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綠翡翠:黃麻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4 分鐘
麻薏是黃麻的嫩葉及嫩芽,經搓洗後烹煮,色澤碧綠如翡翠。

鄉下人情味

白天村莊裡偶爾會有熟悉的菜販開著發財車經過,晚上還有麵包車的廣播聲,通常在我家後門沿途叫賣,母親總會在買東西的時候跟鄰居閒話家常,偶爾也會來個禮物交換互通有無。鄰近的舅舅就在住家附近百來公尺外,以前舅舅還在的時候,舅媽會吩咐看護帶筍子過來,現在則換嫂子送來;而在住家後面一路之隔大阿姨的女兒也常拿自家種的菜來家裡串門子,尤其是每到了夏季,麻薏總是一大把、一大把的送過來,充滿暖暖的人情味。
只是母親偶爾會小唸一下:「麻薏送來也不順紲撿撿咧。
因為食用麻薏實在是太厚工了。
麻薏應該是許多台中人或台中有淵源的共同回憶。每年遠在台北的大姊除了荔枝以外,最想念的就是麻薏,這時如果有時間又或者剛好鄰居、市場有,我總會去買個幾把寄上去讓她一解思念或是解解饞。夏天的餐桌,麻薏也從未缺席,綠色湯汁苦中帶回甘,而甘藷的甜、吻仔魚的鮮味,交織成特有的獨特風味。對於這種綠色湯品,身為台中長大的孩子,是再也熟悉不過的了,但略帶苦味的麻薏湯,對小孩子們來說可就退避三舍了。
「麻薏」到底是什麼?只知道可以吃這件事是不夠的,那就來好好研究一下吧!
收割下的黃麻需保濕,並快速處理,避免凋萎速度快不好處理。
手工把葉子跟葉脈分離去除,過程相當耗費時間。

黃麻歷史

「麻薏」或稱「麻芛」所指的物種是-黃麻,過去在台灣屬於特用作物,除了提取纖維外也供以食用。「台灣所產的纖維作物有黃麻、苧麻、棕櫚等數種,雖然如此,黃麻的栽培面積是其中最高的。」日治時期作者森千年在他的學士論文《台湾ニ於ケル黄麻ノ栽培二就テ》摘要中這麼提到。
在台灣,黃麻種植歷史可追溯荷蘭時期就已有引進種植,清代康熙年間再由中國大陸移植至嘉義縣溪口鄉一帶,以取其長纖維製作麻布、麻繩用,更在日治時期占有極大的地位。日本殖民政策在台灣發展現代化農業,採取「工業日本,農業台灣」的策略,一方面發展農業,另一方面大量出口稻米和蔗糖,以供應戰爭所需要的糧食,為了因應運銷需求,對麻布袋的需求大增,因而當時有大量專業栽植的黃麻田。台灣總督府岡本武輝於1905年6月倡議成立製麻會社,同年7月創立於台中葫蘆墩街(今台中市豐原區)台灣製麻株式會社,並由大租補償金(投資者只限定台灣人)組成的黃麻製品加工資本會社。1907年6月11日正式開業,主要製作麻袋、帆布、麻布、麻絲、天幕、行李袋、床墊等黃麻製品,輸入至日本及中國等地,製品中又以生產麻袋為大宗,因此在民間被稱為「布袋工場」,可見盛極一時。
黃麻纖維用途廣泛,製品也相當多元。

台灣黃麻產業

在當時日本帝國,黃麻最大的生產地就是台灣,台灣的工藝作物非常多,包含甘蔗、瓊麻、茶等等。而當時的黃麻栽培以台中及台南為主,黃麻成為台灣的纖維作物中最重要的作物,生產量大約有590萬斤使得全世界驚嘆。而後南部原本用來種植黃麻的農地紛紛改種甘蔗,導致製麻會社的原料供應不足,同時從香港或日本所輸入的黃麻又比台灣便宜,導致麻袋很難與其競爭。1909年9月,製麻會社受到銀價低落的影響,麻袋價格更是很難與輸入品競爭,因此決定不再使用台灣的黃麻,改從印度收購更便宜的黃麻,當時來自印度原料高達八成。
製麻會社面臨的問題不單單只是原料問題而已,還包括了幹部選舉弊案、財務問題以及1926年製麻會社大火,這場火災導致製麻會社完全無法運作,也導致工人無法工作,連帶牽動葫蘆墩街一帶的經濟問題,製麻會社在營運上也爆發了史上最大的財務危機。製麻會社從1926的火災後,安田財閥的協助讓會社營運狀況逐漸步入正軌。但正當營運狀況逐漸好轉時,又面臨日本經濟景氣低落與經濟大蕭條的問題,同時在1930年底,由滿洲製麻會社輸入台灣的米袋不需要關稅,導致滿洲國(中國東北)與台灣的米袋相互競爭,引發一連串的後續問題,例如麻袋修改,從麻袋改用草袋......等等,最後由總督府與多家製麻業者的協調下,成立麻袋共同販賣組合,統一規定麻袋價格,至此,製麻會社在營運上才算真正穩定。
黃麻-灌木,株高可達1~2.5m,全株無毛,莖紫紅色或淡紫紅色。
葉膜質,長圓形或卵狀披針形,長4~14cm,寬0.75~5.5 cm,先端狹漸尖或銳尖,基部圓形,有鋸齒,葉柄被短柔毛,尤其是葉面,托葉2,線形,長0.5~0.8 cm。

戰亂時代

1937年7月,中日戰爭爆發,由印度輸入黃麻產生困難,而當時台灣對於麻袋的需求急速增加,為了確保黃麻生產能夠自給自足,總督府於1939年制定「黃麻十年增產計劃」,希望黃麻的種植面積能達到2萬5千甲左右。當時政府提出獎勵措施,但因黃麻的經濟效益遠不如稻米,因此多半農民種植意願不高。再加上受到日本西部與朝鮮半島旱災影響,台灣的米穀大量運送到當地賑災,導致原本的黃麻增產計劃也進行變更,迫使原本種植黃麻的田地逐漸改種水稻。
1941年,太平洋戰爭隨即爆發,總督府開始在台灣實施嚴格的經濟統制,原本的麻袋共同販賣組合改組為台灣麻袋納入組合,進行嚴格的麻袋管控。此時由於戰事緊張,經濟統制也更加嚴格,總督府有種植亞麻(Linum usitatissimum)的計劃,帝國纖維株式會社原本打算在烏日興建工場,由帝國纖維董事來台與製麻會社專務董事討論,最後決定由台灣製麻株式會社與帝國纖維株式會社合併,成為帝國纖維底下的台灣事業部。台灣製麻株式會社於1944年8月1日被帝國纖維株式會社正式合併,稱為「帝國纖維株式會社台中工場」。但就在不久後,1945年3月2日,美軍第345轟炸大隊B-25轟炸機隊襲擊葫蘆墩街,造成台中工場的部分倉庫與廠房被炸毀,受損嚴重。1945年8月日本投降後,正式改組為台灣紡織業有限公司。
走過戰亂年代,戰時所受到的破壞,讓台灣整個農業生產嚴重衰退。1953年國民政府為了配合稻米、蔗糖增產,生產黃麻這件事被列入第一期經濟建設四年計劃內,以自給自足為目標。不過這項計畫在實施不久後,塑化原料的興起取代了製麻業,人們開始普遍使用,逐漸取代了黃麻的地位,產量因此隨之銳減。1957年台中區農業改良場以黃麻種子改良新品種,換種植可食用的矮種黃麻,啟動了「麻薏湯」的淵源,其中以南屯區為最,而號稱「麻芛的新故鄉」。
聚繖花序腋生,花梗短,萼片5枚,淡紫色,長約0.4cm,花瓣5枚,黃色,雄蕊多數,子房5室,被刺毛。
蒴果,球形,徑約1 cm,表面粗糙,有縱裂凹溝和疣狀凸起。

消暑退火

早期紡織業為了製麻袋、麻布、麻絲、麻繩等黃麻製品等用品,在中南部鼓勵種植黃麻,後來經濟作用退場,卻在中部留下了黃麻的「麻薏」飲食文化。麻薏(麻芛、麻穎)閩南語是這樣發音,唸起來還要帶有鼻音(像小丸子那樣發音),果真是中部人(尤其台中)的特產,過了彰化以南,豐原以北,大概就很少人知曉了。
但何以數十年來每到夏季一來,依然只聞中部想(響)?南北兩道若有人敢吃或想吃,想必是來自中部或與中部有淵源的異鄉人,憶起古早時候的美味記憶,或對土地鄉愁勾起了歲月的味覺與情緒,但要吃上一道濃稠的麻薏湯,可不是件容易的事。
在麻薏田中用鐮刀割下黃麻,因為與葉脈食用起來的口感粗糙、苦味較重,所以割下來的黃麻需用手工把葉子跟葉脈分離去除,過去是放在竹或籐編製的扁笞上不斷搓揉、沖水讓麻葉苦汁去除,留其甘味,整個工序繁複,才能成為一道消暑退火的麻薏湯。
中部傳統市場販售麻薏湯,另外可添加甘藷、小魚乾、吻仔魚等。
麻薏湯為夏季消暑湯品,冷熱皆宜,但鉀離子含量很高,有腎臟疾病之患者,不宜食用。

不能不知黃麻事

喝麻薏湯不能不知黃麻事。當一種植物具有經濟價值時,它的原產地就變得更加重要,這好比探險家們在環繞地球千里迢迢尋訪,不就是為了要尋找世界盡頭的珍奇嗎?哥倫布、科爾特爾……等多位殖民者,從拉丁美洲帶回番薯、馬鈴薯、番茄、可可…..引進歐洲;麥哲倫、荷蘭人、葡萄牙人到了摩鹿加群島,深深被香料所吸引,而使得有了今日「香料群島」的美名。
如此一來,有關此屬植物的脈絡就把它推向更進一階。錦葵科(Malvaceae)黃麻屬(Corchorus)包含40~100種,分布於熱帶和亞熱帶地區,為一年生草本或灌木植物。1753年瑞典植物學家卡爾林奈(Carl Linnaeus)在其著作《Species Plantarum》(植物種志),首次描述了 Corchorus 屬,屬名源自古希臘詞 korkhoros 或 korkoros ,指的是一種身份不明的野生植物,可能是黃麻或是一種野生蘆筍。台灣可見5種,原生1種、特有1種,其餘為歸化種。
台灣目前可見黃麻屬植物。

台產黃麻

台灣產黃麻屬植物僅有二種,其中以繩黃麻最為常見,以產生的纖維可製造繩子而得名,但未被利用。廣泛分布於熱帶亞洲、非洲和西印度群島熱帶地區,台灣分布中部以南、東部平地至低海拔地區,常生長在荒廢地、耕地、沙質河床,植株並不高,常呈現匍匐狀。在中東、北非和西非,被廣泛用作綠葉蔬菜,非常受到歡迎。
而台灣產另一種短莖繩黃麻為台灣特有種,生長在土壤淺薄而貧瘠的多岩石的沿海地區,相關標本或是公民科學記錄甚少。模式標本始於1930年8月3日日籍細川孝秀在屏東小琉球一帶採獲,該標本目前典藏於台灣大學植物標本館(TAI)(館號118967)。而後一直到1996年才有其他研究學者在花蓮港及2009年在小琉球再次有採集記錄。
繩黃麻-一年生草本植物,莖直立或匍匐,淡紅褐色,多分枝,被疏毛。葉互生,長圓形、卵形或近圓形,稍偏斜,先端銳尖,基部圓形或稍心形,細鋸齒緣,兩面無毛或被短柔毛。
花單生或少數2~3朵聚生於短總梗上,腋生,萼片5枚,花瓣5枚,黃色,雄蕊多數,花柱細長,柱頭膨大,乳頭狀。
蒴果,狹圓筒狀,長2~3cm,具6~8(10)縱向翅稜,頂端有3~4枚喙狀突起,稍有齒,種子多數,深褐色。

到底食用了哪一種?

史料記載,台灣的黃麻原產地多指向於非洲、印度、緬甸。事實上黃麻在十七世紀由荷蘭人引進(可能來自爪哇)台灣種植,而台灣栽培起源約在清代康熙年間,但是在中國很早之前就有栽培紀錄,印度也是如此。因此,亞洲地區的中國及印度推測應該都是其發源地之一。
黃麻在台灣曾有人把果莢分為「圓果種」及「長果種」二個種類,說是圓果有苦澀味;長果不苦,葉子也不需搓揉。事實上是把「黃麻」、「山麻」(長蒴黃麻)甚至是「甜麻」(C. aestuans)三個物種混為一談,但基本上它們都是可提取纖維及食用的種類,也就是說它們的關係非常密切。而台灣晚近,則有引進泰國「葉用黃麻」長果種新品系作為食用,可見台灣的種類品系應有多種在市面上流通。
山麻-灌木,株高可達1~1.5m,全株無毛,多分枝,莖灰綠色至紅色。葉膜質,卵形或長圓狀披針形,長1.5~10.5cm,寬1.25~5.5 cm,稍斜,先端圓形或漸尖尾狀,基部圓形,具雙尾齒;葉柄長 0.5~5.5 cm,在先端上面被短柔毛,或無毛,托葉2,鑽形,長0.6~1.1 cm。
花單生或對生,花梗短,苞片長1~2.5cm,萼片5,無毛,花瓣5,無毛,黃色,倒卵形,先端圓形,基部楔形和具緣毛,雄蕊多數,花絲纖細,子房圓柱形。
蒴果圓柱形,長2.5~7cm,縱向有稜或狹翅,無毛且稍具疣狀,先端1/10長縊縮,頂端稍5齒,5瓣裂。
種子每20~40個縱向排列在2瓣之間,由橫向隔板隔開,菱形多面體,黑色。

美食無國界

食用黃麻屬植物不單只有台灣而已,許多國家把它們當作美食佳餚。山麻又被稱作「埃及國王菜」,英文名為 Mulukhiyah ,大多數學者認為起源在於古埃及,但有更多證據表明是來自印度及中國的黃麻。 Mulukhiyah 是中世紀阿拉伯世界的一道著名菜餚,流行於中東、東非、西非和北非,許多埃及人傳統認為 Molokhiya 是埃及的國菜。在中東各國的煮法有些許的差異,例如在約旦、敘利亞、巴勒斯坦等地,阿拉伯人通常會加入切碎的雞肉一起燉煮,而在埃及的海港城市亞歷山卓一帶,則通常會加入海鮮,與台灣加入番薯、小魚乾方式大不相同。
埃及人通常會將羹湯倒在米飯上,並撒上麵包塊一起食用,食用方式與台灣類似。部分地區食用作法也是以完全乾燥方式,將葉子切碎後,在使用肉湯或海鮮中添加其風味或黏稠度,甚至用以泡茶。比較特別的是,在突尼西亞地區和阿爾及利亞美食中,烹製方法與其他地區完全不同,雖然同樣以完全乾燥方式,葉子研磨成粉末,並儲存在罐子或其他密閉的容器中,在烹煮牛肉的過程中與番茄一起加入,用以增加稠度。
不同國家使用黃麻屬植物多滿足舌尖的悸動,黃麻屬植物的種種特性,色澤和引人入勝的特色。這過往,無論是歷史記載、文化、記憶、地理、美食…….林林總總都構成我們現在生活的一部分精神與物質元素。
若有機會,當你喝下色澤碧綠如翡翠的麻薏湯時,就足以讓你開始想像。
【參考文獻】
  1. 台灣物種名錄:https://taibnet.sinica.edu.tw
  2. 1928。森千年。台湾ニ於ケル黄麻ノ栽培二就テ(台灣的黃麻栽培)。
  3. 2012.郭立媛。由臺人土地資本到日本財閥資本:日治時期臺灣製麻株式會社之經營
  4. Ciou & Pong, Illustrations of Hakka ethnobotany of Taiwan 60. 2008. (Illustration of Hakka ethnobotany of Taiwan, 台灣客家民族植物圖鑑篇)
  5. Yang, A list of plants in Taiwan . 1982. (List Pl. Taiwan, 台灣植物名彙)
  6. 林業試驗所植物標本館:https://taif.tfri.gov.tw/tw/index.php
  7. 台灣植物資訊整合查詢系統:https://tai2.ntu.edu.tw/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171會員
244內容數
我是葉子,選擇了「葉子與植物的距離」來作為寫作計畫主題。因為工作關係,我所經歷過的荒煙漫草之地、讀的、寫的,一直都圍繞在植物身上,那種不斷挖掘的新發現成了必要的一種核心。在寫作的過程中,我也會同時分享發現(遇見)的心境歷程——台灣這塊被稱為「Formosa」的蒼翠之島,其魅力是多麼無窮。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葉子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馬桑科馬桑屬有16種分布暖溫帶、亞熱帶至熱帶,台灣產1種。台灣馬桑見於全島低至高海拔山區林緣、路旁及河床。全株有毒,有台灣第一毒封號,早期原住民常將枝葉或果實搗碎,塗抹於箭上用於狩獵;更是霧社事件的代表植物,不願屈服於霸凌的原住民女性,服以果實自殺;或為相愛的男女得不到父母認同,以其花、果用以殉情。
其圓錐花序如同老鼠的尾巴,穎果如粟粒而得名。禾本科鼠尾粟屬約有100種,分布於溫帶和熱帶地區,台產4種。其中以鼠尾粟及生長於西海岸之河口、泥灘地、潟湖的鹽地鼠尾粟最為常見。此外,雙蕊鼠尾粟有別於鼠尾粟,而韓氏鼠尾粟在台灣維管束植物紅皮書中被列為易危等級之稀有植物,晚近則出現熱帶鼠尾粟歸化於台灣。
炎炎溽暑下,在台灣,夏天的水果除了檬(芒)果外,最消暑的水果非西瓜莫屬。對於西瓜的記憶常圍繞在「小玉」這個名字,小玉是誰?還有偶爾會聽到長輩唸著「暗頭仔吃西瓜,半暝仔反症!」太陽下山後吃西瓜真會反症嗎?集體拍照前一秒還會被問:西瓜甜不甜?甚至到了選舉西瓜總會推選出來,認真研究起來,還真的大有來頭。
茜草科羊角藤屬物種在亞洲、非洲、澳大利亞和新世界的熱帶到亞熱帶地區普遍存在,生物多樣性中心位在婆羅洲、新幾內亞、北澳大利亞和新喀里多尼亞。台灣可見3種,其中,紅珠藤分布台灣全島低海拔山區之路旁、林緣及矮叢林、疏林內自生,多生長於空曠且向陽處,別名眾多,如巴戟天、雞眼藤、百眼藤等,是著名中藥材。
楝科植物分布於熱帶、亞熱帶,少數分布至溫帶地區,常見於雨林中的林下樹木,也存在紅樹林和乾旱地區,成員包括喬木、灌木及少數草本植物。樹蘭屬約有100種,分布東南亞、澳大利亞北部和太平洋亞熱帶和熱帶地區。台灣產4種,以紅柴為代表,台灣分布恒春半島、台東、離島蘭嶼及綠島海岸叢林,為高位珊瑚礁指標物種。
葫蘆科植物廣布全球熱帶和亞熱帶地區,台灣產分散在10屬當中,穿山龍屬是其中之一。此屬約有14種,分布於中國華南、馬來西亞、緬甸、泰國、印度和菲律賓,多生長在潮濕的溝壑、落葉林、低地稀樹草原、乾旱森林、原始常綠森林、沿海熱帶雨林或河岸。此家族幾乎樸實無華,沒有特別的觀賞價值,部分旱生植物代表會....
馬桑科馬桑屬有16種分布暖溫帶、亞熱帶至熱帶,台灣產1種。台灣馬桑見於全島低至高海拔山區林緣、路旁及河床。全株有毒,有台灣第一毒封號,早期原住民常將枝葉或果實搗碎,塗抹於箭上用於狩獵;更是霧社事件的代表植物,不願屈服於霸凌的原住民女性,服以果實自殺;或為相愛的男女得不到父母認同,以其花、果用以殉情。
其圓錐花序如同老鼠的尾巴,穎果如粟粒而得名。禾本科鼠尾粟屬約有100種,分布於溫帶和熱帶地區,台產4種。其中以鼠尾粟及生長於西海岸之河口、泥灘地、潟湖的鹽地鼠尾粟最為常見。此外,雙蕊鼠尾粟有別於鼠尾粟,而韓氏鼠尾粟在台灣維管束植物紅皮書中被列為易危等級之稀有植物,晚近則出現熱帶鼠尾粟歸化於台灣。
炎炎溽暑下,在台灣,夏天的水果除了檬(芒)果外,最消暑的水果非西瓜莫屬。對於西瓜的記憶常圍繞在「小玉」這個名字,小玉是誰?還有偶爾會聽到長輩唸著「暗頭仔吃西瓜,半暝仔反症!」太陽下山後吃西瓜真會反症嗎?集體拍照前一秒還會被問:西瓜甜不甜?甚至到了選舉西瓜總會推選出來,認真研究起來,還真的大有來頭。
茜草科羊角藤屬物種在亞洲、非洲、澳大利亞和新世界的熱帶到亞熱帶地區普遍存在,生物多樣性中心位在婆羅洲、新幾內亞、北澳大利亞和新喀里多尼亞。台灣可見3種,其中,紅珠藤分布台灣全島低海拔山區之路旁、林緣及矮叢林、疏林內自生,多生長於空曠且向陽處,別名眾多,如巴戟天、雞眼藤、百眼藤等,是著名中藥材。
楝科植物分布於熱帶、亞熱帶,少數分布至溫帶地區,常見於雨林中的林下樹木,也存在紅樹林和乾旱地區,成員包括喬木、灌木及少數草本植物。樹蘭屬約有100種,分布東南亞、澳大利亞北部和太平洋亞熱帶和熱帶地區。台灣產4種,以紅柴為代表,台灣分布恒春半島、台東、離島蘭嶼及綠島海岸叢林,為高位珊瑚礁指標物種。
葫蘆科植物廣布全球熱帶和亞熱帶地區,台灣產分散在10屬當中,穿山龍屬是其中之一。此屬約有14種,分布於中國華南、馬來西亞、緬甸、泰國、印度和菲律賓,多生長在潮濕的溝壑、落葉林、低地稀樹草原、乾旱森林、原始常綠森林、沿海熱帶雨林或河岸。此家族幾乎樸實無華,沒有特別的觀賞價值,部分旱生植物代表會....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以往製作西點時(如:奶酪、布丁、慕斯、戚風蛋糕 ..... 等等),有時會需要用到一點香草粉或香草精來提味,雖然用的量不多,但畢竟大多成份不是那麼天然,所以興起自製香草酒的念頭,香草酒可當成西點的提味劑或是加入飲品中,別有一番風味。
Thumbnail
被譽為「台灣LV包」的編織「茄芷袋」,但你知道在苗栗海線的苑裡,還有一項傳承三百餘年的「藺草編織技藝」嗎?由「苑裡三角藺草」編織出的每一頂草帽,不只獨一無二,更有著清新的藺草香,這次傑森就帶大家造訪台灣藺草學會的「臺灣手藺」品牌,認識藺草、體驗藺編文化,串連周邊景點還能輕鬆規劃苑裡景點一日遊
Thumbnail
典故: 千門麻衣局的故事源自於中國古代,隋唐時期一位胡姓商人發現蓖麻可以用於紡織業,由蓖麻纖維製成的布料輕薄、透氣、耐用且價廉,這在當時的紡織業中是一項革命性的創新。然而,當胡姓商人準備將這一創新產品推向市場時,卻遭到了當時紡織業巨頭的強烈阻撓。   這些紡織業巨頭為了維護自己的壟斷地
Thumbnail
以前住都市時,只認識香蕉。後來開始到有機店採買蔬果,偶爾會看到芭蕉。2015年移居台東長濱,有了自己的農地可以種植之後,發現長濱家家戶戶都種蕉,而且大多是芭蕉。吃了長濱出產的芭蕉,才知道芭蕉如此美味,更勝於香蕉,相較之下,香蕉的濃厚香味,倒有些膩了。
Thumbnail
大甲 位於臺灣臺中市西北角,在產業發展上,大甲區是臺中市第二大蔬菜生產區、最大稻米生產區,重要產物有芋頭與稻米等。大甲鎮瀾宮每年也吸引許多遊客與前往參拜。 歷史 1922年4月,大甲庄改制為「大甲街」。二戰後1945年,國民政府設置臺灣行政長官公署,12月25日,臺灣劃分為8縣9省轄市,大
Thumbnail
大甲區 舊稱「大甲社」,位於台灣台中市西北角,在產業發展上,為臺中市第二大蔬菜生產區及最大稻米生產區,重要產物有芋頭稻米等。民俗文化方面以大甲鎮瀾宮最為人熟知。 地理 大甲區地形主要以大甲扇狀平原以及后里台地所構成。大甲扇狀平原為大甲溪與大安溪因堆積作用而形成之沖積扇平原。 歷史 大甲在漢
這次要去的是台中 大甲 舊稱為「大甲社」 地形主要是扇狀平原 是台中市第二大蔬菜生產區和最大稻米生產區 重要產物:芋頭、稻米 觀光客最多的地方:大甲鎮瀾宮 清水 舊稱:牛罵頭 特色:高美濕地 特產:韭菜、韭黃 有豐富自然景觀(海港包圍) 梧棲 舊稱:五汊港 是台中縣部分面
Thumbnail
提到「大溪」相信大多數的人都會聯想到大溪老街、豆干與木器產業。每每一進到大溪的市區,光是賣豆干相關產品的店家到處林立,但在這些店家之中總是脫離不了「黃家」的影子,同為「艸頭黃這一家」雖然沒有親戚關係,卻也激起我對大溪黃家豆單豆干的好奇心。
Thumbnail
從太平山下來好好的在宜蘭睡了一覺,相較於太平山,今天是比較輕鬆的行程。早上睡到飽飽才起床,今天的第一個景點便是去宜蘭北管南管市場晃晃。 一過馬路就看到特別的米糕麻糬,雙澱粉的邪惡食物,但是因為有在地特色,我還是買了一顆麻糬嚐嚐。突然發現宜蘭很流行麻糬—在宜蘭稱為「米粿」,市場裡有好幾家都在賣「米粿
近日知名網紅持有並吸食大麻新聞沸沸揚揚,再度引發台灣對於大麻合法化的討論,近年來台灣也逐漸有大麻合法化、放寬大麻管制等等的聲音,所以我們想從多方面角度探討此議題。   大麻簡介 生長在溫帶或熱帶氣候,為耐寒的一年生草本植物,俗稱麻仔、老鼠尾,常做成香菸及磚狀,主要成分是四氫大麻酚(簡稱THC)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以往製作西點時(如:奶酪、布丁、慕斯、戚風蛋糕 ..... 等等),有時會需要用到一點香草粉或香草精來提味,雖然用的量不多,但畢竟大多成份不是那麼天然,所以興起自製香草酒的念頭,香草酒可當成西點的提味劑或是加入飲品中,別有一番風味。
Thumbnail
被譽為「台灣LV包」的編織「茄芷袋」,但你知道在苗栗海線的苑裡,還有一項傳承三百餘年的「藺草編織技藝」嗎?由「苑裡三角藺草」編織出的每一頂草帽,不只獨一無二,更有著清新的藺草香,這次傑森就帶大家造訪台灣藺草學會的「臺灣手藺」品牌,認識藺草、體驗藺編文化,串連周邊景點還能輕鬆規劃苑裡景點一日遊
Thumbnail
典故: 千門麻衣局的故事源自於中國古代,隋唐時期一位胡姓商人發現蓖麻可以用於紡織業,由蓖麻纖維製成的布料輕薄、透氣、耐用且價廉,這在當時的紡織業中是一項革命性的創新。然而,當胡姓商人準備將這一創新產品推向市場時,卻遭到了當時紡織業巨頭的強烈阻撓。   這些紡織業巨頭為了維護自己的壟斷地
Thumbnail
以前住都市時,只認識香蕉。後來開始到有機店採買蔬果,偶爾會看到芭蕉。2015年移居台東長濱,有了自己的農地可以種植之後,發現長濱家家戶戶都種蕉,而且大多是芭蕉。吃了長濱出產的芭蕉,才知道芭蕉如此美味,更勝於香蕉,相較之下,香蕉的濃厚香味,倒有些膩了。
Thumbnail
大甲 位於臺灣臺中市西北角,在產業發展上,大甲區是臺中市第二大蔬菜生產區、最大稻米生產區,重要產物有芋頭與稻米等。大甲鎮瀾宮每年也吸引許多遊客與前往參拜。 歷史 1922年4月,大甲庄改制為「大甲街」。二戰後1945年,國民政府設置臺灣行政長官公署,12月25日,臺灣劃分為8縣9省轄市,大
Thumbnail
大甲區 舊稱「大甲社」,位於台灣台中市西北角,在產業發展上,為臺中市第二大蔬菜生產區及最大稻米生產區,重要產物有芋頭稻米等。民俗文化方面以大甲鎮瀾宮最為人熟知。 地理 大甲區地形主要以大甲扇狀平原以及后里台地所構成。大甲扇狀平原為大甲溪與大安溪因堆積作用而形成之沖積扇平原。 歷史 大甲在漢
這次要去的是台中 大甲 舊稱為「大甲社」 地形主要是扇狀平原 是台中市第二大蔬菜生產區和最大稻米生產區 重要產物:芋頭、稻米 觀光客最多的地方:大甲鎮瀾宮 清水 舊稱:牛罵頭 特色:高美濕地 特產:韭菜、韭黃 有豐富自然景觀(海港包圍) 梧棲 舊稱:五汊港 是台中縣部分面
Thumbnail
提到「大溪」相信大多數的人都會聯想到大溪老街、豆干與木器產業。每每一進到大溪的市區,光是賣豆干相關產品的店家到處林立,但在這些店家之中總是脫離不了「黃家」的影子,同為「艸頭黃這一家」雖然沒有親戚關係,卻也激起我對大溪黃家豆單豆干的好奇心。
Thumbnail
從太平山下來好好的在宜蘭睡了一覺,相較於太平山,今天是比較輕鬆的行程。早上睡到飽飽才起床,今天的第一個景點便是去宜蘭北管南管市場晃晃。 一過馬路就看到特別的米糕麻糬,雙澱粉的邪惡食物,但是因為有在地特色,我還是買了一顆麻糬嚐嚐。突然發現宜蘭很流行麻糬—在宜蘭稱為「米粿」,市場裡有好幾家都在賣「米粿
近日知名網紅持有並吸食大麻新聞沸沸揚揚,再度引發台灣對於大麻合法化的討論,近年來台灣也逐漸有大麻合法化、放寬大麻管制等等的聲音,所以我們想從多方面角度探討此議題。   大麻簡介 生長在溫帶或熱帶氣候,為耐寒的一年生草本植物,俗稱麻仔、老鼠尾,常做成香菸及磚狀,主要成分是四氫大麻酚(簡稱TH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