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舉內容
【8000字影評】《流浪之月》:歧視與偏見的童話。

警察趕來了。我在幾乎昏厥的恐懼中,拼命用力握住更紗的手,更紗也以相同的力道反握回來。那一瞬間,我們一起支撐了彼此的一切。
圖片來源:《流浪の月》官方推特。
日本作家凪良汐所著小說《流浪的月》,2021年初在台灣出版,當時我就已經閱讀並感到相當喜愛,因而隨著宣布電影化、公開製作及卡司陣容、日本上映等流程,一路期待了近兩年,途中也觀賞電影前導集、幕後花絮、訪談、導演和女主角廣瀨鈴合作過的《怒》等,又收藏了兩版台灣小說、日版文庫、場刊和DM。直到2022年底,才終於親眼目睹電影成品。之後,因為希望能加強理解這部作品,再讀了一次小說,再看了一次電影。
想當然耳,李相日導演改編的《流浪之月》,是我今年最期待的一部電影。故事講述10歲的少女更紗,因為不想回到寄宿的阿姨家,在雨天的公園逗留。然後,常坐在公園長椅盯著孩童的男人走了過來,他為更紗撐起雨傘,以半透明冰糖般,又冰又甜的聲音問道:
「要來我家嗎?」宛如甘霖,灑在更紗身上。
「我要!」更紗站起來,表達自己的意志。
圖片來源:《流浪の月》官方推特。
這是電影的開端,留下了無限的想像與疑問,卻帶著陰沈。其實在凪良汐的筆下,於此之前已經給出解答。女童更紗,曾經擁有幸福的家庭,且因為父母過於相愛與自由,被稱為「怪咖一家」,雖然這成為更紗在學校被排擠的理由,但幸福化解一切,更紗把它當成笑話看,毫髮無傷,也覺得如果擁有幸福的家庭就是怪咖,那自己很情願被稱作怪咖。可是在父母相繼離去,到阿姨家借住之後,以往的常識卻變成了沒常識,自由也被當作恣意妄為,更難受的是每晚睡覺時,會被表哥給毛手毛腳。所以從此開始,更紗就扮演著有常識的小孩,即便她打從心底認為,常識只是自古以來的習俗規範,毫無意義。
扮演著虛假的自己,與虛假的朋友們在公園玩耍,卻感到天天坐在長椅,被同學稱為蘿莉控的男子好像和自己更是親密,因為他好像也無處可去,也很辛苦。這讓更紗有種安心感,即便這樣爛透了。所以,當男子為自己撐傘,問要不要去他家的時候,有種被撫慰的感受,而且他有點像是爸爸,還穿著爸爸喜愛的莫卡辛鞋。
再也不想回阿姨家的更紗,選擇和男子回家。之後,得知男子十九歲,名字叫做佐伯文,他說叫文就可以,不用加哥哥或敬語。然後也知道了文從小就被媽媽嚴格管教,因此更沒想到文會同意自己把冰淇淋當作晚餐,甚至不斷向自己靠攏。文守規矩和別人不守規矩,在他心中是兩碼子事,這樣就沒有所謂的常識了,而且文紳士過了頭,讓人無從害怕。這讓更紗在心裡想,即便是蘿莉控,但如果只是私底下覺得好可愛、好喜歡,難道就犯了罪嗎?這樣的話,在心裡殺掉表哥無數次的自己,起心動念就是罪人嗎?接著的日子,不是文千懇萬求要更紗留在這裡,而是更紗請文讓她留在這裡。這裡是安全地帶。
圖片來源:《流浪の月》官方推特。
透過「體恤」這層多餘的濾網,我只是笑,就變成「妳是不是在勉強自己」,只是低頭,就被揣測「是不是過去造成了心理創傷」,並貼上小心搬運的標籤。
十五年後,「女童家內更紗誘拐案」依舊是眾人茶餘飯後的話題,作為事件主角的更紗,也拖著世人眼中「被玷污的可憐女孩」的行囊,慢慢穩定自己的生活。並且,遇到了男伴亮。亮常對更紗說,不用那麼拼,不用工作也沒關係,錢由他來賺就好,這也讓同事們說要好好把握這樣的男人。只是更紗在亮身上感受不到與文相處時的舒心,她也放不下那段過往,並懷恨自己的懦弱,因為被貼上「受害者」標籤的自己,其實不曾從文身上受到冒犯。
只是當年,更紗和文分別被警察帶走後,更紗說不出表哥對自己做過的那檔事,因而使警察和醫生認定更紗是因為文的誘拐,導致情緒不穩,說不出事實。從此文被冠上誘拐犯、蘿莉控的名號。是自己的錯,害文變成了壞人,更紗從不停止地想。童年就這麼結束。之後就算交了男朋友,雖然希望,但更紗也無法要求誰能平等看待自己,直到遇見亮,才有了點不同。而在擺脫不掉的標籤下,更紗也曾經懷疑文是自己美化出來的故事嗎?卻知道事實,正因為當時的自己是幼童,所以被「善意」給保護過頭,現在只要承認自己是有著悲慘過去的孩子,只要低下頭接收憐憫、表達感謝就好了吧?已經搞不懂真正的自己是什麼模樣的更紗,覺得只有文知道解答。而文也是唯一了解,不想做那檔事的心情的人。
圖片來源:《流浪の月》官方推特。
我祈禱文能夠幸福。親手把文推進無可挽回的痛苦深淵,卻祈禱文得到幸福。這實在太可笑了。但我依然如此祈禱,由衷希望他現在是幸福的。然後我卻又以相同的強度,祈禱文沒有忘記我。
隱密的咖啡廳,更紗,遇見了文;可是文,好像不認識自己。原來文已經有女朋友了。雖然原本就是這麼想,真誠地覺得如果文能幸福,那麼一切都好,可是親眼所見,又使那段無可取代的過往襲來,反抗著,告訴著自己:這段記憶正因為有彼此共享,才有意義,若有一方擁有了幸福,記憶就只剩一個人了。這就像破曉時的玫瑰天際,僅殘存著一勾淡月,就像快消失的自己。更紗不知道,之後要抱著什麼樣的心情活下去。
我無比地渴望再見到她,卻也同樣地害怕再見到她。
圖片來源:《流浪の月》官方推特。

從你們的理解和溫柔中,找到自由。
圖片來源:《流浪の月》官方推特。
對於沒有親人可以依靠的人來說,男朋友比起被當成戀愛對象,更像是一般社會生活的必需品。
就算沒有接觸,可是與文相逢之後,更紗越來越像小時候的自己。但是,也因為察覺更紗的轉變,亮慢慢顯露出本性。
凪良汐筆下,亮有複雜的家庭背景,他的爸爸家暴了媽媽,最後媽媽和開咖啡廳的前男友離去,而亮深受影響。所以在對母愛的需求與害怕失去的心理因素之下,亮選擇「受害者」更紗,並且不斷要求結婚,告訴更紗不用工作,因為他把控制作為擔心,他要她無處可逃。不過其實亮的媽媽是因為伶牙俐齒,位居高位,才讓吵不過她的爸爸選以動手解決問題,於是某個部分,媽媽是亮的憧憬對象,不過造成了傷害,也因而使自立自強的女性,變成亮的陰影。那更紗是怎麼想的呢?小說中,更紗同事的女兒梨花,其實是先由更紗和亮照顧的,只是更紗從中發覺亮不像文那樣配合與自己相像的梨花,反倒處處挑惕且認為她沒有常識,甚至亮還刻意帶梨花去文的咖啡廳,並把照片放在網路,不斷打壓和他毫無相干的文。
圖片來源:《流浪の月》官方推特。
亮需要更紗來成為男人,可是更紗並不像他那樣需要自己。故事以突破性的床戲宣告亮的蠻橫,但亮的行為有多暴力,內心就有多空泛。而電影也於更紗遇見文之後,加了一場小說中沒有的床戲,作為更紗表示拒絕的成長關鍵,同以不敢與他人對視的更紗,與亮爭吵時的大力直視,表達更紗無法容忍任何人對於文的迫害。更紗展現勇氣,更紗成長,是因為文,卻也是因為亮。所以當更紗和文越走越近,亮著手暗室欺心後,更紗逃到咖啡廳的那晚,小說中亮也追了過去,並在敲打門扉後,從憤怒到扭曲,這是亮的袒露,三位角色關係的訂立。可惜是電影省略了。
圖片來源:《流浪の月》官方推特。
細瘦的月亮,以隨時都會落下的角度掛在夜幕上。
過往,保守的文逐漸向自由的更紗靠攏,更紗讓他發現生命的可能性,只是這段關係,敵不過那個秘密。電影中,和更紗在一起的文,依舊封閉了部份自我,他害怕被抓走,死也不想讓秘密被揭露;可是小說裡,文卻為更紗放下了全部,他知道自己會被抓,並希望因此被動地揭露秘密。所以文與更紗一起把冰淇淋當作晚餐的場景,在小說中不是因為更紗說出了她的秘密,而是因為文表達被抓走後就能解脫了。也代表著電影其實先將更紗的秘密透露給了文,這原本只有讀者知道。而關於秘密的真相,相較小說全以梣木暗喻,電影選以愛倫坡的詩作〈孤獨〉(段末附節錄),塑造另一層面的理解。
圖片來源:《流浪の月》官方推特。
因為我也有不可告人的秘密,我很想告訴別人,向人求救,可是我沒有勇氣說出口。好痛苦,救救我,拜託誰來發現我的困境。可是沒有人發現,所以我明白那種必須扛著重擔繼續前行的痛苦。
咖啡廳的夜晚過後,無處可去的更紗,就算破費也要主動搬到文的隔壁生活。短短幾天,更紗認知到離開亮有多麼自由。可是對於文的女朋友谷而言,更紗只是更蹤狂而已。小說中,谷是平靜有邏輯,堅強不畏懼的女性記者,所以運用專業知識警告並嚇唬更紗的跟蹤行為,可是在得知部分事實,理解兩人是舊識之後,除了向更紗道歉,也和更紗袒露自己和文的故事。谷和文是在身心科認識的,她切除了一邊的乳房,認為自己沒有女性價值(可對照《永恆的乳房》),於是心底覺得更紗非常堅強。所以在電影連姓名都沒有的谷,原本不只和文有著身體構造上的共同點,也和更紗的女性價值有所連繫,與亮的處事作風反映對照。
圖片來源:《流浪の月》官方推特。
我想要從你們的束縛得到自由,我想要從用半調子的理解和溫柔把我五花大綁的你們得到自由。
然後,同事再次將梨花交給更紗照顧,這次更紗麻煩的對象不再是亮,而是文。更紗在與梨花和文相處中,踩著天鵝船,再次發現自己像是回到小時候,越來越常笑了。只是當梨花發燒,更紗還要打工,希望能請文幫忙照顧時,小說還給了一筆,那是文認為自己無法被信任,就算是更紗也一樣,所以提議更紗用手機軟體監視自己與梨花。更紗拒絕了。只是三人的相處被世人給放大檢視,並被稱作「女童家內更紗誘拐案」的翻版。

節錄:〈孤獨〉愛倫.坡
從孩提時開始,我便與眾不同
我眼中的世界與眾人格格不入
我無法從一個尋常的春天收穫激情滿滿
無法共情尋常的憂傷
也無法懂得尋常的喜悅
我的所愛,別人想愛也未能
接着,在我的童年時光之中
在我風雨人生開始的黎明里
我陷入種種善意與惡意的深處
那神秘地帶將我蒙蔽——
……

相同顏料,卻畫出與事實不同的畫。
圖片來源:《流浪の月》官方推特。
同樣的材料,塑造出完全不同的我倆,對世人來說,那就是真正的文和我。
隨著報導日漸增加,也引來更紗打工場所的高層關心。不是電影單純的善意或過度的善意,小說中店長的關照出自妹妹經歷過相似事件,所以較像是種保護欲。然而直到事件延燒到公司,連店長也委婉要求更紗辭職,並表示自己不可能明白更紗被傷得多深,可是希望更紗能多聽聽關心她的人的聲音,多看看外面的世界。這對更紗來說是更絕望的,因為店長太溫柔了,卻同樣無法理解自己。
而在得知文的身份之後,即使是聰慧的女性,看過各種社會案件的谷也無法接受,她在確認自己與文的關係意義後,竟讓人看到了她的落魄。不過,早已清楚事件的亮,卻不時死纏爛打,還表示只要更紗回頭,自己可以原諒她。小說說明了亮的原諒表達的是悔婚,電影則選擇留白,因此亮和更紗對峙時,電影也給出「不是他做的」的回應,小說則反過來表達「就是他做的」,某部分能說電影嘗試洗白,卻也更凸顯亮的沒安全感,且糾結於母性。畢竟此時亮所說的話語,不一定能讓人信服,這句「不是」令人思考。此外,電影裡,亮主動結束生命,最後是「已經夠了」的放任;小說裡,亮是摔落,並向警方表示兇手是更紗。但更紗沒有做出回應,因為更紗此時已經知道自己對亮的情感是「利用」,和亮以她來「填補」沒有太大區別,就算意義不同,更紗也認為自己需要為亮做些什麼,或者得到亮的原諒。
圖片來源:《流浪の月》官方推特。
最後電影還給出了非常大的更動,是梨花被警方帶走時,文將一切的經歷爆發出來,死命地想抓住梨花,成為對過往沒守護住更紗的彌補;小說中,則是因為梨花必須交由警察照顧,所以更紗不想讓梨花成為第二個自己,而反射性地抓住她的手,甚至在此,說出了死也不想說出來,表哥曾對自己做的那檔事。所以梨花其實是故事裡最重要的配角,只可惜在電影裡成為故事的轉折和文的情感展現,沒發揮出小說的深度,以及對更紗和文的理解與愛。
透過改編,我想電影裡的文是對更紗懷有更多「不同的」情感的。小說體現出更紗一路以來的成長,電影則有著文對過往的彌補,甚至以新的台詞「妳是屬於妳自己的」作為故事主旨。而小說也完整了文的故事,包括他並不喜歡女童,只是唯有走這條路才能逃避恐懼,而起初對更紗的想法,是因為她也很像失敗的梣木,同時希望能因此被抓然後解脫,才會主動邀約更紗。不過文確實從更紗身上看到自由和希望,之後也認為世上只剩下更紗能證明自己的存在,所以到了更紗所住的城市生活,開咖啡廳,店名「calico」,日文就是更紗,美麗的異國布料。
圖片來源:《流浪の月》官方推特。
世上「真正的愛」能有多少?與愛情極為相似,卻又不盡相同的感情是否更多?
不少人對兩人間是否有一絲的愛情提出了疑問。能確定的是,小說中更紗從小就覺得自己不是文喜歡的類型,所以不把文當異性來看,甚至重複描寫這不是男女之愛,不想親吻,不想上床,長大後也感到自己是個大人,無法再為文做些什麼。所以這段無可言喻的感情,在更紗心裡是生存,是更確切,如做自己般不可或缺的感情。若沒有這段聯繫,就會像斷了線的魁儡,崩蹋成一團。
圖片來源:《流浪の月》官方推特。
我一心一意地注視著睡得天真無邪的更紗、假裝擦拭番茄醬觸摸她的嘴唇 —我靜靜地等待欲望自體內油然而生,可是這一切都是白費工夫。不只是更紗,對於女性,我從來沒有戀愛情感或性衝動。在走到那一步之前,總是被對自身肉體的厭惡、羞恥和恐懼所阻擋。
而從「番茄醬場景」來看,小說中,文一開始就是用手去觸摸更紗嘴唇的,原因是想讓自己「真正去喜歡女童」,可是沒有成功;電影卻先是以衛生紙擦拭,而後隨著演員的表演,手指彷彿無可抗拒的貼上,凝視,撫摸,著迷,驚覺,這讓文的情感趨近灰色地帶,事實上是更像愛情。另外,電影中更紗曾穿上文的衣物,且在兩個時間點,都有同床的鏡頭,給出了小說不可能出現的想像空間。
可是世上或許也有,男女之情以外的「愛」。這是「理解」和「愛」的區別,他們都希望能遇見理解自己的人,卻始終遇不見,即使和自己有著極大的相似度,仍會因本質的差異而無法共通,但唯有對方是「相信」自己的,這無關理解,即便是以理解作為開端,因為相信的最深最深處,是出自於「愛」,無關男女之愛的「愛」。
圖片來源:《流浪の月》官方推特。
故事寫出了無法承認或者接納自己與眾不同的「恐弱心態」,畢竟他們的與眾不同更像是社會偏見下的弱點。在世人眼裡,更紗是因為恐弱,而無法表達出自己曾遭受過的傷害,但事實上,恐弱更存在文身上,他因不敢讓世人知道自己的「無法成長」,所以才強迫自己成為另一種人。
所以於我而言,小說描寫的是兩人從彼此身上,從相處時光,體會到生命的自由、幸福與可能性,他們影響彼此,所以珍惜彼此。事件之後,兩人都認為自己使對方受到不該有的誤解,不想再介入彼此,並由衷希望對方幸福,只是兩人的人生停留在彼此,於是這般的理性沒有任何作用,內心依舊不想被對方剔除。完全不是愛情,是極為複雜的,無法表達的感情。這讓他們永遠是孤單一人,卻又無比接近。而電影更偏向感性,兩人將弱點相互袒露,彼此接納,相互救贖,共生,就連分開時也是依靠著對彼此的記憶而努力,沒有另一方,就難以在世上生存。或許能成結論,小說是兩個個體,因為彼此間的關係足以活下去;電影則是共同體,少了彼此就無法活下去。
圖片來源:《流浪の月》官方推特。
文看向我,我回視那雙黑洞般的眼睛,總覺得我的眼睛現在也和文一樣,成了兩顆漆黑的窟窿。

相遇,分離,再相遇。
圖片來源:《流浪の月》官方推特。
凪良汐的原著小說《流浪的月》,李相日的電影改編《流浪之月》。老實講,以有著不少前期認知又如此期待的心情來說,電影只到了及格邊緣,不只因為講出的故事不夠完整,且省略的包含原著靈魂,還包括不提原著,也能感到惋惜的部分。
光論電影,或許因為留白太多,或者導演有意,因此在兩個半小時的過程裡,即使觀感上是流暢且不冗長的,但情緒被稀釋掉卻是能發現的,這個故事,觀眾應當是徹頭徹尾與角色共感,理解他們的異樣,體會他們的委屈和苦痛,然而電影讓我覺得有些冷眼旁觀。比起讀原著時能與角色重合,獲得「存在」的沈浸,電影更像是以有距離的捕捉,來「呈現」與眾不同的他們的故事。原因出於,原著首篇就給出非常多的背景、心理描寫,像是更紗和父母的生活,就是這位角色的第一個齒輪,而電影是隱藏的,所以若沒有原著的閱讀前提,觀影前期對角色的理解會少掉大半,不過,能發現電影對角色的描寫是循序漸進。
慢慢地感染觀眾,我不認為是件壞事,只是某個層面,省略的篇幅過多,使我無法覺察創作者對角色和故事的關照,同時因為導演想設計太多「中間地帶」,所以比較難使人共感,讓觀影中的多數打動我的情緒,都是由演員表達給我,不是故事。但顯見的好處是不過度干預,讓觀眾能自行思考該議題的倫理性,不過反面而言,也可能因為無法共感,找不到能深入思考的切入點,最後只因題材和故事表象就覺得反感。
圖片來源:《流浪の月》官方推特。
好在電影運用了影像、鏡頭和聲音的優勢,像是更紗的直視代表著憤怒、成長和無限的情緒;那段在雨中的跟隨,也無疑增添了層次與美感;而夜晚的哭泣,則是更紗唯一的情感釋放;另外,從兩人的過去、文的木屋到咖啡廳的風鈴聲,都象徵了文始終放不下對過往的期待,就連兩人被警方帶走的場所也從動物園成為水池,所以電影給了非常多水的意象,同是新的設計;而於水中仰望月亮,讓月亮多了一層幸福的意義,也多了分離的意義,更重要的是,這像是他們唯一和世人平等的時刻,我很喜歡。
影像化後,演員也不可忽視。飾演10歲更紗的白鳥玉季表演自然純熟;成人更紗廣瀨鈴演出精彩,展現出從頭到腳都被社會蓋上「被玷污的可憐女孩」印章的生活手段,那是麻木不反應,以平靜的微笑面對一切同情與善意,而幾場張力劇烈的演出也讓人十分震攝;松坂桃李則充滿細節,不只陰鬱還很莫測,不只自卑還很渴望,不只憤怒還很複雜。另外,因出演該角色而在社群媒體上失去3000位追隨者的橫濱流星,則帶來生涯演出,不僅是形象上的,幾場無理、扭曲的場面,也在基底打下了病態之外的延伸,那是小孩的無理取鬧,是男性的分裂狀態。
圖片來源:《流浪の月》官方推特。
《剪刀手愛德華》也是,《幸福的拉札洛》也是,良善的他們因為與眾不同,被污名化,被趕出去。《流浪之月》也透過社會的眼光,不善的善意,滿溢成傷害的善意,來和人與人之間的情感衝擊。它血淋淋的,卻也流露溫柔,可是又像冰淇淋一樣,可能在品嚐甜美之後轉瞬即逝。但相遇,分離,再相遇,也是無論艱苦,還是順遂的人生的一種寫照。
當年文緊緊地握住了年幼的我的手,在這個世界的某個角落,有人願意牢牢地抓住我不放。這件事在這十五年間,不斷地支撐著我。
圖片來源:《流浪の月》官方推特。
而寫了這麼多,也想表達不論是凪良汐的《流浪的月》還是李相日的《流浪之月》,其實都相當值得一看,即使後者是以前者作為改編文本,但在我看來依然是不同創作者筆下的不同故事。如果你想看電影,不代表你必須讀過小說,反之亦然。即便兩者皆有涉略,必定會有更多對這部作品的參考與思考價值,但我並不認為原作和改編是共同體,也只是自己正好對這部作品的小說和電影,都有興趣且有去欣賞而已,於是才會用兩者結合的方式闡述感想。這也是我一直以來對於改編作品的想法,只要創作者沒有主張是續集、是有故事連結等相似前提,它們確實就是個別的獨立作品,應當獨立看待(個人給予的評價也是分開的)。
圖片來源:《流浪の月》官方推特。
電影評價:B+
台灣上映日期:2022.10.28
台灣代理片商:GaragePlay 車庫娛樂

這裡是以影視為主題的觀點分享帳號,有電影和影集的推薦,也有作品與演員介紹,藉此使人對影視文化產生進一步的興趣甚至思考。
每週將會提供不同的內容。喜歡的話請按下追蹤!
贊助支持創作者,成為他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金馬影展亞洲電影觀察團,歡迎來信邀稿。[email protected]📩/instagram: cinemawriter_1
一部電影,一篇文章,了解一位創作者的內心世界。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享受沈浸的閱讀體驗
徜徉在不受干擾的簡約介面,瀏覽數百萬篇原創內容。
領取見面禮
只要設定追蹤作者,即可享有 48小時
Premium 閱讀權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