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塊鏈與寫作】普通創作者只想 Matters 不冷清,為何換來一個 USDT 打賞功能?

更新 發佈閱讀 11 分鐘
投資理財內容聲明

Matters 是什麼樣的平台?

對本熊來說,Matters 是個不符合使用者習慣的寫作平台,但如果把它想成是一個 Web 3.0 Soical-Fi 平台,本熊認為是個不錯的地方。尤其是,如果你是一個擅長社交、健談和樂於聊天,又或你剛好擁有符合他們社交圈子的特質,Matters 會是個能讓你一邊交友一邊賺錢的好平台。

raw-image

不過,雖然本熊認為 Matters 的寫作介面難用且不多美觀,但在 Matters 有不少忠實粉絲理解及明白 Matters 平台的寫作介面難用的原因:

  • 文章會直接發佈上鏈,可以方便地直連由 LikeCoin 團隊開發的 ISCN;
  • 有虛擬錢包連接功能,且能夠認證 NFT 持有者;
  • 進行加密貨幣或法幣的打賞等。

這些與 Web 3.0 相關的重要功能,的確讓 Matters 成為了一個以 Web 3.0 Social-Fi 為主,寫作交流為次的平台,這是現時的方格子不會做到的事情,但這亦嚇跑了不少較為傳統的作者:事實上,現時世界上的大多數創作者所需要的到底是什麼呢?

建議閱讀:【創作人性】認為自己的作品總是不好時,能夠怎樣想?

有些人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夠賺錢,有些人希望自己的才華能被認同,有些人希望專注在自己的作品等。這些需求換來了 Matters 平台中不同用戶的拉扯,進而演變成現在的狀況──Web 3.0 的創作者認為大眾「不懂」,Web 2.0 的創作者大多數則是「不想懂」,於是這個「不懂」在熊市擴大,要利益與目光的人都跑了,剩下因為懂了才留下來的人們。

上述各種原因令本熊沒有繼續把 Matters 當成主要寫作基地,但亦沒有放棄使用。本熊改為而轉載自己的原創文章形式來使用 Matters,主要是希望繼續與這幫「留了下來」的人們能夠藉著分享文章的短暫時光,能夠有分享想法的時候,但同時本熊比起社交,更想在創作時可以完全投入自己的創作、思考和寫作中。Matters 無法給本熊這樣子的感覺,但方格子的寫作環境可以,特別是他們網頁版的寫作介面不會跳出「通知」,加上舒適的寫作工具,對本熊來說十分恰到好處,形成了這個結果。

意想不到的是,本熊因而目睹了兩個平台朝不同方向成長的進程。

raw-image

Matters 的 USDT 功能上線

蘋果教主 Steve Jobs 曾經說過一句話,讓本熊十分深刻:

raw-image
People don't know what they want until they've seen it.
消費者通常要看到產品,才會知道自己想要什麼。

觀察 Matters 的發展,本熊有時候會想他們或許就是在嘗試這件事:面對 Web 3.0 與區塊鏈這些對大眾來說仍然很新鮮的詞彙,Matters 正在努力尋找一個能夠利用 Web 3.0 的方法去連結讀者與創作者的方法,但由於要拿捏這個中間點需要持續的觀察、調整和聆聽意見,因此 Matters 的情況在熊市之後從糟糕變成難以理解。

根據 Matters 社區官方帳號 Matty 曾經在炙式化所寫的《剛開爐的我,來告訴你「圍爐」為什麼會是個失敗的產品!》的留言,可以看見作者與讀者的比例約為 2000:8000,簡單來說就是 1 個作者平均可以獲得 4 個讀者的關注,但這個數值其實對於一個分享平台來說是很小的。

raw-image

本熊所知道的是,某些寫作平台的創作者與讀者比例是 1:20,即 1 個作者平均可以獲得 20 個讀者的關注。這個留言出現在 3 月 21 日,那時候正是牛市的尾聲,換言之雖然沒有實際數據,但使用者還是可以依靠使用平台的感受和邏輯推斷,得出「熊市後的 Matters 或許變得更加冷清」的想法。

站上熱門作者米高在 10 月 13 日發了一篇文章名為《看到 Matters 的發文人數下跌,我們可以做甚麼?》,內容提及的正是用戶也感受到平台比以往冷清的證據之一,而大家推算的原因大多數都是歸咎於「幣價起跌」及「大市氣氛」有關。換句話說,不少人認為由於 Matters 站上的打賞主要使用 LikeCoin 支付,所以平台的氣氛也因為 LikeCoin 突然飛奔到 3.0 發展的爭議與熊市後的貶值而變得更加冷清。

說到這裡,也許不少平台使用者會指出 Matters 上也有法幣打賞功能,但由於法幣打賞需要在被打賞至 HKD 500 後才可以提取,以及平台會在作者提現時在其中收取 20% 手續費,所以在設有幾乎不用付手續費的「加密貨幣打賞功能」的 Matters 中,這個功能對不少小型作者來說真的沒什麼用處。

至於提取法幣之所以會被收取這麼高昂的手續費,本熊猜測是跟「金流」問題有關。例如讀者在方格子打賞法幣給作者後,作者其實也要待打賞或專題收入金額超過台幣 1500 元後,再扣除第三方費用(金流手續費、各國稅金等)及平台服務費等才可領取。

那麼,若然幣價成為其中一個讓 Matters 冷清的主因,也許這次新增的功能「USDT 支持功能」能夠讓平台的氣氛稍微恢復過來。


什麼是 USDT?

raw-image


如果你只是普通的創作者,對 Web 3.0、區塊鏈等毫無認識,或許會不知道 USDT 是什麼,甚至不知道跨國匯款這件事,已經被發展出能夠以幾仙美金在幾秒鐘內被處理好。而讓這件事能夠成真的,就是因為加密貨幣的面世和普及。

雖然加密貨幣現時被大多數人認為只是一種新的炒賣工具,法幣地位仍然是至高無上,但由於加密貨幣逐漸普及,本熊認為這個技術所帶來的便利實在不應該被忽視。例如想要委託外國的繪師畫圖、從外國的客戶手上收取委託費用,或只是在外國的商店中以非信用卡形式購物等,現在全都可以依靠加密貨幣處理──

只要對方擁有一個加密貨幣錢包,以及一個出入金的方法。

這種便利讓人們所面對的,不再只有身處在同國家的人們和商家,而是世界各地的人們、客戶而不需要經由傳統銀行處理款項,有助不少人擴展自己的小型業務和社交圈子。

raw-image

讀到這裡,你或許會想:「熊市令不少加密貨幣都大大貶值,讓投資者虧損。」但作為一名普通的創作者,你可以利用較為安全的手法在加密貨幣市場上享用當中的便利而節省本來要版收取的手續費,而這個方法就是使用穩定幣,如 USDT、BUSD 等。這些穩定幣會跟美元掛鈎,且大多數的開發公司都宣稱他們的穩定幣有等值的美元儲備支持,所以可以維持穩定幣與美元有 1:1 的兌換率,即 1 USDT 可隨時被兌換成 USD 1。

本熊不想在本文中提及穩定幣到底會否永遠穩定──LUNA 與 UST 事件(相關新聞)讓我們知道世事難料,但以「快入金、快出金」的角度來看加密貨幣,其實不難發現選用加密貨幣進行跨國或跨地區匯款,會是一件方便快捷且便宜的事情:

假設美國朋友想匯 USD 200 到香港,最理想可換得 HKD 1570。
  • 經傳統銀行以電匯方式匯款,扣除手續費普通銀行客戶最高可得 HKD 1310:
  • 經 Wise 進行匯款,扣除手續費可換得 HKD 1551.05;
  • 透過 Polygon 鏈上的 USDT,經加密錢包收取費用後再使用中心化交易以 C2C 方式提取,扣除 Gas Fee後可換得 HKD 1567.63。

上述數據只供參考,同時由於例子中的出金地點是香港,小戶只能以 C2C 進行交易,所以能否以低金額如 10 USDT 換成港幣,需要留意當天市場上的買家提出的條件,而如果金額過大(如一筆過多於 HKD 50,000)亦有被銀行凍結匯口的風險。但是,對於小型創作者來說這個出金金額還是處於舒適的額度。

大概,這就是 Matters 為站上的創作者開通 「USDT 支持功能」的原因。

台灣用戶請參考當地的交易所條款及出金說明。

「創作有價」能否在 Matters 上復活?

Matters 開通 「USDT 支持功能」後,本熊打賞了六個創作者,包括:

  • LikeCoin 發起人高重建先生的文章;
  • 同樣想打賞 USDT 給創作者卻被「作者尚未啟用」功能擋住了的 Jeger
  • 在 Matters 上分享本熊很喜歡遊玩的新遊戲 《Splatoon 3》的陳伯軒
  • 關心《CNN》事件的許明恩
  • 探討澳門防疫問題的澳門學 16 號
  • 以及聊 NFT 創作者與收藏者常見心理問題的 KodamaBit

另外,本熊其實更想打賞給 DrunkenDonkey 的《烏克蘭戰爭 - 戰爭前的陰影》及寂然的《也談稿費》,無奈他們沒有開啟接收 USDT 功能,所以沒能夠成功。

raw-image

平常,本熊跟他們毫無交集,只有閱讀他們的文章,真的覺得內容很棒,或被相同興趣引發共嗚才給予打賞,這亦是本熊認為的「創作有價」。說實話,社群類型的打賞或盲目支持等行為,實在不是本熊的風格。

同時,為了找出某些好看的文章,真的不能依靠 Matters 的首頁,而是要從自己的追蹤清單或標籤中搜尋他們的蹤影,否則能夠找到的要不是「最新」中的大量被洗版的簡單段落文章,要不就是「熱門」中的千篇一律說明文,又或是「精華」中已被很多人打賞過的熱門作者文章。

雖然開啟了「USDT 支持功能」,新增多一個打賞方法,但對於小型創作者來說,只要站上的首頁安排方法不改變,讀者數量沒有明顯增加,在站上實行「創作有價」似乎還有點遠。至於寫作界面、功能及大量的無頭像用戶等缺點,本熊就不在此提及更多了。


本文章將同時於 MirrorMattersPotato MediaPenana 刊載。
合作活動、文案可電郵聯絡 kumasanki@iboomcreative.com。

Discord 社群TwitterPotato Media插畫排版委託Ko-fiPaypal 打賞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Web3的創作日常交流中心
58會員
199內容數
本專題會以新手角度,不定期發佈與委託、加密貨幣、區塊鏈、NFT等相關知識文章。 本熊不是專業投資顧問,所以更能夠容易地以個人經驗書寫簡單易明的投資知識文章,歡迎各位閱讀交流。
2023/05/01
《W3展報》是一個重視美術及文章可讀性、並以繁體中文報導NFT相關新聞的媒體項目。配合Read2Plant養成遊戲《閱蒔計劃》,《W3展報》一方面為繁體中文使用者搜羅持續耕耘的NFT項目、報導NFT相關動向等,一方面以遊戲方式向讀者、合作夥伴發放回饋,以鼓勵讀者主動分享情報,及閱讀報導、研究論文等。
Thumbnail
2023/05/01
《W3展報》是一個重視美術及文章可讀性、並以繁體中文報導NFT相關新聞的媒體項目。配合Read2Plant養成遊戲《閱蒔計劃》,《W3展報》一方面為繁體中文使用者搜羅持續耕耘的NFT項目、報導NFT相關動向等,一方面以遊戲方式向讀者、合作夥伴發放回饋,以鼓勵讀者主動分享情報,及閱讀報導、研究論文等。
Thumbnail
2023/04/14
NFT 創作給了勇於挑戰的藝術家全新的機會,讓他們能夠運用區塊鏈技術創造及展示自己的數位藝術品。本文將介紹 NFT 創作自 2021 年以來的變化與演進,詳細解釋為何創作者必須認識 NFT 這個新的內容媒介,以及 NFT 創作能帶來的各種好處。
Thumbnail
2023/04/14
NFT 創作給了勇於挑戰的藝術家全新的機會,讓他們能夠運用區塊鏈技術創造及展示自己的數位藝術品。本文將介紹 NFT 創作自 2021 年以來的變化與演進,詳細解釋為何創作者必須認識 NFT 這個新的內容媒介,以及 NFT 創作能帶來的各種好處。
Thumbnail
2023/04/08
你有試過因為更換電腦或創作平台關閉,而導致心愛的文章消息在掌心上的感受嗎?現時的寫作 NFT 正可以解決這個問題。現階段的寫作 NFT 更像是「書籤 NFT」,不管是哪個寫作或創作平台的 NFT,都滿有默契地有著「書籤」的作用。同時,由於它是一種 NFT,也自然起到了協助創作者賺錢或推廣的作用。
Thumbnail
2023/04/08
你有試過因為更換電腦或創作平台關閉,而導致心愛的文章消息在掌心上的感受嗎?現時的寫作 NFT 正可以解決這個問題。現階段的寫作 NFT 更像是「書籤 NFT」,不管是哪個寫作或創作平台的 NFT,都滿有默契地有著「書籤」的作用。同時,由於它是一種 NFT,也自然起到了協助創作者賺錢或推廣的作用。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還在煩惱平凡日常該如何增添一點小驚喜嗎?全家便利商店這次聯手超萌的馬來貘,推出黑白配色的馬來貘雪糕,不僅外觀吸睛,層次豐富的雙層口味更是讓人一口接一口!本文將帶你探索馬來貘雪糕的多種創意吃法,從簡單的豆漿燕麥碗、藍莓果昔,到大人系的奇亞籽布丁下午茶,讓可愛的馬來貘陪你度過每一餐,增添生活中的小確幸!
Thumbnail
還在煩惱平凡日常該如何增添一點小驚喜嗎?全家便利商店這次聯手超萌的馬來貘,推出黑白配色的馬來貘雪糕,不僅外觀吸睛,層次豐富的雙層口味更是讓人一口接一口!本文將帶你探索馬來貘雪糕的多種創意吃法,從簡單的豆漿燕麥碗、藍莓果昔,到大人系的奇亞籽布丁下午茶,讓可愛的馬來貘陪你度過每一餐,增添生活中的小確幸!
Thumbnail
Matters 是什麼樣的平台?對本熊來說,Matters 是個不符合使用者習慣的寫作平台,但如果把它想成是一個 Web 3.0 Soical-Fi 平台,本熊認為是個不錯的地方。近日 Matters 開通 「USDT 支持功能」,不知道「創作有價」能否在 Matters 上復活呢?
Thumbnail
Matters 是什麼樣的平台?對本熊來說,Matters 是個不符合使用者習慣的寫作平台,但如果把它想成是一個 Web 3.0 Soical-Fi 平台,本熊認為是個不錯的地方。近日 Matters 開通 「USDT 支持功能」,不知道「創作有價」能否在 Matters 上復活呢?
Thumbnail
本熊用過不少寫作平台,幾乎都知道這些平台的模式和受歡迎的文章特色,例如 Potato Media 適合速食文化、Matters 以社交為重心、Mirror 的中文圈是 Web 3.0 分析文章為主導、Medium 對中文善用者不多友善及以專業人士發表文章為主導。那麼,方格子呢?
Thumbnail
本熊用過不少寫作平台,幾乎都知道這些平台的模式和受歡迎的文章特色,例如 Potato Media 適合速食文化、Matters 以社交為重心、Mirror 的中文圈是 Web 3.0 分析文章為主導、Medium 對中文善用者不多友善及以專業人士發表文章為主導。那麼,方格子呢?
Thumbnail
有這個構思,初心是希望可以持續地向讀者們更新曾經被成為《NFT 社群研究報告》的項目的最新進展,順便跟大家跟進這些曾經的主角在被分析後,又經歷了什麼樣的事或發展的進度如何。本熊希望自己的報告不會看起來沒頭沒尾,所以想以更有趣的方法表達文字,借此讓任何小消息也有變成新聞的可能。
Thumbnail
有這個構思,初心是希望可以持續地向讀者們更新曾經被成為《NFT 社群研究報告》的項目的最新進展,順便跟大家跟進這些曾經的主角在被分析後,又經歷了什麼樣的事或發展的進度如何。本熊希望自己的報告不會看起來沒頭沒尾,所以想以更有趣的方法表達文字,借此讓任何小消息也有變成新聞的可能。
Thumbnail
「區塊鏈」問世,讓「金流」得到解放,還權於個人。
Thumbnail
「區塊鏈」問世,讓「金流」得到解放,還權於個人。
Thumbnail
前天聆聽編輯的意見,直指模式非常 Web 3.0 的 Mirror.xyz 將會成為未來主流,於是開始試用 Mirror.xyz,獲得了頗有趣的體驗:沒有索引、沒有編輯推介、沒有熱門推薦,為何這樣的平台將會是 Web3.0 的未來呢?本文收錄了與常駐成員 Tian 的交流內容及基本Q&A。
Thumbnail
前天聆聽編輯的意見,直指模式非常 Web 3.0 的 Mirror.xyz 將會成為未來主流,於是開始試用 Mirror.xyz,獲得了頗有趣的體驗:沒有索引、沒有編輯推介、沒有熱門推薦,為何這樣的平台將會是 Web3.0 的未來呢?本文收錄了與常駐成員 Tian 的交流內容及基本Q&A。
Thumbnail
在 web3 急速發展的情況下,仍可以有不少的可能性尚待發掘,現有的項目試驗也許亦會發現很多新的問題。還望日後的 web3 內容平台,可以在吸收了種種的經驗後,發展得更為茁壯。
Thumbnail
在 web3 急速發展的情況下,仍可以有不少的可能性尚待發掘,現有的項目試驗也許亦會發現很多新的問題。還望日後的 web3 內容平台,可以在吸收了種種的經驗後,發展得更為茁壯。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