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理論】我所見的素樸實在論

2022/09/25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理論具有優點亦有缺陷,理論很好用,端看你想要拿來孤芳自賞,還是群芳共賞 ; 想要反覆拿來咀嚼,甚或運用在日常生活中。也就是說,理論可以是夢想的,也可以瞬間成為實際的; 理論可以是思維的,也可以是實踐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習慣的思維模式,理論可以幫助我們跳脫自己固有的、僵化的思維模式,有另一種加添生活風采的可能與選擇。換句話說,理論的目的是豐富我們的生活,而非要限制我們,儘管當思考卡關時,我們時常面對理論的枯燥期,但是,當更近一步的逼進理論「核心」,又彷彿置身於「二重世界」,一方面揭開世界不為人知的另一面,一方面成為「任意縮放焦距的觀看者」,以一個觀看的角度審視世界與自身。
要注意的是,之所以說每個理論都有其限制,不是因為理論無法活用,而是因為我們看見的,往往只是冰山一角。活在這個時代,如果能夠謹慎一點看待事情,不要預設太多自以為是的立場,而執著於自己看到的幾個片面事實,總是比較保險的。我們需要的是多方面的做「理論的疊加」,疊加的前提是清楚知道自己在做些什麼,而要知道自己在幹些什麼,可以多寫日記,培養自己對自己「運用理論的歷史」的敏感度與理解度,看吧!這時候知道記錄自己想法的好處了吧!現在手機APP或是Notion都是很好記錄自己想法的管道,包括自己的夢境,都可以好好紀錄,有時候靈感和故事就從這些素材打起地基的!
有些跑題了,回歸正題,咳咳!
今天就讓我們談談素樸實在論(Naïve realism),這是在語意學中被廣泛討論的理論,因此它也是源於語意學的理論。
既然是解讀語言與象徵的理論,那麼以下我將以解讀聖經中的「隱喻」作為展演,進而讓讀者更進一步理解素樸實在論的訴諸核心。
你可能會疑惑,等等,聖經不是神學嗎?怎麼會跟科學性的理論有關?正確來說,對聖經的解經學跟「詮釋學」有關,而詮釋學是可以運用解釋神學作品的。
素樸實在論運用於聖經會變成怎樣?
我所認為的素樸實在論,就是真真實實、原原本本地還原接收到事物的本貌,包括情緒、知覺、五感。其中我比較有感的是情緒。我不知道我理解的對不對:我覺得素樸實在論就是真誠的面對自己所有的情緒,並且解釋這些情緒。換句話說,素樸實在論探求的是真實的解釋,把不可解變為可解,把不可感變為可感,這正是我理解素樸實在論的核心道理。
套用素樸實在論去理解耶穌的死亡的話,素樸實在論的代表,也是撰寫《系統神學》的著名神學家Charles Hodge,會詢問的問題就會從「為何耶穌的死會帶有懲罰的本質?」可以說,素樸實在論問得相當犀利,直擊問題核心。一般詢問耶穌的死,我們會問什麼問題?是先從他有沒有復活問起?還是從他到底是神還是人入手?但是,素樸實在論關注引發事件的核心情感,也是本質直觀的方式去詢問問題:它不是問:事件何以發生?而是問:事件如何發生?不是What,而是掌握How。事實上,我們在耶穌的死這個事件上,我們其實不會關注他到底對這個世界有何影響,而是會關注他在這個事件中參與和扮演了什麼。
素樸實在論在歸納出重點後,很特別的是之後往往產出的就是一個個真實的「原則」。例如,Hodge就歸納了兩個重要的詮釋聖經的原則:
一、自從新約在那些被信眾既定理解的框架下,詮釋者該做的是觀察當代的神學解釋者如何運用那些新約作者使用的語詞及自然而然接收的神學觀念和模式。
二、從不隨意假設神學解釋者的真正含義與他們語言的明顯含義不同,而訣竅在於跟神學解釋者彼此提出的那些熟悉的意見含義很相近。
以下,我們將見招拆招,我打算(大蒜?)用這兩個原則討論「素樸實在論有什麼用?」
第一個原則涉及面對「傳統」的應對方式。在對大傳統(主流)的大眾觀點下,應去考量事實中的小傳統(次文化及評論者)如何面對大傳統的「模式跟原則」。換句話說,多做知識的研究,觀察各方研究者如何融入主流話題,並且參考反對方(次文化)的理論,觀察他們如何反駁主流,結合以上這兩個路線,因此可以得到一個事件背後對傳統的應對方式。
例如:最近的電影《童話・世界》就是以「台灣首部揭露補教界權勢性侵電影」作為電影文宣,這時候我們如何研究這個事件?可以觀察各界評論者、電影中的律師如何抗衡大眾觀點,並且觀察到這部電影是用了與《房思琪的初戀樂園》正相關的補教界權勢性侵背景,因此可以深入探討各界如何看待這本書,他們運用的字眼、觀點及理論,還有他們如何從這次事件中「汲取的教訓」、「扭轉的情勢」及「繼承的性別觀念」。
我個人覺得第二個原則比較好懂。就是辨別主流觀點的方法。不要隨意假設語言背後有「言外之意」是我對第二原則的理解。例如:很多人會假設房思琪就是作者林奕含本人,但這並不是那本書的重點吧!要逼近書中的重點,應該是要跟書中熟悉的角色來判定。
所以具體來說,素樸實在論是一個逼近事件的本質直觀,要掌握素樸實在論的要點與使用方法,歡迎嘗試本文提供的兩個大方向(大原則)!
參考資料:
 William J. O. Hartley.“Articulating the atonement: Methodology and metaphor in atonement theology,”Scottish Journal of Theology, (2022):75, 235-249.

















































































































































































































































































































談昕Fieyi
談昕Fieyi
喜歡玉蘭花,雖然不是很好看,卻很芬芳。這也就是我的創作理念,我期許自己的想法與理論被多方批評,甚至被遺忘(如阿德勒,源自傅科所提出的言談分析,意即一個社會科學家的想法被人遺忘反而是其榮譽)。文章方向多元,有漫談音樂系列、論文寫作方法、個人翻譯、自創詩及喜歡的書單的讀後評論。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