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時,我在一位通識課老師身上學到很多受用的人生觀,她是一位國文老師,卻能把世說新語、史記、虯髯客傳等等過去所學到又臭又文言的古文像講故事般融合到,對生命、對自我價值觀選擇的各種可能性,引發對各種觀點的碰撞。其中,我印象最深刻、老師說的一句話是:「真正的自信,是接受自己可上可下」。
不難想像,樂觀的人不會一直樂觀、平步青雲的人也不會一路順遂,堅強的人不會永遠堅強,「變」是世界上不變的原理,但人往往害怕改變。而在個人中心學派中也強調,人除了追求自我實現,也追求一致性(congruence),包括真實(realness)與真誠(genuineness)。當自我與理想我或應該我有很大的差距,就容易有憂鬱或焦慮的感受產生。另外,在控制理論說到,人們在一般情況下會傾向使用初級控制(primary control),是指說靠自己的能力掌控和蓋改變外在的環境、處理問題等;但當遇到某些情況無法使用初級控制的話,便會使用次級控制(secondary control),就是透過改變自己內心的價值觀、想法、步驟等來因應難以改變的情境。當會變化是一件世界正常運作的規則,而人不太喜歡變化、喜歡傾向採用初級控制時,面對外界的各種難控的情境和不確定性就會造成一定的心理壓力、不舒服;甚至是因為害怕改變自己的形象(樂觀、堅強、自信......等),需要另外花心理資源來維持形象還有花在擔心害怕的部分,因為那種刻意地維持讓不一致性的感覺在內心深處漸漸擴散。
在這個時代,能接收變動、不確定性已經是基本適應法則了,那對於自己呢?是否能接受自己有各式各樣的情緒?可以既痛苦又幸福?相信柔弱中自有一股力量勝剛強呢?......華人文化有獨特的「陰陽辯證觀」,相信否極泰來、沒有絕對的好與壞,陰陽互相包容著並協抗著方為和諧,因此研究發現,我們比西方人更能接受正負向情緒共存、這方面的心理適應能力較好。我想自我狀態的變動也是如此。當因為外在環境變動、面對不確定、不能掌控的境界時,花了大量的心理資源去處理外在變動及訊息,又有誰的內心能夠不驚不變呢?(大概除了有修行的法師們吧!)雖然有些人可能有來自外界的期許和壓力,不能就此讓狀態、心力掉下,若連自己的想法都無法接納自己真正的狀態,這樣的不一致感又會占掉更多資源,就會讓內心更加的不適了。(當然必要的時候,可能真的需要一點心理資源來維持、撐住外在的行為或執行,但至少在心理層面能夠好好守護那僅剩的資源並找機會填滿它)
現在有點忘記當時老師是怎麼解釋那句話的,現在只能藉由各種在跟經驗融合的心理學的知識、觀點來重新理解、闡述這句話。只記得當初也很認同一直都很自信、只強調人生如何成功、一直都說很正向的人總給人假假的感覺;反而像個有智慧的老人(?)在不論是在低谷或高峰中,都能坦然承認接受、不焦慮不害怕才是讓人嚮往的境界吧!當然這只是我所選擇相信的價值觀,相信還是有一些人有心力能持續鞭策自己或享受在不鬆懈所換來的成就感上。下一篇,會再分享關於自信另一面的觀點,也會稍微與最近的狀態做連結。
-願每個人都能找到屬於自己的方式,好好看見並照顧內心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