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板散熱基本架構 (Cold Plate Liquid Cooling)

更新 發佈閱讀 3 分鐘

其實原篇章名是水冷基本架構,但是現在水冷也走到了直接液冷,為了避免混淆只好把他們區隔一下,這裡提的是較為傳統的冷板散熱,重點加強CPU散熱的類型,比起最新直接液冷類型,顯得比較像是過渡版了。

一般在冷板散熱可以分成幾個基本要素:
1. 冷卻液體 (Cooling Fluid)
2. 冷板設計 (Cold Plates)
3. 配管設計 (Cooling Distribution Units, CDU)

冷卻液體

和空冷的概念類似,熱由發熱體產生,透過散熱鰭片(Heat sink) 增加和空氣接觸的面積,最後經由空氣把熱帶離開系統。在液冷系統裡,將空氣換成了液體,提高了把熱傳到流體上的熱效率。

在物理性質上,空氣是熱的不良導體,熱傳導率(thermal conductivity)大概在0.026 W/m.K,光是把流體換成液體 (熱傳導率 k ~ 0.6 W/m.K) 就已經有了可觀的進步 (20倍以上的效率不是夢)。

冷板設計

而原先的散熱鰭片由冷板取代,一樣精神是類似的。與發熱體接觸傳熱,透過內部的微流道加強和流體的熱交換效率,最後流出冷板。但是由於流體換成了液體,元件不再是暴露於空氣中,液體應當與系統良好的隔離開,因此整個冷板應該是水密的。除非這東西是在水裡用的,不然一台機器用一用會濕濕的能看嗎...

raw-image

配管設計

原先系統裡風扇的腳色在液冷系統被水泵所取代,在這裡稱他為Cooling Distribution Units,簡稱CDU。除了做為推動液體流動的腳色,還負責冷卻液的補充或是再冷卻,端看用途而定。

基本上有兩種:
a. Liquid-to-liquid CDU
b. Liquid-to-air CDU

如果是Liquid-to-liquid CDU,通常需要比較大的空間,可能一次會配好幾個機櫃的冷卻液,也就是基礎建設要考量進去。而在後端冷卻液的循環的散熱是由兩種液體的熱交換器所完成。

raw-image

Liquid-to-air CDU 相對來說輕便許多,但是能力也較有限制。基本上可以想像成冷氣的室外機,把冷卻液拉到另一台機器再進行空冷散熱。

raw-image

透過三個主要單元彼此串聯,完成把熱透過液體帶離系統這個目標。其中又有各自的變化,在液冷系統設計上比起原本的空冷設計,難度和彈性都提升了許多,而隨著整機系統耗能的不斷增加,傳統的冷板散熱針對單一對象的侷限性也開始浮現,現在一個系統的主要發熱源可不只是CPU了。DDR和顯卡發熱的速度也不可同日而語,三個發熱源做三個冷板掛6根管子可不是一個理想的做法,直接液冷目前看來是業界的共識。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熱流資訊站的沙龍
50會員
48內容數
和工作相關的筆記整理地
2024/12/19
在本文中,我們探討了多種測量溫度的技術,尤其是數位熱感測器(DTS)的運作原理與應用。傳統的熱電偶和電阻溫度計雖然常見,但在小型IC中不具可行性。DTS則利用二極體偏壓與電路設計,提供一種非破壞性的測量方式。文章還分析了DTS的準確性挑戰與改進空間,並討論瞭如何在多核運算下有效測量不同熱點的溫度。
2024/12/19
在本文中,我們探討了多種測量溫度的技術,尤其是數位熱感測器(DTS)的運作原理與應用。傳統的熱電偶和電阻溫度計雖然常見,但在小型IC中不具可行性。DTS則利用二極體偏壓與電路設計,提供一種非破壞性的測量方式。文章還分析了DTS的準確性挑戰與改進空間,並討論瞭如何在多核運算下有效測量不同熱點的溫度。
2022/11/15
某位網友提出了一個疑問: "我目前都是照著晶片的型號上網找datasheet,但大部分我查到的晶片datasheet都沒有詳細寫出功耗,請問一般大家在做模擬的時候是怎麼得到這些資訊的呢? "
Thumbnail
2022/11/15
某位網友提出了一個疑問: "我目前都是照著晶片的型號上網找datasheet,但大部分我查到的晶片datasheet都沒有詳細寫出功耗,請問一般大家在做模擬的時候是怎麼得到這些資訊的呢? "
Thumbnail
2022/11/03
不同於一般室內空調,在恆溫濕度以及排熱量有著更為嚴格的要求,加上AI節電等功能所特化出來的一種產品。 根據冷卻媒介的不同又分成使用冷媒的和使用冷卻水 CRAC, Computer Room Air Conditioner 的縮寫,使用冷媒。 CRAH, Computer Room Air Handl
Thumbnail
2022/11/03
不同於一般室內空調,在恆溫濕度以及排熱量有著更為嚴格的要求,加上AI節電等功能所特化出來的一種產品。 根據冷卻媒介的不同又分成使用冷媒的和使用冷卻水 CRAC, Computer Room Air Conditioner 的縮寫,使用冷媒。 CRAH, Computer Room Air Handl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概述壓鑄(die-casting)技術 ** 3C機構設計爸版權所有 ©️ ** 壓鑄件的應用已經非常廣泛了,舉凡在賣場上看到的電視支架,手機架、電器用品的結構件,以及其他任何產品的各種用途,在在都顯示了壓鑄件在ID 造型設計和機構設計,甚至熱流設計上,已經廣泛的被當作對策(solution)的選項
Thumbnail
概述壓鑄(die-casting)技術 ** 3C機構設計爸版權所有 ©️ ** 壓鑄件的應用已經非常廣泛了,舉凡在賣場上看到的電視支架,手機架、電器用品的結構件,以及其他任何產品的各種用途,在在都顯示了壓鑄件在ID 造型設計和機構設計,甚至熱流設計上,已經廣泛的被當作對策(solution)的選項
Thumbnail
隨著新一代Intel Birch Stream-AP的問世,高達500W的TDP,敲碎了空冷散熱的希望。雖然Eagle Stream 與 Birch Stream-SP 350W的負擔,勉強地用EVAC增加吃風面積達到了要求,但是不可避免的讓Heatsink一路的長大。終於,大到了不可接受的地步。
Thumbnail
隨著新一代Intel Birch Stream-AP的問世,高達500W的TDP,敲碎了空冷散熱的希望。雖然Eagle Stream 與 Birch Stream-SP 350W的負擔,勉強地用EVAC增加吃風面積達到了要求,但是不可避免的讓Heatsink一路的長大。終於,大到了不可接受的地步。
Thumbnail
其實原篇章名是水冷基本架構,但是現在水冷也走到了直接液冷,為了避免混淆只好把他們區隔一下,這裡提的是較為傳統的冷板散熱,重點加強CPU散熱的類型,比起最新直接液冷類型,顯得比較像是過渡版了。
Thumbnail
其實原篇章名是水冷基本架構,但是現在水冷也走到了直接液冷,為了避免混淆只好把他們區隔一下,這裡提的是較為傳統的冷板散熱,重點加強CPU散熱的類型,比起最新直接液冷類型,顯得比較像是過渡版了。
Thumbnail
1. 熱傳導:熱能從高溫向低溫部分轉移的過程。 2. 比熱容:簡稱比熱,亦稱比熱容量,是熱力學中常用的一個物理量。單位質量的某種物質升高或下降單位溫度所吸收或放出的熱量,在標準大氣壓下,將1克水升高1攝氏度所需的熱量定義為1卡路里。 3. 水的比熱容:水的比熱因為比較大所以溫度變化較小。
Thumbnail
1. 熱傳導:熱能從高溫向低溫部分轉移的過程。 2. 比熱容:簡稱比熱,亦稱比熱容量,是熱力學中常用的一個物理量。單位質量的某種物質升高或下降單位溫度所吸收或放出的熱量,在標準大氣壓下,將1克水升高1攝氏度所需的熱量定義為1卡路里。 3. 水的比熱容:水的比熱因為比較大所以溫度變化較小。
Thumbnail
水箱冷卻系統:車子在運作時,引擎所帶來的熱能相當高,有數百度,當引擎&機油溫度過高時,很容易造成引擎磨損。水箱的功用就是冷卻,吸收缸體熱量,防止發動機過熱。利用水箱上的散熱片增加接觸空氣的面積,再將冷卻的水透過管路流回引擎,就能用最快的速度散熱。
Thumbnail
水箱冷卻系統:車子在運作時,引擎所帶來的熱能相當高,有數百度,當引擎&機油溫度過高時,很容易造成引擎磨損。水箱的功用就是冷卻,吸收缸體熱量,防止發動機過熱。利用水箱上的散熱片增加接觸空氣的面積,再將冷卻的水透過管路流回引擎,就能用最快的速度散熱。
Thumbnail
電子模組主要由許多電晶體(或積體電路)所組成,在運行過程中會散發熱能,導致元件溫度過高降低產品效能與穩定性,因此會透過增加熱傳導面積的方式,將熱能盡可能的引導到與空氣(或液體)接觸的多面積物體,通常是具有一底板與電子元件(或發熱元件)接觸,將熱能擴散至板上用來增加散熱對流的圓柱狀或鰭片狀特徵,這物體
Thumbnail
電子模組主要由許多電晶體(或積體電路)所組成,在運行過程中會散發熱能,導致元件溫度過高降低產品效能與穩定性,因此會透過增加熱傳導面積的方式,將熱能盡可能的引導到與空氣(或液體)接觸的多面積物體,通常是具有一底板與電子元件(或發熱元件)接觸,將熱能擴散至板上用來增加散熱對流的圓柱狀或鰭片狀特徵,這物體
Thumbnail
空調主機之於空調系統,就像是心臟之於人類,一旦故障或效能降低,是直接對系統造成影響的,因此使用者有必要多了解一些主機相關的知識。
Thumbnail
空調主機之於空調系統,就像是心臟之於人類,一旦故障或效能降低,是直接對系統造成影響的,因此使用者有必要多了解一些主機相關的知識。
Thumbnail
引擎冷卻方式:熱的產生與熱的傳遞 引擎冷卻原理 氣冷引擎 油冷引擎 水冷引擎
Thumbnail
引擎冷卻方式:熱的產生與熱的傳遞 引擎冷卻原理 氣冷引擎 油冷引擎 水冷引擎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