溝通效度的越界——《野獸的咆哮》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舞蹈 2022-08-08

演出:嵬舞劇場舞蹈團

時間:2022/07/01/ 19:30

地點:高雄駁二藝術特區正港小劇場


作為嵬舞劇場舞蹈團首部經典童話改編(當中歷經疫情延宕一年),並希望結合舞蹈、音樂、戲劇成為三足鼎立的跨界作品,確實是一個很有企圖心與挑戰性的創作。跨界的成立,首要確立核心基石,作為以編舞家黃程尉為主的舞蹈跨界作品《野獸的咆哮》,編舞家以藝術表達的溝通性作為貫穿的創作理念,從中拉出三種溝通方式:語言(文字)的溝通、非語言(肢體)的溝通、非語言(音樂)的溝通。

溝通的成功與否,在於是否真的有「通」。而這個通,會因為採用的形式而有所區分、影響嗎?對溝通效度的質問,或許是編舞家何以會採用人聲與肉身分離的演出形式的因素,試圖實驗語言與動作在平行、翻轉與對位上的關係或可能性。同時也挑戰了舞者與現場聲優(配音員)對文字與動作的內化成熟度,亦是第一個企圖心。然而較為可惜的是,這當中,編舞家較少進一步挑戰情緒動作與話語的不同步或違心之論,又或是不同層次的情緒表達,加上作品文本改編自經典童話故事《美女與野獸》,過於熟悉的元素,因而易使觀者在作品進行到中後段時容易猜測出舞者接下來的表現意涵。

野獸的咆哮(嵬舞劇場舞蹈團提供/攝影張淑慧)

野獸的咆哮(嵬舞劇場舞蹈團提供/攝影張淑慧)

作品中,弦樂四重奏的演奏家們在舞台上,亦並不只是單純音樂演奏的角色,還兼具了某種戲劇角色的象徵。在編舞家的巧思中,他們時而化身成為城堡中美麗的藝術品:希臘式雕塑,時而是油畫裡的演奏樂手,他們既是野獸內心情感的翻騰演繹,也是城堡外好奇人們的心境刻畫,種種皆無違和地融入情景之內。當中,情感深邃的蕭士塔高維契弦樂四重奏第八號是頗有難度的曲目,樂手們在動作行進之間完成樂曲演奏,著實不易。此亦為第二個企圖心。同時,在樂手的身體動作與步伐路徑中,能夠看出編舞家在漫長的創作過程中,應有尋找到適合樂手演奏又符合情境的動作設計與安排調度方法,真的很不容易。

女主角貝兒的設定為中提琴演奏家,則是值得討論的。以音樂演奏家來說,此次飾演貝兒的高凡捷絕對跨出了人生很大的一步,這點值得掌聲。在動作設計與行進路徑亦可看出編舞家的揀擇與演出者的突破。只是,當野獸的溝通是肢體,而貝兒的溝通是音樂,兩者還需有大量雙人舞(?)交流時,不論是身體能量上的不對等,亦或是動作質地的不對稱,皆再再顯現缺憾。加上,音樂作為抽象表達其不能指涉實象世界是特點,要使聽者能辨識音樂情感或角色,需建立好主題與動機,如此也才可能達到溝通之效。雖然在跨界作品演出者最好從自身最擅長之領域入手,再向外挑戰舒適圈是最安全穩妥的做法。然而,或許是受限於製作規劃、合作對象等各種可能因素,才有如今的安排,雖是作品可惜之處,也是日後改善的可能。

野獸的咆哮(嵬舞劇場舞蹈團提供/攝影張淑慧)

野獸的咆哮(嵬舞劇場舞蹈團提供/攝影張淑慧)

創作團隊將語言、非語言的肢體、非語言的音樂放置同一脈絡,相互交織建構敘事與角色,不過,最後還是以習慣的文字語言對話為主要溝通模式。如何能更好地突出非語言的肢體與音樂的優勢和層次性,是創作團隊可以進一步再去思索的。同時,當肢體與音樂的溝通效度能夠更加提升與辨明之際,是否還需如此大量的口白說明與文字依賴,亦可以再思考。

*本文首刊於表演藝術評論台https://pareviews.ncafroc.org.tw/?p=75887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精靈的沙龍
0會員
3內容數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介紹朋友新開的蝦皮選物店『10樓2選物店』,並分享方格子與蝦皮合作的分潤計畫,註冊流程簡單,0成本、無綁約,推薦給想增加收入的讀者。
Thumbnail
介紹朋友新開的蝦皮選物店『10樓2選物店』,並分享方格子與蝦皮合作的分潤計畫,註冊流程簡單,0成本、無綁約,推薦給想增加收入的讀者。
Thumbnail
莫比斯圓環創作公社自2021年起開啟計畫,建立聽障藝術共融平台,以培養劇場手語翻譯員為首要任務。進行推廣、媒合場館、表演者、和劇場手語翻譯員,逐步推動台灣劇場能提供聾人和聽障觀眾,享有欣賞表演藝術的通達服務。
Thumbnail
莫比斯圓環創作公社自2021年起開啟計畫,建立聽障藝術共融平台,以培養劇場手語翻譯員為首要任務。進行推廣、媒合場館、表演者、和劇場手語翻譯員,逐步推動台灣劇場能提供聾人和聽障觀眾,享有欣賞表演藝術的通達服務。
Thumbnail
「心碎」和「蠻荒」不然於我,餘光殘存的似乎更多是電音民謠中舞動激情的潛在慾望,以及緊身透膚時裝與輕吻地面的腳尖共作的S型身體姿態的媚豔。無菱無角的身體符號在黑暗的迷霧中釋出更多流動與恣意貼合/恣意翻攪的可能,仿若在作品暗示的特有場域之中,唯有這種流動似水的線條才足以支撐起一片曖昧不明的混沌。
Thumbnail
「心碎」和「蠻荒」不然於我,餘光殘存的似乎更多是電音民謠中舞動激情的潛在慾望,以及緊身透膚時裝與輕吻地面的腳尖共作的S型身體姿態的媚豔。無菱無角的身體符號在黑暗的迷霧中釋出更多流動與恣意貼合/恣意翻攪的可能,仿若在作品暗示的特有場域之中,唯有這種流動似水的線條才足以支撐起一片曖昧不明的混沌。
Thumbnail
作為嵬舞劇場舞蹈團首部經典童話改編,並結合舞蹈、音樂、戲劇成為三足鼎立的跨界作品,確實是很有企圖心與挑戰性的創作。跨界的成立,首要確立核心基石,作為以編舞家為主的舞蹈跨界作品《野獸的咆哮》,以藝術表達的溝通性作為貫穿的創作理念,從中拉出三種溝通方式:語言(文字)的溝通、非語言(肢體、音樂)的溝通。
Thumbnail
作為嵬舞劇場舞蹈團首部經典童話改編,並結合舞蹈、音樂、戲劇成為三足鼎立的跨界作品,確實是很有企圖心與挑戰性的創作。跨界的成立,首要確立核心基石,作為以編舞家為主的舞蹈跨界作品《野獸的咆哮》,以藝術表達的溝通性作為貫穿的創作理念,從中拉出三種溝通方式:語言(文字)的溝通、非語言(肢體、音樂)的溝通。
Thumbnail
蓉安之舞,像隻破蛹而出的蝴蝶,無懼地在待放的花苞上振翅翩翩。世懷之舞,若剛躍起而騰空的蜻蜓,力道穩健地在水上點起漣漪。李巧之舞,好似母親柔中帶剛的叮囑,熱切地上前示範給孩子們最好的模樣。三者共通的處境皆是「孤立」的,休學隻身前往俄羅斯波修瓦芭蕾學校學習的她,在韓國環球舞團的舞台上繞行一圈獨舞的他,抑
Thumbnail
蓉安之舞,像隻破蛹而出的蝴蝶,無懼地在待放的花苞上振翅翩翩。世懷之舞,若剛躍起而騰空的蜻蜓,力道穩健地在水上點起漣漪。李巧之舞,好似母親柔中帶剛的叮囑,熱切地上前示範給孩子們最好的模樣。三者共通的處境皆是「孤立」的,休學隻身前往俄羅斯波修瓦芭蕾學校學習的她,在韓國環球舞團的舞台上繞行一圈獨舞的他,抑
Thumbnail
《河馬圓舞曲》的互動項眾多,掌握「積極且正確互動」的訣竅,全賴現場工作人員口述引導。倘若該場次《河馬圓舞曲》體驗令參與者意猶未盡,絕對是現場工作人員的功勞。
Thumbnail
《河馬圓舞曲》的互動項眾多,掌握「積極且正確互動」的訣竅,全賴現場工作人員口述引導。倘若該場次《河馬圓舞曲》體驗令參與者意猶未盡,絕對是現場工作人員的功勞。
Thumbnail
自問好歹也在教室跳了好幾年芭蕾,沒看過專業舞者跳這像話嗎……(美感標準都被鏡中的自己拉低了!)
Thumbnail
自問好歹也在教室跳了好幾年芭蕾,沒看過專業舞者跳這像話嗎……(美感標準都被鏡中的自己拉低了!)
Thumbnail
今天去看了賴翠霜舞創劇場的《他們的故事》 算是這輩子記憶中,第一次看舞蹈演出......
Thumbnail
今天去看了賴翠霜舞創劇場的《他們的故事》 算是這輩子記憶中,第一次看舞蹈演出......
Thumbnail
他們並不去想接下來要去哪裡 ── 一切生發開落,都依賴此刻的直覺。
Thumbnail
他們並不去想接下來要去哪裡 ── 一切生發開落,都依賴此刻的直覺。
Thumbnail
「這不是一支獨舞(This is Not a solo dance)」,這個表演由兩個「她」所創造而成,一個「她」,從小到大,都不是長輩期望中的「乖巧」女孩;而另一個「她」,同樣對性別框架有所感悟,希望結合個人表演式繪畫的專業,透過「反覆書寫『女』字,反思女性在社會中的位置」。
Thumbnail
「這不是一支獨舞(This is Not a solo dance)」,這個表演由兩個「她」所創造而成,一個「她」,從小到大,都不是長輩期望中的「乖巧」女孩;而另一個「她」,同樣對性別框架有所感悟,希望結合個人表演式繪畫的專業,透過「反覆書寫『女』字,反思女性在社會中的位置」。
Thumbnail
無論是《以你的名字呼喚我》的劇本架構或《芭蕾少女夢》的自我認同,肖似的陰影使這部電影注定少了些許「第一次」,然而那反抗保守思想的曼妙舞姿不僅澎湃動人,甚至進一步挑戰性別定義,同時故事也在甜與苦之中多了幾分心酸。
Thumbnail
無論是《以你的名字呼喚我》的劇本架構或《芭蕾少女夢》的自我認同,肖似的陰影使這部電影注定少了些許「第一次」,然而那反抗保守思想的曼妙舞姿不僅澎湃動人,甚至進一步挑戰性別定義,同時故事也在甜與苦之中多了幾分心酸。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