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費限定

虎讀不食子|為「產後抑鬱」書籍眾籌!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聲明:我不認識作者😄只為她也為跟她一樣的我們呼喊!】
上次介紹《歐洲書評》,說到這本書的創刊要從一個極其成功的Kickstarter Campaign說起。近年來,無論是大名鼎鼎的Kickstarter、Indiegogo還是其他眾籌平台,都吸引了很多想要打破傳統、死而不僵出版業的寫作者甚至出版社來嘗試眾籌平台。我的第二個碩士論文就針對書籍眾籌和眾籌平台的眾籌出版進行了研究,有空會在「圍爐」中分享吧。這次,「虎讀不食子」欄目中要說到的一本書其實還未出版!
以行動支持創作者!付費即可解鎖
本篇內容共 1938 字、0 則留言,僅發佈於虎讀不食子你目前無法檢視以下內容,可能因為尚未登入,或沒有該房間的查看權限。
你的見面禮 Premium 閱讀權限 只剩下0 小時 0
avatar-img
74會員
226內容數
不一樣的書評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Mary Ventura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RIE育兒學派、Janet Lansbury給我的啟發在於學會在撫育孩子成長的同時能夠也滋養自己內心那個曾經受傷的小孩,成為自己的父母。一起成長吧。
自詡是孩子「朋友」的母親是不負責任和狡猾的,利用了「朋友」角色中的相互性來要求孩子傾聽自己的「哀愁」,將情緒包袱扔給孩子。Be the mother that you want to have.愛ta就在養育ta的過程中多多反思,將ta養育成人,ta自然會以愛反饋。反之,定是反噬。
《What happened to you? Conversations on Trauma, Resilience, and Healing》是一本關於童年傷痕、原生家庭的書;是一本關於創傷、恢復能力、治癒的書;是一本從科學角度探討兒童大腦發育的書;同時,也是一本關於育兒的書。 👇
RIE育兒學派、Janet Lansbury給我的啟發在於學會在撫育孩子成長的同時能夠也滋養自己內心那個曾經受傷的小孩,成為自己的父母。一起成長吧。
自詡是孩子「朋友」的母親是不負責任和狡猾的,利用了「朋友」角色中的相互性來要求孩子傾聽自己的「哀愁」,將情緒包袱扔給孩子。Be the mother that you want to have.愛ta就在養育ta的過程中多多反思,將ta養育成人,ta自然會以愛反饋。反之,定是反噬。
《What happened to you? Conversations on Trauma, Resilience, and Healing》是一本關於童年傷痕、原生家庭的書;是一本關於創傷、恢復能力、治癒的書;是一本從科學角度探討兒童大腦發育的書;同時,也是一本關於育兒的書。 👇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在創作的路上真的很多人問我說 到底要怎麼做出符合自己期待 但又可以表現得很有美感的作品?🥹 這個問題真的應該是每個創作者都一直在學習的課題吧!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5月初月經沒有準時來的時候,我就覺得可能是懷孕了。因為已經有感覺到身體和情緒波動有點不太一樣。剛好在母親節那天驗孕,深深的兩條線。我人生的第一個母親節。 確認自己懷孕後,開始尋找產檢的院所。起初看了好幾間家裡附近的婦產科,都沒有對的感覺。然後才突然想起:我想要溫柔生產的話,一開始就找有這項服務
Thumbnail
一開始被書名吸引,看過、聽過各種"胎內記憶"的說法及影片,還沒有看過書本敘說的,想藉此了解相關訊息。 本書的作者用簡單的訪問孩子,聽取孩子敘述的故事,以及父母遇到的狀況,來理解孩子的出生及成長,是很輕鬆就看完
Thumbnail
故事中呈現了人物的內心掙扎和痛苦,尤其是喪女之痛。同時,書中也展現了純潔的母愛、隱瞞的秘密、激烈的矛盾、沉重的憂傷以及藍色的美感。這些情感元素相互交織,營造出一種深刻而動人的氛圍,使讀者能夠深入感受到故事中人物的內心世界。
Thumbnail
《去你媽的世界》封底文案即道出本書內容,作者郝妮爾描述了她自從懷孕到生產之間的心情以及面對的社會狀況,以及成為母親的困境與掙扎。她深刻描述了自己在懷孕過程中的痛苦、糾結與徬徨,以及面對「美」這個課題的掙扎。這本書不僅是在梳理自己,也是寫給未來的女兒,以及世上所有的女性以及所有媽媽。
Thumbnail
這本書描述了女人從美少女到懷孕到當媽媽的心路歷程,充滿媽媽們的真實經驗與生活,並用有趣的方式陳述出這些生活中的喜樂與痛苦。這本書可以讓媽媽們回憶少女時代、懷孕公主和育兒地獄時期。
Thumbnail
回想起七年前得知懷孕的那一刻,簡直不敢想像,而得知我懷孕訊息的另一半在當下則是表現得異常冷靜,但我卻從沒想過懷孕其實是我人生的重大轉變,由於出血及孕期不適,直到早產誕下孩子開啟高需求高敏兒的奮鬥之路,猶如闖進另一個時空,展開了育兒的驚奇世界。 其實早在孩子好奇自己如何誕生之前,我對於「胎內
Thumbnail
每一對父母都希望孩子健康,尤其母親,孩子在肚皮裡的時候,天天祈求上天保佑孩子平安健康,孩子出世的時候,也是祈求上天讓孩子快樂平安長大。孩子是父母的心頭肉,我們也是爸媽的心頭肉,我們好,他們才會好;他們好,我們才會更好。 有一個胎兒,七個月就迫不及待從母親的肚子出來見世面,七個月大的嬰兒比一隻雞
Thumbnail
從孩子呱呱墜地開始,一言一行、一顰一笑,都緊緊牽引著父母的心。養一個孩子所投注的愛和心力,若不是自己也當了父母,是完全沒有辦法感同身受的,而生命的可貴也在於此。 前幾日看到一則故事,一位二十歲左右的年輕女孩在電話中跟媽媽謊稱自己懷孕了,媽媽先是愣了三秒,接著責備女孩不小心,第三句話就是要女孩趕
Thumbnail
沒想到生完孩子以後反而沒有這麼懷孕這麼厭世,以至於拖到現在才繼續寫文章,除了每天都在跟時間打仗外,某部分是因為好像又跟懷孕的人設又不同了有點自己打臉,但是為了維持一些自我,書寫必須擠出時間證明自我的方式,完全懂了《以我為器》裡說的:「書寫,助我從盲昧而瑣碎的深海中透脫出來,從全然圍繞著孩子的專注中鬆
Thumbnail
黃詠詩在已讀不回裡談蘇美這本《文藝女青年這種病,生個孩子就好了》。所有已為人母、快為人母,又或是考慮成為母親的,這裡提供了一種角度,太驚艷。從沒有看到哪本書是把關注點放在新媽媽身上,關注她的疼痛和焦慮、她的孤獨和壓抑、她的改變和成長。這書相當觸動,因為我也曾身在其中。
Thumbnail
在創作的路上真的很多人問我說 到底要怎麼做出符合自己期待 但又可以表現得很有美感的作品?🥹 這個問題真的應該是每個創作者都一直在學習的課題吧!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5月初月經沒有準時來的時候,我就覺得可能是懷孕了。因為已經有感覺到身體和情緒波動有點不太一樣。剛好在母親節那天驗孕,深深的兩條線。我人生的第一個母親節。 確認自己懷孕後,開始尋找產檢的院所。起初看了好幾間家裡附近的婦產科,都沒有對的感覺。然後才突然想起:我想要溫柔生產的話,一開始就找有這項服務
Thumbnail
一開始被書名吸引,看過、聽過各種"胎內記憶"的說法及影片,還沒有看過書本敘說的,想藉此了解相關訊息。 本書的作者用簡單的訪問孩子,聽取孩子敘述的故事,以及父母遇到的狀況,來理解孩子的出生及成長,是很輕鬆就看完
Thumbnail
故事中呈現了人物的內心掙扎和痛苦,尤其是喪女之痛。同時,書中也展現了純潔的母愛、隱瞞的秘密、激烈的矛盾、沉重的憂傷以及藍色的美感。這些情感元素相互交織,營造出一種深刻而動人的氛圍,使讀者能夠深入感受到故事中人物的內心世界。
Thumbnail
《去你媽的世界》封底文案即道出本書內容,作者郝妮爾描述了她自從懷孕到生產之間的心情以及面對的社會狀況,以及成為母親的困境與掙扎。她深刻描述了自己在懷孕過程中的痛苦、糾結與徬徨,以及面對「美」這個課題的掙扎。這本書不僅是在梳理自己,也是寫給未來的女兒,以及世上所有的女性以及所有媽媽。
Thumbnail
這本書描述了女人從美少女到懷孕到當媽媽的心路歷程,充滿媽媽們的真實經驗與生活,並用有趣的方式陳述出這些生活中的喜樂與痛苦。這本書可以讓媽媽們回憶少女時代、懷孕公主和育兒地獄時期。
Thumbnail
回想起七年前得知懷孕的那一刻,簡直不敢想像,而得知我懷孕訊息的另一半在當下則是表現得異常冷靜,但我卻從沒想過懷孕其實是我人生的重大轉變,由於出血及孕期不適,直到早產誕下孩子開啟高需求高敏兒的奮鬥之路,猶如闖進另一個時空,展開了育兒的驚奇世界。 其實早在孩子好奇自己如何誕生之前,我對於「胎內
Thumbnail
每一對父母都希望孩子健康,尤其母親,孩子在肚皮裡的時候,天天祈求上天保佑孩子平安健康,孩子出世的時候,也是祈求上天讓孩子快樂平安長大。孩子是父母的心頭肉,我們也是爸媽的心頭肉,我們好,他們才會好;他們好,我們才會更好。 有一個胎兒,七個月就迫不及待從母親的肚子出來見世面,七個月大的嬰兒比一隻雞
Thumbnail
從孩子呱呱墜地開始,一言一行、一顰一笑,都緊緊牽引著父母的心。養一個孩子所投注的愛和心力,若不是自己也當了父母,是完全沒有辦法感同身受的,而生命的可貴也在於此。 前幾日看到一則故事,一位二十歲左右的年輕女孩在電話中跟媽媽謊稱自己懷孕了,媽媽先是愣了三秒,接著責備女孩不小心,第三句話就是要女孩趕
Thumbnail
沒想到生完孩子以後反而沒有這麼懷孕這麼厭世,以至於拖到現在才繼續寫文章,除了每天都在跟時間打仗外,某部分是因為好像又跟懷孕的人設又不同了有點自己打臉,但是為了維持一些自我,書寫必須擠出時間證明自我的方式,完全懂了《以我為器》裡說的:「書寫,助我從盲昧而瑣碎的深海中透脫出來,從全然圍繞著孩子的專注中鬆
Thumbnail
黃詠詩在已讀不回裡談蘇美這本《文藝女青年這種病,生個孩子就好了》。所有已為人母、快為人母,又或是考慮成為母親的,這裡提供了一種角度,太驚艷。從沒有看到哪本書是把關注點放在新媽媽身上,關注她的疼痛和焦慮、她的孤獨和壓抑、她的改變和成長。這書相當觸動,因為我也曾身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