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淪為教條式的真相——《罪後真相》

2022/10/29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基本資訊】
日期:2022/10/29
地點:臺南南紡威秀2館B1F 21廳
場次:20:25
片長:120分鐘

決定了內容,就決定了形式

決定要說什麼故事的時候,便決定了要用什麼樣的文體呈現。比如想要表達高濃度的意象與象徵,可能就會用詩歌;想要著力描寫人物的性格與情感,應該就會偏向以小說的方式展現。
同樣的,在決定要講一個企圖製造懸疑、燒腦以及收線的犯罪片時,自然得顧及之前埋下的線索都必須「收官」。
好的作品,會使讀者明明知道他在收了,但會連連驚呼「竟然收得這麼漂亮」;糟糕的作品,會知道「他在收了,他在收了」,然後拿手機出來看看還有剩下多久的片長。
這部片我認為是後者。

電影到底想要傳達的是什麼?

我還以為是記憶拼圖
在《罪後真相》中,可以明確掌握導演想要傳達「你所看到的真相,很可能是你自以為的真相」,這樣政令宣導式的概念,若是可以成為角色互動與決定間,由讀者自我解讀出來的寶物,那便會印象深刻;但若是編排成角色一直掛在嘴邊的對白,則顯得教條迂腐,好像不說出來,這部片就沒有了存在的價值。
誠然,既然名之「罪後」「真相」,同時也諧音「最後的真相」,自然在敘事上必得從一個冤案說起,在讀者一步步跟著主角的抽絲剝繭以及各懷鬼胎之後,所謂的真相才能浮出水面。
可是,價值觀若從嘴巴上說出來,那容易淪為口號以及教條。畢竟,我們在確認一個人的價值觀時,當然是看他言行是否合一;甚至,「行」大過於「言」。
在故事結構上,或許是要讓電影有個前呼後應、完美收官的交代,使得人物過於扁平,很明顯地可以感受到大多數人的出現,只是為了交代主角們的歷史背景,對於讀者進一步了解角色現在的樣子,我認為幾乎沒有發揮任何作用。
因此,這部片著實呈現了「形式」與「內容」,並不是決定了一就會連帶地連二也長得很好,必須時時觀照,隨時檢驗。

張孝全的功底,是這部片的瑰寶,但其他便敬謝不敏

衝著張孝全進場,果然沒有愧對票價。他收放自如,雖然不知道是哪些畫面使他提名金馬男主角,但我想應該是末尾時,導演想要一反觀眾對於真兇的認定的演出,眼神、臉部肌肉、肢體都相當到位,甚至有種「啊,如果這個可以當開頭有多好」的感想,可惜這只能是整部片的最後一個鏡頭。
順帶一提,《美國女孩》的入圍女配角,就是本色演出。
至於另一位年輕演員陳昊森,或許是《刻在》給人的印象太過深刻,他的表演很難讓人進入狀況,也可能是他對於角色的理解有限,我認為他只有「我要找到真相」「他媽的你們這些廢物」「全世界都對不起我」的三種情緒,而跟女友回憶的鏡頭,也總是在棒球場旁邊的那幾顆,好似在明示我們「我們只在棒球場約會喔」「棒球場可以讓情侶訂下終身」的錯覺。
另外,整部片讓我有種在看舞台劇的錯覺,不論是美術氛圍、角色演出,可能導演想給人一種票價,兩種享受吧。
總的來說,想看張孝全可以進場看大螢幕,畢竟國民老公放大來看還是很優質,剩下的可以等Netflix,到時候還可以快轉。
推薦指數:4/10(4分都給張孝全)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