下丹田。 元氣即覺魂。居中丹田。 元神含靈魂。居上丹田。 一元復始。 何謂元。請自我提問解答。元者。玄也。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不鍛煉七魄肉身。只冥想直接冥想。自身之鬼象立即當下現身並導引出外來之鬼。 果真是冥想。黑暗鬼象。人為半陰半陽。快覺醒。
    「所緣境」就是「方法」,譬如念佛的人,佛號就是所緣境;參話頭的人,話頭就是所緣境;數息的人,數數就是所緣境;修不淨觀的人,不淨的境,即不淨的身體,就是所緣境。緣一境,然後繼續不斷地修,這與《佛遺教經》的「制之一處,無事不辦」完全相同;也就是心繫於一境,就能夠入定,入定而能夠產生三昧,從三昧而得智慧。
    Thumbnail
    在學生時期讀書都會選修課程學習,增加自我的知識學識,在佛教裡也有必須修學的五類學術。 何謂五明 印順法師在《佛在人間》中說:「從前彌勒菩薩,曾總括應該修學的說:『菩薩求法,應於五明處求。』五明,就是大乘佛弟子應該修學的五類學術。 一、聲明:是語言文字學,包括有語言、訓詁學、文法、音韻(也通於音
    Thumbnail
    「鹿野苑」本來叫「鹿園」,是佛初轉法輪的地方。「轉四諦法輪」法寶初應世,世尊成道「法寶應世」就是在這裡。「轉四諦法輪」有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叫「示轉」。「表示」的「示」。佛陀開示,此是苦,逼迫性;此是集,招感性;此是滅,可證性;此是道,可修性。這是第一轉法輪,示現轉叫示轉。
    聊聊「上清齋二法」跟「靈寶齋六法」。
    Thumbnail
    陳生:天心,你看:劉怡君的《援經入律——《唐律疏議》立法樞軸與詮釋進路》,這就是我上次和你說的經學具體運用的研究之一。
    Thumbnail
    陳生:汪應辰《桐源書院記》說:「是心即書室也。吾能潔修神明之舍以讀吾書,則《論》、《孟》、《庸》、《學》之四書不在方冊,在吾丹府之中矣;六經子史之旨趣不在篇簡,在吾靈臺之內矣。」經學有沒有死,看你的表現咯。
    Thumbnail
    出離三界六道的輪迴就是「解脫道」。佛法才講解脫道,所以修學佛法最高指導原則:要尋求無上的解脫境界。大家接觸佛法都知道,「佛」是所有解脫境界(十法界中)最究竟、最圓滿的境界;再來是「菩薩」法界;再「聲聞」、「緣覺」兩種聖人的法界。
    Thumbnail
    《大寶積經》卷第八十六〈大神變會〉第二十二之一中記載,爾時商主天子白佛言:「世尊,如來常以幾種神變調伏眾生?」有一個商主天子問佛陀,佛常以幾種神變、幾種神變的方法,來調伏眾生?佛回答天子說:「我以三種神變調伏眾生,一者說法,二者教誡,三者神通。」
    孫慎行再論方從哲和黃克纘的疏辯。最終的廷議結果和熹宗的裁決。
    Thumbnail
    元精。元氣。元神。 元精即生魂居下盤及下丹田。 元氣即覺魂。居中丹田。 元神含靈魂。居上丹田。 一元復始。 何謂元。請自我提問解答。元者。玄也。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不鍛煉七魄肉身。只冥想直接冥想。自身之鬼象立即當下現身並導引出外來之鬼。 果真是冥想。黑暗鬼象。人為半陰半陽。快覺醒。
    「所緣境」就是「方法」,譬如念佛的人,佛號就是所緣境;參話頭的人,話頭就是所緣境;數息的人,數數就是所緣境;修不淨觀的人,不淨的境,即不淨的身體,就是所緣境。緣一境,然後繼續不斷地修,這與《佛遺教經》的「制之一處,無事不辦」完全相同;也就是心繫於一境,就能夠入定,入定而能夠產生三昧,從三昧而得智慧。
    Thumbnail
    在學生時期讀書都會選修課程學習,增加自我的知識學識,在佛教裡也有必須修學的五類學術。 何謂五明 印順法師在《佛在人間》中說:「從前彌勒菩薩,曾總括應該修學的說:『菩薩求法,應於五明處求。』五明,就是大乘佛弟子應該修學的五類學術。 一、聲明:是語言文字學,包括有語言、訓詁學、文法、音韻(也通於音
    Thumbnail
    「鹿野苑」本來叫「鹿園」,是佛初轉法輪的地方。「轉四諦法輪」法寶初應世,世尊成道「法寶應世」就是在這裡。「轉四諦法輪」有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叫「示轉」。「表示」的「示」。佛陀開示,此是苦,逼迫性;此是集,招感性;此是滅,可證性;此是道,可修性。這是第一轉法輪,示現轉叫示轉。
    聊聊「上清齋二法」跟「靈寶齋六法」。
    Thumbnail
    陳生:天心,你看:劉怡君的《援經入律——《唐律疏議》立法樞軸與詮釋進路》,這就是我上次和你說的經學具體運用的研究之一。
    Thumbnail
    陳生:汪應辰《桐源書院記》說:「是心即書室也。吾能潔修神明之舍以讀吾書,則《論》、《孟》、《庸》、《學》之四書不在方冊,在吾丹府之中矣;六經子史之旨趣不在篇簡,在吾靈臺之內矣。」經學有沒有死,看你的表現咯。
    Thumbnail
    出離三界六道的輪迴就是「解脫道」。佛法才講解脫道,所以修學佛法最高指導原則:要尋求無上的解脫境界。大家接觸佛法都知道,「佛」是所有解脫境界(十法界中)最究竟、最圓滿的境界;再來是「菩薩」法界;再「聲聞」、「緣覺」兩種聖人的法界。
    Thumbnail
    《大寶積經》卷第八十六〈大神變會〉第二十二之一中記載,爾時商主天子白佛言:「世尊,如來常以幾種神變調伏眾生?」有一個商主天子問佛陀,佛常以幾種神變、幾種神變的方法,來調伏眾生?佛回答天子說:「我以三種神變調伏眾生,一者說法,二者教誡,三者神通。」
    孫慎行再論方從哲和黃克纘的疏辯。最終的廷議結果和熹宗的裁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