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親走後的一百天

更新於 2024/09/26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母親走後的一百天
不想承認還沉浸在她離去的悲痛裡。
也許,不願面對,我才會一直走不出來這個沉重的打擊。
她的離開是我永遠無法抹滅掉的印記

或許書寫出來,是治療的開端。

我的母親罹患乳癌已經十年了,在這十年之間,癌細胞也有轉移到肺及肝,但一切都是在可控制的範圍。

病情持續變化

今年三月,某天回診,醫生在核磁共振的片子看到癌細胞似乎有些變化,他解釋說,如果藥物無法抑制的話,請我們家屬考慮自費的藥物
但因為母親沒有任何的保險,醫生又說,目前沒有擴散很快速,暫時還是可以先用健保藥物來抑制。
聽了這些話後,我的心情是跌倒谷底,我跟母親坐在診間外的等候區,我們兩個都沒說話,後來,我安慰她,一切都沒事的,目前藥物都還可控制住。
她幽幽的回應我說 :『如果要用到自費的藥物,她也不想活了,就讓她這樣走了吧,她這些年活得很累很痛苦…』
我那時一陣鼻酸湧現眼淚快奪眶而出,我不敢看她的眼晴。
五月初清晨,她坐在馬桶上,突然失去平衡在浴室跌倒了,身上全是沾滿穢物,站也站不起來。
爸爸幫她清洗了身子,立刻叫計程車帶她去掛急診。
到醫院後,我們也認為只是一般的傷科馬上就可以回家了
聽爸爸說,她一直指著她的頭,說她剛剛跌倒好像有撞到頭。
急診醫生也不敢馬虎,就幫她照了腦部。
我正在家裡準備中餐等候媽媽跟姐姐回來,
姐姐來電哭著說,
媽媽的癌細胞,已經擴散到腦部,剩不到半年的時間…
回想母親這陣子的狀態,像小孩一樣,飯粒掉落整個衣服上,連湯匙都拿不穩、記憶力嚴重衰退。我們卻沒察覺到事態嚴重性。
頓時我的心涼了一大半,眼眶泛淚,
爸爸擔憂一直詢問到底發生什麼事,
我緊握顫抖的手,眼淚不自禁的流下…
去醫院後,就開始安排住院,
深怕她受打擊意志薄弱,
對於她的病情我們一直有所隱瞞。
在這之間我的家人始終不願意放棄做任何治療,電療、藥物治療從沒間斷。
她拉肚子的狀況一直沒改善,也查不出腹瀉的原因,化療的副作用口腔黏膜脫落,傷口潰瘍導致疼痛、食慾更加不振,持續的昏睡,用打點滴維持體力,到後來完全吃不下去,她的身體每況愈下。
媽媽清醒時表明想要回家的意願。
於是姐姐不顧醫生反對,向醫院申請居家照顧,
回家第一天有開口吃粥,但第二天後又陷入昏睡狀態,一整天時常無故喃喃自語,甚至還說她某某某(此人已過世多年)要來找她…
但我們一直以為是腫瘤壓迫到腦神經,這樣的狀態是正常…
到下午電療回診,醫生看了媽媽全身癱軟在輪椅上,發覺不對勁,緊急請謢士推到急診急救,媽媽的血壓持續的下降,醫生丟出『敗血性休克』病危通知,打了強心針,在加護病房住了五天,在這五天,加護病房的醫生,檢驗出媽媽有『退伍軍人症』,才導致她不斷的腹瀉。

五天後加護病房出來普通病房後,她的睡眠時間,也更長了。

因為體虛無法自行吞嚥,我們兩個小時半就要從鼻胃管灌食一次,也因為退伍軍人症感染到肺部,抗生素劑量也越打越高,媽媽因大小便失禁,屁股皮膚出現嚴重發紅及破損,僅管我們不斷的勤更換尿布,雖有服用止瀉藥,皮膚破損面積持續擴大。

為了防止背後褥瘡,兩個小時翻身,
疫情關係醫院管制嚴格,只能由家屬一人陪病照護,翻身及換尿布對我而言是非常吃力(因媽媽的體重是我的兩倍),
時常更換床墊、墊被快完成後,媽媽的大便又如土石流般,宣洩下來,
我只能從一小角使盡力氣去搬開,一切只能重來一次(醫護人員也因疫情忙得不可開交,盡可能不請求他們支援)。
處理完往往都是一個小時以後的事,緊接著再灌食,灌食完後不久有可能又拉肚子換尿布,但我想她應該,無法睡的安穩,時不時被我們翻動。
夜半累過頭,會起不來查看尿布狀況,所幸夜班的醫護人員會體恤我們家屬,有時幫忙做更換。
我也慶幸媽媽有我們三姐妹,三姐妹都輪流請假照顧母親,我們三人都可以有喘息的空擋。
媽媽越來越沈默,有時張開眼凝望著天花板,若有所思,呼喚她,從她空洞無神的眼神,出院的日子似乎更遙遙無期了。

有天清晨她突然發燒,退燒後,有位醫護人員來找我,告知我她是安寧病房的人員。她說媽媽身體的器官已經一個個慢慢在衰竭,是否想讓媽媽用安寧舒緩方式讓她離開。也詢問媽媽,是否立下放棄急救同意書。
媽媽當時狀態是清醒的,她點了點頭,我顫抖地牽著她的手,簽下這份同意書。
可惜安寧病房這件事,不是我說了算,我的爸爸,包含我的姐姐們,不願坦然面對接受媽媽即將離去的事實,
我為了這件事,跟家人大吵一架,我不願看到媽媽再繼續打這些藥劑去折磨她,但我的家人,依舊要醫生,盡全力的去醫治她!
到後來,她的鉀離子不斷的升高,肝腎都衰竭無法負荷,心臟隨時會停止跳動。
安寧醫生跟主治醫生和我們討論,媽媽的時間所剩無幾,爸爸和姐姐們希望媽媽能在家裡善終。
於是,租借了一些照護的醫療器材,我們把媽媽從醫院接回家。

瀕死

那幾天我們陪伴在她身旁,時而檢查她的呼吸狀況,一切都非常平穩,心想醫生似乎判斷錯了。
星期日那天,我把電腦搬到她的床後,邊視訊上課邊和家人照料她,到中午,媽媽完全沒排尿,呼吸非常急促。
我與她坐上救護車,駕駛問了媽媽的狀況,我聽到後方照料的醫護人員,說了一串英文,駕駛踩緊油門直奔醫院。
到急診室後,醫生跟護士問我要不要電擊急救或插管,我搖搖頭。
醫生說,癌未病人狀態就是這樣,妳們不插管,也只能這樣了,她們就各自去忙碌。
我的家人打電話來,還是堅持要讓她在家善終,跟我說看有沒有什麼治療方式讓媽媽不喘後再帶回家。
我明白,帶回家後,她還是會這樣喘,家人看了不忍心,又送回醫院,與其這樣折騰她,我寧可讓她在醫院好好善終。
她已經無力睜眼了。

我靜靜的在急診室,摸摸她,陪在媽媽的身邊,看著她奮力的張嘴喘氣,我無能為力,跟無助,我跟她說妳不要怕,我都在!
但我不知道誰能幫得了我。

奇蹟似的

突然有位醫生走來(後面緊跟剛剛的醫生跟護士),
他問我:「妳覺得對妳媽而言最重要的是什麼?
是非得要拘泥在家裡那張床離開,還是家人陪伴在她身邊直到她離去呢?」
他又說,
「他的岳母也在這幾年走了,
雖然我是醫生,當時早上去看她狀況蠻穩定,
下午去搭車時,岳母就突然走了
病人離去的時間是她所選擇的,也包含我的父親,
連我這個醫生也無法掌握無能為力。」
我點點頭,他又說
「只要我在,若你們家人要來,警衛那邊我也會請他放行,我會安排一個空間,讓妳跟家人都能陪伴媽媽,妳想要什麼協助我都盡量幫妳。」
我拿起了電話,請家人全部立即到急診(二姐太過於悲痛不願前來),
護士們立刻把我跟我媽,帶到另一個大空間。
如同那位醫生說的,警衛讓我的家人都進來,我們全家都圍繞在媽媽身旁,守護著她。
剛剛那位好心的醫生,也來看看我們,婉轉的說,應該還有幾天的時間。
到了夜半十一點,我請我的姐夫帶我爸爸先回去休息,只剩我跟大姐留在醫院,我們認為,她還不會離去。
到了凌晨一點多,夜班職班的醫生,看了看手錶,突然說就是今晚了。
我們兩個不可置信,一直緊盯著心電圖波型和血氧數據,四點,她的呼吸越來越微弱,在心跳停止前,我跟大姐淚流滿面在耳邊告訴她,「妳已經沒病痛了,我們會好好照顧爸爸,妳好好的跟著仙佛走。」
二○二二年六月二十號清晨四點三十一分,呼吸,停止了。

媽,回家了

我們兩,叫了救護車帶媽媽一起回家。
回到家後二姐緊抱著媽媽的身軀哭喊,為何媽媽這麼快就走了,她來不及,來不及去看她最後一面。
禮儀社的人來到我家,要我們去找幾件她生前最喜歡衣服幫她換上。
我到衣櫃翻呀翻,才發現媽媽有好幾套套裝,都未拆封,捨不得穿
我緊抓著衣服,為什麼妳從沒好好對待妳自己呀,鼻酸啜泣瞬間轉為一陣嚎啕大哭。
癌未也造成她身體腫脹,沒有任何一件穿得下去的。
後來幫她穿上二姐結婚時的那件套裝,只過穿一次,也是最後一次穿。


這幾個月後

我開始對和家人更加大方,但我對自己嚴苛,潛意識或許是想要逞罰自己,對於母親死去的愧疚感。
我不停的自責內疚,我因從前的陰影,沒有好好與她說話,也不願意理解,她不停生氣原因,隱藏在背後的情緒到底是什麼?
這個噩耗幾乎摧毀我的生活,我想要補償些什麼,卻已經來不及了。
在路上看到路人行人穿著或背影很像我的母親,我會目不轉睛追著她跑。
或是吃到好吃的,想到母親再也吃不到,我就含著眼淚邊啜泣硬吞進去。
看到別人在跟媽媽說話,我好羨慕他們有媽媽。
也因打擊太大身體越來越消瘦,時常跑醫院看診,
坐在候診區等候報告時,我常在想,媽媽這十年來每當要回診,內心是多麼的煎熬,多麼忐忑不安,因為她不知道,下一刻醫生會不會說,癌細胞出現了什麼變化或復發,或是,妳要再打幾次的化療。
我也知曉世上所有生物的生命總有一天都會走到盡頭,這種方式結束生命,實在太苦了。
如果她知曉我現在身體狀況這麼糟,不知道會不會氣到從骨灰罈跑出來罵我。
我去年因為基金會的老師鼓勵下去考研究所,從小讀書吊車尾的我竟然還一次考上兩間國立大學。
我相信我媽會非常震驚跟喜悅,想必她面子非常有光。

但我因為她離去而失去動力…
其實對我而言,讀什麼學校在社會得到任何名利都不是重點,我也不在乎,我想要的是健在的母親呀。
我要為了我的父親我的家人,繼續活下去!
開學了,我強逼自己把我的注意力放在學校課業,
我會用盡力氣的好好吃飯、好好睡覺,好好休息,
就算我走的很緩慢。
我會永遠記得,我背後有一個勇敢的母親,也是一路這樣走來的。
呂秋遠律師有說過一句
「媽媽需要你懷念她,但也需要妳忘記她」
我知道,往後沒有母親的日子,還是得要過下去。
大概就是這樣的意思吧。
媽,我永遠愛妳。
avatar-img
4會員
2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白滾水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自小就是成績不好、長相也不吸引,不被回應,不被期待的邊緣人。 小時候父親是做夜班,時常去應酬,白天我們去上學他才回家。 母親在家做車縫成衣,邊照料我們三個小孩,為了養育我們三個小孩,時常從清晨五點起床,做到晚上十、十一點才休息,也因為太過於勞累,老公時常不在家,她的情緒非常的暴躁。 只要一聽到車縫
自小就是成績不好、長相也不吸引,不被回應,不被期待的邊緣人。 小時候父親是做夜班,時常去應酬,白天我們去上學他才回家。 母親在家做車縫成衣,邊照料我們三個小孩,為了養育我們三個小孩,時常從清晨五點起床,做到晚上十、十一點才休息,也因為太過於勞累,老公時常不在家,她的情緒非常的暴躁。 只要一聽到車縫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合作聲明與警語: 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稿。 證券服務係由國泰世華銀行辦理共同行銷證券經紀開戶業務,定期定額(股)服務由國泰綜合證券提供。   剛出社會的時候,很常在各種 Podcast 或 YouTube 甚至是在朋友間聊天,都會聽到各種市場動態、理財話題,像是:聯準會降息或是近期哪些科
Thumbnail
十三年前,「雨沐香雰」創始人林雨青女士的世界崩塌,當時快兩歲的小兒子,在保母家發生不明意外,導致腦部重創,雙目失明,從此無法像其他正常小孩一般,好好長大。她帶著兒子四處奔波各式各樣的醫療復健多年,因緣際會下遇見了精油芳療,輔助讓兒子情緒穩定、不再自我傷害、日益進步。
她有時覺得煩躁, 尤其工作忙得不可開交之際, 母親頻繁來電, 耳朵重聽的母親, 聽不到她在工作時刻意壓低音量的回覆, 她們無法對話,只好掛上電話。 午休時間,她搭電梯下樓, 走到公司大樓對面的小公園, 坐在溜滑梯的階梯上,回電, 她已經習慣母親頻繁來電都是一些生活很瑣碎的小事,
Thumbnail
在整理行銷案例的過程中,發現母親節檔期的案例滿多的,但有沒有一個大家共同的切入點?我發現有 3 點,分別是「提升生活質感」、「減輕勞動付出」、「打造獨特回憶」,下面將用各品牌的案例來說明。
Thumbnail
這篇文章是講述一位母親收到女兒的感人信件,感謝女兒的成熟和包容。作者分享她作為愛奇兒母親30年來的感受,並鼓勵愛奇兒父母多瞭解手足的心情、大方地展現對孩子的愛。
也許太晚,我還是用力祈禱。
Thumbnail
喜歡旅遊的同時,照顧長輩也是一件幸福的事。這篇文章講述了一位照顧86歲失能的老母親的女兒,帶著老母親走遍臺灣各地及離島的故事。通過這些經歷激發了作者的創作力,並且找到新的情感出口和潛能。故事裡充滿著對親情的感動和對旅行充滿期待的情感。一篇感人至深的故事!
Thumbnail
2023年12月10日,我到桃園中壢的馬祖新村欣賞李啟睿老師的作品《桃園母女圖鑑》。第一次欣賞老師的作品,也是第一次觀看「沉浸式劇場」作品是在「台灣當代表演藝術課」上老師播放的《李太太與他的四個女兒》。記得當時老師提及演出前可以和劇中人物在同一場地近距離看他們的日常生活就覺得很有趣,沒想到很快就有機
Thumbnail
*合作聲明與警語: 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稿。 證券服務係由國泰世華銀行辦理共同行銷證券經紀開戶業務,定期定額(股)服務由國泰綜合證券提供。   剛出社會的時候,很常在各種 Podcast 或 YouTube 甚至是在朋友間聊天,都會聽到各種市場動態、理財話題,像是:聯準會降息或是近期哪些科
Thumbnail
十三年前,「雨沐香雰」創始人林雨青女士的世界崩塌,當時快兩歲的小兒子,在保母家發生不明意外,導致腦部重創,雙目失明,從此無法像其他正常小孩一般,好好長大。她帶著兒子四處奔波各式各樣的醫療復健多年,因緣際會下遇見了精油芳療,輔助讓兒子情緒穩定、不再自我傷害、日益進步。
她有時覺得煩躁, 尤其工作忙得不可開交之際, 母親頻繁來電, 耳朵重聽的母親, 聽不到她在工作時刻意壓低音量的回覆, 她們無法對話,只好掛上電話。 午休時間,她搭電梯下樓, 走到公司大樓對面的小公園, 坐在溜滑梯的階梯上,回電, 她已經習慣母親頻繁來電都是一些生活很瑣碎的小事,
Thumbnail
在整理行銷案例的過程中,發現母親節檔期的案例滿多的,但有沒有一個大家共同的切入點?我發現有 3 點,分別是「提升生活質感」、「減輕勞動付出」、「打造獨特回憶」,下面將用各品牌的案例來說明。
Thumbnail
這篇文章是講述一位母親收到女兒的感人信件,感謝女兒的成熟和包容。作者分享她作為愛奇兒母親30年來的感受,並鼓勵愛奇兒父母多瞭解手足的心情、大方地展現對孩子的愛。
也許太晚,我還是用力祈禱。
Thumbnail
喜歡旅遊的同時,照顧長輩也是一件幸福的事。這篇文章講述了一位照顧86歲失能的老母親的女兒,帶著老母親走遍臺灣各地及離島的故事。通過這些經歷激發了作者的創作力,並且找到新的情感出口和潛能。故事裡充滿著對親情的感動和對旅行充滿期待的情感。一篇感人至深的故事!
Thumbnail
2023年12月10日,我到桃園中壢的馬祖新村欣賞李啟睿老師的作品《桃園母女圖鑑》。第一次欣賞老師的作品,也是第一次觀看「沉浸式劇場」作品是在「台灣當代表演藝術課」上老師播放的《李太太與他的四個女兒》。記得當時老師提及演出前可以和劇中人物在同一場地近距離看他們的日常生活就覺得很有趣,沒想到很快就有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