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札記】媳婦的辭職信

2022/09/14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ISBN:7079578950573
中秋剛過好像蠻適合把這本書的心得分享出來的,不過我覺得可能要先對不熟悉韓國文化的人說明一下中秋到底在韓國人的文化裡是怎麼樣的日子。
對台灣人來說中秋節就是烤肉、吃柚子、月餅然後才是團圓賞月,但中秋對韓國人來說是個大日子,重點就是在祭祀上,而祭祀就是要準備很多很多的東西,而準備這些東西當然就落在媳婦頭上,尤其是長媳,媳婦跟女兒最大的差別就是女兒回娘家可以不需要準備祭祀可是媳婦不行,特別是如果遇上傳統的婆婆的話,也許這種三節會是更沉重的壓力。而作者在好長媳的身分過了二十幾年後向公婆提交了辭職信,卸下「長媳」這個沉重的角色,而她的生活也才真的迎來改變。

我覺得這本書以讀者的角度來說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意識問題;第二部思考如何改變;第三部實踐改變。

說真的我覺得首先能寫出這種打破觀念的書本身就是一種幸運,幸運也是實力的一種,可是這個作者不但成功卸下了長媳這個令人窒息的身分,還能夠改變丈夫和孩子的想法,表示這個作者身邊遇到的家人其實是好人,如果今天這封辭職信給出去換來的是公婆的破口大罵或是其他結果,就不會有這本書的存在了。這是我認為的幸運之一。後面作者意識到問題而做出改變也是一種幸運,有絕大部分的長媳也許根本就沒有意識到問題存在,所以只存在著諸多的不滿然後原本的婚姻與夫家關係變糟最後分開,只留下了互相傷害還有繼續加深的刻板印象。
作者其實沒有描寫非常多婚姻生活中遇到的太多傳統婆媳問題,主要是在描寫傳統禮節最大的問題,不過也因為『今生是第一次』我才重新看完不是很久,所以作者的行為我很快想到的是「好兒媳病」,好兒媳病是什麼呢?
就是結婚後的女子(尤其是剛結婚後)為了讓丈夫的家人也能夠同樣的喜歡自己而勉強自己去做出傳統禮節中所謂「孝順」的行為,比如過節的時候提早到準備祭祀的物品然後在這過程中也是努力不懈的做好所有媳婦「應該」做的事情。
雖然作者在提交媳婦辭職信已經是婚後二十幾年的事情了,但這麼多年來她一直扮演的就是好長媳的角色,因為丈夫是長子,所以這個枷鎖自然而然也同樣套用在她的身上,讓她必須為了傳統禮節而讓自己禁錮在這個角色中。即便在結婚沒多久就已經有意識到好像不太對勁卻也因為沒有勇氣而沒有踏出改變的那一步。
去公婆家不是我決定的,而是「一定要做」的義務,因此我才會這麼痛苦。但公婆對我很好,我實在無法對他們表露心思。再加上,婆婆每次都會準備大包小包的東西讓我帶回去,我因為無法拒絕總得收下來。先生則跟我不同,他的生活自由自在,經常因為星期日要運動或聚餐而沒有去公婆家。先生不去的時候,我一想到公婆可能會想見孫子,就不得不自己帶小孩去。
人們都有理解到當事情是「一定要做」就感到反感的時候,如果是職場可能偶爾還可以用請假來逃避。可是如果是碰到在家裡要扮演的這個角色的時候,卻無法去改變這個狀況,也可能是明知道可以改變卻沒有勇氣就繼續日復一日下去。
當從「媳婦」這個角色脫離之後接下來就是「妻子」這個角色,其實我覺得從女性的角度來看,丈夫的態度才是她無法改變的主因,光從她描寫的篇幅絕大都是以丈夫的不理解來看,我認為最大的問題就是出在丈夫的長子心態,後面當然也有提到丈夫後來改變才能回過頭來理解問題所在,不過我在看前面部分的時候依然是蠻憤怒的。

父權主義思想用「女生應該做什麼」不動聲色的去逼迫女人。
尤其是如果妻子不煮飯那要吃什麼,還有早餐如果不是妻子親手準備就不行等等這種傳統韓國男子想法,(當然不可能只有韓國人這樣只是台灣關於親手做飯這部分的情況已經少很多了)
女人應該單純和善良,應該有禮貌和溫柔,應該忍耐和犧牲,應該順從男人,說話不可以大聲……。這樣的女人才是美麗的,這樣的女人才能夠得到男人的愛。
在父權社會下,自主、勇敢和積極是用來表達男性的形容詞,而女性卻是被動和順從。當他們對女人強調「要有女人樣」的時候,其實就是在制約女人的思考、行動和言論。當男人們為自我主張辯解時,會被稱做「辯論家」。但女人只要這麼做,就會被看成是「倔強的女人」。
問題是這種社會文化也影響了女性們對自己的想法。「女人太聰明的話,會打壓到男人的氣勢」、「對女人來說,長得漂亮才是最重要的」等等。這些框架限制了女性對自己的想法。她們會在不知不覺中檢查自己的樣子是否「不夠女性」。
接下來這就是全世界女性都還依然面對著的問題,其實這些應該要怎樣的描述不只束縛著女性,同時也束縛著那些不是父權社會底下會有的樣子的男性。不夠勇敢、不夠有主見就會被認為沒有男子氣概。女性如果過於有主見過於勇敢就會被套上沒女人味、這樣會不能結婚這種標籤。也許有人會覺得為什麼老是要談這些,但實際狀況就是這個社會的絕大多數人就是這麼被教育長大、被這些刻劃的刻板印象約束在框框裡而讓自己變成父權社會想要的形狀。

在閱讀第二部的部分作者提到自己會像母親那樣生活的時候。

我一直覺得很奇怪,即使覺得不像但潛意識中還是會一樣,讓我突然停下來思考,以前就聽過女兒會像媽媽,但即使個性的部分會像, 可是人生歷程完全不同啊?怎麼會像呢?
我在想這是不是韓國人那種從小以父母為榜樣的想法造成的?
母親的生活方式和觀念也延續到我的人生。我的人生為什麼不合理,要怎樣做才能讓婚姻幸福,我從來沒有好好想過這些問題。
我只是像母親那樣,看著比自己不幸的人們來安慰自己。
其實到我剛看完這本書的時候我都沒有找到答案,就在整理完劃線部分之後我才突然發現答案了!也許作者結婚的二十幾年的確有像母親一樣的想法,但是在她發掘問題之後透過思考去改變,所以她的人生和母親不一樣了!
並不是時間到了,就會成為大人。「妳現在是大人了。」這句話也不是多聽幾次就會真的變成大人。
要成為一個成熟的人,必須先意識到自己已經成年,還要去感受「成人的力量」。這個力量必須靠自己解決問題,通過自身的體驗才能獲得。光用想的是不可能了解的。
這段話我覺得就像是寫給所有正在蛻變成大人的女生、作為女兒要轉換成女人身分的時候看的,以一個母親的角度。因為不希望女兒重蹈覆轍母親的樣子,要先有能力發現問題,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才能真正去實踐解決問題。

第三部分則是真的去解決問題

找到他們婚姻中真正的問題並解決,這部分我覺得比較是心靈成長類,所以如果把這本書當成在婚姻中找到解答的書我認為是很適合的。
有一天,從幻想中醒過來的男性(女性),會發現自己所愛的女性(男性)是不可能解決自己的問題,也幫不上忙的。
同時也覺悟到不管對方再怎樣努力,也無法使自己的人生永遠幸福
真正的婚姻是從浪漫的幻想中醒來,各自獨立生活,並接受彼此原本的樣子後才開始。
他願意敞開心胸聽我說話,似乎同時治療了現在的我和過去那個痛苦的我。而且我也感覺到,他接受了原原本本的我。
這也表示他重燃了對我的愛,我們之間再次有了連結。
每次搭飛機時,有件事總會讓我感觸良多。飛機起飛前,空姐會教導乘客,萬一飛機遇到緊急狀況,該如何戴氧氣面罩。此時他們會特別強調,請大家要先自己戴好氧氣面罩後,再去幫助旁邊的人。即使旁邊坐的是自己的小孩也一樣。只有這樣做,才可能在緊急狀況發生時,彼此都能活下來。這一點也適用於所有人際關係,健康的婚姻生活更是如此。
只有兩個人都過得很好的時候,才適合結婚。擁有獨立的經濟能力和自己可以做飯給自己吃的生活能力是婚姻的基礎。
首先有能力對自己的人生負責,同時把自己照顧好的兩個人相遇時,才可能擁有健康美滿的夫妻關係。

閱讀時數
這本書雖然頁數並不多,但我認為是一本很值得看的書,不過不是以看小說的角度,而是以成長還有改變對人生的想法這種態度去看,會比較有收穫。也是為什麼我會在這次的篇幅塞這麼多劃線部份的原因,我認為作者發現的這些問題其實有很多是一般人際關係也會碰上的。
32會員
130內容數
屬於我的音樂盒,也許是回憶中的音樂情感;也許是喜歡的音樂解說,或是影劇心得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