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點: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戲劇院
時間:2022-11-06 14:30
推薦度:★★★★☆
(圖片來源:https://www.facebook.com/ourtheatre/)
何止葷腥不忌、嬉笑怒罵?送往迎來、生老病死皆可笑看。
釣蝦場的十日談與十日談
1353年,在義大利佛羅倫斯黑死病疫情爆發後5年,薄伽丘/Giovanni Boccaccio完成短篇小說集《十日談/Decameron》;2022年,Covid-19疫情爆發後3年,阮劇團與中國旅歐漳洲布袋木偶戲偶師楊輝合作,改編薄伽丘《十日談》為《釣蝦場的十日談》粉墨登場。
略將阮劇團《釣蝦場的十日談》與薄伽丘《十日談》相互對照(若不確定是否為特定故事或多故事綜合改編,一併列出),羅列如下:
第一日:臨終時說的話,都是真的嗎?◈第一日第一個故事
第二日:如果夜鶯不啼,我會想辦法讓牠啼◈第五日第四個故事
第三日:我也要去偉大的航道◈第二日第十個故事
第四日:爛桃花祭解銀貨兩訖◈第三日第三個故事
第五日:塞翁失馬焉知非福◈第二日第二個故事
第六日:蝦靈咒怨◈第七日第一個故事或第五日第八個故事
第七日:與千金小姐相戀的保鑣生死成謎◈第四日第五個故事或第四日第一個故事
第八日:在修道院恬恬吃三碗公◈第三日第一個故事
第九日:學姊的英雄旅程◈第二日第七個故事或第二日第九個故事或第六日第七個故事
第十日:在意想不到的情況下和他相認了◈第五日第五個故事
偶師現身,樂師參演,傳統戲偶、金光戲偶同臺......諸多打破傳統之舉,淨臺還是得好好地淨起來。
(圖片來源:https://www.facebook.com/ourtheatre/)
薄伽丘《十日談》透過因疫情避居鄉間的10位男女閒聊八卦軼事、道聽途說打發時間為包裝,寫下100則短篇故事,情節曲折離奇、俚俗淫邪,極盡諷刺宗教、權貴、愛情、婚姻、法律與道德之能事,挑戰教會勢力。而透過阮劇團臉書官網,可知雙導演汪兆謙及楊輝不但撿選《十日談》的故事改編為《釣蝦場的十日談》的十日,更拮取《十日談》「挑戰一切」的態度,轉化為針對內臺戲、劇場及表演藝術種種常規與限制的質問與反抗,作為《釣蝦場的十日談》的創作核心。
《釣蝦場的十日談》的反抗直白且明確:觀眾入場即可看見整個舞臺表演空間,燈光全亮,舞臺幕全數拉起,表演區空無一物直見正對觀眾席的防火逃生門,布景、服裝、鑼鼓樂架全放在左右兩側......演出前的全場消毒與布景就定位也可以是表演的一部分;偶師未必站在戲臺後,也未必穿黑衣戴黑紗蒙面,戲偶可以與演員對戲,甚至偶師本身也是演員之一,樂師也是偶師也是演員,偶師及樂師可以任意「進出」劇情與角色,可以上一秒還是戲中一角,下一秒成為偶師或演員本身抱怨「這齣戲(錢)真難賺,又要牽亡又要出山」;場上有單手即可操持的傳統布袋戲偶、亦有雙手甚至多人共同操持的金光布袋戲偶,與視為戲偶的物件。表演形態全無限制。
另外,《釣蝦場的十日談》挑戰於劇場呈現腥羶色的部分,亦處理得恰到好處。劇場中真人演出,不像電影、電視隔著螢幕,於呈現情慾、性愛與暴力橋段,若太過擬真,反而會激發觀眾的防衛心態,懷疑演員是否受迫為之等演員福祉問題感到不安,擔心自己成為系統暴力的一部分,而從劇情中抽離,並明顯感受到劇場中瀰漫一股警戒及尷尬的空氣。相反的,以戲謔、諧仿的方式,正因為不夠真實,能有效維持既有氛圍。《釣蝦場的十日談》選擇透過戲偶、或演員與人偶/物件對戲呈現情慾、性愛甚至戀屍等橋段,增添誇大、惡搞、荒謬、無俚頭等原素,成功讓觀眾放鬆無戒心地哈哈大笑。
黃色夾娃娃機,同時也是單人KTV包廂、自動求籤機與布袋戲臺。
(圖片來源:https://www.facebook.com/ourtheatre/)
嘉義釣蝦場或佛羅倫斯鄉間
至於《釣蝦場的十日談》企圖以「嘉義釣蝦場」呼應《十日談》發生地佛羅倫斯鄉間,就顯得有些牽強。薄伽丘《十日談》中,因為城裡疫情嚴重又人口密集,染疫風險太高才避居鄉間,而在臺灣,雖說釣鄉場多設在鄉間,不至於滿座,但管理鬆散、出入複雜,加上兼營烤蝦、胡椒蝦等餐飲小吃,染疫風險不比出入城市餐飲店低。何況,疫情期間,釣蝦場等娛樂業因防疫不得營業,而餐飲業亦不得內用,殊難想像前往釣蝦場躲避Covid-19疫情。
釣蝦文化是否屬於臺灣非都會區的常民娛樂,有待商確,但的確可以透過釣蝦場一窺臺灣在地的生命力與應變能力:釣蝦場協助釣客料理釣到的蝦子是常態,有些還兼營熱炒、飲料,或放置夾娃娃機、單人KTV等複合式經營。透過「釣蝦場」將21世紀的臺灣在地文化附合於中世紀薄伽丘《十日談》的故事之上,或許才是《釣蝦場的十日談》令臺灣的十日談發生在釣蝦場裡的真正原因。
《釣蝦場的十日談》有效利用釣蝦場的蝦池,代替薄伽丘《十日談》中反覆出現的地中海。釣蝦場常見的夾娃娃機,不但同時是布袋戲臺,也是唱出每日主題曲的黃色單人KTV包廂,還是自動求籤機,投錢才能問事、祭解,巧的是臺灣將墮胎稱作「夾娃娃」,當舞臺上訴說著情慾橫流、偷情不倫的故事,自帶燈光的夾娃娃機隨演員妖魔亂舞,那畫面既華麗且惡搞,隱喻、嗜血與譏諷並陳。而受疫情打擊停業後無人出入、陽氣不足的釣蝦場,喪命於此的眾蝦聚合成蝦靈咒怨,似乎也是合情合理的。
《釣蝦場的十日談》第八日,源自薄伽丘《十日談》第三日第一個故事,加入夾娃娃機,單人KTV機及電話號碼色情諧音等臺式元素。(圖片來源:https://www.facebook.com/ourtheatre/)
臺式元素混佛式原味
導演汪兆謙及楊輝檢選《十日談》故事改編成《釣蝦場的十日談》的十則故事,其間加入「臺式元素」的濃厚程度各不相同,其中〈第四日:爛桃花祭解銀貨兩訖〉改編得最完整也最巧妙,原本《十日談》第三日第三個故事裡,中世紀不諳世事、聆聽懺悔死要錢的神父,轉化為宗教電視頻道或是Youtube裡看似大智慧講經開釋的「師父」,其實只是拿錢開運解命,總以那一百零一招回復萬年不變的問題,夾娃娃機的外框成了螢幕框,不投錢即沒電不動,諷刺「大師」如自動求籤機不過是有錢才動、結構粗略簡單的機器。而〈第一日:臨終時說的話,都是真的嗎?〉源自《十日談》第一日第一個故事,也改編的十分澈底,所有「惡事」都準確臺灣化,然而改編內容過於真實,荒誕及趣味性不足,有些可惜。
當然也有故事本身幾乎原封不動橫向移植,臺式元素僅人名改漢名、服裝改漢服等點綴式加入,通常是故事性強又帶有普世性,如〈第二日:如果夜鶯不啼,我會想辦法讓牠啼〉與〈第五日: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分別源自《十日談》第五日第四個故事及第二日第二個故事。在此特別提及〈第八日:在修道院恬恬吃三碗公〉,源自《十日談》第三日第一個故事,雖然也是故事本身幾乎原封不動橫向移植,不加改編顯然出於深思熟慮而非難以改編,畢竟臺灣傳統民間信仰加佛道教信徒占總人口75%,天主教教徒僅占1%,且近年歐美天主教教會權勢性侵醜聞頻傳,若將修女改為尼姑、女道士或菜姑,必將引發諸多爭議,不如「尊重原著」。
至於大幅更替、面目全非的,如〈第六日:蝦靈咒怨〉,表面上脫離薄伽丘《十日談》,純然臺式惡趣味--在釣蝦場的單人KTV機唱甄妮《我不知我愛你》〈嘿嘿嘿嘿......〉諧音臺語〈蝦蝦蝦蝦......〉在釣蝦場連續說13個蝦引來蝦靈咒怨,胡鬧無俚頭又一舉擊中高雄在地人熱愛的諧音梗--意外地貼近薄伽丘《十日談》嬉鬧戲謔笑看人生的本質,與《釣蝦場的十日談》創作核心「挑戰一切」。而〈第七日:與千金小姐相戀的保鑣生死成謎〉,大改悲劇結局為熱鬧招魂兼牽亡亦是一絕!《釣蝦場的十日談》何止葷腥不忌、嬉笑怒罵?送往迎來、生老病死皆可笑看。
《釣蝦場的十日談》應該是2022年所看的喜劇之中最好笑、最有文化厚度,同時兼具實驗挑戰企圖的一臺戲,可惜我看的那場票房實在不好。希望這類實驗性較高的戲,勿視高雄為畏途。
----------
《十日談》原著:薄伽丘
戲劇顧問:何一梵
製作人/導演:汪兆謙
導演/主演:楊輝
編劇:集體創作
劇本整合:吳明倫
臺語協力/口述影像指導:MC JJ
助理導演:朱芳儀、吳盈萱
導演助理:莊庭瑜
舞台監督:鍾品喬
助理舞台監督:李佳儒、楊嘉璿
製作組長:許惠淋
執行製作:楊宜潓
舞臺設計:李柏霖
助理舞台設計:蘇子喻
舞台技術指導:劉柏言
道具設計與製作:曾玟琦
燈光設計:莊知恆
燈光設計助理:曹芯慈
燈光技術指導:彭宣凱
服裝設計:林玉媛
服裝設計助理:楊子祥
影像設計:王正源
助理影像設計:黃詠心
音樂與音效設計:柯鈞元
音場設計:陳星奎
音響技術統籌:陳宇謙、張稚暉
主視覺設計:廖小子
平面設計執行:謝涵亦
劇照攝影:黃煚哲
戲偶製作:陳佳豪
戲偶提供:楊輝、蘇大俠
宣傳影片製作:種種影像
舞臺製作:李維造物
道具搬運:立代企業有限公司
服裝管理:黃璿頻、蔡均培
梳化:吳孫寧、洪欣怡、徐語歆、魏妙芳
道具管理:楊麗菁
DJ:李冠億
演員:王凱生(嘉義義興閣掌中劇團第四代接班人)、李京曄(真雲林閣掌中劇團第二代負責人)、黃僑偉(集藝戲坊團長/李天祿大師第三代傳人)、蘇俊穎(蘇俊穎木偶劇團團長)、陳佳豪(偶師/製偶師)、林曉函(偶戲及物件劇場表演者)、余品潔、吳盈萱、莊庭瑜
臺文字幕校稿:賴瀅伊
觸覺導覽服務:林明慧
口述影像服務:王嵐青
口述影像助理:戴綺芸
排練助理/字幕執行:鍾汶叡
排練助理:郭昭伶
現場協力:阮劇團行政團隊
工作人員:王皓穎、何欣芸、林家瑜、吳映徹、周冠志、郭蕙瑜、曾擇弘、黃南智、薛竣豪、蔡耀廷、藍舸方、羅宇辰、羅晨洋、蘇筱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