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最深刻的華語音樂劇是哪齣?我推薦"捕鼠記"

2022/10/20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大家還記得上一次好好看一場藝文表演是什麼時候呢?
受到疫情的緣故,許多產業受到影響,在此受到最多衝擊的就是娛樂端產業,而本劇就是在這樣的艱難的時刻持續製作修改,中間遇到很多執行困難,最終在劇本定稿發展後三年受到文化部的肯定以及補助,在上周末於製作人家鄉的金東電影院進行首演。本劇製作人蕭柏凡亦是大學的好友,希望把觀劇的感動藉由文字分享給未能到場觀賞的朋友,同時可以反饋給這齣劇幕前幕後辛苦的藝文表演工作者。
影迷們與製作人合影
舉凡音樂劇,大家第一時間會想到百老匯的貓,或是歌劇魅影、悲慘世界、 鐘樓怪人等耳熟能詳的西方音樂劇,個人啟蒙則是高中音樂課堂介紹的 Gérard Presgurvic版本的羅蜜歐與茱麗葉,但是卻鮮少有令人印象深刻的華語音樂劇,
以臺灣來說更多是舞台劇居多。 音樂劇在詞曲的置入下,變成雙文本的藝術形式,製作人柏凡的母校國立師範大學表演藝術研究所則是推廣培育此藝術形式為主的系所,劇後的各種感動也深深反映系所的扎實訓練,是個很精彩完整的作品。
回到故事本身,捕鼠記改編自1978年左右,金門因鼠疫肆虐,軍方要求每人每月都需要上繳老鼠尾巴的真實歷史事件,並以清代文學家蒲松齡創作的文言小説聊齋誌異的《促織》作為故事原型,形成本劇的架構。劇中主角男孩就如同故事裡的蟋蟀,在悲劇發生後續默默幫助父母,形成呼應。也正因為帶有一點奇幻色彩以及非寫實夢境要素,更決定製作人以音樂劇作為本次故事的敘述形式。
整齣劇最印象深刻的是柏凡用兩種調性形成強烈的對比,在敘述時代環境背景時,採用的曲調較為低沉陰暗;而描述親人情感時,採用的曲調較為優美文雅。製作人在編曲時為了描述戰時肅殺的年代感,臨摩行軍進行曲的4/4拍做編曲,使觀眾在前面幾曲就必須馬不停蹄的快速帶入劇情,與演員一同感受到時代感的壓迫,也成功的讓觀眾沉浸其中。而在親情抒懷的曲風下,也不讓觀眾有一絲喘息,對比前面的曲風,雖然配樂以鋼琴輕柔優美旋律,但細讀裡面的詞曲獨白,其實藏著一種抑鬱或是對時代壓力的無奈,形塑另一種對比並且推進劇情,增添整齣劇更多的層次。
這樣的對比如同我們在歷史課本或是金門島上紀念館閱讀的正史文本,皆是以上位角度去闡述整個歷史事件發生,卻鮮少有市井小民的觀點或情緒能在字裡行間補述中間的人情冷暖,我認為這齣劇編劇成功利用常民的社會角色引發觀者共鳴,以音樂作為佐料,使觀者更能閱讀消化理解原先冰冷的歷史文本,是整齣編劇亮眼所在。
除了上述曲風對比定調了整場劇的氛圍,劇在短短70分鐘也成功地對個別角色有深刻的刻畫。如弟弟陳恩,以算術開啟本劇,用單純孩童的視角慢慢串聯各個劇中角色並延伸許多有趣的劇情。像老鼠擬人的橋段聽柏凡說是最後加的,但對我來說是另一種角色陳恩對此事件內心想法的投射,加入這樣的轉換,也讓拉大了觀劇的年齡層,讓小朋友也能輕鬆地融入劇情。
又如曲四<養老鼠>則是劇中第一個轉折處,也是本劇重要的推進鋪墊曲目,對比前面的沉重的軍樂曲風,配樂只剩簡單的鋼琴伴奏,優美抒情,從村長老陳孤獨的獨白,讓我們深入這位角色的情境,讓我們從對老陳在劇初協助村民代墊上繳尾巴的公眾形象,轉換成為了保護家庭的私人情緒,除了讓角色變得更立體,也讓觀者可以有投射角色的同理心。
另外讚賞本劇導演對於人員調度、場景轉換、及燈光控制的精準度都很有水準,也充分利用舞台空間,對比一般專業劇場的十字舞台,傳統劇院的場地更考驗導演對場地利用及演員走位的精準度,如利用舞台上下表現金門防空洞的內外,並且走入觀眾增加戲劇的帶入感。而劇中每個過場都透過演員自帶的小道具使場景精準到位,透過墊高的箱子,強調軍人威權下冷眼旁觀一切的畫面感,又如站哨的軍人搬運簡單的迷彩布簾框架,以及角色侷促的動作比擬成軍事碉堡。同時導演在劇場人員編制不足下,把資源用到最大化,如有一幕媽媽從對話角色漸變融入了背景演員,用肢體去強調父親內心的掙扎,除此之外,劇本也有許多巧思及彩蛋,但就期待製作人能在臺灣場為讀者揭曉><。
本劇無論在劇本、音樂以及史實脈絡都做了精準的詮釋,也為金門戰爭歷史增加了另一種理解方式,希望若在介紹後對本劇有興趣的朋友可以追蹤他們的粉書哀居粉專『奇幻歷史音樂劇《捕鼠記》2022 金門場』,更期待有朝一日,柏凡可以能在臺灣更高表演殿堂原班人馬且原汁原味的演出,或是有更新的作品跟大家分享。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139會員
683內容數
#金大建築15歲 +4了!畢業設計相關的文章,不論是自己的畢業設計、參加宜蘭大評圖的心得、或是相關書籍的閱讀心得,都請在「準備發佈」裡的關鍵字中加上「金大建築15歲」。讓我們來好好回顧我們所接力走過的15年吧。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