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文章實在很難歸類,既談到寵物動物,又談到性別和翻譯,大概就是大雜燴的意思吧。
首先來說文解字一下,bias 一般譯為「偏見」,其實也有偏好的意思,中文談到「性別偏見」時,意指的是「針對不同性別產生的偏見」,而「偏見」大概一種通常帶有負面的刻板印象。但文中的gender bias 指的是一種先入為主的假設,因此我認為在這裡把gender bias 稱作「性別假設偏好」會比較適合。
Stanley Coren 是美國學者,從原本專業的心理學,跨足到動物研究,他之所以開始研究人對於貓狗的性別假設偏好,起因於孫子與他的一次對話。有次孫子興奮跑來說:「(靈犬)萊西會追壞人......他(he)真的太厲害了!」即使聽到阿公回說:「萊西真的很厲害,但他是女生喔。」孫子還是繼續說:「對對對!!但他(he)真的太厲害了」因此他提出的問題是:會不會大部分人看到不認識的狗,習慣性會以為是公的,對於貓到是沒有這麼強烈的性別假設?
他擷取其他學者研究人的性別偏見的研究方法,從童書內容來找出背後隱藏的社會主流偏見,發現以貓、狗為主角的擬人化童書故事中,狗是男性的比例約為86%,女性約為11%,只有3%性別未明。貓是男性的比例約為74%,女性比例為63%,未有顯著差異,而且中性比例有9%,比狗更高。另一個有趣的發現是,若書中同時出現貓狗主角的話,有86%的比例會將狗畫成男生,貓畫成女生。這初步的資料分析,正好印證了他在研究一開始的假說,只是有點可惜的是,我本來想看他如何分析從童書看人對貓狗性別假設偏好背後的可能原因,希望他未來有更多資料時,可以得出更有趣、深刻的結果。(註)
最後他提到,這或許是人們走在路上,要逗弄素未謀面的狗時,會說:hello, boy,而不是hello, girl。這點就有點有趣了,根據我記憶中的少數經驗,台灣人第一眼就想要透過語言定義陌生貓狗性別的比例似乎比較少,我們不太會把貓狗稱作「小朋友」,而是會稱為「狗狗」,另一方面也許跟中文的語言使用方式有關。
在英文裡,性別的代名詞不僅書寫型態不同,讀音也天差地遠,男性代名詞是he/him/his,女性是she/her/hers,但在中文裡面,頂多書寫有他/她的分別,讀音卻是完全一樣,因此大多數時候,如果不在人的稱呼之前加個「男」、「女」,不見得會知道性別。這或許也是當後來英文界為了消弭性別界線,會用they 取代he/she,但我個人在翻譯時,傾向不跟著翻成「他們」,一方面是有時上文提到的是單數個人,下文突然出現複數(他們),會使讀者混淆,一方面是中文使用上並沒有這麼硬性規定「他」只能意指男性,反而有點中性意味,因此我會一律以「他」代替。
我常覺得文字使用是人內在觀念的表徵與末端,進入翻譯界之後更確立這點,因此一般書籍和童書,大概就是作者結合自己反芻社會觀念之後的產物,來影響讀者,這也是讀者在很小的時候,就會在不自覺的情況下建立起許多觀念的原因,其中當然也包含主流的性別觀念。
有趣的是,文字既是末端,也可以反向回去影響觀念,這就是探討用字遣詞的意義所在,探討過後才有機會修正,讓文字跟內在觀念重新交互作用,產生新的東西。
註:
Coren 文章全文