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答問—得自史學家的哲學啟示》 第三章 第二節
年輕人:「真理的假象?不可能是說真理也有誤導人的時候吧?」
史學家:「不是的,確切一點應該是說,這是人們自身對於真理的認知錯誤。還記得我們在審美問題時,我和你說到的『現象不是事實』嗎?」
年輕人:「嗯,我還記得。」
史學家:「其實這還不夠完整,整句話其實是『現象不是事實,而事實不是真理』,就好像『資訊不是知識,而知識不如智慧』一樣。一般來說,智慧就是對真理的瞭解,知識就是對真相的掌握,而對現象的觀察就只是資訊而已。」
年輕人:「啊,你這麼一說我好像就有些領悟了,可以再多說明一些嗎?」
史學家:「真相是可以確認的,它可以是眾人的共同認知,不過每個人對真相的意義卻無法產生共識,這是因為真相的『意義』與『解釋』等,都是對真理的認知,但藉由我們前面的探討已經知道,每個人體悟真理的能力都不同,能夠掌握真理性質的人只有少數的菁英,所以若以多數人的見解為準則,真理將永遠不被正確發現,『當人人皆錯時便成人人皆對』的危機將會實現。」
年輕人:「能不能舉個實際的例子呢?」
史學家:「就好像遵守交通未必有守法精神,而守法也未必是真的正確之事。又或者是禮待師長未必是愛戴師長,而愛戴師長未必是這位師長真的對真理有所領悟而值得愛戴。」
年輕人:「原來如此,這樣我瞭解了。」
史學家:「總之,我們可以說,雖然少數人的菁英主張也未必是對的,但大多數人所支持的觀念最多是層次極低的資訊或真相,絕不會是真理。資訊處處都是,所以知識是『量』的概念;而真理卻是唯一,所以智慧是『質』的高下。有知識未必有智慧,所以在真理的體悟上『量變不會造成質變』,真相或許可以愈辯愈明,但『真理卻是愈辯愈糊塗的』。」
年輕人:「我懂了,不過我想到一個問題,那就是真理是怎麼『產生』的呢?」
史學家:「問得好,其實這個問題的答案我們之前就曾經說到過了,我想你應該早就知道了。」
年輕人:「上帝?」
史學家:「是的,真理的存在不可能是自然而然的,如果沒有上帝,真理將不能自圓其說,而失去了我們前面所說的那些性質,而不過成為『規則』而已。所以相信真理而不信上帝,必定不能掌握正道。當然,我這樣的說法就是從反面推論的,因為上帝一樣不能直接瞭解。」
年輕人:「信真理而不信上帝?有這樣的例子嗎?」
史學家:「中國傳統知識分子就很多是這樣的,例如華人常說的『天』、『道』、『太極』等概念就呈現了這樣的事實。而在西方的話,哲學家黑格爾的學說與太極最相似,因為他將其『正反合』的學說提升為宇宙運作的原理,這與太極天道觀實質上是一樣的,而『正反合』學說其實只是不斷循環的『迴圈邏輯』,可說是『無意識的目的論』,如此上帝絕不可能被發現。總之,他認為真理是可以被人掌握的,否定了真理的超越性,提升了人格而降低了神格。其他還有像是叔本華的意志說、新柏拉圖主義者的天道說等,都是於上帝、真理有所誤解或忽略的例子。」
年輕人:「原來他們都有錯誤嗎?他們可都是史上有名的哲學家不是嗎?」
史學家:「如果說因為他們史上有名而覺得是正確的,那麼就犯了服從權威的謬誤了,很多著名的思想家都是針鋒相對的,且正確的真理論述只有一種,不可能『百家齊放』。」
年輕人:「說得也是。那麼還有沒有其他比較明顯有立場,但卻是認知錯誤的呢?」
史學家:「當然,像是持中庸之道者、不可知論者、自然主義者、或是以愛或大愛為真理的人都是錯的。」
年輕人:「雖然我都聽過這些名詞,不過卻不太清楚他們的主張,可以稍微和我解說一下嗎?」
史學家:「中庸之道即是指『執中而行』,它相對於偏激,不過偏激之惡不是因為固執一方,而是堅守錯誤。如果說固執一方為錯,如此『擇善固執』不也是錯?真理、正義等都是含有絕對性的,中庸卻是折衷主義,是自欺欺人的鄉愿態度。我們既知符合真理的,必有『本質性』的特質,所以說不是實的就是虛的,可見中間路線必是虛的。總之,中庸之道最多只能使適用於觀念錯誤的偏激者,但絕非普世性真理,這樣似是而非的論調最有誤導人心的危害。」
年輕人:「唉呀,沒錯,我的確有這種感覺,總覺得中庸之道有一種說不出的不妥,但我總覺得是我自己的領悟力不夠。經你這麼一點破,果然中庸是錯的。那麼,不可知論者有什麼錯誤呢?」
史學家:「不可知論者認為在沒有證據之前,先不確定立場,認為答案尚未揭曉,任何事都有可能。而真理為『絕對性』而不是『可能性』,這種態度實在是一種反智的懦弱表現,表面上不反對確定性,實際上卻不求確定真相。所以不可知論終究是一個懷疑論者,沒有勇氣追求真理,是玩世不恭的假道學。」
年輕人:「其實我本來一直都覺得不可知論者的態度還滿好的,因為他們相信有證據的事情,但也不會堅決否定不能被證明的事,只是認為先靜觀其變,這樣給人的感覺還滿務實的,不過的確,這就像你說的,是一種消極的態度,不能算是一個追求理想的人。那麼自然主義者呢?」
史學家:「自然主義者通常是有感於自然秩序的奧妙而體認到了真理與上帝的存在,不過卻就此駐足,不再做進一步的探討,直接就將自然是為真理或上帝,忽略了其超越的性質。所以自然主義承認真理卻不求甚解,其口中的真理說穿了只是『物理』而已。自然主義者重視表象而忽略本質與靈性,他們以主觀認知去解釋宇宙運作之理,將人文精神與自然物理混為一談。總之,自然主義者其實是追求個人主義的自我安慰主張,因為世間萬物包括惡人惡事都可以歸納於自然法則之中,如此則一切皆無意義,沒有真正積極進取、去惡為善的理由與動力。自然主義其實與中庸之道一樣都是言之無物,任憑眾人隨意解釋。」
年輕人:「所以說,反自然或是順從自然,都未必是對的或是不對的事嗎?」
史學家:「沒錯,因為自然既然不是真理,也就不是判斷事情正不正確的依據。事實上,有點常識的人都應該知道自然主義不會是什麼高深的道理,因為它在藝術上的呈現是實景實情,在文學中是表現是許多受『自然因素』驅使的無奈生命,在哲學中它是訴諸經驗實證而反對『超自然』層面的理論,這顯示了自然主義並不是一個嚴謹而統一的真理論述。總之,自然主義就是個忽略靈性的『機械宇宙觀』。」
年輕人:「我瞭解了。而以愛為真理的人,我想應該不必再說了,因為一開始你就已經和我說過愛只是屬於『美』的層次,這遠不及『善』與『真』的層次,對吧?」
史學家:「沒錯,愛雖然含有真理的成分,但極其稀少,可見愛不是真理本身而仍需要以理來衡量,否則就沒有『錯愛』之事,而『溺愛』也應當是有益而無害了。即便比愛更接近真理的『大愛』也只是求道者應超越的最低標準,許多宗教常以愛為名來傳教,其實只會使人盲目,因為它『以愛代理』,不是使人能真正上進和為善的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